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透针剌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2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周围性面瘫为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突然,起病急骤。多由于急性非化脓性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炎所引起,常由于外感、面部或耳后受风寒侵袭所诱发。也有部分患者由于中耳炎、腮腺炎、外伤等疾患并发。一般认为可能是局部营养神  相似文献   

2.
黄丽萍  刘敏杜崇 《陕西中医》2004,25(10):925-926
目的:观察针刺加电针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采用针刺、电针取颈夹眷3~7、风池、风府、大椎等穴用平补平泻手法。结果:治疗颈椎病42例,总有效率95.2%。提示:针刺加电针具有舒筋活络、通经活血的功效。  相似文献   

3.
4.
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围性面瘫,系针灸科常见病,以一侧面颊筋肉驰缓,口眼斜为主症.多发于青壮年,其病因病机多因卫阳不固.络脉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损伤面部筋脉,以致经络不和.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成面瘫.笔者自1987年以来,采用针刺,中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37例,临床观察,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巨针治疗面瘫14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云飞 《针灸学报》1989,5(3):16-17
  相似文献   

6.
浮针治疗面瘫34例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自 1 998年 5月以来 ,笔者在门诊用浮针疗法共治疗面瘫 34例。收到了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门诊病人均为单侧初次发病 ,男 2 9例 ,女 6例 ,年龄 1 5岁以下 7例 ,1 5岁以上 2 7例。病程最长 2个月 ,最短 2天。2 治疗方法根据口眼歪斜的程度 ,确定治疗方案。常规消毒后用 1~ 1 .5寸毫针 1枚 ,浮针尖对准应选的穴位 ,快速平刺进针 ,透过皮肤后将针身平贴皮下横向进针直至针柄。进行过程中 ,无疼痛。口眼歪斜症状逐渐恢复 ,也可间歇 1天或选取其它穴再进行浮针治疗。2 .1 口眼歪斜不遂者 ,以采选阳白、攒竹、地仓、颊车、牵正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泄泻的疗效。方法:采用针刺双侧天枢、双足三里治疗泄泻110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5%。提示:本方法对本病具有调理胃肠,健脾逐湿,通经活络之功效。  相似文献   

8.
针剌治疗暴聋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暴聋的疗效。方法:针刺取头皮针的颞后斜线,体针取听宫、翳风穴。根据病情辩证分型配穴。结果:50例总有效率为86%。提示:针刺听宫、翳风能疏利经气,开窍益聪,特别是头皮针双向刺法,刺激皮层相应投射区,能改善局部神经传导,促进血液循环,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辨证分型,辅以配穴,使之针对性更强,提高了疗效。  相似文献   

9.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症。临床主要表现为以面神经管后部分之面神经的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损伤。目前病因尚未明确 ,但本病好发于冬春季节 ,多与感受风寒之邪有关 ,亦有人认为和病毒感染有关。笔者近年来采用独特的“依时取穴针刺”治疗面瘫 67例 ,临床具有明显地缩短病程、取效快  相似文献   

10.
平衡针推拿治疗面瘫3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 1 994年以来 ,笔者运用平衡针推拿治疗面瘫 38例 ,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中男性 1 8例 ,女性 2 0例 ;年龄 1 7~ 62岁 ;病程 2天~ 2个月 ;左侧面瘫者 1 6例 ,右侧面瘫者 2 2例。治疗方法患者取坐位 ,肩部暴露。取面瘫穴 ( BA- A2 ,即手阳明大肠经与足少阳胆经两经在肩部的交叉点 ,左右两穴交替使用 ) ,局部常规消毒 ,用 2 8号 2寸毫针 ,针尖向颈部方向斜刺。进针后施泻法 ,使患者感到局部酸胀 ,并向颈面部传导。留针 3min后 ,患者感觉面部发热即可起针。再让患者仰卧 ,医者坐于患者头顶侧 ,采用揉、推、点等手…  相似文献   

