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近20年我国城乡成年人群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流行趋势。方法利用《全国卫生统计年报/鉴》中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分性别分年龄的汇总数据,采用标化死亡率进行不同时点和不同人群脑血管病死亡率的比较,Poisson回归模型进行死亡率的趋势分析,年龄-时期-队列模型法探讨脑血管病的时期、队列和年龄效应。结果 (1)近20年城市人群脑血管病死亡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率男性约为3.11%,女性约为3.30%,而农村人群则无明显升高或下降趋势;(2)控制了时期和出生队列因素的影响,脑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3)控制了时期和年龄因素的影响,出生年代越近,人群脑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越高。结论城乡成年人群中脑血管疾病所致的疾病负担日益增加;针对病因的初始预防和一级预防应该脑血管疾病人群防治的重点,中年人群可能是防治的重点人群;二级和三级预防中,农村人群不应被忽视。  相似文献   

2.
犹忆  李德俊  刘川  阎婷 《现代预防医学》2023,(20):3663-3668
目的 探析1990—2019年我国食管癌死亡趋势,为制定与调整食管癌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食管癌死亡变化趋势,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ge-period-cohort, APC)估计食管癌死亡风险的年龄、时期与队列效应。结果 1990—2019年全国、女性、男性食管癌标化死亡率均呈波动下降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分别为-1.825%、-3.092%、-1.185%。APC模型估计显示,年龄效应方面,女性90~94岁与男性85~89岁居民食管癌死亡风险分别是20~24岁居民的159倍、286倍;时期效应方面,女性2000—2004年食管癌死亡风险是2010—2014年的1.59倍,男性2015—2019年死亡风险是1990—1994年的1.57倍;队列效应方面,1905—1909年出生的女性与1900—1904年出生的男性食管癌死亡风险分别是出生于1995—1999年的18.49倍、18.73倍。结论 我国食管癌标化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男性食管癌标化死亡率显著高于女性。食管癌死亡风险随年龄呈上升趋势,越晚出生的居民死亡风险越低。未来一定时期应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我国结直肠癌死亡趋势,为制定结直肠癌防治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结直肠癌死亡率变化趋势,运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ge-period-cohort, APC)估计影响结直肠癌死亡风险的年龄、时期与队列效应。结果 1990—2019年全国、女性、男性结直肠癌标化死亡率均呈波动增长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分别为1.049%、0.158%、1.712%。APC模型估计显示,年龄效应方面,男女性90~94岁居民结直肠癌死亡风险分别是10~14岁居民的590倍、281倍;时期效应方面,相较于1990—1994年,男女性2015—2019年结直肠癌是其死亡风险的3.36倍、1.90倍;队列效应方面,1900—1904年出生的男女性结直肠癌死亡风险分别是出生于2010—2014年的68.91倍、45.40倍。结论 我国结直肠癌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男性结直肠癌死亡率高于女性。结直肠癌死亡风险随年龄、时期均呈上升趋势,老年人是重点监测人群,越晚出生的居民死亡风险越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06—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艾滋病死亡趋势,为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以2006—2020年中国25~64岁城乡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ged-period-cohort,APC)和内在估计法(intrinsic estimator,IE)估计艾滋病死亡率的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结果 2006—2020年,我国城乡艾滋病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APC模型结果显示,年龄效应方面,城市40~44岁居民死亡风险比25~29岁的增加了3.5倍,农村35~39岁居民死亡风险比25~29岁的增加了3.2倍。时期效应方面,城市和农村总死亡风险系数分别增加了3.6倍和1.2倍。出生队列效应方面,城市1954—1958年出生的居民艾滋病死亡风险相较于1974—1978年出生的增加了2.1倍,农村1949—1953年出生的死亡风险比1974—1978年出生的增加了2.3倍。结论 城乡艾滋病死亡率近年有所下降,农村艾滋病死亡率逐渐高于城市;中老年群体艾滋病死亡风险较高;死亡风险随年份整体上升;出生年代越晚死亡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居民自残发病率和死亡率变化趋势并进行预测研究,为相关部门制定自残行为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BD)数据库中中国居民自残发病和死亡相关数据,使用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分析1990—2019年中国居民自残发病和死亡情况,采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BAPC)方法对2020—2030年中国居民自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行预测。结果 2019年中国居民自残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SIR)为51.24/10万,年龄标准化死亡率(ASMR)为6.8/10万。1990—2019年,男女性自残发病率和死亡率年估计百分比变化(EAPC)均<0,均呈现下降趋势。AP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效应中20~24岁和70岁以上呈现发病风险高峰,70岁以上人群死亡风险急速上升。时期效应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居民发病和死亡风险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出生队列结果显示男女性死亡和发病风险均随着出生年份的变化先缓慢上升再逐渐下降,1950—1954年出生的人群具有较高的发病和死亡风险。到2030年,男性自残ASIR预计降低为28.38/10万,女性A...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中国居民1990—2019年高盐饮食导致的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 IHD)死亡率和DALY趋势及其年龄-时期-队列效应。方法 通过利用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GBD 2019)中1990—2019年中国居民归因于高盐饮食的IHD死亡和DALY数据,应用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 APC)模型探讨年龄-时期-队列效应。结果 在1990年和2019年,中国人群缺血性心脏病的13种主要危险因素中,归因于高盐饮食危险因素的年龄标化死亡率和年龄标化DALY率均居于首位。