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焦配穴法是作者从《难经》中化裁而来的一种针灸配穴方法,上中下三焦病症各有一特定主治穴位,气冲通治三焦。在临床应用中,取穴少,疗效好。1 理论渊源《难经》三十一难载:“上焦……其治在膻中;中焦……其治在脐旁;下焦……其治在脐下一寸……三焦,其府在气街。”脐旁指天枢穴,脐下一寸指阴交穴,气街即气冲穴。膻中主治上焦疾病,天枢主治中焦疾病,阴交主治下焦疾病,气冲通治三焦疾病。《难经》认为三焦“有名而无形”,“三焦者,气之所终始也”(三十一难),“主持诸气”(三十八难),“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  相似文献   

2.
历节是中医古病名,其涉及到的方药,如白虎桂枝汤,今天仍然在临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就历节病名的几个问题做一些初步探讨。1含义“历节”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上经》:“薇衔,……治风湿痹,历节痛,惊痫,”“别弱,……治风寒湿痹,身重,四肢疼酸,寒邪,历节痛。”“蔓椒,……治风寒湿痹历节疼,除四肢厥气,膝痛。”“天雄,……治大风、寒湿痹,历节痛,拘挛缓急。”历节病最早在《金匮》中得到阐发,经过历代医家的研究和阐释,到隋唐时期形成了比较确定的含义,是指盛人因饮酒汗出当风或因虚受风而出现短气自汗出、肢节疼痛不可伸等症状的疾病…  相似文献   

3.
《素问·缪刺论》:“■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灵枢·邪客》:半夏汤“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此二段文字中的“治”字,古代注家大多避而不释,现代又多数作为“修治”含义,实则在《内经》成书的时代,尚无“修治”之名,现与古代方书相参考,确证“治”字是经文的错误,应作“冶”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析张杰教授运用全真一气汤的临床经验。[方法] 通过临床侍诊学习,选取张师运用全真一气汤治疗腋窝淋巴结炎术后、畏寒泄泻、早泄之验案3则,从方剂源流与方剂应用特色角度对《冯氏锦囊秘录·杂证大小合参》所载全真一气汤进行解读,并结合张师“虚、毒、瘀”理论、“脾阳为本”理论和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对验案进行研讨,以便进一步探析张杰教授运用全真一气汤的经验。[结果] 全真一气汤由人参、制附子、熟地、麦冬、白术、牛膝、五味子组成,药少效宏。张杰教授继承并发展了冯氏重视“补气”“滋阴”“敛纳”三法的思想,强调人体阳气的主导作用,讲究药物剂量和炮制。并与时俱进,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将全真一气汤古方今用,善抓“阳虚阴损”所致的临床指征与“虚、毒、瘀”“久病多虚,久必及肾”这些核心病机,因证施治。案一患者行腋窝肿物切除术后,呈气阴两虚、浊毒内蕴、痰瘀互结证,治以益阴和阳、解毒散瘀、清化痰结;案二患者极度怕冷伴泄泻,为中阳极亏、营卫不足证,治以补脾助阳、温养营卫;案三患者早泄日久,属肾元不固证,治以固本培元。[结论] 张师临床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通利上焦”“健运中焦”“缓资下焦”三法,灵活化裁全真一气汤,治疗三焦之疾等各种疑难杂症,更加扩大了全真一气汤的应用范围,对当今临床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冯氏锦囊秘录》《临证指南医案》及《洄溪医案》中所载呃逆验案进行整理分析,揭示了冯兆张、叶天士及徐灵胎三位清代医家对呃逆的临床辨治特色:冯氏崇尚温补,善用温补之法治疗呃逆;叶氏独创新说,提出"肺气郁痹及阳虚浊阴上逆,亦能为呃"的观点,在选药上融入清代温病用药特色;徐氏善于审证求因,择"药性之最轻淡"者治呃逆。这些观点和方法为现今呃逆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全真一气汤出自清·冯兆张《冯氏锦囊必录》。由熟地八钱,麦冬三钱,白术三钱,五味子八分至一钱半,制附子一钱至二钱,牛膝二钱至三钱,人参二钱至五钱组成。清·陈修园曰:“此冯氏锦囊得意之方……方以熟地滋肾水之干,麦冬、五味子润肺金之燥,人参、白术补中宫土气,俾上能散精于肺,下能输精于  相似文献   

7.
(题目后所列数字为:刊期·页数)名家薪传康复推拿治疗脑卒中的思路与经验…………………………………严隽陶,等(1·1)立足中医,发皇古义洋为中用,融会新知——论中医眼科辨证………………邹菊生(2·1)慢性胃炎的中医药诊治要点…………蔡淦(3·1)辨治慢性肝病的临证经验……………王灵台(4·1)扶正法为主辨治类风湿性关节炎………………………………………陈湘君(5·1)胆石病“从肝论治”要点………………朱培庭(6·1)百家评述“病-证-效”结合研究的思考与探索………………………………………刘平(1·4)隧道式拖线术式治疗肛瘘的操作要点及…  相似文献   

