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及分析细菌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收治的580例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抗生素使用方法 、种类、致病病原菌类型以及耐药情况.结果:共有565例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率为97.4%,使用一种抗生素131例(23.19%)、联合两种抗生素322例(56.99%)、联合三种及以上抗生素112例(19.82%);抗生素使用种类中以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最多见;580例患者共分离出600株细菌,包括革兰阳性球菌235例、革兰阴性杆菌365例;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耐药性,不同致病菌对不同类型的抗生素耐药率差异较大.结论:调查分析抗生素的临床使用情况以及细菌耐药性有助于提高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水平,从而减少或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老年下呼吸道感染肠杆菌科细胞168株,测定其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采用K-B琼脂扩支测定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用双纸片协同法检测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β-Lactamases ESBLs)株。结果:168株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为:青霉素类86.9%,第一代头孢菌素类74.4%,第二代头孢菌素类51.8%,第三代头孢菌素类17.9%~  相似文献   

3.
董一民  周龙珍 《江西医药》2007,42(4):318-320
目的探讨尿路感染中抗生素的合理选择。方法对700例尿路感染患者进行中段尿培养及细菌药敏试验。结果700例尿路感染中革兰氏阴性杆菌仍然是主要致病菌(占67.6%),其次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占17%)。其中大肠埃希氏杆菌为尿路感染的最主要致病菌(占42.4%),其次为枸橼酸杆菌(占11.2%)。本组资料显示第一代头孢菌素、青霉素、氨苄西林、林可霉素、复方新诺明、喹诺酮类等耐药率较高(60~70.7%),第三代头孢菌素及氨基甙类抗生素耐药率较低(11.8~20.9%),其中以头孢他定耐药率最低(11.8%),其次为呋喃妥因(12.9%)和丁胺卡那(14.4%)。结论对尿路感染患者,在抗生素使用之前应常规作中段尿培养和药敏试验,以便合理选用抗生素,降低耐药菌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氨噻头孢菌素(Cefotaxime,HR756)为广谱半合成头孢菌素、其抗菌作用甚强,对酶稳定。本文比较了七种头孢菌素对临床分离的150株耐头孢菌素Ⅰ(Cephalochin)的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活性,同时测定39株嗜血杆菌对前述抗生素和氨苄青霉素的敏感度,以及氨噻头孢菌素对21株绿脓杆菌的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尿路感染中抗生素的合理选择.方法 对700例尿路感染患者进行中段尿培养及细菌药敏试验.结果 700例尿路感染中革兰氏阴性杆菌仍然是主要致病菌(占67.6%),其次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占17%).其中大肠埃希氏杆菌为尿路感染的最主要致病菌(占42.4%),其次为枸橼酸杆菌(占11.2%).本组资料显示第一代头孢菌素、青霉素、氨苄西林、林可霉素、复方新诺明、喹诺酮类等耐药率较高(60~70.7%),第三代头孢菌素及氨基甙类抗生素耐药率较低(11.8~20.9%),其中以头孢他定耐药率最低(11.8%),其次为呋喃妥因(12.9%)和丁胺卡那(14.4%).结论 对尿路感染患者,在抗生素使用之前应常规作中段尿培养和药敏试验,以便合理选用抗生素,降低耐药菌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本地区引起胆系感染的细菌及耐药性。方法:将采集的胆汁标本接种于血平板及增菌用培养瓶,经35℃ 24h孵育后,取其生长菌落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引起胆系感染的细菌主要是大肠埃希菌,该菌对氨苄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为87%,其次是复方磺胺、头孢唑啉,分别为59%和53%,耐药率较低的是第3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分别为6%和9%,氯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耐药率也较低,分别为18%和11%,而亚胺培南无耐药现象。结论:胆系感染多为急症,临床经验用抗生素要依照药敏随时调整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7.
万焰  蒋亚辉  杨和荣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1):1754-1755
目的 了解儿童脓疱疮病原菌分布及药敏鉴定.方法 取患儿皮损分泌物接种于血琼脂平皿及麦康凯琼脂平皿,自动细菌鉴定14种抗生素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儿童脓疱疮主要见于1~5岁儿童,主要病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A组溶血生链球菌9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对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86株(94.5%),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5株(5 5%) 9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5株(5.5%)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5.6%、82、7%、52.1%.结论 儿童脓疱疮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较严重,其他抗生素耐药率不高预防儿童脓疱疮注意儿童个人卫生,治疗儿童脓疱疮,主要采用夫西地酸外用,严重者同时系统用头孢菌素  相似文献   

8.
