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白血病细胞可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机体免疫应答,树突状细胞(DC)作为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高表达MHC-Ⅰ类、Ⅱ类抗原以及B7-1/CD80、B7-2/CD86、ICAM-1等共刺激分子,能有效递呈白血病抗原,逆转机体对白血病抗原的耐受,启动特异抗白血病的T细胞应答。DC疫苗用于白血病传统化疗后的免疫治疗已成为清除微小残留病变和防止白血病复发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2.
对于难治性、复发性和老年性的白血病来说,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尤为迫切.免疫治疗的目的就是能够激活患者体内的免疫反应,从而特异性地识别和杀伤癌细胞.而树突状细胞(DC)为强有力的抗原提呈细胞.抗原与DC结合成为肿瘤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在DC来源、抗原加载、成熟、输入、佐剂以及此疫苗的前景和存在的局限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survivin致敏树突状细胞(DC)疫苗对特异性T细胞的激活影响及对白血病细胞生长抑制作用,采用共聚焦显微镜及免疫沉淀-Western印迹等方法检测急性白血病细胞survivin表达;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诱导DC细胞的形成;体外进行survivin抗原负载,制备survivin DC疫苗;survivin DC激发同基因型T细胞,用流式细胞术进一步分析T细胞表型;^3H-TdR法测定刺激指数(SI);并用^51Cr释放法测定特异性的抗白血病CTL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检测19例初治急性白血病患survivin的表达率为84.2%;其荧光分布均在细胞胞浆内;免疫沉淀-Western印迹进一步分析证实其survivin蛋白表达;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形成的DC细胞具有典型的DC的形态学特征;survivinDC可显刺激T细胞的活化增殖;survivin激活的T细胞中,CD4^ TH比例显较DC组高,DC激发的T细胞则以表达CD8和CD56为主;同时survivinDC显抑制白血病细胞的生长。结论:急性白血病细胞表达survivin抗原,利用survivinDC疫苗可有效地抑制白血病细胞的生长,为DC治疗白血病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功能最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利用负载了白血病抗原的DC作为疫苗,将白血病抗原提呈给免疫效应细胞可以达到治疗白血病的目的。本文对近年在髓性白血病DC疫苗细胞来源、抗原负载方法、佐剂的使用、促进DC向淋巴结迁移及临床试验等方面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发现的体内最强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能将肿瘤抗原呈递给T细胞,引发机体产生抗肿瘤的免疫应答。利用DC制备肿瘤疫苗可望提供一种有效的白血病免疫治疗方法。本文主要介绍DC肿瘤疫苗在白血病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树突状细胞(DC)在抗肿瘤免疫反应中起关键作用,但大多数白血病病病人有DC功能缺陷,在外体扩增DC并增强其抗肿瘤免疫功能及以DC为基础的肿瘤疫苗是对白血病有效的免疫治疗方法,为了探讨由不同的髓性白血病细胞诱生DC的条件及其抗白血病反应,选用HL-60,K562和THP-1细胞与不同的细胞因子组合诱生DC,以光学和电子显微镜术观察形态特征,用流式细胞术和单克隆抗体检测细胞表型,以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用^51Cr释放法检测诱生细胞的细胞术和单克隆抗体检测细胞表型,以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用^51Cr释放法检测诱生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用ELISA法测定DC培养及DC+血单个核细胞培养的血清中IL-12及INF-γ的量,结果表明,由K562,HL-60和THP-1细胞诱生的DC具有村突状细胞的形太学特征,细胞表达DC的表面分化抗原,其中GM-CSF+IL-4+TNF-γ刺激HL-60-DC和THP-DC和GMCSF+IL-4+IL-12刺激的K562-DC中有抗原表达。3种细胞诱生的DC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CTL反应有强刺激细胞因子能诱导髓性白细胞产生DC,不同细胞需要不同的细胞因子和培养条件,这些DC表达抗原呈递细胞的表型具有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和诱导CTL反应以及分泌IL-2和促进T细胞分泌INF-γ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人脐血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抗白血病细胞毒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体外观察树突状细胞 (DC)诱导的抗白血病细胞毒效应 ,采用细胞因子组合体外扩增培养脐血单个核细胞 (CBMNC) ,对产生的DC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表型检测和功能鉴定 ;用DC制备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和51Cr释放法测定CTL的溶靶细胞毒性。