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中医》2016,(6):717-718
目的:探讨中医治则"治病求本"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价值与意义。方法:通过阐述中医理论体系,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及临床实践,体现"治病求本"的内涵。结果:"治病求本"是中医治则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医对肿瘤疾病的独特认识,在临床中对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发挥着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内经》治病求本治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秀云 《光明中医》2009,24(10):1854-1857
"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源于<内经>,是指针对疾病本质进行治疗.<内经>在治病本于"阴阳"这个最高层次下,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又分别提出了以病因、病人、体质、病机、证候、先病、正气等为本.历代医家对治病求本理论的不断探讨与实践,从而形成了传统中医独特的治病求本思想体系.笔者首先对<内经>"治病求本"的含义以及后世关于"治病求本"含义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与论证,从理论上探求"治病求本"的内涵;其次,对"治病"如何"求本"之法加以详细探讨,并得出"治病求本"就是求得疾病与证候本质的统一,即辨病求本与辨证求本的有机结合.通过辨病,找到不同疾病各自独有的特殊本质;通过辨证,找到疾病处于不同阶段时病理变化的本质.从而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周少林 《中医教育》2007,26(6):62-64
"治病求本"一词来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一文,其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自此之后,治病求本一直被认为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即在临床时必须寻求病证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闫玉红 《环球中医药》2012,5(5):371-372
卢传坚教授认为痤疮的治疗应明辨病机,审症求因.五脏失调均可导致痤疮,五脏当中又以脾胃为核心.所以她治疗时强调治病求本,首重脾胃的学术思想,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综合运用疏肝健脾、滋肾清肝,以及健脾祛湿、化痰散瘀之法,同时结合中医外治法 、心理疏导以及饮食指导等,在临床中取得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5.
介绍伍炳彩教授在治病求本思想指导下辨治杂病的经验,其认为临床诊疗应治病求本,求"本"主要指抓住疾病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从临床角度看,求"本"主要是把握主要矛盾,即扣准疾病的直接病因、癥结病所、关键病机,求"本"方法主要是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6.
严道南教授师从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临症三十余年,在学术上颇有建树,尤其对小儿鼾症的治疗有深入的研究及丰富的临床经验。严教授认为,本病之根本在于"肺脾气虚",基于"治病必求于本"的理念,治疗常从"肺脾气虚"入手,整体调理肺脾,同时兼顾化痰、活血、通窍、抗过敏等方法的运用。临床上善用经验方"益气温阳方"加减,多获良效,并举医案2则,以证效验。  相似文献   

7.
治病求本,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求:是探求、追究以及针对之意;本:即本质、本原、根本之谓.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寻找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针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变化的机理,即病机进行治疗.如<伤寒论>中同属外感风寒的太阳病证,然而一则用麻黄汤治,一则用桂枝汤治.究其原因是病人体质之"本"不同.所以<医门法律>云:"故凡治病者,在必求于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知病所由生,而直取之,及为善治.若不知求本,则茫如望洋.无可问津矣."  相似文献   

8.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治病必求于本."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它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推拿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运用手法治疗疾病的一门专科.虽然它不同于药物、针灸疗法,但它也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始终贯穿在推拿临床治疗中,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梁瑞敏主任医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总结所长。结果梁瑞敏主任医师认为"邪(毒)瘀成积,积损致虚,毒、瘀、虚博弈,肝脾肾受损,气血水失调"是肝硬化鼓胀腹水的基本病机,临床上主张以治病求本为基本治则。结论其治疗经验为:突出祛邪解毒、益气活血补虚之法;病、证结合,治病必求其本。  相似文献   

10.
陆素花 《江苏中医药》2014,46(12):48-49
目的:观察自拟"清肺泻热汤"治疗中重度"肺胃积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自拟"清肺泻热汤";对照组予头孢克洛缓释胶囊、维胺酯胶囊口服,外加阿达帕林凝胶外涂。2组均治疗45d后观察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结论:"清肺泻热汤"治疗中重度"肺胃积热型"痤疮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夏农教授从事风湿免疫性疾病临床诊治工作多年,对风湿类疾病颇有研究,尤其对类风湿关节炎并发间质性肺炎有独到见解,认为本病为肺脾气虚、肾阳不足所致,并以"治病求本、标本兼治"为宗旨,自拟芪附温补汤随证加减治疗该病,在改善其临床证候及控制疾病的发展方面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正>"治病必求于本"是中医的治疗原则,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本文不揣浅陋,仅就中医治则中"治病必求于本"一词的概念及运用问题,谈谈管窥之见。1"治病必求于本"是中医治则的纲领1.1阴阳为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此处之"本",显然是指阴阳,清代张志聪谓:"本者,本于阴阳也。"此处之阴阳,不仅指人体之阴阳,还泛指事物生长消亡变化规律的阴阳之道。人体发病是由于阴阳失去了平衡协调,而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发生变化亦  相似文献   

