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并报告了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1-2],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而死亡.2010年5月,中国CDC在湖北、河南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血液中分离到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新病毒,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简称新型布尼亚病毒.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消化道症状、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肝肾功能损害,部分患者有出血表现.该病主要发生在山林地区,呈高度散发.患者以从事农业生产的成年农民为主,部分患者有蜱叮咬史.该病的流行期为4-10月,流行高峰为5~7月.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解放军第一五四医院就诊的273例SFTS患者的相关信息,采用RT-PCR检测新布尼亚病毒(SFTSV),通过ELISA检测SFTSV-IgM和IgG抗体,采用Human BioPlex ProTM Assays 17-Plex Panel方法测定细胞因子.对确诊病例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FTS病例重症和死亡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273例SFTS患者中180例SFTSV核酸阳性.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肌肉酸痛和胃肠道症状.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1.08,95%CI:1.03~1.13)、淋巴结肿大(OR =3.75,95%CI:1.45~9.66)、下呼吸道感染(OR=3.57,95%CI:1.40~9.11)、肌酐(Cr)>97 mmol/L(OR=4.10,95%CI:1.55~10.82)及意识障碍(OR=3.35,95%CI:1.21~9.29)与重症病例发生显著相关.年龄≥60岁(OR=1.06,95%CI:1.00~1.12),下呼吸道感染(OR=4.33,95%CI:1.35~13.93),Cr>97 mmol/L (OR=10.14,95%CI:3.19~32.21)及意识障碍(OR=3.47,95%CI:1.03~11.72)与死亡病例发生显著相关.结论 年龄≥60岁、合并下呼吸道感染、Cr>97 mmol/L、意识障碍是SFT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应予重点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舟山群岛各县区流行的新布尼亚病毒的基因同源性.方法 采集舟山群岛不同县区5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重症或死亡患者的急性期血清,用Vero细胞分离培养毒株,采用RT-PCR扩增所获毒株L、M、S特异性基因节段,使用DNA Star和MEGA5.2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5株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病毒(SFTSV)的L、M、S基因序列可分成3个进化分支.第一分支毒株全基因序列与韩国JP系列毒株及日本SPL004A有较高同源性,核苷酸相似度在97.8%;第二分支与临近内陆地区部分毒株和日本的部分毒株序列(SPL057A)均有高度同源性,核苷酸相似度均在98.8%~99.9%;第三分支毒株与来源于江苏(JS2007-1等)、辽宁(LN3/2010)、河南(WCH-97/2011)、安徽(AH15/2010)、河南淮阳山(2010-FQM)、湖北(HB2014-20)有较高同源性,核苷酸相似度在97.8%~98.5%.结论 舟山群岛内流行的SFTSV同源性不一,存在韩国-舟山、中国其他地区-舟山传播路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e)是一类有包膜的负链RNA病毒,目前已知的病毒至少有350种,是虫媒病毒中病毒数最多的一科,包括能感染人和动物的布尼亚病毒属(Orthobunyavirus)、白蛉病毒属(Phlebovirus)、内罗毕病毒属(Nairovirus)、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和感染植物的番茄斑萎病病毒属(Tospovirus)[1]。其中白蛉病  相似文献   

5.