结果表明 :CBMNC中T细胞亚群与成人外周血相似 ;CD1a阳性细胞含量极少 ,仅为 (0 .4 1± 0 .0 9) % ;在DC扩增培养过程中 ,DC形态发生明显变化 ,胞体变大 ,形态不规则 ,有的细胞出现毛刺状突起 ,有的细胞出现粗大树根状突起 ;在培养 15天时 ,细胞群中CD1a阳性细胞达 (2 8.4± 3.5 5 ) % ,有 (6 3.6 7± 2 3.33) %的细胞表达CD86 ,(8.7± 1.4 9) %的细胞表达CD83,(32 .5± 1.5 3) %的细胞表达HLA DR ;产生的DC对异基因淋巴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刺激作用 ;经冻融的HL 6 0全细胞抗原脉冲的DC致敏自体T淋巴细胞产生的CTL对HL 6 0细胞具有特异性细胞毒效应。结论 :本研究中的脐血DC培养体系能产生较高含量的DC ,脐血DC在体外能诱导产生抗白血病细胞毒效应。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观察615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C)与白血病细胞L615融合瘤苗L615/DC体内外诱导特异性抗白血病免疫的能力。分别制备615鼠骨髓来源DC,用PEG融合法将DC与照射灭活的L615制备L615/DC融合瘤苗并免疫动物,用MTT法和LDH法测定L615/DC融合瘤苗免疫鼠脾细胞体外MLR反应和对L615特异性杀伤活性,同时通过免疫治疗实验检测L615/DC融合瘤苗的体内抗白血病作用。结果表明:研究获得了具有特征形态的树突状细胞,MLR反应表现出强大的异基因免疫刺激功能,当L615/DC融合瘤苗免疫鼠的脾细胞再次接触L615抗原时表现出强烈的增殖活性;LDH实验显示,融合瘤苗组、共培瘤苗组和灭活L615组均可在体外诱导扩增出L615特异性CTL,但融合瘤苗组的CTL在不同效靶比、不同孵育时间的特异性杀伤活性均明显高于另两组(P<0.01)。体内免疫治疗实验中L615/DC融合瘤苗治疗组平均寿命为25.7±1天,有1/4小鼠长期存活,而对照组全部死亡,平均寿命17.5±1天。2个月后对治疗组存活鼠用致死剂量L615攻击不发病。结论:L615/DC融合瘤苗可诱导强大的特异性抗L615免疫,它不仅在体外能特异性识别并杀伤L615细胞,还可有效抑制荷瘤鼠体内肿瘤的生长,延长存活时间,并产生免疫记忆,抵抗肿瘤的二次攻击。L615/DC融合瘤苗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向兵  王双  李胜富  羊裔明 《华西医学》2003,18(4):498-499
目的 :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AML)外周血细胞诱导产生树突状细胞。方法 :将AML外周血细胞做原代培养 ,培养过程中加入GM -CSF、IL - 4和TNF -α等三种细胞因子诱导细胞向DC分化 ,并运用形态和免疫表型特点鉴定细胞。结果 :通过形态和免疫表型鉴定均证实 ,培养后多数细胞均符合DC特点 ,培养后细胞CD83和CD86共同表达的阳性率为 5 2 7% ,CD1a和HLA -DR共同表达阳性率为 17 1% ,外周血 1× 10 6个MNC经培养后可产生约 (6~ 11)× 10 4个DC。结论 :体外培养的AM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可诱导分化出大量DC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自体白血病细胞裂解物 (ACL)冲击的完全缓解期的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CR)患者骨髓细胞衍生的树突状细胞 (DC)体外能否刺激自体T细胞产生特异性抗AML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方法 应用羊红细胞玫瑰花结程序从AML CR患者的骨髓中分离出去T细胞的骨髓单个核细胞 (TD BMNC) ,并培养在含联合细胞因子 (GM CSF、IL 4、SCF或TNF α)的条件下以产生DC ,并在培养的第 5天用ACL进行冲击。培养 7d后收获细胞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成熟DC表型。同时 ,这些细胞与经抗CD3抗体激活过的自体T细胞在低浓度IL 2条件下共培养 7d ,以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用乳酸脱氢酶释放实验测定溶细胞活性。结果  1 2例AML CR患者培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均分化为成熟DC。其中 6例完成CTL活性实验。当效∶靶 =2 0∶1时 ,ACL冲击的DC致敏的自体T细胞与单纯IL 2或IL 2加无抗原冲击的DC组比较对自体AML细胞有明显的杀伤活性 ,而对K562细胞均无明显影响 (P <0 .0 1 )。结论 用AML CR患者白细胞裂解物冲击的骨髓细胞衍生的DC体外致敏自体T细胞可以产生AML细胞相关抗原特异性的CTL。  相似文献   

11.
