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CD)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继发腹腔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5例SAP继发腹腔感染患者行超声引导下PCD,根据感染情况留置1枚或多枚引流管,常规进行引流液细菌及真菌培养,依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应用抗生素.术后定期进行检查,对新增感染病灶再次或多次进行PCD,对症状加重者改行外科开放清创引流手术.结果 65例全部合并细菌感染,18例为复杂感染,其中10例合并真菌感染.23例通过单纯PCD治愈;其余42例接受外科清创引流手术治疗,术后38例痊愈,3例死于脓毒症导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1例死于感染所致的腹腔出血.穿刺置管后发生出血5例,胰瘘6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无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61例痊愈患者随访3个月至2年无感染复发.单纯PCD治愈率为 35.4%(23/65),病死率为 6.2%(4/65).结论 应用PCD技术治疗SAP继发腹腔感染是可行、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张家宾  陈亚敏 《腹部外科》2001,14(2):113-113
目的 探讨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早期腹腔渗液中的疗效。方法 对 15例SAP早期有腹水病例采用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结果  15例中 86 .5 %于 2 4h内病情明显好转。治愈 14例 ,并发胰腺假性囊肿 1例 ,死于胰性脑病 1例。无并发感染及中转手术。结论 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在SAP早期腹腔渗液的治疗中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CD)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局部并发症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09年10月行B超引导下PCD治疗SAP局部并发症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液体积聚14例,无菌性胰腺坏死12例,感染性胰腺坏死9例,包裹性坏死感染1例,胰腺脓肿4例,胰腺假性囊肿2例。并检查穿刺液是否伴感染,观察引流后临床症状、引流效果和影像学的改变。结果:42例中,14例急性液体积聚均治愈(100%),但有2例发生胰周感染,1例出现肠外瘘,无死亡;无菌性胰腺坏死12例中治愈9例(75.0%),3例发生胰腺感染并手术,死亡1例;感染性胰腺坏死9例中治愈2例(22.2%),4例引流效果差而手术,死亡2例,3例放弃治疗;包裹性坏死感染1例PCD后囊内出血急诊手术后死亡;4例胰腺脓肿治愈1例(25.0%),3例中转手术,无死亡。2例胰腺假性囊肿分别于第1,2个月后治愈拔管。结论:B超引导下PCD便捷安全,在治疗SAP不同局部并发症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对部分SAP局部并发症,B超引导下PCD可避免传统外科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35例腹腔渗液较多及合并胰腺周围积液、假性胰腺囊肿及脓肿的SAP患者采用了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观察其疗效。结果 35例患者,置管引流45例次,置管成功率为100%。4例(11.4%)中转开腹手术,31例(88.6%)置管能有效引流。2例(5.7%)穿刺后并发少量出血。结论选择性应用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对于腹腔积液较多及合并局部并发症的SAP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s,SAP)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急性、危重症疾病,死亡率高。SAP早期出现的大量腹腔积液、多种胰源性消化酶以及胰腺和胰周组织的感染、坏死,对SAP的病程演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及时有效的引流腹腔内积液,减少胰腺、胰周渗出和组织坏死,控制感染,可有效地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预后。目前常用的引流方法有开腹引流,超声或CT引导下穿刺引流和腹腔镜下前后入路置管引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置管引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04年6月对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采用了包括超声引导经皮置管引流在内的多种非手术治疗手段,其中对6例腹腔渗液较多者,实施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和腹腔灌洗;对4例合并胰腺周围积液并感染者,实施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结果9例病人全部治愈,包括1例暴发性急性胰腺炎,无一例需手术治疗,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为5~7d,胰周引流管留置时间为7~60d(平均为30d),住院时间32~152d,平均68d。结论超声引导经皮置管引流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腔积液较多者以及胰腺周围积液合并感染者能够进行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它的成功应用为非手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介绍并总结一种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继发的胰腺及胰周感染的新方法。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07年4月成都军区总医院收治的22例SAP继发的胰腺及胰周感染病人的治疗过程进行分析。在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3~5d后拔除引流管,采用扩皮器将其窦道适当扩开后,再放置一粗引流管进行引流。1周后,拔除粗引流管,应用胆道镜在感染灶内进行清创。结果 通过上述方法治疗22例病人,胰腺及胰周感染的坏死组织及积液均达到有效的引流或清创。其中,15例胰腺及胰周感染灶完全消失;4例因残余脓肿位于脾门或髂窝,胆道镜难以安全清创,于后期行开腹脓肿引流手术;3例形成胰腺假性囊肿择期施行囊肿空肠吻合。结论 采用超声引导穿刺置管引流并胆道镜清创治疗SAP继发的胰腺及胰周感染,方法简单、安全,临床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8.