11.
针剌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运用中医自然疗法,无药物治疗面瘫的有效途径。方法:运用针刺和推拿的方法,不借助药物治疗面瘫。结果:治疗12例,治愈8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例,总有效率100%。结论:针刺合推拿治疗面瘫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我应用巨针透刺法治疗面瘫14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 146例中男84例,女62例;年龄最小9岁,最大77岁;病程最短一天,最长43年。二、针具介绍用不锈钢丝自制而成。1号针为直径0.6毫米,针长3-5寸;2号针为直径0.8毫米,针长3.5寸;3号针为直径1.0毫米,针长2-3寸;4号针为直径1.2毫米,针长2-2.5寸。三、治疗方法选穴:患者口角歪向健侧选用地仓透颊车、下关、颧髎。下唇不能示齿选用地仓透承浆。不能耸鼻选颧髎透迎香。上眼睑下垂不能皱眉选鱼腰透阳白。不能闭合眼睑选鱼腰穴透上眼睑的睑缘中。  相似文献   

14.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多发病,该病可发生于婴幼儿期至老年期的任何年龄,以20~40岁多见,发病率在国内流行病学调查中每年高达42.5/10万人[1]。我科近几年运用面瘫十一针为主,配合中药牵正散加减,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治愈率高,为许多患者解除了痛苦。现归纳总结诊治的211例病案,分析如下。 1 一般资料 211例门诊病人,男性103例,女性108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86岁,其中1~18岁者30例,19~40岁者104例,41~90岁者77例;病程最短1d,最长4个月,1周以内者156例,1周~1个月者31例,超过1个月者24例;左面部瘫痪116例,右面部瘫痪95例;其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束针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8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束针疗法加传统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治疗后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且治疗组疗程短,见效快。结论:束针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针刺。  相似文献   

16.
自 1 995年以来 ,笔者运用中药内服、外敷 ,结合针刺疗法综合治疗面瘫 5 2例 ,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5 2例中男性 2 8例 ,女性 2 4例 ;年龄 1 7~ 45岁 ;病程 5天~ 1个月。左侧面瘫者 37例 ,右侧面瘫者 1 5例。本组患者均应用过强的松、地巴唑及维生素 B族  相似文献   

17.
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6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洁  张浩 《新中医》2002,34(6):41-41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62例周围性面瘫采用电针为主配合花花针叩刺、牵正散内服治疗。结果:痊愈58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4%。结论:以祛风散寒、通经洛络为 的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明显,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加速病灶炎症吸收,促进神经纤维再生有关。  相似文献   

18.
黄连温胆汤配合针剌治疗血管性痴呆60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万利  刘淑霞 《陕西中医》2006,27(2):175-176
目的:观察清热化痰类中药配合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黄连温胆汤(黄连、陈皮、茯苓、半夏、甘革、枳实、竹茹、大黄等药)配合针刺(人中、内关、三阴变、百会等穴),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尼莫地平、脑复康、都可喜),治疗前后进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井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7%,明显高于对照组73.3%,两组比较P〈0.05,治疗组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结论;奉方法具有清热化痰,活血化癖,醒脑开窍,增加脑血流量,改善槭循环,减轻神经细胞的损伤,可有效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19.
面瘫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古代医家称之为“口眼斜”。近代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它的起病突然 ,多在晨起或晨练时发病。以《灵枢·经筋》篇曰 :“卒口僻 ,急者目不合”。临床表现多为一侧面部肌肉僵硬、麻木 ,眼睑闭合不全 ,流泪 ,口角歪向健侧 ,漱口漏水 ,口腔患侧滞留食物 ,抬头纹、鼻唇沟、人中沟等纹路变浅或消失 ,吹风、鼓腮、皱眉等动作困难 ,部分人初起耳后、耳下疼痛。此病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笔者近年结合西医理论 ,采用针药作用的治疗方法 ,疗效较好 ,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69例患者均确诊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其中男…  相似文献   

20.
蜂针治疗顽固性面瘫64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6月至2000年4月,采用蜜蜂尾部的毒刺螫入人体相关部位,治疗经中西医、针灸及其它疗法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周围性面瘫64例,收到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治疗观察病例共64例,男29例,女35例;年龄18岁~57岁,平均年龄358岁;病程在3个月以内的28例,3~4个月以内的15例,4~5个月以内的9例,5~6个月以内的8例,6个月以上的4例。中医辨证属正气不足、络脉空虚者41例,属风痰瘀血阻滞脉络者23例。12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定治疗组诊断标准。(1)病程在2个月以上,经中西医、针灸和其它疗法治疗无效者。(2)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