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华法林联合替格瑞洛在冠心病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PCI术后抗栓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7例符合特定条件的PCI术后冠心病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103)为华法林+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三联抗栓6个月,之后改为华法林+氯吡格雷(75 mg/d)或阿司匹林(100 mg/d)抗栓至12个月,试验组(n=104)为华法林+替格瑞洛(90 mg/d,2次/d)双联抗栓6个月,之后改为华法林+替格瑞洛(60 mg,2次/d)抗栓至12个月,两组均给予其他规范药物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12个月内出现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结果两组MACE事件、出血事件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对于PCI术后冠心病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12个月华法林联合替格瑞落和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抗栓效果相似,且出血风险未增加,提示本研究中华法林联合替格瑞洛双联抗栓策略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不同抗栓策略在老年急性NSTEMI合并房颤中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方法随机选择2010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录的100例老年急性NSTEMI合并房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平均分为4组:A组、B组、C组、D组。A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B组的治疗方法为华法林,C组的治疗方法为华法林+阿司匹林或者氯吡格雷,D组的治疗方法为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4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安全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组患者的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死亡率分别为12.00%、20.00%、12.00%、8.00%。对所有患者观察1年,因为心血管疾病再次入院的24.00%,因出血再次入院的有12.00%。4组患者发生的心血管疾病无较大的差异性,但是D组患者的出血风险最高,C组的风险相对较低。结论针对老年急性NSTEMI合并房颤的治疗,虽然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死亡率最低,但是其出血风险较高,华法林+阿司匹林或者氯吡格雷的死亡率虽然高于D组,但是其风险最低。所以在老年急性NSTEMI合并房颤治疗中,采用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近5年抗栓治疗现状及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6年6月入住我院的年龄≥75岁房颤患者206例,记录主要合并疾病、抗栓治疗方法及5年内栓塞、严重出血及死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06例房颤患者中共发生栓塞事件47次,年发生率为4.56%。严重出血事件3次,年发生率为0.29%。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70例,氯吡格雷治疗66例,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11例,未行抗栓治疗56例。行华法林抗凝治疗3例,随访期间更换为抗凝治疗11例。抗凝时间平均2年1个月。结论老年房颤患者栓塞事件年发生率高,预防栓塞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华法林抗凝治疗率低,抗凝治疗时间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华法林在老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房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老年PCI术后房颤患者100例被分成二联组(接受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51例)和三联组(在二联组基础上加用华法林,49例),疗程3个月。观察比较两组终点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三联组有1例失访,最终剩余48例。终点事件包括新发脑梗死、外周血管栓塞、左房附壁血栓及死亡;三联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二联组(4.17%比19.60%),P=0.019。出血事件包括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黑便等;两组出血事件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933。结论:在老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房颤患者中应用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和硫酸氢氯吡格雷,短期内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抗栓治疗方案对老年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11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老年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患者162例,根据抗栓治疗方案分为A组48例、B组37例、C组41例和D组36例。A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B组患者给予华法林治疗,C组患者给予华法林+氯吡格雷治疗,D组患者给予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4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年。比较4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出血风险及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血栓栓塞风险。结果 D组患者出血发生率高于A、B、C组(P0.05);A、C、D组患者出血风险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低于A、B、D组,D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低于A、B组,A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P0.05)。A、D组患者血栓栓塞风险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患者血栓栓塞风险低于B组(P0.05)。结论随着抗栓强度增强,老年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风险降低,但出血风险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药物剂量选择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确诊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210例,按照年龄将60~79岁130例作为老年段及≥80岁80例作为高龄段。2个年龄段患者按服药治疗不同分为老年华法林组30例、高龄华法林组30例,老年联合用药组50例(氯吡格雷75 mg+阿司匹林100 mg),老年阿司匹林组50例和高龄阿司匹林组50例(阿司匹林100 mg)。观察服用华法林剂量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各组患者栓塞及出血发生率。结果高龄华法林组剂量(2.88±0.46)mg,INR 2.29±0.55,老年华法林组剂量(2.93±0.75)mg,INR 2.30±0.