1990—2019年中国和全球归因于高盐饮食的IHD年龄标化死亡率和年龄标化DALY率均呈下降趋势,但中国始终高于全球平均水平。APC模型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归因于高盐饮食的IHD死亡率和DALY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均呈上升趋势;随着时期的推移,男性死亡风险和DALY风险在1990—1994年至1995—1999年时期呈下降趋势,1995—1999年至201—2014年时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06—2020年间中国城市和农村15~84岁人群冠心病死亡率变化趋势及年龄、时期、出生队列对冠心病死亡率的影响,为预防冠心病的死亡提供科学依据和策略。方法 基于2006—2020年城乡冠心病死亡率数据,建立连接点回归模型描述冠心病死亡率的阶段性变化趋势;通过构建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ge-period-cohort model,APC),估算我国城市和农村冠心病死亡率的年龄、时期及队列效应。结果 2006—2020年间,我国城市冠心病死亡率从85.66/10万增长到126.91/10万,农村死亡率从63.55/10万上升到135.88/10万,年平均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APC)分别为2.85%,5.89%。APC模型分析显示,2006—2020年冠心病死亡风险随年龄增加而增大,其中城市人群年龄效应系数为:-1.60~2.53,农村为-2.05~2.34;时期效应随着时期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城市效应系数为:-0.29~0.23,农村:-0.17~0.14;队列效应显示,随着出生队列的推移死亡风险下降趋势明显,城市:...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中国居民1990—2019年胃癌死亡趋势,评估年龄、时期和队列对其长期趋势的影响,为胃癌的预防措施和卫生资源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GBD 2019)中1990—2019年中国居民胃癌死亡率的数据,应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研发的基于R语言的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 APC)模型进行统计分析,评估不同年龄、时期和队列对胃癌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1990—2019年中国居民胃癌年龄标化死亡率明显高于全球及不同SDI地区水平,且呈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37.73/10万下降至2019年的21.72/10,平均每年下降-1.91%(95%CI:-1.73%~-2.09%,P<0.05)。APC模型结果显示,1990—2019年20~24至80~84岁各年龄组胃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局部偏移<0);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率呈上升趋势;随着时期的推移死亡相对风险呈下降趋势,以2000—2004年为参考时期(RR=1),2015—2019年时期死亡相对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992—2017年中国男性前列腺癌死亡率的流行变化趋势。方法利用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测量与评价研究中心的死因数据,采用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和Intrinsic Estimator(IE)算法估计中国男性前列腺癌死亡风险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结果1992—2017年,中国男性前列腺癌死亡率整体呈上升趋势,粗死亡率(1/100000)从3.39上升到7.17。APC模型结果显示,中国男性在40岁以后,前列腺癌死亡风险的年龄效应随年龄增加而增大;时期效应总体呈上升趋势;队列效应说明自1908年以后出生的男性所经历的前列腺癌死亡风险呈下降趋势。结论中国男性前列腺癌死亡风险的时期效应占主导地位。生活方式以及性观念的改变、人口老龄化、吸烟、环境污染等因素可能是造成时期效应增加的主要原因,在前列腺癌防治工作中应重视这些方面的改善,同时加强PSA筛查的认知率与健康教育的综合预防,有助于从整体上降低男性前列腺癌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984—2018年35年间湖北省麻城市成年居民肺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方法利用湖北省死因监测数据及《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和Intrinsic Estimator(IE)算法估计麻城市成年居民肺癌死亡风险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结果麻城市20~74岁居民肺癌年龄效应系数随年龄增加而增大,70~74岁组死亡风险是20~24岁组的42.62倍。时期效应系数也随年代持续上升。队列效应系数呈抛物线型,1939—1943年出生的麻城市居民队列效应系数最高(1.2984)。结论麻城市成年居民肺癌死亡风险随年份递增主要受年龄效应和时期效应影响,可能与人口老龄化、检出水平提升及公共卫生干预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HIV/AIDS发病率和死亡率趋势及其年龄-时期-队列效应,为我国HIV/AIDS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获取GBD 2019关于中国HIV/AIDS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数据,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进行时间趋势分析,计算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运用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探讨影响中国HIV/AIDS发病率及死亡率风险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以及出生队列效应。结果 1990—2019年,中国HIV/AIDS男性疾病负担高于女性。标化发病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AAPC为3.28%),2006—2014年开始下降(APC为-8.46%),标化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AAPC为7.06%)。青壮年人群(15~19岁组至25~29岁组)和老年人群(65~69岁组至75~79岁组)发病率的年龄效应呈现上升趋势,男性最大RR为2.23,女性为1.84,65~69岁组(RR男性为1.23,女性为1.22)之前死亡率的年龄效应变化趋势男女一致,之后男性上升,女性下降。发病率时期效应先上升后下降,转折点为2004...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金昌队列人群2011-2020年四种主要慢性病的死亡率、早死概率及变化趋势,锁定影响人群健康的核心病种,为人群慢性病防治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以金昌队列为平台,纳入基线全部人群48 001人,连续10年追踪随访其结局,应用简略寿命表法与joinpoint回归法计算死因构成比、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概率及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 APC)等指标。  