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复位固定、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术,治疗脊柱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经伤椎椎弓根孔道将骨粒植入椎体并用短节段钉棒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12例,观察手术前后及随访期椎体高度丢失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术后x线片显示Cobb角平均矫正19.5°,椎体高度丢失恢复近50%.随访4~24个月,平均10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术后3个月时患者腰背疼痛VAS评分平均减少6.5分,Cobb角增大0.1°,椎体高度减少2%,钉棒无松动、断裂.结论:经椎弓根植骨钉棒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缩性骨折,操作简单、安全、疗效确切,是防止术后矫正度数丢失、应力集中致钉棒断裂等并发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建立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螺旋CT扫描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胸11椎体上缘-腰1椎体下缘,所得数据经Photoshop处理后转入Pro/Engineer软件,采用实体建模的方法重建出三维立体几何图像,再利用自由造型模型系统对图像进行修改,通过铺面形成椎体三维图形,转入有限元软件进行网格划分,建成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结果:所建模型外观逼真,几何相似性好.结论:为脊柱胸腰段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一种简便,精确的方法,为分析和研究该模型在各种受力情况下的生物力学表现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人工椎间盘置换腰椎节段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建立UL节段正常及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用于进一步的腰椎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取新鲜成人腰椎标本,通过螺旋CT扫描、图像数字化处理、三维图像重建技术及自由造型系统进行图像表面光滑处理,再对表面图像矢量化,转入有限元软件,建立L4/L5腰椎节段和SMH人工腰椎间盘的有限元模型,模仿腰椎前路椎间盘除术,建立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用不同的材料参数仿真腰椎和人工椎间盘各结构特性。结果:建立了L4/L5节段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有限元模型,模型由皮质骨、松质骨、椎间盘、韧带和人工椎间盘等结构组成。模型分为53452个单元,86329个结点,其中包括53408个固体单元,44个缆绳单元。结论:通过CT扫描可以获得准确的腰椎几何构型数据,并可在此基础上建立高仿真脊柱节段有限元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种全新设计的镍钛记忆合金椎体复位器用以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成人新鲜冷冻尸体标本,制成实验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单位模型后分成对照组、经皮椎体后凸骨水泥成形术组(PKP组)及经皮置入镍钛记忆合金椎体复位器术组(镍钛复位器组)。分别在手术操作前后测量椎体高度,比较两种不同术式对压缩椎体复位程度的影响;以对照组为测量基值,分别测量两种手术后椎体标本的峰值载荷并加以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两种手术组均能显著地复位塌陷的椎体终板,PKP组和镍钛复位器组的椎体高度分别从术前的(2.01±0.21)和(2.00±0.18)cm复位至术后的(2.27±0.18)和(2.31±0.17)cm。PKP组和镍钛复位器组的椎体峰值载荷分别为(2 880.75±126.17)和(2 888.00±144.69)N,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 017.17±163.71)N,但两种术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镍钛记忆合金椎体复位器能有效地复位塌陷的椎体终板,并保持足够的即刻脊柱生物力学稳定性,减少椎体后凸成形术时因使用骨水泥所带来的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经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侧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30例侧方OVCF患者,随机行凹侧或双侧球囊撑开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分别在术后1、6、12个月进行随访,对椎体高度恢复、脊柱后凸、侧凸Cobb角及并发症进行评价。结果术后1、6、12个月的随访结果比较发现,凹侧撑开及双侧撑开组患者椎体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恢复(P0.05),脊柱后凸、侧凸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纠正(P0.05)。术后定期随访无丢失。凹侧撑开组与双侧撑开组之间比较,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凹侧球囊撑开椎体成形治疗侧方OVCF,与双侧撑开相比疗效相当,可简化手术、缩短手术时间、减小创伤、减少费用,是治疗侧方OVCF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6.
背景:国内外总结脊柱失平衡的原因包括脊柱畸形、脊柱退变性疾病、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等,作者通过临床研究认为动力性因素(腰背肌)在脊柱矢状面失平衡中起关键作用。 目的:通过观察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分析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的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伴脊柱矢状面失平衡患者41例,均在局麻下行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治疗。治疗前患者均行骨密度、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射线、以伤椎为中心的CT及MR检查。于患者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片中测量伤椎前缘高度、脊柱后凸Cobb角及改善角度、伤椎楔形变角度及改善角度;要求患者行负重试验及行走试验,对比治疗前后数据。 结果与结论:治疗前患者出现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症状所需行走的距离显著短于治疗后(P < 0.05);治疗前出现脊柱矢状面失平衡负重试验时间亦显著短于治疗后(P < 0.05)。在治疗前后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片中,Cobb角的平均差值为(10.01±0.76)°,椎体楔形变改善的平均差值为(4.84±0.4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患者腰背部疼痛及矢状面失平衡症状明显缓解。所有患者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治疗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提示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部分患者会出现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症状,原因并非伤椎楔形变单一因素所致。且患者通过经皮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治疗后,失平衡症状往往会明显改善,提示脊柱骨折后腰痛限制腰背肌力量是导致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7.
对12个新鲜脊柱标本的纵向加载实验,研究了节段脊柱材料在离体状态下的压缩力学特征,测得颈、胸、腰段脊柱的弹性变形范围,为设计人工椎体的弹性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进行动物脊柱的轴向压缩实验,探究脊柱损伤的病理机制,为脊柱损伤的治疗、预防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轴向压缩实验对兔脊柱节段进行生物力学研究,同时利用数字图像相关(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技术记录压缩过程并进行应变分析。结果沿脊柱从上向下,节段的极限载荷和承载能力均不断增加;相对应的单椎体的平均极限载荷明显大于节段;椎间盘在水平和竖直方向的应变明显大于上下椎体。结论在脊柱承受压应力的过程中,应重点考虑椎间盘的承载能力,脊柱节段的损伤主要表现为椎间盘异常。研究结果有助于脊柱压缩性骨折的预防和治疗,以及相关治疗器械和辅助器械的设计。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椎弓根椎体内植入人工骨术治疗疼痛性骨质疏松症并胸腰椎多节段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102例314个骨质疏松症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椎体采用经双侧椎弓根钻孔椎体内减压并植入人工骨术.术前术后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ual analogue scale,VAS)并随访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全组均安全完成手术,平均每个椎体手术时间为12 min.所有患者疼痛明显缓解,VAS术前为(9.2±0.9)分,术后3 d(3.2±0.7)分,术后7d(2.5±0.5)分,术后3个月(2.7±0.6)分.术前、术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患者睡眠、运动明显改善,随访3~19个月(平均9.8月),疼痛无加重,所处理椎体高度无丢失.结论:经椎弓根椎体内植入人工骨术对多节段骨质疏松症椎体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材料学和生物力学的发展,传统的脊柱内固定方法不断改进,新型内固定器械不断地涌现。在临床应用前,新的内固定器械和外科手段必须在实验室进行基本的体外生物力学测试及完善的动物实验,从而选出最合适的内固定器械和外科手段,而选择和制作合适的骨折失稳模型是进行体外生物力学测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稳定、可靠的静脉受压的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及其它原因所致的静脉压迫性损伤的病理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用4.5#、5#、6#等型号注射针头放置于左髂总静脉旁,用相同的拉力将左髂总静脉和左髂总动脉与针头一同结扎,抽出针头,造成髂静脉不同程度的受压、狭窄。观测左髂总静脉腔内压力的变化和不同时间点的病理学改变(HE/Masson染色)以及左下肢的术后表现。结果:4.5#、5#针头组出现明显的髂静脉压力增高(P<0.05),4.5#针头组左下肢术后出现淤血、涨肿,术后3d逐渐恢复。病理改变随时间推移而愈发明显。假手术组、6#针头髂静脉压力则没有明显的变化。结论:用5#针头辅助作部分髂静脉结扎,是模拟人左髂总静脉受压的最佳选择;静脉受压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将导致管壁重塑。  相似文献   