王伟  项和平  朱立新 《腹部外科》2012,25(6):356-358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ercutaneous catheter drainage,PCD)在治疗急性胰腺炎胰周积液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1年12月行PCD治疗的急性胰腺炎胰周积液30例,其中急性液体积聚23例次,胰腺坏死8例次,胰腺假性囊肿5例次,胰腺脓肿2例次.检查穿刺液是否伴感染,随访临床症状、并发症、引流效果及影像学的改变.结果 共穿刺74例次,9例引流液培养为单一菌,6例为混合菌.治疗成功23例(76.7%),部分缓解后中转手术7例(23.3%).出现并发症10例,胰外瘘8例,腹腔内出血2例,1例继发感染.结论 急性胰腺炎胰周积液应根据病情实施个体化的综合性治疗.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成功率高,病死率低,应掌握好作为确定性介入治疗适应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手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 并发十二指肠瘘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方法:对6例非手术治疗SAP并发十二指肠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6例非手术SAP患者在SAP发生后5~8周并发胰腺假性囊肿十二指肠瘘,均行B超引导下胰腺假性囊肿穿刺引流和内科保守治疗,十二指肠瘘在发生后3~5周治愈。 结论:非手术SAP并发十二指肠瘘与SAP并发胰腺假性囊肿感染有关,其形成的瘘口较小,治疗上可行保守治疗保持胰腺假性囊肿引流通畅,无需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CD)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液体积聚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8年12月57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57例患者均有急性液体积聚,28例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引流治疗组),29例未穿刺引流行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CT严重指数(CTSI),APACHEⅡ评分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可比性。结果:引流治疗组与保守治疗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引流治疗组与保守治疗组比较,胰腺假性囊肿的发生率低(P=0.033),住院时间短(P=0.002),中转手术率低(P=0.043)。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可降低并发症,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液体积聚有一定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ercutaneous catheter drainage,PCD)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治疗中应用时机的选择对患者结局和并发症方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德阳市人民医院胰腺中心收治的75例接受PCD治疗的SAP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患者的临床表现、PCD应用时期及其疗效。结果75例SAP患者中液体聚集期(ANC期)51例(68%),包裹坏死形成期(WON期)24例(32%),死亡0例(0%),治愈70例(93.3%),5例(6.7%)行进一步外科治疗。两期的平均PCD放置持续时间、并发症发病率(胰瘘、导管阻塞或脱落、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D在SAP不同阶段(ANC期和WON期)的应用不影响其安全性和疗效,延迟使用并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早期腹腔引流时机及引流方式选择。方法对3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B超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腹腔或胰周积液,同时予以生长抑素、抑酸、抗感染、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结果32例患者中,3例因后期胰腺感染性坏死,引流管堵塞,行外科手术干预,2例治愈,1例术后因真菌感染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另有3例置管引流患者死于相关并发症,共28例治愈,总治愈率为87.5%(28/32);总病死率为12.5%(4/32);引流时间7-60 d,平均28 d,引流次数1-4次。结论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腹腔或胰周积液时,腹腔及小网膜囊内置管引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大部分选择恰当的病例,可以避免传统的手术引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区域动脉灌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适应证.方法 分析各种类型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区域动脉灌注治疗的疗效.结果 ①45 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区域动脉灌注治疗,治愈43 例,治愈率95.6%.② 10 例入院时合并有胰外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区域动脉灌注治疗,治愈9 例,治愈率90%.③13 例在治疗过程中继发感染的病例采用区域动脉灌注抗生素治疗,治愈12 例,治愈率为92.3%.④2 例腹腔室间隔综合征患者采用早期手术联合区域动脉灌注治疗,1 例治愈,1 例病死.结论 ①适应早期非手术治疗者可采用区域动脉灌注治疗.②早期未局限化的胰腺坏死继发感染病例可采用区域动脉灌注抗生素治疗.③排除腹腔室间隔综合征后诊断"暴发性胰腺炎"者也是区域动脉灌注的适应证.④需要早期手术的危重患者如腹腔室间隔综合征可联合区域动脉灌注治疗,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经腹腔镜灌洗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灌洗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伴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的疗效。方法应用腹腔镜微创外科技术对23例SAP的ACS病人行胃结肠韧带切开,胰腺被膜切开减压,吸尽胰周渗液及清除坏死组织,并置多管腹腔引流、灌洗。结果除1例SAP病人因术后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死亡外,其余22例均痊愈出院,随访半年无复发。结论腹腔镜灌洗引流治疗SAP的ACS方法简单、安全、有效,可以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刘俊海  郑淑欣  苏伟  肖刚 《腹部外科》2003,16(5):297-298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996年~ 2 0 0 1年35例SAP患者的治疗经验。结果  35例中治愈 30例 ,死亡 5例。