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世界卫生组织 (WHO )报道 ,2 0 0 0年全世界有1.5亿多糖尿病患者 ,并预测到 2 0 0 5年时将达到 3亿。糖尿病可分为 4种类型 ,1型糖尿病 ,又称为青年发作型糖尿病 ,是由于胰腺 β 细胞自身免疫遭受破坏而不能分泌胰岛素 ,可由自身免疫、基因和 (或 )环境因素引起。在西方国家 ,有 5 %~ 10 %的病例属此类型。与此相对应 ,2型糖尿病或成年发作型糖尿病 ,在西方国家有 90 %以上的病例属此类型。一般情况下 ,2型糖尿病患者可分泌足量的胰岛素 ,但却不能有效地应用。基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可促使其发展 ,此外 ,肥胖、糖尿病家族史、曾有妊娠糖…  相似文献   

2.
曲格列酮——新一代口服降糖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综述治疗Ⅱ型糖尿病的新药曲格列酮的药理作用、药物动力学以及在糖尿病治疗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谢晓华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5):2271-2272
目的:观察使用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用量、肝功、肾功、血脂及体重指数的变化。方法:观察17例曾使用胰岛素联合一种以上口服降糖药(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血糖控制差的病人,在原治疗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前后之疗效。结果:加用吡格列酮后FBG、2hPG、HbA1C、胰岛素用量显著下降,肝功、肾功、血脂、体重指数无明显变化。结论:吡格列酮是一种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尤其是肥胖患者降糖效果显著,可以明显减少胰岛素用量且无明显肝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5.
卢佳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6):2418-2419
目的:探讨曲格列酮、吡格列酮对于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生长、侵袭的影响.方法:采用四唑氮蓝还原法(MTT法)研究曲格列酮、吡格列酮对于肝癌细胞株的生长影响;细胞侵袭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的吡格列酮、曲格列酮对肝癌细胞株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MTT法及细胞侵袭试验可以发现不同浓度的曲格列酮、吡格列酮对肝癌细胞株生物学作用有影响.结论:曲格列酮、吡格列酮对于肝癌细胞株SMMC-7721生长、侵袭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的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IDDM)和2型糖尿病(NIDDM),2型糖尿病占了95%,病因胰岛素抗性和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不宜长期用胰岛素治疗,主要治疗药物为磺酰脲类和双胍类,两者不良反应较为明显。近年来开发的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es TZDs)不是刺激胰岛素分泌,而是通过  相似文献   

7.
新的胰岛素增敏剂一吡格列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吡格列酮是一种用于治疗 2型糖尿病的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它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PPAR γ) ,调节与糖和脂肪代谢相关的多种蛋白的转录 ,从而放大了肝脏和外周组织中胰岛素受体后的信号转导作用 ,改善血糖的控制 ,而不刺激胰岛素的分泌。临床研究显示 ,吡格列酮治疗可增强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在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中 ,吡格列酮 15mg/d至4 5mg/d单药治疗 ,能显著降低 2型糖尿病人空腹血糖(FPG)和糖化血红蛋白 (HbA1C)水平。在磺脲类、二甲双胍、胰岛素或伏格列波糖控制不佳的 2型糖尿病人…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pioglitazone)对自发性IGT-OLETF大鼠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方法血糖测定采用葡糖氧化酶法,血胰岛素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游离脂肪酸(FFA)采用铜试剂显色法。结果 IGT-OLETF大鼠具有明显糖耐量、胰岛素耐量异常,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降低等特征。吡格列酮可明显提高IGT-OLETF大鼠对外源性胰岛素的反应性,改善其高胰岛素血症,降低血甘油三酯(TG)、FFA水平,降低肝脂含量及骨骼肌TG含量,使胰岛素敏感指数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吡格列酮可明显改善IGT-OLETF大鼠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胰岛素增敏剂联合不同降糖药治疗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5例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按照分层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吡格列酮+格列美脲治疗,观察组给予吡格列酮+瑞格列奈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FINS、PI及血糖控制情况,随访6个月,观察2组患者体质量、BMI、WHR、HOMA-β、HOMA-IRI及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FINS、PI及血糖水平等临床疗效观察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观察体质量、BMI、HOMA-β及血脂水平等随访观察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增敏剂联合瑞格列奈能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促进胰岛素分泌,从而达到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和降低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曲格列酮对甲状腺滤泡状癌细胞FTC-133生长的影响.方法 将甲状腺滤泡状癌细胞FTC-133与不同浓度的曲格列酮共培养,4-甲基偶氮四唑蓝( MTT)法观察其对FTC-133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DNA定量法分析曲格列酮对FTC-133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半定量RT-PCR法测定曲格列酮对甲状腺滤泡状癌细胞p27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曲格列酮可以抑制FTC-133细胞的增殖,并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P<0.05);曲格列酮作用后,甲状腺滤泡状癌细胞FTC-133的G0/G1细胞的比例增加(P<0.05);p27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 曲格列酮可以抑制甲状腺滤泡状癌细胞从G1期向S期的转化,从而抑制其增殖,曲格列酮可能成为治疗甲状腺滤泡状癌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1.
新的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吡格列酮(pioglitazone, Pio)是由日本武田制药厂80年代中期开发的新药,于1999年7月获FDA批准在美国上市.Pio为胰岛素增敏剂,由噻唑烷二酮(thiazolidine dione)衍生而来.临床上应用其盐酸盐,化学名为:(±)5-{4-[2-(5-乙基-2吡啶基)乙氧基]苄基}-2,4-噻唑烷二酮盐酸盐.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曲格列酮的肝细胞毒性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在原代大鼠肝细胞模型和其他3种不同来源非肝细胞系,用WST-1法、乳酸脱氢酶释放法、荧光检测法、生物发光法等方法,观察曲格列酮对肝细胞的损伤作用.结果:不同剂量曲格列酮作用后,其在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的IC50值最低,即其对原代肝细胞毒性最大.曲格列酮诱导活性氧(ROS)生成,并引起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ATP水平比对照细胞显著降低.不同剂量的曲格列酮作用5h后诱发肝细胞凋亡、坏死.结论:曲格列酮对大鼠肝细胞的毒性作用强于对其他非肝细胞来源细胞的毒性作用.曲格列酮可以引起肝细胞氧化性损伤,肝细胞凋亡和坏死.  相似文献   