树突状细胞(DC)是有效的抗原呈递细胞,我们从初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的外周血中培养出DC,探讨其对特异性抗白血病T细胞(AntiLBT)的作用。病例和方法1 病例 初诊CMLCP患者16例。均有t(9;22)染色体异常。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32(18~45)岁。分别将与其中6例患者HLA相合的6名健康亲属作为正常对照。2 单个核细胞(MNC)的分离制备 取肝素抗凝的外周血或骨髓2~3ml,按文献[1]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或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脐血淋巴细胞能否在体外培养成为特异性杀伤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性T细胞(CTL),联合细胞因子体外诱导脐血单个核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C),再吞噬凋亡白血病细胞并将其抗原呈递给相同脐血的T淋巴细胞,得到杀伤性T细胞。用形态学及流式细胞术检测DC。CTL细胞的杀伤功能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测定。结果表明:12份脐血标本均可培养出形态典型的DC,DC的表面标志CD1a 、HLA DR 、CD86 、CD83 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CTL可以杀伤未经培养的白血病细胞(效∶靶=50∶1对AML细胞的平均杀伤率为44.76±17.42%,对ALL细胞的平均杀伤率为8.50±4.25%),对相同患者缓解期的骨髓细胞杀伤率极低。结论: 在外体应用多种细胞因子刺激可诱导脐血单个核细胞分化成典型的DC;负载有白血病抗原的DC可诱导同一脐血的淋巴细胞生成白血病特异的杀伤性T细胞(CTL),所得CTL可特异性杀伤未经培养的白血病细胞而不严重伤害相同患者缓解期的骨髓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前,树突状细胞(DC)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抗原呈递细胞,是免疫反应重要的调控者.自1973年首次报道到2011年以来,对DC的的研究获得了众多重大的突破.随着转化医学的进展,以DC为基础的肿瘤的免疫治疗正在迅速展开,且其临床疗效得到充分肯定.基于DC的血液系统肿瘤的免疫治疗,也取得了重要进展.现就DC调控免疫应答过程、急性白血病DC的制备、DC肿瘤疫苗的制备、临床研究成果、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展望进行较为详尽的阐述,以期对未来我国的急性白血病肿瘤疫苗的开发和应用起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增殖能力、免疫表型、分泌细胞因子水平以及抗白血病细胞作用的影响。方法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细胞,将DC与CIK共培养,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用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倍数,MTT法测定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表型,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分泌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2(IL-12)的水平。结果DC-CIK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CIK细胞(P<0.05);DC、CIK细胞共培养后,CD3 CD8 、CD3 CD56 双阳性细胞比率较同条件下CIK细胞组显著增多(P<0.05);共培养3d,DC-CIK细胞上清液中IL-12I、NF-γ分泌量均比CIK细胞单独培养的分泌量高(P<0.01,P<0.05);在5∶1~40∶1的效靶比范围内,DC-CI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CIK细胞(P<0.05),且杀伤率与效靶比呈正相关。结论DC增加CIK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抗白血病活性。可作为一种临床有效的抗白血病免疫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细胞诱导成树突状细胞(DC)的方法及其DC的功能,分离25例AML患者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含有细胞因子rhGM—CSF,rhIL-4,rhTNF—α的IMDM完全培养基中培养8—12天,进行细胞形态学、表型、遗传学及功能测定。结果表明:20/25例自诱导培养的第3天起,在倒置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部分细胞体积增大,形态由圆形变得不规则,可见驼峰样或细刺状胞浆突起;在第8—9天,该类细胞所占的比例达到峰值。至第12天,细胞总数及上述形态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诱导培养结束时收集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1/20例诱导前后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结果表明诱导前细胞不表达CD1a、CD80及CD83,低表达CD86、CD54和HLA—DR;诱导后细胞CD1a、CD80、CD83、CD86、CD54及HLA—DR的表达明显上调。在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Allo-MLR)中,该类细胞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一对^3H-TdR的摄取能力明显高于AML细胞。FISH证实诱导生成的具有DC特征细胞的AML起源。结论:体外联合应用细胞因子可将AML细胞诱导成具有DC形态、表型及功能特征的细胞(AML—DC)。  相似文献   

16.
