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肌紧张性发声障碍患者发声空气动力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肌紧张性发声障碍(muscular tension dysphonia,MTD)患者发声空气动力学特性,探讨该方法在MTD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言语发声空气动力学测试系统分别测量21例肌紧张性发声障碍患者及20例正常成人舒适发声时的声门下压、声门阻力、平均气流率及最长声时,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成人比较,MTD患者声门下压和声门阻力升高,平均气流率下降,最长声时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空气动力学分析能有效评估MTD患者的发声功能,可用于MTD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2.
空气动力学在测试呼吸与发声关系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 研究正常人呼吸与发声关系。测定正常人的各项空气动力学指标,以期建立一种无创伤性的噪音检查方法,能够对噪音功能做出正确的评估。方法 应用空气动力学方法,使用噪音功能分析仪(Aeropone Ⅱ Model 6800)和可视音调仪(Visipitch6097),先记录下受试者的肺活量,再嘱受试者在自然舒适的音调和声音强度下,尽可能地发元音/a:/,同时记录最长发声时间、平均气流率、平均音调、声音  相似文献   

3.
如何客观地评价喉癌行垂直半喉切除术后患者发音功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采用喉声气流仪(Phono-Laryngograph)对垂直半喉切除术后患者发[i:]音时呼气流量(Air flow),声强(Intensity)、基频(Pictch)、最长声时(MPT)、发音效率(I/F)声调平均漂移率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以上5项测得值均明显异于对照组,发音时呼气流量和最长发音时间检测的临床意义较大。同时发现术后时间越长,发声功能恢复越好。所以,我们认为此法是评价喉癌患者半喉切除术后发声功能损失和观察恢复程度的一个重要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4.
正常与病态下嗓音的客观指标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58例正常人和136例各种喉疾病患者连续元音[i]发声时的平均气流率、声强、频率、频率微扰商和发声效率同步进行了测定.并对各测定指标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频率微扰商是表示连续元音发声时声带振动相邻周期间的微细变动量;发声效率反映平均气流率与声能的有效转换率.在低、中和高强度发声时.随发声强度的提高,平均气流率.频率和发声效率随之提高而频率微扰商则变小.中等声强发声时.平均气流率与声强,声强与频率均呈正相关;而平均气流率与发声效率.声强(男性)和频率(女性)与频率微扰商均呈负相关.多数喉疾病患者显示出较正常人高的平均气流率和频率微扰商,发声效率则降低.当声强和频率作为参考指标时,平均气流率,频率微扰商和发声效率可作为评价喉发声功能的客观、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健康成年人发声空气动力学检测的性别差异及噪声干扰下的改变。方法采用言语发声空气动力学系统6600对37例健康成年受试者分别在无噪声干扰(舒适发声)及70dB言语噪声干扰下(响亮发声)进行发声空气动力学测试,对声强、音频、平均气流率、声门下压、空气动力功率、声门阻力和发声效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无噪声干扰下,女性发声音频、声门阻力明显高于男性,平均气流率、空气动力功率则明显低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噪声干扰下响亮发声时男性各项空气动力学指标均显著提高,女性音频则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平均气流率无明显变化;两种发声状态下空气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率,除音频变化率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指标变化率无明显性别差异。结论空气动力学指标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噪声环境下,健康成人会通过空气动力学的改变调整发声,男性响亮发声的代偿能力较女性强,但两者的发声效率均超过正常范围,故声带损伤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6.
气压、气流技术对不同语系音声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气压气流技术不同语系的音声特点。方法 50例唇腭裂患者,含2例腭咽闭合功能不全,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4.9~54.2岁,平均11.74岁。被检音为汉语/henpi/、日语/pipi/和英语/pemper/。发声时测定口腔、鼻腔气压,鼻腔气流速度和腭咽腔闭合时的最小面积,并使用统计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 汉语与英语、日语的口腔、鼻腔压力,鼻腔气流速度和腭咽腔闭合  相似文献   

7.
为客观定量评价喉癌生趣部分喉切除术后患者的发音功能,采用喉声气流仪分别对行垂直半喉切除术后的喉癌患者30例(按术后2年,3 ̄10年分为A、B两组),和正常男性(C组)30例进行声功能测试。结果显示:A、B组与C组比较平均气流率(MFR)、声强、最长发音时间(MPT)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发声频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B组比较其声强、MFR、MPT有极显著性差异(P〈0.  相似文献   