苏倩  李旭 《疾病控制杂志》2012,16(7):585-585,589
新型布尼亚病毒和立克次体感染均可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现对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和斑疹伤寒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将2011年5~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收治的14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者和8例斑疹伤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1例,女性11例,年龄范围40~81岁,中位数为63.5岁.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 SFTSV)感染病例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5月在宁波市传染病医院救治的1例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SFTS)患者资料,采集患者血标本、蜱进行实时荧光RT-PCR检测。结果 SFTS患者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肌肉酸痛、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和牙龈持续出血,急性期WBC、PLT呈进行性下降,转氨酶、心肌酶谱异常升高,患者血标本经检测SFTSV核酸阳性,并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4只蜱经检测均为阴性。患者发病前无外出史和类似病例接触史,也无明确的蜱叮咬史。结论 SFTS病情重,常伴多脏器功能损害;本土疫源性可能大,除了蜱叮咬和接触传播途径之外, SFTSV还应存在其他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舟山海岛地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特征和宿主、媒介的感染情况,为其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卫生部防治指南开展病例监测,在有病例的地区用布旗法和啮齿动物体表捡蜱法相结合的方法捕蜱,每季度采用鼠笼法捕捉鼠形动物,鉴定种类后无菌解剖取肝、脾、肺和血清,提取RNA后,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检测,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岱山县2011-2012年共确诊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24例,死亡2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13例;年龄最小47岁,最大85岁,60岁以上发病数占病例总数的70.83%。4例患者有被蜱叮咬史。病例呈散发,有一起家庭聚集性感染病例,一起外地人口进入本地感染病例。采集牛、羊等动物血清25份,野外捕获鼠类111只,布旗法和动物体表捕获法共捕蜱251只,在蜱中检出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在2例患者血液中分离到2株新布尼亚病毒株,病毒株S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与来源于国内6省新布尼亚病毒的S基因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结论岱山县已发现多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而且从蜱中检测到新型布尼亚病毒,迫切需要加强对该疾病研究和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山东省烟台市人和动物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 (SFTSV)感染及流行情况。方法 2011年4-11月分别在烟台市的蓬莱和莱州2个SFTS病例高发地区连续采集与人密切接触的5种家养动物 (羊、 牛、 猪、 犬、 鸡) 血清标本3 576份,应用双抗原夹心ELISA方法和Real time RT-PCR方法检测血清中SFTSV总抗体和病毒核酸; 观察不同月份感染情况; 采集两地人群血清2 590份,应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SFTSV IgG抗体; 用Vero细胞从核酸阳性的人和动物血清中分离病毒,通过RT-PCR方法对 SFTSV S片段进行序列扩增、 同源性分析。结果 3 576份动物血清标本中SFTSV血清总抗体阳性1 439份,阳性率为40.24%,病毒核酸阳性163份,阳性率为4.56%。其中羊、 牛、 鸡、 犬、 猪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2.78%、 52.97%、 45.56%、28.73%和1.45%,核酸阳性率分别为5.72%、 4.63%、 3.02%、 5.25%和3.73%。动物体内的抗原抗体随季节消长而变化。2 590份人群血清SFTSV IgG抗体阳性率为5.41%。对10株来自人的毒株和3株来自动物的毒株进行S片段基因序列扩增分析,显示其同源性在95.23%~100.00%,与国内其他省市分离毒株比较,其同源性在94.72%~99.13%,高度同源。结论 烟台地区存在SFTSV流行,人与家养动物普遍易感,其基因序列高度同源,提示家养动物可能作为SFTSV的增殖宿主和扩散宿主,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蓬莱市健康人群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情况,并分析其分布规律及流行因素,为控制疫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健康人群1 525人,采集其血液标本并分离血清,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人群中新布尼亚病毒特异性Ig G抗体,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年龄组人群、不同时间采集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 1 525人份血清中,新布尼亚病毒特异性Ig G抗体阳性138份,阳性率为9.05%,男性人群抗体阳性率为9.28%(61/657),女性抗体阳性率为8.87%(77/86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8,P>0.05)。各年龄组人群均有感染,以61~70岁年龄组人群新布尼亚病毒抗体阳性率最高,各年龄组人群抗体阳性率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86,P<0.05),农民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学生(χ2=6.45,P<0.05),流行后期人群抗体阳性率高于流行期人群抗体水平(χ2=9.36,P<0.01)。结论蓬莱市健康人群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抗体阳性率较高,提示大多数SFTSV病毒感染后宿主体内产生的抗体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为我们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供了基础的理论数据。