肠杆菌科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了解我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离、分布情况及耐药特点,以便及时监控和治疗。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从533株肠杆菌科细菌筛选出产ESBLs菌株,并对产ESBLs菌株进行药敏实验。结果 533株肠杆菌科细菌产ESBLs菌株96株(18.0%),以ICU病房分离率最高(29.5%),产ESBLs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高度耐药(90.6%~92.7%),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和磺胺甲口恶唑/甲氧苄啶耐药率也较高(51.0%~88.5%),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结论 纸片扩散法是一种方便、有效检测ESBLs的方法;治疗产ESBLs细菌引起的感染,可选用亚胺培南、头霉素类及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第三代头孢菌素等敏感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9.
我院住院患儿抗生素使用现状和耐药性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我院近年来住院患儿抗生素使用现状和细菌耐药的发生率。方法:利用我院信息中心,院感染科和中心实验室提供的数据和药敏情况,对2001年1月~2006年5月儿科、新生儿科9264例住院患儿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抗生素的使用现状和细菌的耐药性。结果:我院小儿抗生素的使用率平均为88.25%。使用率前4位分别为:头孢噻肟钠、头孢唑啉钠、氨苄西林和阿奇霉素。病原学送检率为38.89%,主要致病菌对常用抗生素多重耐药,小儿肠道感染以福氏志贺氏菌感染为主,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较高,葡萄球菌对青霉素一直耐药,对万古霉素敏感。结论:目前儿科医生对抗生素种类的选择比较慎重,抗生素的使用率和使用级别高,病原学送捡率低,细菌耐药性高。监控和规范小儿抗生素的合理应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广东省阳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近临床分离所得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检出率和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142株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初筛试验和确认试验,再进行14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测定。结果 142株细菌中产ESBLs细菌株为51株,占35.92%。其对青霉素类氨苄西林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100%和82.35%,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也有较高的耐药率。对亚胺培南敏感率达100%。结论加强对临床细菌的耐药性检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新的ESBLs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我院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抗生素耐药情况。方法对我院2006至2008年住院及门诊确诊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采用美国德灵公司Microscan A/S-4半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以及其配套的鉴定和药敏板对阳性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细菌分布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前5位的致病菌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鲍曼/溶血不动杆菌、嗜麦芽黄单胞菌、大肠埃希氏菌。药物敏感试验显示,大多数革兰阴性菌对广谱抗生素的耐药率升高。铜绿假单胞菌对菌必治、头孢噻肟耐药率均在60%以上;肺炎克雷伯氏菌及大肠埃希氏菌对青霉素类的耐药率在80%以上,对头孢菌素类及氨曲南的耐药率在50%左右;鲍曼/溶血不动杆菌对大多数抗生素的耐药率在70%以上;嗜麦芽黄单胞菌对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的耐药率在90%以上。革兰阳性菌以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为主,其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的耐药率在85%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大多数抗生素的耐药率较低。结论临床上应重视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分布及对药物的耐药率变迁,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清洁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现状及合理性,为后续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调查我院2012年1—4月清洁手术围术期患者315例,设计清洁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调查表,对预防用药的用药指征、品种选择、给药时机及持续时间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未使用抗生素226例,预防性使用抗生素89例,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率28.25%。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总品频数为177次,其中头孢菌素类使用频次124次(70.06%),青霉素类(包括加酶抑制剂)、及其他类(喹喏酮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类等)使用频次53次(29.94%)。其中二、三代头孢菌素类使用频次为78次(44.07%),居第一位,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频次为46次(25.99%)。结论清洁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较为合理,但仍存在用药指征把握不严、选择抗菌药物起点偏高、抗菌药物用药时机掌握不好及使用时间过长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13.
冯湧  陈伟  李健开 《中国药房》2011,(30):2814-2815
目的:评价我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不同途径给予抗生素对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8-2009年LC患者200例,随机分为A、B组(各100例)。A组术后静脉给予抗生素,B组口服抗生素,均应用3d。通过临床观察、门诊或电话随访,了解患者术后1个月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术中取得的胆汁进行细菌培养。结果:A组发生感染并发症3例(3%),分别为伤口感染2例、尿路感染1例;B组发生感染并发症4例(4%),均为伤口感染。2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汁标本中90例检出细菌,阳性率为45%。所分离细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其次为产碱假单胞菌。第2代头孢菌素对细菌有较高的敏感率。结论:对成功实施LC的患者,术后应用2种不同给药途径的抗生素不影响其疗效。  相似文献   

14.
