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迎穴的针刺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人迎穴定位、针刺深度、针刺注意事项指出人迎穴治疗机制与其所处解剖位置有关,在临床应用中,该穴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运用新的治疗手段可加强该穴的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2.
从人迎穴的定位、针刺深度、针刺注意事项论述人迎穴的应用。指出:人迎穴治疗机制与其所处解剖位置有关,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应在将来的临床应用中进一步拓宽该穴的临床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3.
人迎穴是针刺危险穴位,也是古今应用中争议较多的经穴之一。本文从临床报道的角度回顾了近年的文献,认为人迎穴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对心脑血管疾病和内分泌疾病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建议在今后的临床应用中突破禁针禁灸的束缚,扩大其临床应用并阐明相关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4.
人迎穴皮内针运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人迎穴为足阳明胃经穴位,在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1],与肾、脾、肝、心、三焦、胆、小肠、冲脉、任脉、阴跷脉等经脉相通。解剖位置位于颈阔肌中、胸锁乳突肌前缘,有甲状腺上动脉、颈总动脉、颈动脉窦和颈内、外动脉,分布有颈皮神经、面神经颈支,深层有颈交感神经干、舌咽神经的窦神经,后外有舌下神经降支及迷走神经。正是由于人迎穴特殊的经络关系及复杂的解剖结构,成就了其特异性的脉法诊断和多样性的治疗功效[2]。  相似文献   

6.
人迎穴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芳 《山西中医》2009,25(5):45-46
介绍人迎穴的定位、针刺深度、针刺注意事项,针刺人迎穴治疗慢性咽炎、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人迎穴是足阳明胃经之穴,关于人迎穴的记载最早可见于《灵枢·本输》"一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人迎穴现代定位:在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在解剖上,人迎穴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与甲状软骨接触部,在颈内、外动脉分歧处,有颈前浅静脉为颈内静脉,深层有颈总动脉、颈动脉窦及甲状腺上动脉,布有颈神经、面神经颈支,深层有交感神经干、舌咽神经的窦神经,侧有舌下神经降支及迷走神经。下面就其临床功用及施术方法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绿色消费与自然疗法的盛行,针灸美容越来越受到广大女性的关注和青睐。针灸医师治疗疾病的同时,还成为美丽使者,为人们美容塑身。皮肤光泽、富有弹性是健康、年轻的表现,皮肤的衰老就意味着这一特性的逐渐消失,延缓皮肤衰老是美容永恒的课题。人迎穴据报道在临床中可用于三叉神经痛、呃逆、中风偏瘫后遗症、慢性咽炎、中风失语、大动脉炎、瘿气、饮食难下、头晕面赤、高血压等病症的治疗,但很少见人迎穴在美容方面应用的报道。因为人迎穴是危险穴,针刺的时候要特别小心,所以一直未被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9.
人迎穴古今应用及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田德全  严振国 《中国针灸》1997,17(5):305-307
人迎穴古今应用及研究田德全,严振国(上海中医药大学,200032)主题词穴;人迎人迎穴是针刺危险穴位,也是古今应用中争议较多的经穴之一。文献中对人迎穴的不同论述,往往使针灸临床工作者或望而却步,或无所适从。本文主要从古今两个方面,对古代人迎穴禁忌的提...  相似文献   

10.
