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人路在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在Pubmed、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查阅有关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研究的文献,汇总分析。结果: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分为标准入路和扩大入路。通过扩大入路,可以切除侵犯海绵窦、鞍上和斜坡的垂体腺瘤。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垂体腺瘤切除术的并发症主要有脑脊液鼻漏、尿崩和出血等。结论: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具有损伤小、暴露充分、肿瘤全切率高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垂体腺瘤切除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的解剖标志,并将其应用于神经内镜经蝶垂体瘤手术.方法:8具成人尸头标本,模拟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鼻腔、蝶窦和鞍底分阶段观察并测量解剖标志;指导临床实施内镜下经鼻蝶窦垂体瘤手术10例.结果:内镜下经蝶入路可清晰显露各阶段解剖标志,蝶窦开口下缘距后鼻孔上缘为(15.4±1.8)mm;蝶窦开口中心点至鞍底中心点相距(13.4±2.1)mm;双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OCR)连线中点至鞍底中心点距离(11.0±2.8)mm;鞍底均位于中线部位,以鞍底为中心,可看到鞍底前外方的视神经隆突,侧下方的颈内动脉隆突,前上方可见鞍结节,后方可见斜坡凹陷.10例内镜经蝶垂体瘤手术患者,肿瘤全切除7例(70%),次全切除3例(30%);术后患者临床症状都得到明显改善.结论:熟悉蝶鞍区结构的内镜下解剖关系有助于手术中准确定位,避免损伤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经鼻蝶入路摘除垂体腺瘤的疗效。方法应用内镜辅助找到蝶窦开口,导入鼻窥镜,用传统显微镜技术切除肿瘤,然后内镜观察有无肿瘤残存,继而将残存肿瘤切除。结果全切22例,次全切3例;术前视力障碍8例中,术后全部改善。术中发现脑脊液漏4例,修补后未发生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一过性尿崩2例,迟发性低钠血症1例,经过处理后治愈。结论内镜辅助显微镜经碟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彻底,避免了单纯内镜止血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切除垂体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197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的垂体瘤患者,其中神经内镜下治疗的患者为105例(神经内镜组),显微镜下治疗的患者为92例(显微镜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1年后随访复发率、术后住院时间与术后并发症、肿瘤全切率、内分泌激素下降情况。结果:神经内镜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1年后随访复发率、术后并发症(尿崩症、低钾血症、视力障碍、颅内血肿、鼻腔出血)发生率均低于显微镜组;肿瘤全切率、内分泌激素下降率均高于显微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下行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效果显著,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更强,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单鼻孔入路切除垂体肿瘤的护理。方法对2013年12月~2014年4月收治的20例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瘤患者的临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精心护理,20例患者全部康复出院。结论经鼻蝶人路手术治疗垂体瘤损伤小,并发症少。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经眉弓切口锁孔手术切除鞍区病变的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报道经眉弓切口锁孔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手术经验。方法:取成入干性颅骨标本3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头部标本5例,测量与经眉弓锁孔入路相关的数值,模拟手术过程,临床32例鞍区肿瘤经该入路行手术切除。结果:颅骨相关部位测量结果表明,眶上孔及额窦位置的变异与手术相关,在尸体标本上显微镜和内窥镜下模拟手术入路,可暴露鞍区四个间隙及相关结构。临床32例鞍区肿瘤经此入路手术,效果满意,肿瘤全切17例(53.12%),无重大并发症。结论:经眉弓切口锁孔入路切除鞍区病变是完全可行的,可取得与经额下入路和翼点入路相似的暴露效果,且能克服其他入路存在的某些缺陷。  相似文献   

7.