12.
兔脊髓压迫器的研制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一种新型、可靠的脊髓压迫动物模型,为探索脊髓受压后的分子机制及临床治疗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根据兔椎骨及脊柱的形态特点,设计一种新型的兔脊髓压迫器,并用以制作兔脊髓急性压迫模型。运用改良Tarlov法、TTC、HE及Nissl染色验证该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脊髓受压后,兔后肢的肌力减退、行动迟缓;TTC结果显示压迫段及其相邻节段均有不同程度的缺血,压迫后段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出血及组织坏死;脊髓受压后出现组织水肿,神经元肿胀、核固缩,尼氏体减少甚至消失等病理改变。结论①用自行设计的压迫器制作兔脊髓压迫模型具有方法简便、科学、重复性强等特点;②本实验制作的兔脊髓压迫模型是用于研究脊髓压迫性损伤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治疗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胸腰椎(T11-L2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生物力学分析有效性。方法:筛选1名T12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志愿者为建模对象,利用64排螺旋CT进行连续性扫描,扫描区域为脊柱胸腰段T11-L2节段。将CT数据读盘为DICOM格式,导入Mimics 19.0软件进行原始模型的提取与转化;Geomagic Warp 2017软件进行特征去除、光顺、曲面实体拟合;Solidworks 2017软件进行零件结构的组装与附属结构生成;Ansys Workbench 17.0软件添加材料属性、边界条件、坐标及载荷设定及生物力学分析。结果:成功建立了T12椎体压缩骨折T11-L2节段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测得其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右旋转时的角位移分别为8.3°、3.8°、7.8°、7.6°、3.7°、4.0°,与以往力学实验验证结果位移趋势一致。结论:基于有限元建模软件能成功建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KP术后有限元数字模型,有效性验证合格,所建模型可靠,具备生物力学测试性能。  相似文献   

