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乔波  张春红 《吉林中医药》2011,31(6):599-600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征,是引起脑卒中、冠心病和肾功能损伤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据人迎穴的经络位置、及其解剖位置的特异性,近现代对人迎穴的经络、位置、诊断、刺灸、治疗等多方面的研究已全面展开。且人迎穴治疗高血压病具有显著的疗效和安全性。查阅近年文献,对人迎穴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人迎穴是针刺危险穴位,也是古今应用中争议较多的经穴之一。本文从临床报道的角度回顾了近年的文献,认为人迎穴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对心脑血管疾病和内分泌疾病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建议在今后的临床应用中突破禁针禁灸的束缚,扩大其临床应用并阐明相关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3.
古人在长期应用针灸疗法与疾病做斗争的同时,总结出许多针灸禁忌规律,特别是历代医家关于禁针、禁灸穴论述颇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见于明·高武所撰著《针灸聚英》中"禁针禁灸穴歌",及《针灸甲乙经》所载的禁针、禁灸穴位.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古人对解剖、生理知识的理解,决定了其认识的局限性.古人所说的禁针禁灸穴,临床时只要选择合适的针具,并且运用正确的针刺施灸方法,不但不会造成任何伤害,反而能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所以对古代医家所提出的禁针禁灸穴,我们既要引起重视,又不应被其所束缚.对其所谓的"禁"不能单纯理解为禁用,可理解为"慎"、"小心",只有结合现代解剖和生理知识加以辨证分析,才能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之上有所前进和突破.现就历代医家关于禁针禁灸穴的论述以现代针灸临床应用的角度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4.
石门穴“女子禁不可灸”的中医理论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禤达科  毋桂花 《中国针灸》2013,33(5):460-462
对石门穴“女子禁不可灸”的中医理论进行探讨,为石门穴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以文献研究为基础,通过挖掘中医古籍中石门穴“女子禁不可灸”的相关记载,从古籍记载、注文考究、石门穴与女子有子的生理联系、其解剖位置及与奇穴“绝孕穴”关系等角度对石门穴“女子禁不可灸”的相关中医理论进行深入探究.研究提示,石门穴作为禁忌穴,临床中应用石门穴为女性患者治疗要引起重视,针刺手法宜补不宜泻,且谨慎选择石门穴的艾灸疗法,尤其孕妇慎用石门穴.  相似文献   

5.
针刺人迎穴治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迎穴首载于《内经》,该书记载了用人迎穴治疗多种病证,但通篇未言人迎“禁针”,“禁灸”。因而有医家认为《内经》时代人迎穴是否可针尚需考证。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最先立该穴为“禁不要灸”,“针入四分,过深不幸杀人”。晋之后的著作尚袭这一禁忌,但直到宋代...  相似文献   

6.
前言高血压一症为常见重要疾患,因此卫生部列为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向来中西医的治疗法多注重内服药。近日更发现此症可用针刺入迎穴治疗甚有佳效。然此穴古来列为禁穴之一,素问气府论云:“足阳明脉气之所发者六十八穴……人迎各一”。张隐菴註:人迎在喉节两旁一寸半,大动脉应手。马元台註:颈大动脉应手,夹喉结两旁一寸半禁针。甲乙经云:“人迎刺深杀人”。盖因此穴下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结构,若手法不当必生危险。为探讨针刺该穴所以能治疗高血压症的机理和预防意外及扩大治疗范围,特将此穴作实际解剖部位和论述其神经生理机转,手法深浅及疾患适应等,以供临床家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从人迎穴的定位、针刺深度、针刺注意事项论述人迎穴的应用。指出:人迎穴治疗机制与其所处解剖位置有关,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应在将来的临床应用中进一步拓宽该穴的临床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8.
琐谈人迎     
人迎为足阳明胃经之穴,位当结喉旁1.5寸,二侧颈总动脉搏动处。自古以来医家常于此切脉按诊,以洞窥五脏之虚实,候全身三阳之气,故谓是人气之所迎会也,遂以得名之。具有宽胸降逆、化痰利咽之效,更有降压调脉,消肿散结之功。然若本穴针灸不当,多可遭致他变,甚则有致命危险。《甲乙经》早已指出“人迎禁不可灸”,又有“刺过深杀人”之戒。笔者临床多年,平素颇爱选用此穴治病,体会到只要细心操作,绝不会有杀人之忌。一、操作要求本穴的解剖层次有:皮肤→皮下筋膜→颈深筋膜→颈动脉三角。在该三角内有颈  相似文献   

9.
人迎穴为针灸临床要穴,在临床应用上具有广泛的适应证及良好的疗效。通过对人迎穴的近现代解剖结构加以探讨,进而阐述其针刺治疗疾病的作用机理,同时深入分析和总结该穴的临床应用,旨在为人迎穴的进一步探讨与研究提供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0.
陆倩影  柳亚平 《河南中医》2020,40(3):466-469
鸠尾穴首载于《黄帝内经》,又名尾翳穴、神府穴等,鸠尾穴因位于胸骨剑突处,其形如鸟尾而得名。在古代文献中,鸠尾穴的定位因人体有无剑突而有所差别。该穴具有清心泻火,醒神开窍;疏气解郁,宣畅气机;补益脏腑,充养元神;升提气机,举陷固脱;降逆止呕等功效。《针灸甲乙经》中鸠尾穴为禁灸刺腧穴,后世医家虽亦言鸠尾穴禁灸刺,但临床中仍喜用鸠尾穴治疗相关疾病。临床中,鸠尾穴针刺时多以浅刺为主,施灸以壮数少、艾炷小为宜。鸠尾穴还常与任脉胸腹部腧穴及督脉腧穴配伍使用,能够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