非手术治疗 2 8例 ,其中 2例 1周内死于早期休克 ,1例 2周后死于继发性感染 ;手术治疗 7例 ,2例死于术后并发症。结论 早期非手术方法可以治愈大多数SAP。明确的胆道梗阻或并发急腹症、胰腺组织坏死继发严重感染时应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以简单易行、保证充分引流及解除胆道梗阻为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引流(PCD)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感染性坏死相关影响因素以及联合胆道镜清创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以超声引PCD为初始治疗手段的65例SAP合并感染性坏死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38例(58.5%)仅通过PCD引流治愈,27例(41.5%)需要进一步处理的患者中,4例(6.2%)直接转为开腹手术;23例(35.4%)采取胆道镜引导的腹膜后清创,其中2例因相关并发症转为开腹手术。6例(9.2%)经过PCD或者后续微创/开腹手术治疗后死亡。将单独行PCD治愈的患者与行PCD及后续治疗的患者的资料比较,结果显示,两者的人口学资料、严重度评分、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及凝血酶原消耗试验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首次PCD治疗时间、穿刺引流管管径上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前者引流管数量多于后者、引流时间长于后者、穿刺相关并发症低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引流管数量、引流时间、穿刺相关并发症是PCD的影响因素,对于合并感染性坏死的SAP,联合胆道镜清创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Percutaneous catheter drainage for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complicated with infective pancreatic necrosis: an analysis of 34 cases TONG Zhi-hui, LI Wei-qin, YU Wen-kui, et al . Research Institute of General Surgery, Jinling Hospital, Medicine School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2,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LI Wei-qin, E-mail: liweiqindr@yahoo.com.cn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percutaneous US- or CT- guided catheter drainage (PCD) for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complicated with infective pancreatic necrosis and the possible influencing factor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34 cases of infective pancreatic necrosis treated by PCD from January 2008 to February 2010 in Jinling Hospital, Medicine School of Nanjing University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 All of them received PCD as the first choice for treatment. After that,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PCD.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for demographics, systemic and local complications and clinical outcomes. Results Ninteen of the 34 cases were cured through PCD alone (55.9%). Additionally, the number of catheter used for drainage and bacterial culture result were also simila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nly the CT value and distribution range of infective pancreatic necrosis were different between them.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similar results too. Conclusion The CT value and distribution range of infective pancreatic necrosis could influence the success rate of PCD significantly and should be serious considered before the treatment decis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置管灌洗引流(LPLD)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的治疗体会。方法 采用LPLD法治疗早期SAP患者28例,行胃结肠韧带切开,胰腺被膜切开减压,吸尽胰周渗液及清除坏死组织,并置多管腹腔引流、灌洗。结果 全组无死亡病例,均获治愈,随访1~28个月,无并发症发生,恢复良好。结论LPLD治疗早期SAP,方法简单、安全、有效,可以降低SAP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在临床上应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循PCD引流管路径作微小切口联合经皮肾镜清除胰腺坏死组织的方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感染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23例经PCD引流的感染期SAP患者出现引流不畅等治疗效果不佳后,循PCD引流管路径作一约2 cm微小切口,用取石钳取出浅层部分胰腺坏死组织,深在部分坏死组织联合经皮肾镜直视下用网篮取出,在残腔的高、低位分别置入冲洗管及双套管,从腹壁相应较簿的位置戳孔引出并固定,原PCD引流管管口予以关闭。术后用生理盐水自冲洗管冲洗脓腔,双套管负压状态下作持续负压吸引将残余坏死组织逐步清除干净。监测记录患者术前、术后引流量(出入量差)、体温、白细胞(WBC)数、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术后1个月复查腹部CT了解胰腺周围坏死组织残余情况。结果:23例感染期SAP经上述方法处理后,感染中毒症状均改善,术后30 d内引流量均较术前明显增多(均P0.05),感染指标(体温、WBC数、PCT、CRP)均在术后不同时间点较术前明显下降(均P0.05),术后1个月左右复查CT显示胰周坏死组及积液基本消失,其中5例术后2周出现冲洗管堵塞需换管继续冲洗引流,所有患者未出现腹腔出血、肠漏、穿孔等并发症,无需行二次微创手术干预或开腹手术处理,患者最终均痊愈出院。结论:循PCD引流管路径作微小切口联合经皮肾镜清除胰腺坏死组织的方法在治疗SAP感染性坏死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