210株肠杆菌科细菌产ESBLs检测及耐药性调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调查分析三种肠杆菌科细菌产ESBLs情况及其对11种抗生素的耐药性与耐药特点。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3年7月-2004年1月从临床分离的210株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曲松)任一种MIC值≥2μg/ml的肠杆菌科细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11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三种肠杆菌科细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以中敏和耐药合并计算)均超过50%;有90%的分离株对亚胺培南敏感。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中,以阿米卡星和依替米星的抗菌活性最强,阴沟肠杆菌对阿米卡星和依替米星耐药率较高,分别为56.77%和65.38%。结论肠杆菌科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多重耐药现象普遍,仅亚胺培南对其抗菌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头孢噻肟(CTX)与头孢噻吩(CET)、头孢哌酮(CPZ)和头孢唑林(CEZ)对细菌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及不同浓度的三唑巴坦(TB)之抑酶效应,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头孢菌素/TB复方制剂提供依据。方法用超声破碎法提取11株临床分离菌和4株标准产酶菌的β-内酰胺酶,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酶对抗生素的水解率,并计算4种配伍比例的三唑巴坦(头孢菌素/TB分别为4∶1、3∶1、2∶1和1∶1)的抑酶率。结果CTX对酶的稳定性最高,其水解率(15.95±17.40)%明显低于其余三种药物(P<0.05);CPZ和CEZ的稳定性相当,其水解率分别为(45.10±12.68)%和(39.55±19.66)%(两者比较,P>0.05);CET的稳定性明显低于其它三种药物(P<0.05)。加用TB后,酶对4种抗生素的水解率明显降低。其中TB对CPZ和CEZ的抑酶保护作用相当(其平均抑酶率多大于70%,且2/3的细菌酶的抑制率在50%以上),对CTX保护作用也较强(平均抑酶率在50%以上)。但同一药物的4种配伍制剂中头孢菌素的水解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B能有效抑制酶对所试4种头孢菌素的水解,4种配伍比例的TB对酶的抑制作用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张永信 《上海医药》2001,22(3):116-117
抗菌药的广泛应用为细菌感染的防治提供了有效的武器,然而随之而来的细菌耐药性的日趋加重又成为临床治疗中的难题。 耐药细菌中约80%呈现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水解破坏相应的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抗生素是造成细菌耐药机理中最常见和最主要的类型。据我院对上海地区临床分离菌的β-内酰胺酶测定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17.
抗生素是医院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在临床治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院抗生素的用药金额约占全院用药总金额的35%,其中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用药金额约占抗生素用药金额的75%。故头孢菌素类是目前临床治疗感染性疾患的非常安全、有效的抗生素药物,也是治疗重症感染不可缺少的药物。不论是门、急诊病人,还是住院病人,都在广泛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其使用的合理性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有基础疾病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细菌产AmpC酶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 收集我院2002—01—2003—12下呼吸道标本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株,用三维试验检测高产AmpC酶菌株,K—B纸片法测定产酶株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 AmpC酶高产株总检出率22.5%(84/374)。产酶株对第2,3代头孢菌素、头霉素类、单环内酰胺类以及含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敏感率为0~28.6%,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的敏感率分别为98.8%,82.1%,72.6%,63.1%。混合其他细菌或/和真菌感染发生率36.9%(31/84),且多为条件致病菌。结论 有严重基础疾病、且长期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尤其是第3代头孢菌素患者,易致高产AmpC酶细菌感染,且常混合感染各种条件致病菌,病死率高。治疗该类产酶菌感染首选为亚胺培南,其次为头孢吡肟。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大肠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研究与合理用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预防和治疗新生儿大肠杆菌 ESBL感染的手段。方法:采用美国DADE Scan Walkaway-4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测定系统对住院新生儿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测定ESBL阳性率。结果:110例中ESBL阳性率为71.8%,既往使用β-内酰胺抗生素的占 92.3%,其中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占 100%。结论:ESBL的发生与既往 β-内酰胺抗生素尤其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密切相关,合理使用抗生素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抗生素引起的出血性结肠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病系内服抗生素后突然发生的出血性结肠炎,预后良好。本病病因抗生素有80%以上属于合成青霉素类,此外还有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族、四环素族等多种。有人认为其发病原因为服用抗生素后,大肠细菌丛发生变化,异常细菌增加,产生毒素;也有人根据药物对淋巴细胞刺激试验常为阳性,认为多数患者具有变态反应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