王淮  朱成 《解剖与临床》2008,13(3):204-205
目的:探讨经颞下-翼点入路切除侵犯上斜坡鞍区肿瘤的方法。方法:经颞下-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区肿瘤患者5例,肿瘤直径在5—7cm,向后上侵犯至上斜坡,左侧入路2例、右侧3例。结果:5例肿瘤均全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脑膜瘤2例,实质性颅咽管瘤1例,骨软骨肉瘤1例,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1例。术后尿崩症1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对症治疗后痊愈。无手术死亡。2例获随访,术后7a未见复发。结论:经颞下-翼点入路能充分显露并切除侵犯上斜坡的大型鞍区肿瘤,增加肿瘤的全切率和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单鼻孔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及患者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114例垂体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鼻内镜组与显微镜组,各57例,进行前瞻性对照分析。2组患者分别接受鼻内镜下、显微镜下单鼻孔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激素回落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前后鼻腔鼻窦结局测量20条(SNOT-20)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变化。结果鼻内镜组手术时间显著多于显微镜组,其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垂体瘤全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内镜组术后1周脑脊液细胞数、脑脊液蛋白、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血氯、血钠、生长激素、泌乳素水平均低于显微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内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9%,低于显微镜组的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周SNOT-20评分、VAS评分均显著升高,显微镜组升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单鼻孔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手术时间较长,但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显著低于显微镜下手术,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有助于延缓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下降,促进患者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临床单纯内镜或内镜辅助下经鼻一蝶窦入路至颅底中央区的手术提供解剖学标志和参数。方法:乳胶灌注汉族成人尸头湿标本10例,在神经内镜下及手术显微镜下模拟经鼻-蝶窦入路至颅底中央区的手术,按手术步骤分鼻腔内、蝶窦内及蝶鞍和周围结构3部分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蝶窦是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中的关键结构。蝶窦后壁常见的解剖标志有鞍底、斜坡凹陷、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隆起、蝶骨平台;其中,斜坡凹陷是确定鞍底最可靠的标志。此入路可分别向前、中、后颅底方向扩展,内镜下可清晰显露硬脑膜下及海绵窦内部分结构。结论:采用内镜经鼻-碟窦入路是显露颅底中央区病变的良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经鼻腔-蝶窦入路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垂体大腺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经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垂体大腺瘤患者58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36例;年龄32~69岁,平均年龄45.3岁。所有患者均使用神经内镜经鼻腔-蝶窦入路切除肿瘤。术后进行随访评估,包括神经影像、内分泌及视力检查。统计分析内镜治疗垂体腺瘤的视力改善率及内分泌治愈率,观察分析其肿瘤切除情况、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时间1~32个月,平均随访15.3个月。58例患者中,内镜手术全切48例(82.8%),次全切8例(13.8%),部分切除2例(3.4%)。术后患者视力改善率91.2%(31/34),内分泌治愈率35.7%(10/28)。术后短暂脑脊液鼻漏4例,无永久性脑脊液鼻漏。短暂性尿崩症10例,无永久性尿崩症。无死亡或者植物生存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鼻腔-蝶窦入路神经内镜下切除垂体大腺瘤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1.
梁强  李强  丁永忠  谢民  周旺宁  段磊 《解剖学报》2014,45(2):263-266
