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316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232例,女性84例,平均年龄(59.8±10.6)岁。应用B型超声对颈动脉进行扫查,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定义为内膜-中层厚度≥1.3 mm。结果316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者126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发粥样斑块组收缩压、年龄、脉压水平明显大于无粥样斑块组(P均<0.001)。结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脉压>60 mm Hg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更密切。为早期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不仅要控制收缩压,更应注意控制脉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意义。方法使用美国产PHLIPS型号IUZZ高频超声对200例老年人,其中160例为高血压患者(脉压差≤45mmHg者为A组,脉压差>45mmHg者为B组),另外40例为无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史,无全身重大疾病史,常规检查未见异常的正常对照组(C组),观察其颈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B组其颈动脉内径、颈动脉最大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大于A组(P<0.001),高血压病1级、2级、3级与正常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可使颈动脉最大内膜-中膜厚度增加,从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而且损害随血压及脉压增高而加重,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内膜-中膜情况,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及防治检测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意义。方法使用美国产PHLIPS型号IUZZ高频超声对200例老年人,其中160例为高血压患者(脉压差≤45mmHg者为A组,脉压差〉45mmHg者为B组),另外40例为无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史,无全身重大疾病史,常规检查未见异常的正常对照组(C组),观察其颈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 B组其颈动脉内径、颈动脉最大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大于A组(P〈0.001),高血压病1级、2级、3级与正常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高血压可使颈动脉最大内膜-中膜厚度增加,从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而且损害随血压及脉压增高而加重,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内膜-中膜情况,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及防治检测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随机入选高血压患者136例,全部符合1999年WHO高血压诊断标准。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分组:高血压1级(140~159/90~99mmHg)患者33例,高血压2级(160~179/100~109mmHg)患者60例,高血压3级(≥180/110mmHg)患者43例。136例高血压患者均先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根据颈动脉IMT测值分为IMT增厚组、颈动脉斑块组、颈动脉正常组。随后均接受冠脉造影检查,根据冠脉斑块狭窄程度分冠心病组、斑块轻度狭窄组、正常组。应用统计学分析高血压、颈动脉超声结果、冠脉造影检查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为80.1%(109/136),其中IMT增厚39例(28.7%),颈动脉斑块70例(51.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为75.9%(101/136),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的72例(51.8%),轻度狭窄29例(21.3%)。颈动脉斑块与冠心病阳性符合率为81.4%(57/70)。高血压3级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阳性检出率与冠心病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高血压1级组患者血,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明显的预测价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冠心病重要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与动态血压指标的关系.方法 对100例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和80例对照组行24 h动态血压检查.对比两组间血压负荷、脉压、血压变异、血压晨峰、昼夜节律的差异.结果 颈动脉粥样斑块组血压负荷、脉压、血压变异、血压晨峰、昼夜节律异常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血压负荷、脉压、血压变异、血压晨峰、昼夜节律有关,对临床诊治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帅锋利  罗丽  苏代泉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4):1060-1061,1064
[目的]探讨脉压、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血糖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入选EH患者156例,正常血压对照组150例,对两组的相关临床资料、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高血压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分别为41.79%和24.62%(χ2=4.38,P﹤0.01)。(2)多因素分析:高血压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随着脉压、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血糖的增加而增加。[结论]高血压患者易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且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与动态血压指标的关系。方法对100例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和80例对照组行24h动态血压检查。对比两组间血压负荷、脉压、血压变异、血压晨峰、昼夜节律的差异。结果颈动脉粥样斑块组血压负荷、脉压、血压变异、血压晨峰、昼夜节律异常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血压负荷、脉压、血压变异、血压晨峰、昼夜节律有关,对临床诊治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戴午阳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11):1544-154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浓度、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数和性状,同时检测血压和血脂;9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有无高血压分为心肌梗死组24例、高血压并发心肌梗死组69例,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35例。各项数据用SPSS10.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最高(92.8%),且以软斑及混合斑为主,心肌梗死组次之(66.7%),正常组最低(22.9%)。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比,血清LDL—C水平明显升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及高LDL-C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患有原发性高血压120例年龄>60岁的患者,将患者根据收缩压分组:血压严格控制组(血压<130mmHg),血压一般控制组(血压130~139mmHg)。对每位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内中膜层的厚度。结果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总胆固醇、空腹血糖与颈动脉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正相关,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颈动脉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负相关。分析显示,收缩压≥140mmHg、总胆固醇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其保护性因素。结论血压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血压水平是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人群中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斑块)患病率的关系。方法选取深圳市保健委员会办公室500例非糖尿病体检者,根据Hb A1c水平的不同分为A、B、C、D、E共5组,比较5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评分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结果 5组IMT与斑块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E组IMT高于A组,C~E组斑块评分高于A组;C~E组IMT与斑块评分均高于B组;E组IMT高于C组,D、E组斑块评分高于C组;E组IMT与斑块评分均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41例,占8.2%。5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组均高于A、B组;D、E组高于C组;E组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糖尿病人群中Hb A1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斑块)患病率具有一定相关性,Hb A1c水平越高,IMT越厚,斑块评分越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也越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评价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与昼夜节律和脉压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0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结果分为非杓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54例,对照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56例。两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0 mm为颈动脉增厚;同时观察斑块形态和性质,进行斑块分级。使用动态血压仪监测24 h血压,分为日间(6∶00—21∶00)、夜间(21∶00—6∶00)两个时间段,记录日间和夜间的平均血压以及夜间血压下降率;计算脉压,分为≤60 mmHg、61~89 mmHg、≥90 mmHg 3个等级;分析相关性。