该病毒在蓬莱市流行强度较强,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舟山市普陀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的流行情况及分子生物学特征,为制订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普陀区六横岛和登步岛健康人群静脉血清各300份,用双抗原ELISA方法作抗体检测.检测3例实验室确诊患者的急性期静脉血清病毒核酸,阳性样本进行序列测定后做同源性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健康人群血清抗体总阳性率3.5%(21/600),其中发病区与无疫情地区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0%和1.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67,P<0.01).3例确诊病例血清中病毒L、M、S基因序列比对结果为99.8%~100.0%,与来源于岱山长途岛病毒基因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 舟山普陀六横岛健康人群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登步岛.普陀六横岛的病毒遗传进化分析显示与本市岱山长途岛流行的病毒基因有高度同源性,与国内的江苏JS6、辽宁的LN3及宁波的也有较高的同源性,而与舟山市流行的优势病毒序列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影响老年抑郁症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在宁波市康宁医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见就诊的老年抑郁患者,共入组131例,对照组按照1∶1在社区选择健康老年人入组,完成基线调查。包括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老年抑郁量表(GDS)、生活事件量表(L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简明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定。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为期8周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单药治疗,在基线和治疗1、2、4、8周末使用以HAMD评定症状严重程度。采用单因素分析初筛影响因素,使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来确定老年抑郁症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前适应状况差、家庭社会支持差、病前负性生活事件、发作次数多、病期长、双相抑郁、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和躯体疾病、既往自杀史、缓慢起病、既往治疗不当、治疗依从性差等因素与临床疗效有关(P<0.05);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治疗依从性差、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既往治疗不当、双相抑郁、社会支持差、合并躯体疾病和负性生活事件七个因素是造成老年抑郁症疗效差的重要因素其OR值(95%CI)分别为6.821(1.351~5.646),5.546(1.187~5.165),3....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重症手足口病(HFMD)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为防治HFMD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56例重症HFMD病例、56例普通HFMD病例、60例非HFMD儿科病例,比较分析重症组和普通组的临床特征,了解影响重症HFMD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重症HFMD病例组与普通病例组相比,具有发热持续时间长(2.58 d)、热峰高(39.35℃)、外周血WBC计数高(12.49×109/L)、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比例高(57.6%)、血糖浓度高(6.88 mmol/L),ECG(窦速,78.6%)、神经系统(89.3%)、呼吸系统(21.4%)、循环系统(53.6%)、X线异常比例(58.6%)高等特点(P<0.05);影响重症HFMD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儿童卫生习惯不良(OR=1.602)、家庭人口密集(OR=2.872)、病例接触史(OR=2.303)、发热持续时间(OR=1.629)、神经系统症状(OR=3.869)、EV71阳性(OR=6.085)、血糖(OR=1.536).结论 了解重症HFMD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可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重症HFMD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老年支气管扩张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l,NTM)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9年12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收治的老年支气管扩张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20例合并NTM感染患者为合并感染组,120例为单纯支气管扩张组。分析合并NTM感染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特点,采集痰液标本进行分枝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支气管扩张合并NTM的危险因素。结果 120例合并NTM感染患者主要症状为咳嗽咯痰、咯血;影像学检查除典型的支气管扩张影外,还伴随有斑点、斑块、条索影,同时还有部分结节影、薄壁空洞表现,并且以1~2种征象为主,多种表现混合存在;累及3个以上肺野的患者占78.33%;痰抗酸杆菌涂片阳性率为86.67%(104/120)、痰NTM-DNA检测阳性率为90.00%(108/120);Ⅲ组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菌群54例占45.00%,Ⅳ组龟-脓肿分枝杆菌复合菌群58例占48.33%,其他复合菌8例占6.67%;120株NTM对一、二线抗结核药物耐药率均较高,且全耐药者达到了38.33%(46/120);吸烟史>20年、支扩累及肺叶数≥5叶、薄壁空洞、CD4+<550个/ml、低蛋白血症是老年支气管扩张合并NTM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支气管扩张合并NTM感染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与肺结核相似,但对抗结核药物高度耐药,临床上可根据痰抗酸杆菌涂片及NTM-DNA检测对NTM感染进行判别,同时合并NTM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我国<15岁儿童流感确诊病例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ARI)临床特征及感染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10省市2009年12月至2014年6月SARI哨点监测系统纳入的<15岁儿童流感实验室确诊住院病例。