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后并发三度房室阻滞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后的相关问题及心功能状况。方法对12例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后持续性三度房室阻滞者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并进行术后随访,随访0.5~7.8年,复查心电图,并对起搏参数、起搏阈值进行检测;必要时行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植入术后与心动过缓有关的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较术前改善,患儿发育良好,起搏器起搏和感知功能良好,术后3个月内起搏阈值有明显增高,3个月后起搏阈值无明显差异,1例术后1.5年恢复窦性心律。无1例因起搏电极导线预留不够发生起搏电极导线脱位。1例患儿术后3个月发生起搏器囊袋磨破、起搏器外露,继发感染。1例患儿术后1年因青霉素过敏致死。结论儿童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未成年患者经心内膜植入永久起搏器的病因构成及不同起搏部位与模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心内膜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未成年患者临床资料,并随访患者的术后心电图、心脏正侧位片、心脏彩超及起搏参数等.结果 17例患者的原发病构成: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留三度房室阻滞7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出现的三度房室阻滞6...  相似文献   

3.
我科1998年1月至10月共植入具有自动夺获功能心室起搏器6例,男4例、女2例,年龄64.3±10.5岁。植入起搏器的适应证为病窦综合征2例、度房室阻滞2例、度型房室阻滞2例。其中合并阵发性心房扑动1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2例。植入起搏器均为Pacesetter公司的RegencySC (VVI型),电极亦为该公司提供的带有激素释放功能的低极化1470T双极电极。起搏器植入手术与普通VVI起搏器相同。术中除常规测定起搏阈值、阻抗、R波振幅外,尚需加测刺激除极波(ER)的振幅。术后当天,用APSu3250型程控仪将起搏器自动夺获功能打开。术后1周及1,3,6,9个月进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总结回顾了单中心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外科围手术期心外膜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经验和远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2014年间我院33例8岁以下先心病患儿外科围术期植入心外膜永久性起搏器的临床资料。先天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医源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27例。患儿平均年龄(23.2±26.9)个月,平均体重(9.7±5.6)kg。除6例术中即植入起搏器外,其余均于术后(26.0±13.1)d植入起搏器。起搏导线植入于右心室膈面,起搏器均放置于腹直肌后的囊袋。术中收集起搏器植入时间、类型、植入后即刻心室夺获阈值,电极电阻等电生理学信息。随访期间,收集心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起搏器电程控信息和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术后随访(46.8±33.9)个月。结果:除2例因先天性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外,其余均植入单腔起搏器。起搏器植入后即刻心室夺获阈值(1.34±0.72)V,而末次随访时未见心室夺获阈值明显增加[(1.37±0.81)V,P=0.93]。与植入起搏器即刻比,末次随访时的心室电极电阻[(366.7±88)Ωvs(331.9±95.9)Ω,P=0.32]和R波振幅[(12.3±3.5)m V vs(11.4±4.9)m V,P=0.635]均无明显升高。随访期间4例患儿术后因电池耗竭行起搏器置换术;21.2%(7/33)患儿出现心力衰竭或猝死的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恶性心血管事件的患儿的年龄和体重与预后良好的患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所有患儿均未发生囊袋感染及起搏器电极折断的情况。结论:医源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是目前先心病外科围术期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的首位原因。心外膜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有较好的远期随访效果,但是起搏器类型的选择仍需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无导线起搏器临床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观察2020年1月到2022年4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22例患者,通过观察术中、术后起搏参数、心电图特点及并发症情况,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 共22例患者均完成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成功率100%,其中男性17例,年龄14~85岁,随访3~31个月。其中三度房室阻滞8例、二度Ⅱ型房室阻滞2例、高度房室阻滞2例、心房颤动伴长间期2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5例。其中5例起搏器囊袋感染、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起搏器装置拔除后再植入无导线起搏器。术者起搏器阈值为:0.68±0.26V/0.24ms,感知为8.67±2.63m V,阻抗为780±154Ω,术后随访3个月感知及阈值均平稳,分别为:0.52±0.32V/0.24ms,10.23±3.13m V,690±112Ω。术前心电图QRS时限78~143ms、电轴-62°~118°,术后心电图QRS时限87-182ms、电轴-70°~70°。术后1例出现腹股沟穿刺点皮下血肿,未见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成功率高,安全性高,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心脏起搏器植入后患者心理状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心脏起搏器不断更新换代,功能日益完善,并逐步符合生理要求。且起搏器植入术的并发症在许多医院已降到<1%。但随着起搏器植入数量的增多,植入起搏器的患者心理因素对术后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随访调查。  资料和方法 选择随访对象标准:(1)术前心功能正常;(2)年龄18~64岁;(3)无手术并发症和术后未发生起搏器故障。我院1988~1997年植入起搏器患者164例,男性113例,女性51例。植入VVI起搏器118例,DDD或AAI起搏器46例。植入起搏器半年以上者,发随访表调查随访生活质量;到医院随访起搏器工作情况。排除起搏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人们认识到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位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相比 ,心室激动顺序比较接近正常。现报道59例右心室流出道永久起搏的结果。资料和方法  2 0 0 1年 1月~ 2 0 0 3年 1月我院共给 59例患者植入永久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的起搏器 ,男性 38例 ,女性 2 1例 ,年龄 33~ 82 (68± 1 8)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 9例 ;三度房室阻滞 30例 ,其中 5例为心房颤动伴三度房室阻滞。所有患者均采用美国ST .Jude公司生产的起搏器。 48例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 ,1 1例植入VVI起搏器。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导线均为激素释放电极双极导线。植入时首先将导…  相似文献   