8.
一、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里的“治未病”,实质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预防思想,它包括以下内容。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早在《内经》中就提出来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到了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结合自己和前人的临床实践,进...  相似文献   

10.
“治未病”是祖国医学理论核心思想之一。《素问、四气调神大气篇》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大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该论明确提出“治未病”思想。意即高明的医生,在临床中应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治疗疾病时要有预见,要重视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微杜渐,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尽早控制疾病的发生及疾病的不良预后,达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年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胃癌的中医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祖国医学认为,胃癌乃属于“胃脘痛”、“噎膈”、“伏梁”、“积聚”等范畴。《素问·腹中论》认为:“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伏梁……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由此可见,古人早在几千年以前已对胃癌有所认识。对其发病机理亦提出正虚邪实,而以正虚……脾胃正气不足为多见。《灵枢·百病治生篇》认为:“……”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脾胃论》:“元气之充足,皆内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脾胃之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可见脾虚在胃癌形成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因虚而致痰湿内留,郁结化热,热毒内灼,伤阴耗气,为瘀成结。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在胃  相似文献   

12.
·纪念“名老中医之路”专栏20周年· 一代名医成才的基本经验………………丛林(6):402·理论与方法研究· 关于“四时五脏阴阳”问题的讨论 ………………………………陈利国 屈 援(1):2 论治痰法演化对二陈汤组方立意的影响 ………………………………彭欣秦林(1):5 “治痿独取  相似文献   

13.
《内经》称“逆从”之处,《太素》多称“道顺”。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云:“……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太素》则云:“……秋冬为逆,春夏为顺,治主病者”(《太素·杂病·经络虚实》卷十三)。如此区别,多处可见。肖延平校《太素》时,未说明原委,笔者试对此略作考订。  相似文献   

14.
黄连在我国民间使用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古代记载中用途颇广泛,应用于外科方面的,如元素曰:“黄连性寒味苦……其用有六:……诸疮必用三也……用于赤眼暴发五也……”又王(艹均)默氏简易方治痈疽肿毒:“已溃未溃皆可用黄连、槟榔等分为末,以鸡子清调擦之”。多年来民间传方中,亦常用黄连煎液来洗涤化脓性疮口。从这些记载中,已知黄连可治疮、痈等疾患。  相似文献   

15.
曲进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9(4):I0001-I0001
中医药学十分重视“治未病”,且把善于诊治未病的医生称为“圣人”。中医经典《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论述采用汉语言特有的诗性化的隐喻能力生动地揭示了“治未病”的重要性。从《内经》始,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挥,中医药学创立了非常完整和系统的关于“未病”的辨证论治和辨证养生理论及方法,而在这一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中,内心的“恬淡虚无”以及保持内心“恬淡虚无”的方法是一个重要的核心。在中医药学看来,只要能够保持内心的“恬淡虚无”,  相似文献   

16.
拜读贵刊1982年第1期所载“‘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辨析”一文,颇受启发。我们同王锡安同志一样,对历代医家注释都感觉不甚满意。我们认为,正确理解这段经文的关键,是首先弄清“阳病”、“阴病”的概念。“辨析”一文虽然从多方面对经文作了探讨,但对“阳病”,“阴病”的概念仍含糊不清,如文中说;“阳盛固属阳病,阳虚也应是阳病……阳病既可以治阴也可以治阳”等等,给人的印象是模棱两可。为此,我们不揣浅陋,略陈管见,以为商榷。  相似文献   

17.
1“其高者引而竭之”含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有“……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吴注:“高,胸之上也,越之,吐之也”;“下,脐之下也,或利其小便,或通其大便,皆引而竭之。竭,尽也”。《类经》释:“越,发扬也。谓升散之,吐涌之,可以治其上之表里也。……竭,祛除也。谓涤荡之,疏利之,可以治其下之前后也。”即病位在胸之上者,可用涌吐升散法向上泄越邪气,病位在脐以下的,引导邪气从前后二阴而出。如,张仲景用瓜蒂散治疗“……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当吐之,宜瓜蒂散”,即是体现了在“高以越之”;应用…  相似文献   

18.
·学术探讨· 试析“证”的概念,“二郝朴1.1 对太阴病的认识··,··…曹贵珠1.3 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郁觉初等1.6 慎思笃用显幽发微一一 ..许叔微治伤寒学管窥、 一..,…户·········……黄胜光1.8·浅谈·“胞系了庆”……赵景芳1 .10  相似文献   

19.
中医怎样“治未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治未病”说,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被提出来了。《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四气调神大论》中“圣人不治巳病治未病,不治巳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论述,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此经文,先贤及后世多从或治阴,或治阳分开来论述。如王冰注云;“所谓从阴引阳,从阳治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者也。”张介宾注云;“阳胜者,阴必病;阴胜者,阳必病。如《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道也。亦上文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之义。”高士宗注云:“阳盛则阴虚,故阳病当治其阴;阴盛则阳虚,故阴病当治其阳。”张志聪注云“治,平治也,如感天之阳邪,则当治人之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