通过调查表收集病例人口学、既往疾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治疗和结局等信息,描述临床特征及流感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纳入的2 937例儿童SARI住院病例中,190例(6.5%)为流感确诊病例。流感确诊病例中,男性123例(64.7%),<5岁儿童139例(73.2%),年龄M=3.0(IQR:1.0~5.0)岁。20例(10.5%)至少有一种慢性基础性疾病,其中慢性心血管疾病(3.2%)、免疫抑制性疾病(3.2%)和肿瘤(2.6%)最常见。发热(92.6%)和咳嗽(88.8%)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肺部听诊异常(51.1%)和X线表现肺部异常(36.1%)是最常见的临床体征。29例(15.8%)出现并发症,以肺炎(15.3%)为最常见的并发症。16例(8.6%)服用抗病毒药物,4例(2.2%)收入ICU治疗。危险因素分析提示,<6月龄是流感病毒感染的保护因素(OR=0.406,95%CI:0.203~0.815),5~9岁是流感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OR=2.535,95%CI:1.059~6.066)。结论 流感确诊病例主要集中在<5岁儿童,不同年龄组病例感染流感病毒的风险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毛艳卿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3):2807-2808,2811
目的 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为提高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的安全性提供参考.方法 医院2008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慢性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患者124例,按照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75例和非感染组49例,将两组患者的资料、实验室诊断、医疗差异、住院环境等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慢性肾衰竭行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血肌酐、甘油三酯及尿素清除指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各项资料分别为:年龄(66.4±11.5)岁、(54.3±15.5)岁,住院天数为(25.6±10.7)d、(14.7±14.3)d,白蛋白为(25.3±10.2)g/L、(36.1±11.3)g/L,血红蛋白为(77.4±13.4)g/L、(89.5±17.6)g/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菌药物使用、病房环境、责任护士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医院感染的好发部位为呼吸系统占43.6%、胃肠道占21.3%、导管感染占17.0%.结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是患者自身及医疗因素;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同时注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尽量减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叶正华  许荻 《现代保健》2009,(13):10-12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并发感染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78例DN患者的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24h尿蛋白f定量等与感染的相关性。结果78例DN患者有47例并发感染,感染率为60.2%,肺部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最常见。行各类标本病原菌培养63例次,培养阳性47例次,阳性率为74.6%,以大肠埃希菌(44.7%)和肺炎克雷伯菌(19.1%)最常见。感染组HbA1c、Hb、BUN、SCr、24h尿蛋白定量与非感染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DN患者感染发病率高,治疗效果差,积极控制血糖,加强营养,改善贫血,保护肾功能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明确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尿路感染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 Cochrane 图书馆、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搜集自建库至 2020年4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利用Endnote X9软件进行文献筛选,Rev Man 5.3 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 共纳入20篇文献,共计87 696例,提取14项危险因素,在年龄(MD = 10.08,95%CI:7.61~12.54)、住院时间(MD = 5.98,95%CI:3.41~8.55)、病程(OR = 0.42,95%CI:0.20~0.90)、空腹血糖(OR = 0.62,95%CI:0.46~0.84)、糖化血红蛋白(SMD = 1.37,95%CI:0.93~1.81)、性别(OR = 0.39,95%CI:0.28~0.55)、抗生素使用(OR = 1.95,95%CI:1.21~3.12)、并发症(OR = 3.01,95%CI:2.40~3.77)、留置尿管(OR = 4.24,95%CI:2.59~6.93)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住院时间、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性别、抗生素使用、并发症、留置尿管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Guo Z  Li Y  Xu Z  Ji F  Wang L  Chen K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36(3):187-190
目的 探索和揭示浙江省胃病患者螺杆菌(Hp )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病例和对照均来源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0年4-7月间就诊接受胃镜检查的胃病患者561例,胃组织病理切片经美蓝染色法和嗜银染色法均发现Hp者为病例组,反之为对照组。在患者胃镜检查前应双盲法的原则进行面对面调查,采用统一编制的《胃病患者生活与健康状况健康表》,收集被调查表的相关资料。结果 本次调查发现胃病患者总Hp感染率为50.21%,男女性的Hp感染危险因素迥然不同。对男性的研究揭示,人均每日重体力劳动时间、同胞数量、有肝病家族史、喜欢吃辣的食物、吸烟等为危险因素,喜欢吃豆类食物、饮井水、平时吃饭定时、经常饮茶、文化程度等为保护因素。对女性的研究揭示,喝含咖啡因的饲料为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喜欢吃蛋类食物和喜欢吃辣的食物为Hp感染的危险因素,而喜欢吃豆类食物和饮茶年限长则为保护因素。结论 应提倡多吃豆类食物,多饮茶,少吃辣的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