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华法林组和高龄华法林组及老年联合用药组栓塞发生率明显低于老年阿司匹林组和高龄阿司匹林组(P<0.05)。与老年华法林组和高龄华法林组及老年阿司匹林组和高龄阿司匹林组比较,老年联合用药组出血发生率明显高(P<0.05)。结论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服用华法林或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能更有效预防脑卒中事件的发生,老年、尤其是高龄高危患者服用华法林治疗,INR控制在1.5~2.5是安全、有效。对于不适合应用华法林的患者,可应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采取不同抗栓策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NSTEMI合并永久性房颤的老年患者129例,出院后给予不同的抗栓策略分为4组,A组41例: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B组31例: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2.02.5),C组35例: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2.02.5),C组35例: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2.02.5)+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D组22例: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2.02.5)+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D组22例: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2.02.5)+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对出血和主要心脏复合终点(死亡,再发心肌梗死、脑栓塞)随访1年,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结果 A组、B组、C组、D组病死率分别为12.2%、16.1%、14.3%、9.1%。观察1年,8.5%因出血再次入院,20.2%因主要心脏事件再次入院,各组出血及主要心脏事件无统计学差异,但与B组比较,D组出血风险最高(HR=1.267,95%CI:0.3402.5)+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对出血和主要心脏复合终点(死亡,再发心肌梗死、脑栓塞)随访1年,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结果 A组、B组、C组、D组病死率分别为12.2%、16.1%、14.3%、9.1%。观察1年,8.5%因出血再次入院,20.2%因主要心脏事件再次入院,各组出血及主要心脏事件无统计学差异,但与B组比较,D组出血风险最高(HR=1.267,95%CI:0.3404.718,P=0.25)。C组有低风险趋势(HR=0.911,95%CI:0.3194.718,P=0.25)。C组有低风险趋势(HR=0.911,95%CI:0.3192.597,P=0.37)。结论随着抗栓力度的增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相对出血的风险加大,华法林联合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对于主要心脏复合终点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有华法林应用指征的患者行冠脉介入手术(PCI)后采用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联抗栓和华法林、氯吡格雷双联抗栓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入选2006-2011年期间我院75名有明确华法林应用指征的PCI术后患者.根据患者的用药方案,分为三联抗栓组(TA):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栓组(DA):氯吡格雷+华法林.出院后对患者的用药情况、临床终点事件及安全性进行12个月随访.结果 TA组患者51人,DA组患者24人.在12个月随访期间,TA组中有2例患者死亡,DA组没有死亡病例,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2).安全性方面,两组都没有严重出血病例,TA组有9例患者发生小出血,DA组患者没有发生小出血,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 有华法林应用指征的患者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老年、既往有出血病史的患者,氯吡格雷联合华法林的双联抗栓治疗策略同样有效,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讨论长期口服抗凝剂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抗栓治疗方案。方法:选择长期口服华法林钠,并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和支架术(PCI)的患者,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出院用药方案进行分组,比较组间基线特征,以及支架术后再梗死、死亡、脑梗死及出血等事件之间的差别。结果:符合要求的90例患者分为华法林钠+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三联治疗组(A组)、华法林钠+氯吡格雷二联治疗组(B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二联治疗组(C组)。最常用治疗方案是停用华法林钠,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3个治疗组患者的再梗死、死亡、脑血管意外、严重出血及输血治疗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危血栓栓塞风险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应予三联治疗,密切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而对于低危血栓栓塞风险的患者停用华法林钠,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治疗方案是可行的。本项调查观察样本量小,证据不够充分。针对不同患者制定相应的抗栓治疗方案,才能在获得良好抗栓疗效的同时减少出血事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有华法林抗栓指征的患者,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支架植入术后,联合华法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三重抗栓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3例心房颤动(有1项以上危险因素)、机械瓣置换术后和左室血栓的患者,冠脉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后,联合华法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三重抗栓组)治疗,严格控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6~2.5,观察1年总的和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分别选择同期86例冠心病患者,植入冠脉支架后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组)治疗,64例有华法林抗凝指征的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抗凝组)治疗(INR2.0~3.0)进行比较。结果三重抗栓组1年总的出血发生率为17.4%,与双重抗血小板组(4.7%)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抗凝组(10.9%)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严重出血事件三重抗栓组显著高于其他两者(13.3%vs 1.2%,4.7%,P<0.01或0.05)。结论三重抗栓治疗明显增加患者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