8.
起搏器频率奔放与起搏脉冲发放过速各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心脏起搏器质量的不断提高和术后监测随访工作的开展,因脉冲发生器故障或电池耗竭所引起的起搏频率奔放日趋减少。十余年来,我院遇到2例。  例1 患者女性,64岁。临床诊断为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三度房室阻滞,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呈完全性右束支阻滞(RBBB)型,心率为25~45bpm。于1986年8月14日植入VVI国产起搏器,术后近2年(1988年7月20日)于行走时突然晕倒在地,意识消失持续20s。3h后又有类似晕厥一次。于当日急诊入院,查心电图示(图1):三度房室阻滞;P波频率100bpm,律齐;QRS波呈RBBB型,RR间期不等,2~3.6s;另有振幅约0.1~0.3m…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脏起搏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我科住院的心电图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脏起搏的应用情况。结果36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31例在入院后即刻置入临时起搏导管,1例于入院4 d 后置入,4例择期行永久起搏器安装术。1例高钾血症临时起搏3 d 后拔除,3例重症心肌炎临时起搏5~7 d 后拔除,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在临时起搏3 d 后死于心衰。26例在临时起搏1~16 d 后,采取穿刺左锁骨下静脉或切开头静脉的方法植入单腔或双腔永久起搏器,术后立即拔除临时起搏电极。全部患者术中均无并发症发生,其中 1例永久起搏器安装术后第二天死于急性脑梗死。结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一般需要急诊临时心脏起搏,后根据病因及心率恢复情况行永久起搏器安装术。  相似文献   

10.
2例患儿,年龄分别为3岁、3岁6个月,均因运动耐力下降就诊,患儿分别于2.5年和1年前因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心外膜电极(1例植入单腔起搏器,电极放置于右室心尖部;另1例植入双腔起搏器,起搏位点为右房+右室心尖部),术后分别设置起搏频率为100~140次/分和110~180次/分。入院后心脏B超示左室舒张未期内径增大,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0.45~0.50和0.35~0.40。考虑为心室起搏频率过快所致的心功能受损,均予其下调起搏频率为70~140次/分。经上述处理后1个月随访时2例患儿心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