8.
喉空气动力学测试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声择呼吸活动提供声音产生及维持的气动流力,因而,测试机体发声时气流动力学(aerodyna-mics)改变,发迹进行有关参数分析,可为喉功能评价提供定量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客观定量评价喉癌患者行垂直半喉切除术后发音功能的方法:方法:采用喉声气流仪和鼻声图像分别对30例行垂直半喉切除术后的喉癌患者进行测试,将喉声气流仪反映出来的发声效率(I/F)与鼻声图同的鼻音率(N)进行相关研究。结果:患者的I/F和N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γ为0.47),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意义。结论:喉发声功能的改变对鼻音率值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956年van den Berg首先提出发声时平均呼气流率和平均声门下压的乘积为声门下功率W,在口前25cm处测定声源的声功率Ⅰ,Ⅰ与W的比值即嗓音效率(efficiency),公式为Ⅰ/W。作者同时测定声门下压、呼气流率和声压。得出以下公式: 1.Ⅰ=WEg Etr。式中W为声门下功率,Eg为声门效率,Etr为声腔转换辐射效率。2.W=PU。P为平均声门下压,U为平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儿童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外周血IgG_4、可溶性白细胞介素受体2(sIL-2R)与病变程度的关系。51例患者分为3组,第一组为偶发炎症组15例(对照组),第二组为频发炎症组23例,第三组为病灶组13例,检测每例患儿外周血的IgG_4和sIL-2R的水平,并将第二、三组的数值与第一组进行统计学对比处理。结果表明,第一组的sIL-2R为172.2±48.0u/ml,IgG,为66.4±45.7μg/ml。第二组的IgG_4(357.5±168.7μg/ml)及第三组的sIL-2R(399.6±153.4u/ml)均明显高于第一组(P<0.01),第二组的sIL-2R(226.1±81.7u/ml)亦高于第一组(P<0.05),而第三组的IgG_4(52.7±60.5μg/ml)则与第一组无明显差异(P>0.05)。这说明儿童慢性扁桃体炎免疫功能的改变与细菌、病毒等抗原刺激扁桃体的频度有关。通过检测外周血的IgG_4和sIL-2R,了解患者的免疫状态和疾病的程度对诊断和治疗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应用于患者的低阻力型Groningen发音假体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及机制。方法应用荷兰Groningen大学研制的空气动力学测量仪,采用重复测量,对24例喉全切除后安装低阻力型Greningen发音假体的患者进行同步测量发音时的声压级(sound pressure level)、气管内压力(pressure)及假声门上的气流率(flowrate)等三个参数,其中6例更换过发音假体,对他们使用的两个假体都进行了测量,分析各参数间的关系。结果24例患者应用发音假体重复测量得出180组数据,经过数据筛选174组数据的声压级中位数为88.0dB,气管内压力中位数为73.6cmH2O(1cmH2O=0.098kPa),假声门上气流率中位数为123.2ml/s。30例次患者发音时的声压级与气管内压力无相关性(r=-0.058,P〉0.05),与假声门上的气流率也无相关性(r=-0.119,P〉0.05),气管内压力与假声门上的气流率呈正相关(r=0.699,P〈0.05)。结论当假声门下气流使假声门产生振动后,再增加假声门下气流并不能使假声门振动幅度加大,因此,发音响度也不会增加。  相似文献   

