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血稀少案     
患者,女,19岁,未婚,于2006年1月26日就诊.病史:近几年来,每年仅有月经来潮4、5次,行经时每为当天有,翌日即无,量极少而色浅淡,腰腹痛,小腹坠胀不舒.末次月经迄今已3月有余,至今仍未行经.  相似文献   

2.
李××,女,26岁,干部。1989年10月12日就诊。双眼视圆形物体无不适,视尖锐物体则眼如被针刺,已3月余。曾在某西医院诊为“癔病”,予维生素类药物治疗月余无效。检查:双眼视力均为1.2/5米;眼底无明显异常。产后5月余,足月顺产,产时无大出血,乳汁量可,够婴儿食用,形体微胖,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证属精血不能上荣。治拟补气升精。予补中益气丸2合。每服1丸,日二次。服至17丸时,视物完全恢复正常。随访2个月,亦无再发。  相似文献   

3.
【例一】漆××,女,13岁。因患风寒感冒,误用滋补后,遂致昏沉不语,全身软瘫,声音嘶哑,目不识人,状如痴呆。脉浮紧,舌苔自如积粉。此乃风寒郁伏之象,拟开窍散寒,祛痰利窍为法。以通关散、麻辛附子汤、枳桔二陈汤化裁: 牙皂9克、细辛6克、石菖蒲9克、枳壳9克、桔梗9克、麻黄15克、防风9克、僵蚕15克、胆星9克、制附子9克、法半夏15克、陈皮6克、竹茹15克、姜汁水30滴。服上方二帖,诸证即见好转,惟略有咳嗽,气急。继进利气调中之品而愈。【例二】罗××,女,26岁。盛  相似文献   

4.
肝经血分湿热型高血压病是指现代医学定义的高血压病患者,出现头晕、头痛、夜寐欠佳、汗出不彻、身热不扬等主要症状,并伴随出现头身困重、口苦、口干不欲饮水、耳鸣、小便色黄等症状的一组症群,其既可单独出现在高血压病患者中,又可兼并出现在已有的证型中,如兼并出现在肝肾阴虚、瘀血阻滞等证型中,使单纯病因病机的高血压病复杂化,治疗上多以清热祛湿为主,致瘀者兼以活血化瘀,血虚者兼以补血养血,动血者兼以凉血安血等。  相似文献   

5.
郭××,农妇,年三十许,曾生产四胎,断乳一年,月经不行,食减体瘦,腹大日增,延治于余。察其面黑斑满布,舌色紫暗,少腹肿满,状如孕子。闻其声言彻而吸远。问其证无妊娠反应,惟少腹沉胀,时有隐痛,大便尚可,小便微难,口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胸腹水属临床难治之症,中医多归属鼓胀、痰饮范畴.中医将鼓胀视为风、痨、鼓、膈内科四大顽疾之一,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笔者跟随导师临诊,采用中医药方法治疗肝硬化胸腹水取得较好疗效,现举典型病案1例如下.申某某,女,65岁,住院号2239007.主因胸闷,憋气,不能平卧2月于2011年5月9日入院.  相似文献   

7.
李吉庆 《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0):717-717
鼓胀多因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劳欲过度,积聚失治等,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水、瘀结与腹内而成。黄元御认为:“鼓胀者中气之败也,……而其根,总因土湿而阳败。”张景岳日:“若病在水分,则为阴证。”故治当温阳化水兼扶脾渗利。笔者曾治一男性患者,67岁。2006年1月24日初诊。  相似文献   

8.
周金荣 《陕西中医》1999,20(9):410-410
<正> 笔者以十枣汤清除肝硬化并发难治性胸、腹水4例,当日见效,费用低,疗效肯定。兹报道如下。 例1 薛某,男,59岁,工人。因乏力、腹胀,右胁引疼10余年,于1986年4月入院。查体:肝面容。颈胸部可见数枚蜘蛛痣,心率90次/min,律齐,心音有力,末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晰;蛙状腹,腹壁显见静脉怒张,肝大胁下4cm,质地中等、触痛阳性,腹水征阳性,双下肢压陷性浮  相似文献   

