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联合颈痛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9)和观察组(n=31)。对照组予以口服颈痛颗粒,1袋/次,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15~20 min/次,每天1次。两组均治疗2周。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颈臂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颈部压痛评分、症状体征评分及患肢红外热成像温度均值。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 77%(30/31)、82. 76%(24/29),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颈臂疼痛VAS评分、颈部压痛评分、症状体征评分及患肢红外热成像温度均值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颈臂疼痛VAS评分、颈部压痛评分、症状体征评分及患肢红外热成像温度均值均较对照组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定点侧屈旋扳整颈手法联合颈痛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颈椎侧扳法进行客观化描述,为手法操作规律性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临床工作20年以上的推拿医生对22名健康志愿者进行颈椎侧扳法操作,应用动态捕捉系统和测力台采集动力学和运动学数据。结果:颈椎侧扳法的侧扳定位角度约34.60°,侧扳极限角度约39.13°,侧扳瞬间角度差约4.51°,扳动时间约0.22 s,角速度约21.15°/s;在侧扳瞬间,施术者足底合力减少了约11.67 kg,受试者足底合力增加了约10.10 kg。结论:动力学和运动学参数为颈椎侧扳法的规范化操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运动捕捉技术量化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操作,获取其运动学参数,总结手法操作的运动学特征,缩短坐位腰椎旋转手法的学习周期,为临床推广、教学培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运动捕捉技术对坐位腰椎旋转手法进行动态实测,获取该手法操作过程的运动轨迹及运动学参数。结果:获得了坐位腰椎旋转手法的运动学参数参考值:旋扳时最大角度为后伸21.82°±12.04°,侧屈68.62°±26.54°,旋转63.77°±23.39°,旋扳前后角度变化为后伸6.59°±3.26°,侧屈5.00°±2.49°,旋转5.84°±3.05°,旋扳时最大角速度值为(47.57°±21.25°)/s.操作者施行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时,左、右手的运动学参数(前屈运动、旋扳时最大角度、扳动角度及旋扳最大角速度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坐位腰椎旋转手法属于长杠杆的扳动类手法,其运动轨迹为"前屈-侧旋-后旋",整体操作具有运动幅度大的特点,而在进行旋扳发力操作时具有"高速低幅"的运动特点。左右侧坐位腰椎旋转手法的运动学特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由于工作负荷加重,长期伏案工作者增加,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呈上升趋势,且越来越年轻化。本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原因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椎动脉、交感神经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可出现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视物模糊、耳鸣耳聋、听力下降,甚至猝倒等症状。目前治疗本病以对症处理为主,但病情不稳定,症状易反复。笔者采用角度定位旋转侧扳法治疗本病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定点复位手法治疗颈性眩晕10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部病变而致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其特点是眩晕多发生于头颈部活动时,多呈阵发性,属于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笔者从2003年起采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患者108例,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手法治疗颈下段小关节错位12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坐位定点侧扳法的疗的80例颈下段小关节错位患者为治疗组,以定点旋转复位法、传统推拿手法治疗的45例颈下段小关节错位患者为对照组,两组作痊愈率对比.结果:前者明显优于后者(P<0.01).结论:坐位定点侧扳法比定点旋转复位手法具有更好的疗效,安全性好,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操作者使用弯腰挺立手法治疗腰骶关节紊乱的差异性和相似度,总结该手法的运动学操作特征及要点。方法:随机将60例健康志愿者平均分到2名有弯腰挺立手法临床操作经验的中医师(记为A医师和B医师),通过在志愿者和操作者身上特定位置安置标记点进行标记,用运动捕捉系统对弯腰挺立法手法操作过程中操作者及志愿者的全身运动状态进行动态描记,获取该手法操作过程中操作者及志愿者的运动学参数。结果:弯腰挺立手法过程A和B组操作者、志愿者的前屈、后伸角度等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操作者总体前屈平均角度35.73°±4.62°,后伸平均角度28.54°±4.63°,髋部平均作用时间(495.08±118.38)ms,平均位移(291.20±62.03)mm;两组志愿者前屈平均角度89.54°±7.36°,后伸平均角度29.17°±5.05°,抛出平均高度(95.72±34.19)mm,平均水平位移(547.80±85.67)mm,抛出平均角度34.31°±10.87°。结论:不同操作者使用弯腰挺立手法治疗腰骶关节紊乱没有明显差异,弯腰挺立手法对于操作者和受试者的前屈、后伸角度等运动学参数都有一定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量化疏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症运动学参数,初步探究手法与疾病治疗的量效关系,规范操作要领,丰富手法内涵并推广应用。方法:2022年10月至2023年5月就诊的寰枢关节紊乱症患者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为24~27岁,平均为(25.50±1.10)岁。选取一位有着丰富临床经验且手法操作娴熟的脊柱科主任医师对患者进行操作,通过运动捕捉系统量化疏筋整复手法的被动旋转角度、旋扳角度及运动学曲线。结果:旋扳整复操作时被动旋转角度为72.21°±5.06°,患侧和对侧的被动旋转角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的旋扳角度为7.34°±1.90°,对侧为5.61°±1.76°,两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疏筋整复手法在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症时应把握到达旋转稳定状态时的被动旋转角度和旋扳角度,同时注重对齿状突偏歪侧进行旋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仰卧位三步整颈手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仰卧位三步整颈手法治疗配合颈椎牵引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双氯芬酸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和临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周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x2=5.92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仰卧位三步整颈手法配合颈椎牵引疗效确切,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手段,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金磊 《新中医》2015,47(3):234-236
目的:观察反悬吊牵引、推拿整脊手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轻度青少年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轻度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46例,采用反悬吊牵引、推拿整脊手法和运动疗法联合治疗,治疗2周为1疗程,治疗4疗程后评价疗效。同时,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月进行X线摄像,测量并计算Cobb角、顶椎旋转度、躯干位移及椎弓根对称度。结果:经4疗程治疗,46例患者临床治愈27例,显效5例,好转6例,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58.7%、82.6%。治疗后患者的Cobb角、顶椎旋转度、躯干位移及椎弓根对称度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悬吊牵引、推拿整脊手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轻度青少年脊柱侧凸可发挥相辅相成的优势,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手法治疗动力型颈椎管狭窄症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采用HMOO-1型骨内压测量仪对犬、猪各3具新鲜标本测量了不同角度,不同牵引力下椎间盘内的压力变化,为颈椎前屈位牵伸归挤手法治疗动力型颈椎管狭窄症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实验结果显示:随前屈角度及牵引力的大小与椎间盘内负压值的变化有各自的规律性,证明该手法使脊髓和神经根在减压的姿位下软组织获得充分的松解、矫正滑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治疗组给予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1个疗程后对比分析2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1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5.45%,差异有性统计学意义(P〈0.05);2组眩晕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通络活血,荣窍定眩,可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缓解眩晕症状,安全高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段伟利  陈红  陈双辉 《新中医》2022,54(15):188-191