13.
为全面评价声带麻痹术后发声功能,对53例以甲状软骨成形术Ⅰ型治疗单侧声带麻痹患者的术后发声功能变化及其稳定性进行观察和评估。评估时间分别为术前,术后1,3,6个月。评估的方法为喉动态内窥镜录像检查,声谱分析,声门气流动力学分析和患者发声特征的直观判断。结果显示:声门间隙,最长发声时间,声门气源量,发声频率异常率,谐噪声比,声粗糙程度,声哑程度,语声响度和每次呼气能发语词的表达等项目在术后均有明显的改善,且改善早自术后1个月起就保持稳定,在以后的5个月中只有轻微的波动。改善程度和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声带麻痹的原因或术前肺功能状况不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健康人鼻腔及鼻咽腔有限元数值模型,分析不同条件下鼻腔及鼻咽腔的颗粒沉降特征,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颗粒沉降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鼻腔及鼻咽腔疾病的潜在诱发因素及经鼻腔给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志愿者鼻部多层螺旋CT数据,重建上呼吸道三维数值模型后,针对不同气流流率、颗粒粒径及颗粒密度条件下的颗粒沉降进行数值模拟。结果 鼻阈、鼻甲前端、鼻咽顶后壁为颗粒最易沉降区域。当气流流率为30 L/min及60 L/min时,不同颗粒直径、颗粒密度下该重建模型沉积率均可达80%以上。当颗粒粒径为10μm及15μm时,不同气流流率、颗粒密度下该重建模型沉积率均可达90%以上。结论 (1)颗粒在鼻腔主要沉降于鼻阈及鼻前庭,在鼻咽腔则主要沉降于鼻咽顶后壁;(2)气流速度、颗粒粒径及密度对颗粒沉积率均有影响,其中颗粒粒径对颗粒沉降影响最大,其次是气流流率、颗粒密度;(3)当颗粒密度及气流流率不变,相较于10μm和15μm的颗粒,直径为5μm的颗粒在鼻咽部颗粒沉降最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人器质性发声障碍的原因。方法 对近10年349例有发声障碍的老年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49例中,男性295例,女性54,以60~69岁最多见。病因中,喉部及邻近器官恶性肿瘤142例(40.6%)、声带运动障碍58例(16.6%)及声带良性病变53例(15.2)较常见。结论 老年人器质性发声障碍以男性多见,并有多种原因,其中以恶性肿瘤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6.
鼻腔上颌窦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附5例报告袁伟1骆献阳2郭红光1汪磊1我科自1980~1995年共收治5例,全部经病理证实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fibrousHistiocytoma,MFH),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男性2例,女...  相似文献   

17.
1980年3月 ̄1996年5月,我院共诊治了16例急性颈部大血管损伤,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12 ̄60岁,平均22岁。结果14例痊愈,2例死亡,治愈率87.5%(14/16)。本文对该病的诊断、手术方法、控制严重出血及预防并发症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近来人们注意到喉麻痹可以引起声门结构的复杂改变,麻痹侧声带不仅麻痹、缩短「患测产带与健侧声带的长度之比(PVF/NVF)减小〕,而且当声带处于外展位时,声带的膜部与软骨部门的夹角tVFA)减小,发声时健侧声带代偿性缩短、内收以期和患侧声带闭会发音,但声门后隙关闭不良。为改善声门结构和发声效果引入了的状软骨内收术。为验证此手术的效果该作者对11例喉麻痹,伴有声门关闭不良患者的术前和术后进行了电视喉镜观察,并将观察结果与所侧的声学和气流动力学指数,以及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了比较。符70o角Nagashima硬管内窥镜或O…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是在各种鼻阻力负荷(RL)状态下呼吸反应,和感觉到有RL增加前有否呼吸反应出现。受试者有40名健康老人年龄59~82岁。用气流压力计测定呼吸时鼻腔压力、气流率、气流容积和吸气相的时间。控制阻力装置管间用精密的铱金隔膜,开关变化仅0.2mm,最大开启孔8.0mm,相当于0.5cm2横截面积。记录数据以公式计算经统计学处理。结果,鼻腔气造RL(cmH_2O/L/S)和气流率(ml/s)之间关系:①无RL或称对照情况,隔膜置最大开孔0.5cm2,RL值为1.75,气流为-352,受试者无负荷感觉。②已增加RL至4.13,气流为-308,受试者尚未…  相似文献   

20.
翳风穴注射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咽喉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据统计在人群中有3.6%的人患过此病[1]。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不及时、不得当,尤其迁延日久者可造成严重听力障碍,故及时治愈将成为治疗的关键。笔者从1999年3月至2000年9月,采用翳风穴注射山莨菪碱(654-2)注射液1ml十地塞米松注射液5mg/1ml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 46例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14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9岁,平均年龄38岁;病程最长30天,最短1天。主要症状: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