13.
盐酸吡格列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药理作用] 本品为噻唑烷二酮类抗糖尿病药物,属胰岛素增敏剂.作用机制与胰岛素的存在有关,可减少外周组织和肝脏的胰岛素抵抗,增加依赖胰岛素的葡萄糖的处理,并减少肝糖的输出.与磺酰脲类不同,本品不是一个胰岛素促分泌药.其作用机制是高选择性的激动过氧化物酶小体生长因子活化受体-γ[PPAR-γ][1],PPAR-γ的活化可调节许多控制葡萄糖及脂类代谢的胰岛素相关基因的转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肥胖的 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 30例 2型糖尿病患者 ,体重指数≥ 2 5kg/m2 ,观察服药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 β细胞功能及体重指数的变化。结果 :服药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餐后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明显下降 (P <0 .0 5 ) ,胰岛素 β细胞功能明显改善 (P <0 .0 5 )。结论 :吡格列酮是治疗肥胖 2型糖尿病理想的口服降糖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曲格列酮(troglitazone,TGZ)对白血病NB4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TGZ(0~80μmol/L)作用于体外培养的NB4细胞0、24、48、72h,应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Hoechst33258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细胞凋亡时的DNA梯状条带。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及其裂解底物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poly(ADP-ribose)polymerase)]表达水平的变化,并对凋亡调节蛋白Bax及Bcl-2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20μmol/L以上的TGZ可显著抑制细胞的生长,在Hoechst染色后可见典型的细胞凋亡现象,并呈现出明显的量-效与时-效关系,药物作用72h后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上可见明显的DNA梯状条带。WesternBlot检测结果表明,Caspase-3被活化出现20000的亚单位,同时PARP被裂解出现89000的亚单位片段。药物作用48h后凋亡抑制蛋白Bcl-2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水平显著升...  相似文献   

16.
任岩春  都伟 《河北医药》2006,28(6):480-481
目的观察在伴有胰岛素抵抗的高血压患者中联合应用胰岛素增敏剂盐酸比格列酮对降压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伴有胰岛素抵抗的高血压患者102例,随机分为比格列酮组(试验组)与安慰剂组(对照组),在应用单独或联合使用一线降压药物使血压下降到140/90 mm Hg以下2周后,分别给予比格列酮15 mg/d及安慰剂,然后分别在2、4、8周测定血压, 比较2组患者血压进一步下降有无差异.结果 2组患者于2、4、8周血压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比格列酮组血压下降较安慰剂组明显(P<0.05).结论对于伴有胰岛素抵抗的高血压患者使用胰岛素增敏剂可能使血压进一步下降, 此试验对胰岛素增敏剂在高血压的应用予以了一定的实践支持,但是由于经济因素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叙述胰岛素增敏剂近年开发及其临床应用情况,重点列举了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曲格列酮和罗格列酮的基础药理,临床药理及临床试用情况,并简述本类药物的展望。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曲格列酮的心肌细胞毒性特征,并从线粒体氧化应激和自噬角度探讨其潜在的毒作用机制。方法人源心肌细胞AC16给予不同浓度曲格列酮0~40μmol·L^-1孵育24 h。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漏出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荧光探针TMRM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和CM-H2DCFDA检测全细胞活性氧的含量;Western印迹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Ⅱ/Ⅰ轻链3(LC3-Ⅱ/LC3-Ⅰ)比值和P6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细胞对照组相比,曲格列酮可浓度依赖性地引起细胞质皱缩、细胞存活率下降(r=-0.928,P<0.05)和LDH释放量增加(r=0.746,P<0.05);曲格列酮10和20μmol·L^-1可明显降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P<0.05),增加全细胞活性氧含量(P<0.05);显著增加LC3-Ⅱ/LC3-Ⅰ比值,上调P62蛋白表达(P<0.05)。结论曲格列酮可引起心肌细胞损伤和线粒体功能障碍,其机制与线粒体氧化应激和自噬体降解受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盐酸吡格列酮合成路线图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酸吡格列酮(pioglitazone hydrochloride,1),化学名为(±)-5-[4-[2-(5-乙基吡啶-2-基)乙氧基]苄基]-2,4-噻唑烷二酮盐酸盐,是日本Takeda和美国Lilly公司联合开发的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1999年FDA批准在美国上市[1,2]。本品是高选择性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激动剂,可增强外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从而降低血糖,临床主治2型糖尿病[2,3]。现对1的合成路线综述如下(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