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第三世界的广大农村,而这些地区的卫生条件较差,所以伤寒、副伤寒及其他沙门氏菌感染亦常常在此地区流行。因而伤寒、副伤寒等沙门氏菌感染合并血吸虫病的患者并非少数。在慢性血吸虫病的基础上感染伤寒、副伤寒杆菌的患者,其临床表现及对氯霉素治疗的反应,与单纯伤寒患者有所不同。国外近年来对其机理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漳州地区2起伤寒、副伤寒甲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进行对比分析,以指导该病防治。方法收集我院2起伤寒、副伤寒甲流行的完整病历资料,分为伤寒组和副伤寒组,对比分析其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结果2起流行均发生于秋季,皆通过消化道途径而感染,并具有高热、头痛、食欲减退和乏力等相似的全身中毒症状,热型均以不规则热为主,玫瑰疹均缺如。伤寒组胆囊受侵较多见,而副伤寒组潜伏期较短,心、肝、脾及血液系统损害较为多见。伤寒组肥达试验全部阳性,阳性比明显高于副伤寒组,但细菌培养阳性比均不高。结论漳州地区2起伤寒、副伤寒甲流行各具特点,器官损害选择性有差异,症状体征有不典型化倾向,副伤寒组肥达试验阳性率低,细菌培养阳性比均不高。  相似文献   

3.
伤寒副伤寒是我国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之一,由伤寒沙门氏菌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登封市伤寒副伤寒疫情始于2004年,呈逐年增长趋势。2007年,登封市出现伤寒副伤寒局部地区暴发流行(副伤寒疫情流行病学分析见另文报道),对市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近10年钦州市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8年6月至2008年6月10年间收治的经培养确诊为伤寒、副伤寒的住院病例。结果86例病例中,伤寒60例(69.8%),副伤寒26例(30.2%)。数据表明近年住院病人中伤寒病例的构成比从1998年的2.65%明显下降到2007年的0.69%,副伤寒病例的构成比则从1998年前的0.33%上升刭2007年的0.69%。伤寒、副伤寒在临床上以发热、肝脾肿大、白细胞下降为主要表现;常见的并发症为中毒性肝炎和胆囊炎。86例病人中有61例(70.9%)肥达氏反应阳性,其中伤寒病人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副伤寒病人,分别为81.7%与46.2%(P〈0.05)。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对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有很好的敏感性。抗生索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平均时间为(6.3±2.1)d。结论近年来伤寒、副伤寒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副伤寒住院病例有上升的趋势,而伤寒有下降的趋势。喹诺酮类和三代头孢菌素药物仍为治疗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5.
泌感胶囊是治疗泌尿系感染的纯中药制剂。实验结果表明,本品能显著对抗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引起 的家兔发热,对大鼠蛋清性足趾肿胀有显著的对抗作用,使小鼠醋酸所致扭体反应次数显著减少,增加小鼠及大鼠的排尿量,明显提高小鼠碳粒廓清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开阳县伤寒、副伤寒疾病的流行情况,探寻危险因素,为提出有针对性的综合性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开阳县选择既往发病较多的6个乡镇建立以全人群的伤寒、副伤寒病原菌监测系统,对就诊发热病例进行登记、采血作病原学检测,监测时间2008年5月~2010年8月。结果登记发热病例112 503例,采集血液标本8 529份,检出阳性病例92例,其中伤寒1例,副伤寒91例。病例以10~40岁人群为主,农民占确诊病例数的69.57%;体温在37.5~38.0℃的占52.17%,症状多以上感症状为主。结论开阳县流行的菌株主要为甲型副伤寒;加强对发热人群伤寒、副伤寒监测,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病人是伤寒、副伤寒防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因其在白细胞介素-2(IL-2)介导的免疫反应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已证实某些感染性疾病血清 sIL-2R 水平升高。伤寒为全身网状内皮系统特别是单核-巨噬细胞严重受累的感染性疾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异常。因此我们对伤寒、甲型副伤寒患者进行血清 sIL-2R 检测。以探讨其在伤寒、副伤寒发病中的意义。材料与方法一、检测对象54例均为1995年1~12月我院住院患者。年  相似文献   

8.
作者观察74例健康人注射伤寒疫苗后发生的免疫反应,以对伤寒杆菌产生的白细胞移动试验(LMT)及肥达氏反应(O及H抗体滴度增长)分别作为细胞及体液免疫反应的指标,检查者于5年内均无伤寒病及疫苗注射史。观察对象分2组:Ⅰ组43例,皮下接种伤寒菌苗2次(各0.5及1ml,间隔10天),于注射前及末次注射后3及8周作有关检查;Ⅱ组31例,皮内接种单次伤寒菌苗0.1ml,于注射前及后3周作检查。结果细胞免疫反应:Ⅰ组LMT原阴性的33例,注后3周仅有2例阳转,10例原阳性者全部阴转,直至8周后9例方恢复阳转。体液免疫:2组均  相似文献   

9.
为了寻求一个适应我国广大农村及边远地区需要的卡介苗菌苗与接种方法,我们对冻干菌苗皮上划痕法进行了试验和观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对每毫升含菌量75毫克和50毫克的冻干菌苗和新鲜菌苗皮上划痕,与每毫升含菌量0.75毫克的新鲜菌苗皮内注射作了比较,兹将其初步结果总结于下: 观察方法由1957年9月至10月,在北京市东城区对19个幼儿园、小学校中15岁以下的儿童进行了实验。按照不同的菌苗制品、不同的剂量,将4,393名结素阴性儿童,在注意年龄分布均衡的情况下,分为5组。即:冻干菌苗(批号60)75毫克/亳升皮上划痕组,冻干菌  相似文献   