14.
15.
骨干骨折压力侧皮质缺损钢板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压力侧骨皮质缺损时钢板内固定的即刻稳定程度 ,明确压力侧皮质骨块复位的重要性。方法 :6具新鲜股骨标本 ,于中段造成蝶形皮质缺损 ,测定正常股骨 ,单纯钢板内固定及对侧皮质骨块复位钢板内固定的垂直压缩、三点弯曲及抗扭转能力 ,比较不同固定方法在相同载荷下的位移。结果 :正常股骨在 5 0 0N垂直压力下的垂直位移 ,3 0 0N压力下的三点弯曲位移及 10N .m下的旋转角位移分别为 0 .82mm ,1.5 6mm和 0 .82° ,仅应用钢板于张力侧内固定后的三项位移分别为 8.2 9mm ,10 .5 9mm和9.11° ,应用钢板内固定对侧皮质骨块复位后分别为 1.78mm ,5 .15mm和 6.75° ,三项指标间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 :当存在压力侧骨皮质缺损时 ,钢板固定骨块复位时的稳定性较单纯应用钢板内固定时好。应重视恢复钢板对侧皮质骨块的复位 ,恢复内侧的支撑力 ,以防止内固定的失败  相似文献   

16.
详细论述建立颈椎有限元模型的四项基本准则(解剖轮廓、材料特性、边界条件和模型验证)及其实现方法。回顾现有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颈椎有限元模型,并指出其未来发展的一些新动向。  相似文献   

17.
颈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论述建立颈椎有限元模型的四项基本准则(解剖轮廓、材料特性、边界条件和模型验证)及其实现方法。回顾现有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颈椎有限元模型,并指出其未来发展的一些新动向。  相似文献   

18.
介绍卵巢恶性肿瘤研究中原位移植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分析,肿瘤的生长规律及转移特性,肿瘤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