9.
杨俐  傅培宗 《四川中医》1995,13(8):29-29
巴特氏综合征(Barrcter综合征)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由於遗传性慢性失钠肾小管病变引起。其病理特点为肾小球旁细胞异常增生,肾素分泌增加,从而导致低血钾、碱中毒、血浆肾素活性及血管紧张素升高,继发性醛固酮增多,但血压正常或偏低;主要表现为烦渴多饮多尿、呕吐、纳差、便秘、疲乏无力,甚至瘫痪、体重下降、血压正常或偏低,但无水肿。本病在临床较为少见,多发於青少年或幼年。现代医学对本病尚无特殊治疗方法,只限於对症处理。从其烦渴、多饮、多尿之主症来辨,当属中医“消渴”范畴。《诸病源候论·消渴病诸候》谓:“夫消渴者,渴不止,小便多是也。”《灵枢·五变》中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中医所谓的“消渴病”包括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如糖尿病、尿崩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本征的消渴病机与最常见的消渴症──糖尿病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本征仍然具备阴虚特征,但因其发病为先天不足,故而阴虚之时亦有气虚表现,即发病之初便为气阴两伤,以阴伤为主。首当责之于牌、肾、肝。糖尿病之消渴发病之时多为阴亏为甚,日久方才出现阴伤及气现象,病在肺、胃、肾。本征烦渴多尿而纳差不食,糖尿病则烦渴多尿而多食易饥。其治,本征在於调补中焦、顾及下焦肝肾,益气、养阴同时并举,但  相似文献   

10.
验案     
笔者用针灸方法治愈一病毒脑后遗症患儿,疗程短,疗效佳,现介绍如下:  患者,罗×,男,7岁。1998年3月中旬因病毒性脑膜炎住院内二科,经治病情得到控制,但后遗症严重,经介绍至我针灸科治疗,患儿母亲告知该儿已近20日滴水未进,靠鼻饲及静滴维持。刻诊:患儿双目痴呆无神,流涎,脸部肌肉抽动,面黄肌瘦,四肢干枯如柴,哭声连连,但无泪,呈强苦貌;肌力约Ⅰ级左右,肌张力稍高于常人,颈稍硬但无角弓反张,克氏征及布氏征阴性。  当务之急应先解决吞咽问题,兼顾神志的恢复及肌力的提高。选取笔者[1]治疗吞咽障碍之验穴(主穴廉泉、天穴、百会、胃区)、四…  相似文献   

11.
<正> 一、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治疗前房积血陈某,男,30岁。1991年11月12日入院。12天前右眼被泥块击伤,视物不见,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前房积血(右),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情不但未见好转,且积血日渐增多,眼球胀一痛日趋严重。于伤后第6天诊断为继发性青光眼(右),经静滴20%甘露醇4天,眼部症状  相似文献   

12.
13.
<正>顽固性胸水常见于结核性胸膜炎、肺炎、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肿瘤等,多发于中年以上患者。从缓解症状来说,西医主要是胸穿抽液治疗。而老年人体质较弱,基础疾病较多,病情常常反复迁延难愈,胸水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引发的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他们的生存质量。单纯的胸腔穿刺放液虽可暂缓症状,但胸水反复生成增多,可导致蛋白大量缺失甚至电解质紊乱,往往得不偿失。杨保林教授擅长利用中医辨证治疗老年顽固性胸水,现  相似文献   