目的:观察颈腰椎整脊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及对腰部功能、伸肌群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选取126例LDH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66例)与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颈腰椎整脊手法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伸肌群生物力学特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94%,高于对照组81.67%(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JOA评分升高(P<0.05),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腰背屈伸比较治疗前减少(P<0.05),腰背伸状态下峰力矩、平均功率增加(P<0.05),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腰椎整脊手法治疗LDH疗效确切,能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腰部功能与腰椎平衡力,有利于患者腰背伸肌群生理功能及生物力学特性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温针配合侧偏拉伸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采用温针配合侧偏拉伸旋转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加牵引治疗,10 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1%,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各项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温针配合侧偏拉伸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朱海锋  郭汝宝  万全庆  孔颖 《新中医》2023,55(14):165-169
目的:观察三维调颈手法联合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病变区域红外热成像的影响。方法:选取12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各32例。A组为对照组、B组为三维调颈手法组、C组为针刀组、D组为三维调颈手法联合针刀组。4组均治疗3周,比较4组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红外热成像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B、C、D组NDI评分分别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B、C、D组颈部温差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D组颈部温差减小较B、C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颈部温差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调颈手法联合针刀治疗能改善颈椎功能,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三维调颈手法或针刀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三部推拿法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模型动物的干预作用,为三部推拿法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32只健康家兔(不分雌雄)完全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组、模型对照组、三部推拿法组和传统推拿法组4组,采用眼震电图(ENG)、超声多普勒(TCD)检查,比较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血流速度及眼震持续时间的变化。结果:三部推拿法组和传统推拿法组均能改善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模型家兔的椎-基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血流速度及眼震持续时间(P<0.05,P<0.01);三部推拿法组与传统推拿法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三部推拿法对改善椎-基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的供血及眼震持续时间,其作用优于传统推拿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态平衡推拿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和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及优缺点。方法:临床选择480例两类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40例,治疗组神经根型144例,其中男94例,女50例,平均年龄42.5岁;椎动脉型96例,男49例,女47例,平均年龄47岁。病程0.2~5年,MRI椎间盘突出235例。对照组神经根型165例,其中男125例,女40例,平均年龄45岁;椎动脉型75例,男30例,女45例,平均年龄42岁。病程0.2~6年。治疗组采用动态平衡推拿手法,对照组采用坐位下颌枕骨牵引外敷中药导入。结果:经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有效率88.75%,对照组有效率63.33%;经2个疗程后,治疗组有效率95.14%,对照组有效率70.7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动态平衡手法可有效的解除颈椎的动态失衡问题,是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辨证推拿治疗颈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辨证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中,治愈27例,好转2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中,治愈18例,好转31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1.67%。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用辨证推拿治疗颈型失眠优于常规推拿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颈椎微调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寰枢关节紊乱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给予药物治疗、牵引治疗及功能锻炼,对照组加用传统推拿治疗,观察组加用颈椎微调手法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高...  相似文献   

20.
林树梁  赵鹭 《新中医》2021,53(23):180-184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龙氏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100 例,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龙氏手法治疗,2 组疗程均为8 周。观察2 组临床疗效,观察2 组治疗前后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 变化,观察2 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变化,以及治疗前后臂丛牵拉试验结果、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 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 93.00%,高于对照组80.00%,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 周后,2 组主观症状、临床体征、生活工作及社会适应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观察组上述3 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治疗不同时间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 周、治疗4 周、治疗8 周VAS 评分均低于同时段对照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 周后,2 组臂丛牵拉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NDI 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臂丛牵拉试验评分高于对照组,NDI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龙氏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较好,可缓解疼痛感,减轻颈椎功能障碍,促进颈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