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5.
6.
肝硬化胸腹水属临床难治之症,中医多归属鼓胀、痰饮范畴.中医将鼓胀视为风、痨、鼓、膈内科四大顽疾之一,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笔者跟随导师临诊,采用中医药方法治疗肝硬化胸腹水取得较好疗效,现举典型病案1例如下.申某某,女,65岁,住院号2239007.主因胸闷,憋气,不能平卧2月于2011年5月9日入院. 相似文献
7.
鼓胀多因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劳欲过度,积聚失治等,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水、瘀结与腹内而成。黄元御认为:“鼓胀者中气之败也,……而其根,总因土湿而阳败。”张景岳日:“若病在水分,则为阴证。”故治当温阳化水兼扶脾渗利。笔者曾治一男性患者,67岁。2006年1月24日初诊。 相似文献
8.
<正> 笔者以十枣汤清除肝硬化并发难治性胸、腹水4例,当日见效,费用低,疗效肯定。兹报道如下。 例1 薛某,男,59岁,工人。因乏力、腹胀,右胁引疼10余年,于1986年4月入院。查体:肝面容。颈胸部可见数枚蜘蛛痣,心率90次/min,律齐,心音有力,末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晰;蛙状腹,腹壁显见静脉怒张,肝大胁下4cm,质地中等、触痛阳性,腹水征阳性,双下肢压陷性浮 相似文献
9.
巴特氏综合征(Barrcter综合征)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由於遗传性慢性失钠肾小管病变引起。其病理特点为肾小球旁细胞异常增生,肾素分泌增加,从而导致低血钾、碱中毒、血浆肾素活性及血管紧张素升高,继发性醛固酮增多,但血压正常或偏低;主要表现为烦渴多饮多尿、呕吐、纳差、便秘、疲乏无力,甚至瘫痪、体重下降、血压正常或偏低,但无水肿。本病在临床较为少见,多发於青少年或幼年。现代医学对本病尚无特殊治疗方法,只限於对症处理。从其烦渴、多饮、多尿之主症来辨,当属中医“消渴”范畴。《诸病源候论·消渴病诸候》谓:“夫消渴者,渴不止,小便多是也。”《灵枢·五变》中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中医所谓的“消渴病”包括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如糖尿病、尿崩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本征的消渴病机与最常见的消渴症──糖尿病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本征仍然具备阴虚特征,但因其发病为先天不足,故而阴虚之时亦有气虚表现,即发病之初便为气阴两伤,以阴伤为主。首当责之于牌、肾、肝。糖尿病之消渴发病之时多为阴亏为甚,日久方才出现阴伤及气现象,病在肺、胃、肾。本征烦渴多尿而纳差不食,糖尿病则烦渴多尿而多食易饥。其治,本征在於调补中焦、顾及下焦肝肾,益气、养阴同时并举,但 相似文献
10.
11.
<正> 一、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治疗前房积血陈某,男,30岁。1991年11月12日入院。12天前右眼被泥块击伤,视物不见,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前房积血(右),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情不但未见好转,且积血日渐增多,眼球胀一痛日趋严重。于伤后第6天诊断为继发性青光眼(右),经静滴20%甘露醇4天,眼部症状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5)
<正>顽固性胸水常见于结核性胸膜炎、肺炎、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肿瘤等,多发于中年以上患者。从缓解症状来说,西医主要是胸穿抽液治疗。而老年人体质较弱,基础疾病较多,病情常常反复迁延难愈,胸水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引发的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他们的生存质量。单纯的胸腔穿刺放液虽可暂缓症状,但胸水反复生成增多,可导致蛋白大量缺失甚至电解质紊乱,往往得不偿失。杨保林教授擅长利用中医辨证治疗老年顽固性胸水,现 相似文献
14.
『水血同治』验案2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与血同源而异名,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二者在生理上相互滋生,密切联系;在病理状态下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水血同病在临床并不少见,治疗上采用“水血同治”法,收效颇佳,今撷验案2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 患者王某,女,78岁。1986年3月10日就诊。主诉上腹胀满疼痛2月余,伴见食欲明显减退,消瘦,全身黄染呈进行性加重。刻诊:上腹胀痛,头昏乏力,目眶深陷,身目俱黄,其色晦暗,形体消瘦,肌肤甲错,大便色泽呈淘土色,小便黄红如茶状、量少,舌紫暗少苔,脉弦细数。 相似文献
16.
17.
茯苓导水汤出自《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由茯苓、木香、泽泻、木瓜、桑白皮、槟榔、砂仁、陈皮、白术、大腹皮、苏梗各等分组成。笔者以此方辨病、辨证加减,治疗慢性心衰、肝硬化、慢性肾炎等引起的顽固性胸水、腹水均收到显效,现举2例介绍如下。1.心衰腹水患者,女,60岁,2005年9月就医。自述风心病病史40余年,多次以“风心病、高血压、心功能不全”住院,经降压、利尿、抗心衰治疗好转出院。经常以地高辛、倍他乐克、速尿、络活喜等药物维持症状。现心悸气短,头晕乏力,动则尤甚,双下肢高度浮肿,胸闷腹胀,不能平卧,服利尿剂胸水及腹水不消… 相似文献
18.
19.
20.
刘某,女,27岁,1990年3月24日诊。自诉头晕,头痛绵绵2个月,重则头痛如裂,用安定、安乃近等西药治疗,可暂时缓解症状。伴失眠,心悸,健忘,乏力,血压16/9.5kpa,舌质红,有瘀斑。脉弦涩。中医辨证为血虚血瘀。以菊花茶调散加味:川芎100g,菊花10g,僵蚕6g,细辛12g,白芷10g,荆子10g,全蝎6g,藁本10g,柴胡10g,元胡10g,夜交藤30g,炒枣仁30g。日1剂,水煎服。6剂后,疼痛减轻,双目干涩。将川芎减半,去白芷加何首乌120g,枸杞子30g,白芍20g再服6剂,疼痛已止。以当归、川芎、白芍各30g,荆子、柴胡、藁本各10g,细辛3g,甘草6g,继服6剂,以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