14.
『水血同治』验案2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与血同源而异名,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二者在生理上相互滋生,密切联系;在病理状态下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水血同病在临床并不少见,治疗上采用“水血同治”法,收效颇佳,今撷验案2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 患者王某,女,78岁。1986年3月10日就诊。主诉上腹胀满疼痛2月余,伴见食欲明显减退,消瘦,全身黄染呈进行性加重。刻诊:上腹胀痛,头昏乏力,目眶深陷,身目俱黄,其色晦暗,形体消瘦,肌肤甲错,大便色泽呈淘土色,小便黄红如茶状、量少,舌紫暗少苔,脉弦细数。  相似文献   

16.
陈科宇  唐程  高泽正  王涵 《吉林中医药》2022,(11):1325-1328
水厥证属中医“厥证”范畴,以饮水后晕厥为主要临床表现。仝小林院士认为,水厥证为多病因疑难疾病,在现代医学无明确诊断且无具体病理指标靶向干预的情况下,中医态靶同调可发挥优势。宏观治疗以健脾利湿活血为法,调其“湿态”内环境,微观治疗兼顾关键“症靶”进行打靶,改善饮水后晕厥、水肿等临床症状,把握方药量效,收效明显。  相似文献   

17.
茯苓导水汤出自《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由茯苓、木香、泽泻、木瓜、桑白皮、槟榔、砂仁、陈皮、白术、大腹皮、苏梗各等分组成。笔者以此方辨病、辨证加减,治疗慢性心衰、肝硬化、慢性肾炎等引起的顽固性胸水、腹水均收到显效,现举2例介绍如下。1.心衰腹水患者,女,60岁,2005年9月就医。自述风心病病史40余年,多次以“风心病、高血压、心功能不全”住院,经降压、利尿、抗心衰治疗好转出院。经常以地高辛、倍他乐克、速尿、络活喜等药物维持症状。现心悸气短,头晕乏力,动则尤甚,双下肢高度浮肿,胸闷腹胀,不能平卧,服利尿剂胸水及腹水不消…  相似文献   

18.
验案二则     
补气升陷治重证崩下荣××,女,33岁,营业员,1982年11月1日初诊。阴道下血如崩天余。素月经周期正常,有时量多,六、七日方还。斯时纳差、疲乏。如是者达两年,未曾医治。近因工作繁重,久立劳作,时感腰痛,前天阴道骤然下血,疑属月经当潮,亦未延医,继而复下如崩,血染鞋袜,故以担架抬来求诊。望其形体较丰,面黄欠华,神倦语音低微,纳食不馨,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诊毕,血色已污染木凳,其崩势如注可知。  相似文献   

19.
验案二则     
葶苈大枣泻肺汤见于《金匮·肺痿肺痈篇》,“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其方由葶苈、大枣组成。兹介绍用此方治肺心病二则:1.患者李××,女,60岁,家庭妇女。患肺心病10余年,1983年12月11日就诊。患者自诉近几日咳嗽,痰多,心悸,胸闷,气急,不能平卧,腹部胀满,全身浮肿,小便不利,唇紫,指甲发青,查体:心率148次/分,期前收缩频繁,脉见结脉,中医辨证为气血痰湿壅于上焦肺心而成。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30克大枣15克,水煎500ml,每日1剂,早、午、晚各服150ml  相似文献   

20.
验案二则     
刘某,女,27岁,1990年3月24日诊。自诉头晕,头痛绵绵2个月,重则头痛如裂,用安定、安乃近等西药治疗,可暂时缓解症状。伴失眠,心悸,健忘,乏力,血压16/9.5kpa,舌质红,有瘀斑。脉弦涩。中医辨证为血虚血瘀。以菊花茶调散加味:川芎100g,菊花10g,僵蚕6g,细辛12g,白芷10g,荆子10g,全蝎6g,藁本10g,柴胡10g,元胡10g,夜交藤30g,炒枣仁30g。日1剂,水煎服。6剂后,疼痛减轻,双目干涩。将川芎减半,去白芷加何首乌120g,枸杞子30g,白芍20g再服6剂,疼痛已止。以当归、川芎、白芍各30g,荆子、柴胡、藁本各10g,细辛3g,甘草6g,继服6剂,以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