肿瘤树突状细胞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兵  羊裔明 《华西医学》2003,18(3):439-441
肿瘤转变涉及肿瘤抑制基因、原癌基因和转录调节基因突变多步过程 ,从而导致细胞异常表达蛋白和增殖失调控。而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肿瘤细胞又通过下列途径逃脱机体的免疫监视和清除 :(1 )肿瘤抗原缺陷 :肿瘤于克隆进化或初始阶段即下调表达或不表达其特异性抗原及MHC分子 ;肿瘤相关抗原(TAA)表达与机体正常细胞抗原交叉或肿瘤表达胚胎形成期抗原 ;抗原加工呈递过程缺陷 :弱表达TAA蛋白、淋巴细胞功能相关蛋白 (LFA 3)及细胞粘附分子 (ICAM 1 ) ;(2 )微环境异常 :肿瘤及周围细胞分泌免疫细胞抑制因子如IL 1 0、INF、前列腺素、NO、TG…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细胞冻融抗原 (CLA)致敏的树突状细胞 (DC)对特异性抗白血病的作用 ,将CM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在体外用CLA致敏 ,再与CML患者的经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共同培养。应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观察其对自身CML细胞 ,K5 6 2细胞和Raji细胞的杀伤活性 (CIK +CLA DC组 ) ,与未致敏的DC +CIK(CIK +DC组 ) ,CIK组及CIK +CLA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效靶比为 2 5∶1时细胞杀伤活性最强 ,在该效靶比下 ,4组细胞对自身CML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为 (6 8 8± 14 2 ) % ,(5 2 5± 9 4 ) % ,(2 0 7± 7 5 ) %和 (2 4 2± 8 7) %。CIK +CLA DC组杀伤活性最强 ,与其余 3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CIK +DC组比CIK组杀伤活性强 (P <0 0 1) ;CIK组与CIK +CLA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CIK +CLA DC组在效靶比为 2 5∶1时对自身CML细胞 ,K5 6 2细胞和Raji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为 (6 8 8± 14 2 ) % ,(14 6± 6 2 ) %和 (12 7± 10 2 ) % ,与K5 6 2细胞和Raji细胞比较 ,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CIK对CML患者自身细胞具有一定的杀伤活性 ;CIK与CML DC共培养组对自身CML细胞杀伤活性比CIK组强 ;CIK与CLA抗原致敏CML DC共培养组具有最强的杀伤活性。CLA抗原  相似文献   

18.
背景:将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与树突状细胞联合起来治疗恶性肿瘤,将有助于解除部分肿瘤患者T细胞的免疫无能,从而发挥协同抗肿瘤作用.目的: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与树突状细胞共同培养对体外抗白血病K562细胞株的效应.方法:分离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成树突状细胞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将树突状细胞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共同培养3 d作为效应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型;以K562为靶细胞,分别以单个核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一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为效应细胞,采用MTT法进行体外杀伤实验.结果与结论:随着效靶比的增加,各组效应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也增加;同一效靶比下,各组效应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不同,其中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最强,可达(77.88±1.57)%(P<0.01).提示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抗白血病细胞的作用显著,较单纯应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或树突状细胞具有更强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9.
树突状细胞介导的抗白血病效应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肿瘤的免疫治疗作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树突状细胞(DC)是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不仅能够激活自体的抗肿瘤免疫,同样能够提高异体免疫组织的抗肿瘤效应。为了探讨外周血来源的DC体外培养扩增和临床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分析DC免疫治疗对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自体骨髓移植患者长期生存的影响,利用CS3000Plus采集13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自体骨髓移植后的病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过2周的体外培养后行DC免疫治疗,治疗后长期随访观察其无病生存时间。结果表明,无一例发现有与DC免疫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为:DC组5年生存率为75.52%,非DC组5年生存率为45.71%,DC组在累计生存率上明显优于非DC组。结论:外周血来源的DC体外培养和临床治疗是安全可行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在自体骨髓移植术后应用DC免疫治疗延长了其无病生存时间,提高了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白介素21对树突状细胞诱导的CTL抗白血病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探讨白介素21(IL-21)对树突状细胞(DC)诱导的CTL抗白血病的体外作用。以不同细胞因子诱导培养急性白血病(AL)患者缓解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DC,自体AL细胞RNA作为抗原负载DC,与自体T淋巴细胞共培养诱导白血病特异性CTL产生;用LDH释放法检测CTL杀伤自体AL细胞的作用,并检测CTL产生IFN-γ和TNF-α的变化。实验共分2组:实验组,在DC—CTL共培养过程中加用IL-21(200ng/ml);对照组,不加IL-21。同时对IL-21单独作用培养后成熟DC,检测其表面抗原表达变化以及诱导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能力。结果表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CTL产生率分别为:(56.73±10.21)%,(73.43±18.01)%(P〈0.01);培养上清中IFN-γ和TNF-α分别为:(154.91±67.20)ng/L,(310.62±141.15)ng/L(p〈0.01)和(8.77±5.09)μg/L,(15.25±6.56)μg/L(p〈0.01)。在效靶比为20:1时,两组对自体AL细胞的杀伤作用分别为(50.22±5.07)%,(75.38±9.47)%(P〈0.01);IL-21作用后的成熟DC的CD1a、CD83、CD86、CD80和HLA—DR表达没有明显变化;诱导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能力亦没有明显不同。结论:IL-21可促进DC诱导的CTL增殖、增加IFN--γ和TNF—α产生从而增强其抗白血病作用;IL-21对成熟DC表面抗原表达及其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提示IL-21在白血病免疫治疗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