13.
口腔扁平苔藓的中医病机为"脾虚为本,阴火为标",根据中医"治病求本""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临床总结出健脾、滋阴泻火的治疗方法,推崇使用参苓白术散、导赤散二方。  相似文献   

14.
目的阐述从脾虚治疗痤疮的独特疗效和治疗机理。方法从中医学的角度,首先阐述痤疮的发病特点及病因病机,通过对脾胃的生理功能以及其病理机制的分析,结合李东垣《脾胃论》中的理论,以及对参苓白术散的方药组成分析以及对典型病例的探讨,对从脾虚论治痤疮进行探析。结果痤疮、尤其是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型的痤疮,其发病的根本病机在于脾虚湿邪为患,日久而致血热发于头面。故在痤疮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必须要注重调理脾胃。而调理中焦,重在健脾化湿。所以治宜健脾化湿,辅以清热活血,佐以消食开胃。临床选用参苓白术散为基础方。并且参苓白术散对于脾虚型痤疮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结论与单纯的疏散肺经风热、清热除湿化痰、活血化瘀等治法相比,从脾虚来论治痤疮更加体现了治病求本的思想,且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从"阴阳"以及"治病求本"的角度讨论巨刺和缪刺两种针法的治病原理;以大量相关文献为基础,并从针刺方法的概念、针刺及取穴方法、针刺工具、脉诊的表现、各自治疗的优势病种对两者进行系统的比较。最后得出对临床应用和古代针法传承大有帮助的巨刺和缪刺这两种针刺方法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6.
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出疾病的本质,并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通过阐述益元固本法、隔治截断法、统调斡旋法、分治澄源法、怡情坚志法和戒食蠲毒法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中的心得、方法和用药技巧,介绍治病求本的具体运用。通过系统的调理,患者病情减轻甚至好转,表明治病求本在临床乙型肝炎治疗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古海志 《陕西中医》1989,10(3):116-117
<正> “治病求本”一语,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历代一直作为治疗原则指导着中医临床工作。但对治病求本之“本”,历代认识众说不一。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不妥之处,请同道们斧正。一、“治病求本”的涵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求”就是详细正确的辨证。“本”即疾病的本质、根本。这就是说,中医临床治疗疾病时,必须根据辨证论治的精神,充分了解疾病的各个方面,包括症状表现在内的全部情况,从中找出疾病的本质,从根本上去治疗疾病,以达到治愈疾病,使患者恢复健康的目的。这就是“治病求本”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粉刺"即"痤疮",当无争议,但见一些医学书籍及临床杂志报道中记载"痤疮"中医称"肺风粉刺",此说值得商榷. 如有的书中记载:"寻常痤疮是一种青春发育期常见的皮脂腺疾病,中医称为肺风粉刺."再如有的治疗痤疮的临床报道说:"痤疮中医学早有论述,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肺风粉刺记载:‘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持此说者大多可能是据<医宗金鉴>"肺风粉刺"病所述加以引证的.  相似文献   

19.
闫秋虹  陈宏 《吉林中医药》2010,30(3):208-209
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治疗集中于止痛,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很难根除疼痛。治病求本是根据中医辨证理论确立的基本治则,既重视疾病的症状又不忽视其本质。疼痛只是本病的外在表现,在"治病求本"思想指导下,针对疼痛的根源——"不通,不荣"进行辨证施治,临床屡获奇效。  相似文献   

20.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对于"治病必求于本"这一问题,历代医家多有阐述,然而由于历代医家研究的方法和角度不同,对"治病必求于本"的"本"字认识和理解也不尽一致,至今亦多有争议.因此有必要加以探讨,使求本之"本"的涵义更正确,更具体,因而能更加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