结果 非杓型组高血压患者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非杓型组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日间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56例患者中检出颈动脉斑块45例(80.36%),非杓型组54例患者中检出颈动脉斑块51例(94.44%),...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测血清氧化物酶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研究其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分别检测3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18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氧化物酶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同时通过超声检测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研究血清氧化物酶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结果350例原发性高血压受试对象经测定确认颈动脉存在硬化斑块共为102例,为29.14%。健康对照组180例中,共有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者12例,为6.67%。高血压组与正常健康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血压组血浆氧化物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及尿微量白蛋白(mALB)显著高于正常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尿微量白蛋白〉19.0mg/L为尿微量白蛋白阳性,尿微量白蛋白阳性高血压组共有斑块形成62例,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为39.2%,而尿微量白蛋白阴性高血压组有颈动脉斑块形成40例,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为20.8%,而且其MDA、MPO浓度也显著低于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清氧化物丙二醛、髓过氧化物酶及尿微量白蛋白可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钟冕 《现代保健》2009,(14):37-3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频超声对26例经临床确诊为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进行检测。选择20例无高血压、血脂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情况。结果26例取样人群,超声检测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2例,占46%。对照组20例,血脂在正常范围,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例,占25%,均为男性,吸烟史20年以上。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成正相关,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理想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我院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老年患者共305例,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斑块组(212例)和对照组(93例)。每例患者均记录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史,测量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尿酸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高血压病史(62.26vs37.63)、糖尿病病史(52.83vs39.78)、血尿酸[(329.958±118.682)μmol/Lvs(265.270±137.118)μmol/L]、收缩压[(142.028±17.390)mmHgvs(135.467±15.823)mmHg]、脉压[(63.514±12.993)mmHgvs(58.511±11.217)mmHg)]、年龄[(71.854±6.037)岁vs(68.967±5.76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及血尿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相关(P<0.05)。结论年龄、高血压及高血尿酸水平可能是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 将13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血浆Hcy水平分为两组:血浆Hcy≤10.5 μ mol/L65例(A组),血浆Hcy>10.5μmol/L67例(B组),分别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结果 B组年龄高于A组[(80.51±5.19)岁比(75.91±8.13)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血浆Hcy水平显著低于B组[(7.36±2.03)μmol/L比(15.08±5.56)μmol/L],A组颈动脉斑块分级程度显著低于B组[(1.91±1.18)级比(2.51±1.16)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Hcy水平增高,并且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关系密切,高Hcy血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女性亚临床期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指导健康体检实践。方法收集女性体检人群835例,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颈动脉中内膜增厚和粥样斑块形成作为亚临床期颈动脉粥样硬化评价指标并分为颈动脉中内膜增厚组、粥样斑块形成组、中内膜增厚或粥样斑块形成组,比较心血管危险因素:年龄、血压、血糖、体重指数、腰围、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对亚临床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结果心血管危险因素均对亚临床期颈动脉粥样硬化产生影响,且随着危险水平的上升,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持续上升;随着危险因素聚集个数的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明显增加。增龄、高血压、血脂异常、超重及糖尿病为亚临床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高龄、高血压和高LDL—C、低HDL—C是亚临床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X2值分别为114.35、16.66、12.23、8.40,P〈0.05),其中增龄对亚临床期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最强。结论女性亚临床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导致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基本一致;亚临床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适用于45岁以上体检人群的筛查;亚临床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危险为多因素、多层次,早期干预应多方位、多元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诊断价值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286例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与否,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将高血压患者分为1级、2级、3级。所有患者空腹12h后查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结果颈动脉斑块组的年龄及吸烟者占的比例均比无斑块组的高。斑块组的糖尿病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无斑块组。斑块组的高血压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并且随着高血压分级的增加,斑块发生率也逐步提高。颈动脉斑块与血脂相关性不大。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年龄、吸烟、高血压、高血糖密切相关,与血脂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浦东新区大团镇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6月收治的122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分为颈动脉斑块组(73例)、颈动脉中层内膜增厚组(14例)和颈动脉正常组(35例)。计量资料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斑块组与正常组24 h SBP、24 h PP、day/night SBP、night PP及昼夜SBP下降率、昼夜DBP下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斑块组与增厚组24 h SBP、day S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收缩压、脉压、昼夜血压节律改变有关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对颈总动脉的影响以及与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186例,平均年龄79.82±6.04岁,根据动态脉压水平分为高脉压组(脉压≥60 mmHg)和低脉压组(脉压<60mmHg),测定颈总动脉内径(CCA)、内膜一中膜厚度(IMT)以及血浆CRP水平.结果 高脉压组CCA、IMT及斑块检出率(分别为8.25±0.72 mm、1.32±0.15 mm和73.53%)高于低脉压组(分别为7.97±0.74 mm、1.01±0.19 mm和59.52%)(P<0.05).高脉压组CRP水平(5.72±2.89 mg/L)高于低脉压组(3.81±2.56 ms/L)(P<0.05).IMT与动态脉压及CRP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42(P<0.05)和0.416(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脉压促进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其机制可能与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12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血症组(42例)和尿酸正常组(86例),用高频超声探头检测两组患者有无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并进行比较.结果 高尿酸血症组中,斑块形成者37例,检出率88.1%(37/42),三酰甘油(TG)(2.18±0.24)mmol/L.尿酸正常组中,斑块形成者25例,检出率29.1%(25/86),TG(1.69±0.14)mmol/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酸水平与粥样斑块厚度存在显著相关性(r=0.824,P<0.0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相对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更易患颈动脉粥样硬化,高尿酸血症促进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几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