目的通过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海绵窦解剖研究,进一步明确海绵窦内神经血管关系,为海绵窦区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8具成人尸头(共16侧海绵窦)上应用0度和30度柱状硬性内窥镜,模拟扩大经鼻入路进行海绵窦区解剖研究。结果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可清楚的显露海绵窦内结构;相关解剖标志有利于解剖定位。结论神经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是海绵窦区解剖及手术的最佳入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内窥镜卜经鼻蝶入路进行视神经管减压的手术方法建立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8例成人头颅标本在内窥镜下进行解剖观察。模拟内窥镜下经鼻蝶于术入路,分别采用经鼻中隔旁入路、经中鼻道入路、经中鼻四切除三种手术入路对蝶窦外侧壁和后壁进行解剖观察。打开蝶窦前壁后进入蝶窦,咬除蝶窦间隔,去除蝶安粘膜,暴露蝶窦后壁和后外侧壁,对视神经管及周围结构进行逐层解剖。结果:在蝶窦后壁和外侧壁的所有解剖标志中,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是相对恒定的解剖标志,在视神经管区各层中该隐窝是恒定的唯一骨性解剖标志。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毗邻视神经、海绵窦、海绵窦内颈内动脉、眼动脉、动眼神经,是视神经管内段和颅内段的分界。两侧视冲经-颈内动脉隐窝的连线是鞍结节的投影。结论:视伸经-颈内动脉隐窝在视神经管减压术中是非常重要的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颅入路与经蝶窭入路分期切除不同生长方式的巨大垂体腺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行经颅与经蝶窭分期手术的12例巨大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根据肿瘤的不同形态及生长方式,结合手术入路和手术方式探讨其手术疗效。结果 本组病例根据生长方式的不同分为:①单纯向上呈葫芦形生长,经额下入路及经蝶窭入路手术者4例;②向鞍上及鞍旁生长,行经翼点入路及蝶窭入路手术者6例;③向三脑室及侧脑室生长,经侧脑室入路及经蝶窭入路手术者2例。二次手术间隔时间1~3月间不等,均采用显微手术治疗,其中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1例,无死亡发生。结论 手术前应根据病史和影像学资料判断肿瘤的形态、生长方式、所累及的解剖腔隙和重要结构,选择合理的分期手术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相关解剖定位标志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62例垂体腺瘤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术中根据蝶嵴、蝶窦开口、蝶窦中隔、鞍底隆凸等解剖标志进行定位。结果:蝶嵴是术中确认手术入路中线的可靠标志,蝶窦开口是蝶窦前壁的重要标志,鞍底隆凸可作为蝶窦腔内鞍底定位标志。62例术中依靠相关解剖标志,均准确定位蝶窦及鞍底,未出现偏差。肿瘤全切除52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4例。1例部分切除,无死亡病例。结论:熟悉相关解剖标志,有助于该术式的准确定位,从而安全实施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模拟内镜下经单鼻孔经鼻中隔与蝶窦前壁手术入路,评价两种入路的优缺点。 方法 内镜下分别对每组15具成人尸头行单鼻孔经鼻中隔入路及蝶窦前壁入路模拟手术,分别测量切口距离外鼻孔距离、鼻孔至鞍底平面上(手术路径上)手术器械在水平方向上所能摆动的最大角度及距离、以及其他相关解剖参数。 结果 单鼻孔鼻中隔入路和蝶窦前壁入路切口处距离外鼻孔距离分别是(5.19±0.15)cm和(6.91±0.14)cm,手术路径上器械在水平方向上所能摆动的最大角度分别是(44.77±2.04)°和(38.54 ±1.40)°,水平方向上所能摆动的最大距离分别是(1.25±0.15)cm和(0.59±0.52)cm。两种入路相关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行鞍区病变切除中,相对蝶窦前壁入路经鼻中隔入路是一种损伤小,切口距离鼻孔短,定位明确而且操作空间及视角较大的手术入路,可双器械操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内窥镜在锁孔手术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在15例30侧10%甲醛溶液固定国人成人尸头上,模拟乙状窦前入路操作,在其中5例10侧标本上同时模拟乙状窦后入路操作,内窥镜下操作并观察颅内结构。比较两种不同入路的观察范围与影响内窥镜操作因素。测量乙状窦前缘中点、乙状窦后缘中点与颅内固定标志间距离等相关数据。结果:乙状窦前方的解剖学变异较多,对乙状窦前入路影响较大。乙状窦后入路受解剖学变异的影响较小。乙状窦前缘中点、乙状窦后缘中点与颅内同一固定标志距离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乙状窦前入路操作距离短,无需牵拉小脑,内窥镜可到达桥小脑角,并观察到脑干腹侧结构,但入路复杂,内窥镜操作受解剖结构影响大;乙状窦后入路简单易于掌握,需要一定的小脑牵拉,在内窥镜的辅助下可以全面了解桥小脑角结构,但对脑干腹侧的结构观察欠佳。  相似文献   

17.
Epidermoid tumor of the cavernous sinus is rare. The aim of this case report is to discuss the role of neuroendoscopes in the removal of such lesions. A 21-year-old man presented with 6-year history of progressive headache, diplopia, and visual disturbance. Work-up revealed an epidermoid tumor located in the right cavernous sinus. An extradural transcavernous approach was utilized via a traditional frontotemporal craniotomy with endoscopic assistance. The postoperative course was uneventful with immediate improvement of the patient''s headache. Postopera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emonstrated complete removal of the tumor. There were no signs of recurrence during a 2-year follow-up period. The endoscope is a useful tool for removing epidermoid tumors from the cavernous sinus and enhances visualization of areas that would otherwise be difficult to visualize with microscopes alone. Endoscopes also help minimize the retraction of neurovascular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