人迎穴特异性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俞穴在于经络位置、生理病理方面都具有其独特的性质。人迎穴位于颈部,当结喉旁开1.5寸,二侧颈总动脉搏动处,其具有多方面的特异性,兹从人迎穴的经络、位置、诊断、刺灸、治疗等多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泽泻汤出自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为治疗支饮冒眩的经典名方,被收录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通过梳理经典名方泽泻汤历代文献,系统考证其处方来源、组方特点、功能主治等的历史沿革和研究现状。结果发现,泽泻汤原方功效主治历代变化不大,多用于心下支饮、苦眩冒等证。历代医籍中记载了大量泽泻汤同名方和加减方,其加减方主治病机多围绕水湿内停等,涉及多种疾病的治疗,如痰饮、妇科、呕吐、霍乱等。现代泽泻汤在古代应用基础上有所拓展,在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眩晕、脑血管供血不足等疾病时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满族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本文遵循满族起伏跌宕的发展历史,介绍了满族的原始医药,金代萨满与满族传统医药,元、明时期满族与汉、蒙古、朝鲜等民族医药文化的相互融合与交错发展,清朝满族吸纳L整理历代医家学术成采的过程,以及现代满族医药的进展。本文较系统地阐述了满族医药的发展沿革,为深入整理和研宄开发满族医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人迎穴浅探     
李灿  赵彩娇 《河南中医》2010,30(12):1227-1228
人迎穴是古今文献中争议较多的穴位之一。其突出的腧穴特异性对多种疾病的治疗效果均较佳,从人迎穴的定位、穴位特异性以及临床运用等方面对人迎穴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浅谈人迎穴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富延萍 《陕西中医》2002,23(10):926-928
人迎穴 ,最早载于《灵枢·本输》,是足阳明胃经经穴 ,为“足阳明少阳之会”,是“气海”所出之门户 ,与肾、脾、肝、心、三焦、胆、小肠、冲脉、任脉 ,阴跷脉等经脉相通。“人迎”是古代“三部九侯”诊脉辨病部位之一 ,所以能“侯五脏之气”。由于人迎与多条经脉相通和复杂的解剖结构 ,在临床应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针灸甲乙经》称之为重要经穴之一。在解剖上 ,人迎穴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与甲状软骨接触部 ,在颈内、外动脉分歧处 ,有颈前浅静脉为颈内静脉 ,深层有颈总动脉、颈动脉窦 ,甲状腺上动脉 ,布有颈神经、面神经颈支 ,深层有交感神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系统梳理古今文献中有关黄连阿胶汤的条文及研究,了解黄连阿胶汤的历史沿革和现代临床应用,为古方今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在古籍数据库《中华医典》中以“黄连阿胶汤”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和PubMed中以“黄连阿胶汤” “Huanglian ejiao”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摘录记载了黄连阿胶汤的方、药、剂量、证、治等信息的条文及有关现代临床应用的研究,依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提取朝代、书名、功能、主治等信息,以了解黄连阿胶汤的历史沿革及方义演变、临床应用情况。结果 最终纳入古籍89本,涉及条文111条。黄连阿胶汤首载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由黄连、黄芩、芍药、阿胶、鸡子黄5味药物组成,随着历史朝代更迭,其药物组成、基原、剂量及煎煮均有所变化,药物炮制变化不明显,但大体与《伤寒论》基本一致;纳入48篇文献分析黄连阿胶汤的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失眠、焦虑症、抑郁症、糖尿病等。结论 根据古今文献统计分析发现,黄连阿胶汤的药味基原、剂量、炮制、煎煮、服用方法等与伤寒论基本一致;临床治疗方面,拓展了古籍中的应用范围,促进了经方的创新发展,为该经方的后期研发与精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厚朴温中汤是《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收录方剂。笔者通过整理古代医籍、现代文献,系统考证厚朴温中汤处方来源、组方、主治等历史沿革及研究现状。发现该方最早见于金代名医李东垣所著《内外伤辨惑论》,主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后世医籍记载主治与原方基本一致;煮散剂与水煎剂的剂量不同但用药比例一致;清代时出现丸剂记载。现代主要用该经典名方治疗胃肠道疾病如胃痛、胃肠炎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药理研究发现其具有抗炎、止痛、调节胃肠道功能等作用;药材粒度及煎煮水量对该方各指标性成分无明显影响。笔者通过全面文献考证,可为经典名方厚朴温中汤的现代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与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7,(3):494-495
为进一步挖掘人迎寸口脉法针灸的学术之精华,作者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提出了人迎寸口诊脉应以人迎及寸口处应指力最强的脉位进行力度对比,而不是比较两处脉管大小和宽度;浅析了"躁"脉的三个特征以及如何体会《灵枢·终始篇》所述几盛的技巧。同时指出人迎寸口脉法也有其不足性,一方面,人迎寸口脉法有严格的禁忌症,另一方面,在病位上,某些病证无虚实的变化,也没有阴阳脉的变化。因此,针灸临床不应局限于切诊人迎、寸口两个部位,有时需要结合其他诊法进行诊断,四诊合参,辨证施治,从而避免针灸取穴的盲目性,以提高针灸临床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