10.
分析伤寒、副伤寒流行的原因及临床变迁。对 2 2 1例伤寒、副伤寒病人的发病时间、人群分布、临床特征及治疗进行总结。结果表明 ,伤寒、副伤寒好发于中青年 ,流行于群体之中 ,有明显的传染源及个人不洁饮食习惯 ,但不完全具备典型的临床特征 ,不典型病例的有发生。地区的传染病卫生预防教育和饮食、水源、私人诊所的监督管理好坏与其密切相关。对伤寒类的肠道急性传染病 ,要特别注意水源的污染和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 ;要加强对饮食卫生及私人诊所的监督管理 ;要警惕不典型的病例及无症状带菌者 ,治疗必须规范化。221例伤寒、副伤寒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1.
卡介苗是我国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菌苗之一。这种获得性免疫力可以限制结核杆菌在体内的播散复制,减少结核病的发生,起到预防粟粒性结核病和结核性脑膜炎的作用。它是目前接种的疫苗中,唯一可产生接种局部溃烂的菌苗,也是目前出现接种反应较多的菌苗。由于接种方法或剂量不当或接种对象体质不同,可引起接种侧腋下、锁骨上、下淋巴结肿大,有的出现淋巴结化脓、溃疡等异常反应。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布氏菌感染和发病明显增多,为防止人间布病的流行,湖北省于1993年首次对部分重点职业人群进行一次布病104M冻干活菌苗的预防接种,并从中选择30~40人作为接种菌苗后血清抗体水平的跟踪调查对象,其目的在于进一步了解接种菌苗后人群获得免疫情况、机体抗体水平的消长规律以及菌苗的免疫原性,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3.
伤寒、副伤寒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1994年及2004年曾因水源污染造成遵义市副伤寒甲暴发流行.近年贵州省流行的主要菌株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其临床表现已经越来越不典型,给临床诊断带来了一定困难.目前实验室常用的方法有血培养、肥达反应、脂多糖一被动血凝试验(LPS-PHA),而荧光定量PCR是近几年兴起的检测技术,本研究比较几种副伤寒甲诊断方法的差异,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伤寒及副伤寒目前仍是我国及许多发展中国家较为常见的传染病之一,除伤寒沙门窗外,副伤寒甲沙门菌也是主要致病菌。多年来,实验室诊断副伤寒甲的方法主要为细菌培养和肥达凝集反应,由于检测方法繁琐,需时较长,难以达到早期、快速诊断的目的。我们采用ELISA法对临床血清标本行副伤寒甲沙门菌鞭毛抗原的检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 日前国内外常用的几种具有一定毒力的布氏活菌苗,非肠道接种后常导致家畜不同程度的菌苗性流产。我们在研究和预防工作中发现,绵羊和牛孕后口服布氏菌猪二号苗安全有效[1,2]。为此,我们对孕畜接种布氏活菌苗引起流产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伤寒Vi多糖菌苗人体反应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国产伤寒Vi多糖菌苗在湖北地区对6307名18 ̄55岁健康成人进行了重点和大面积人体反应观察。结果表明:该苗安全性好,无明显副反应。重点观察接种后8、24和48小时三个时间段的全身和局部反应,以弱反应为主,无一例强反应。总体反应率为11.1%和2.36%,为伤寒的预防和疫苗的广泛使用展示了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我市卡介苗纳入“冷链”运转后的情况,于1986年夏天(气温27℃~33℃)对成都生研所批号“860724”液体皮内卡介苗,进行了活菌数及接种效果监测,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选点在西城区“冷链”点,随机抽样10个,作为监测点。二、菌苗抽样从菌苗出所经市、区防疫站运输、储存、转发到接种点的几个“冷链”运转环节,随机取样作活菌数监测实验。三、活菌计数方法采取常规活菌计数法,将培养结果按WHO的计算公式计算活菌数。材料、技术均由成都生研所提供。四、接种效果观察以监测点的初种婴儿为观察对象,按接种时间分为新鲜菌苗与非新鲜菌苗两组。接种后12周,由市结防院用成都生研所“860912”批旧结素5 Tu,作阳转率复查及接种反应观察。监测结果一、活菌数实验结果 1.菌苗出所时活菌数为  相似文献   

18.
副伤寒甲并发中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副伤寒甲是由副伤寒甲沙门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基本上与伤寒相似.但一般认为副伤寒病情较轻,病程较短,并发症较少,尤其是发生中毒性肝炎者更为少见[1].为探讨副伤寒甲沙门菌对肝脏损伤的临床特点,现将2003年7月至10月我科收治的112例副伤寒甲患者中临床资料完整,伴有肝功能异常的79例患者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伤寒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评价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伤寒的疗效,我们将自1985年起以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的伤寒和副伤寒病例进行了系统的临床疗效观察及随访。一、资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诊断为伤寒或副伤寒的住院患者。2药物用法:诺氟沙星(NFX)04g,3次/日,口服2~3周;...  相似文献   

20.
1978年5~6月份,我们在临沂县12处公社20个大队对1977年发病的伤寒、副伤寒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了调查,其中检出带菌者13例,并分组给予治疗。一、调查方法: 1.受检对象:凡年满一周岁,既往患伤寒、副伤寒病者及密切接触者(家庭其他成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