结果  2011-2020年金昌队列人群4类主要慢性病平均死亡构成比为80.26%,4类主要慢性病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PC=6.48%),心脑血管疾病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PC=10.02%),其他三类疾病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均无变化趋势。除女性心脑血管疾病早死概率呈上升趋势外(APC=12.92%),其他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均无变化趋势。男性主要慢性病死亡率及早死概率高于女性。主要慢性病不同病种平均死亡率前3位为肺癌、脑卒中、冠心病。  结论  4类主要慢性病是导致金昌队列人群死亡的主要疾病,肺癌、脑卒中为核心病种。男性为慢性病防治的重点人群,同时还应重点关注女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降低慢性病早死概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1990一2019年中国膀胱癌发病死亡情况及长期变化趋势。方法 利用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数据库,分析1990一2019年中国膀胱癌发病和死亡情况,应用 Joinpoint 软件分析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构建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对膀胱癌发病及死亡趋势变化的影响。结果 2019年膀胱癌发病率、标化发病率分别为7.03/10万和5.16/10万,2019年膀胱癌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2.82/10万和2.24/10万。1990一2019年中国膀胱癌标化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1.5%,标化死亡率有降低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0.5%。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结果显示,发病与死亡的净漂移值分别为1.96%和-1.21%。 发病与死亡风险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发病的风险随时期的增加而升高,死亡的风险随时期的增加而降低。队列效应亦表现不同,出生越晚的人群发病风险高,死亡风险低。结论 1990一2019 年中国膀胱癌标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和死亡风险随年龄升高而升高,并且近年代出生人群发病风险升高,提示近年代出生的老年人群应作为膀胱癌防治工作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003-2017年我国成年女性宫颈癌死亡趋势。方法: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和内生因子法估计宫颈癌死亡风险的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结果:2003-2017年,我国女性宫颈癌死亡率整体呈上升趋势,APC模型分析显示,我国女性宫颈癌死亡风险的年龄效应随年龄增加而增大,城市和农村女性分别在70~74岁和50~54岁面临更高的死亡风险;出生队列效应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变化速度波动较大。结论:应积极开展宫颈癌防治相关知识宣传工作,加大宫颈癌筛查力度,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ge-period-cohort,APC)分析我国2004-2019年10~84岁农村人群自杀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为自杀的防治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5-202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10~84岁农村人群的自杀死亡监测资料,采用APC模型和内在估计法对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进行...  相似文献   

16.
The mortality data on lung cancer in Japan from 1960 to 1995 was analysed based on an age-period-cohort (APC) model. Though the APC model has an 'identifiable problem' caused by the relationship of age, period and cohort parameters, non-linear components of them revealed their original (separated) effects. They were: (1) non-linear age effects had a peak in 55-59 and 60-64 years old in males and 50-54 in females, (2) non-linear period effects were very small in both genders, (3) non-linear age and period effects were small enough to neglect compared with their linear effects, and (4) there were five parts of trends in Japanese lung cancer mortality in both genders in the non-linear birth cohort effects. The 1961-65 birth cohort effect seemed to increase differently from previous birth years. This trend should be monitored carefully.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预测海门市男性肝癌死亡趋势,并定量描述肝癌死亡率的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特征.方法 应用男性肝癌1993-2006年的年龄标化死亡率(SMR)构建GM(1,1)模型,预测SMR至2012年.同时,以每4年为一间隔的肝癌死亡密度(MD)拟合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APC)模型的梯度模型,并进行模型拟合优度评价和模型比较,筛选最优模型;根据APC全模型和最优模型的拟合结果评估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利用最优模型预测MD至2012年.结果 根据构建的GM(1,1)残差修正模型对SMR进行预测,结果显示,2007年SMR预测值为48.578/10万,相对误差为-1.267%;2008-2012年男性SMR轻微下降,最低值为45.578/10万(2012年).APC梯度模型拟合优度检验及模型比较结果显示,年龄-时期模型为最优模型(△G2=9.065,AIC=202.544).APC模型的曲率估计结果显示,曲率改变显著的年龄组为36.5~40.5岁(-0.368)和64.5~68.5岁(-0.489),队列作用的曲率改变主要发生在1956-1959年(C2 1949.5,1967.5=-0.492);年龄-时期模型的分层相对危险度估计结果显示,随年龄增加,年龄效应呈升高趋势,至64.5~68.5岁组后开始下降;时期越晚相对危险度越低.年龄-时期模型的预测结果显示2005-2012年肝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结论 年龄、时期和部分队列效应可以预测肝癌死亡率趋势;未来几年肝癌死亡率会略微下降,但仍处于较高发病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