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隔支传导阻滞(septal fascicular block),也有称作向前传导延缓(anterior conduction delay)及向前向量增大(prominent anterior QRS forces),近年来国内国外报告日渐增多。据报道,发生这种传导异常者在连续检查1,000例向量图中约为6.4%,可见临床上并不少见。但横面QRS环向前增大并非中隔支传导阻滞所特有,在诊断上必须除外右室肥厚,正常人变异、右束支传导阻滞、A型预激综合征、肥厚型心肌病及正后壁心肌梗塞等。在鉴别中有些疾病有病史及特征性心电图可助鉴别。而中隔支传导阻滞和正后壁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2.
中隔支传导阻滞,也称向前传导延缓及向前向量增大。近年来国内外报告日渐增多。在诊断上必须除外右室肥厚、正常人变异、右束枝传导阻滞、A型预激征候群、肥厚型心肌病及正后壁心肌梗塞等。在鉴别中有些疾病有病史及特征性心电图可助鉴别。而中隔支传导阻滞和正后壁心肌梗塞由于两者均常见于冠心病,病史及体征不能帮助鉴别,而两者治疗及预后显著不同,故其鉴别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向量图特征探讨其两者的鉴别。本文报告正后壁心肌梗塞及中隔支传导阻滞各32例。对比两组病人向量图上所见,有些  相似文献   

3.
心室前向电力增大,近年来国内外均甚重视,因为这涉及左室內传导系统即中隔支传导阻滞的问题和与一些常见的心电向量现象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问题。作者将本院10年来连续作的13,000例,共50,000余例次心电向量图作全面复习,有10例前向传导阻滞是在随访观察中出现的,或先有而后消失的,或间歇出现的,并进行长期随访观察。通过分析和随访,对目前国内外尚未澄清的和有争论的问题作了阐述和评论,并提出五项诊断标准:(1)向右前的起始向量小或向左前,(2)横面最大QRS向量位于左前,在10°~60°,(3)向前QRS面积占总面积的1/2以上,向左前向量>向后向量,(4)有向右后传导延缓<1毫伏  相似文献   

4.
心室前向电力增大,近年来国内外均甚重视,因为这涉及左室内传导系统,即中隔支传导阻滞的问题和与一些常见的心电向量现象,例如右室肥厚、右束支传导阻滞、A型预激综合征、正后壁心肌梗塞、正常变异等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问题。中隔支传导阻滞的诊断标准,国内外多采用Nakaya  相似文献   

5.
本文表明,水平面QRS环移向左前者大多数(72.2%)由心室内前向传导阻滞引起,而移向右前者均由右室肥大等其他病变所致。前向传导阻滞的部位在中隔支。QRS主体环前移并非右束支阻滞的表现。中隔支阻滞时水平面QRS环多数呈逆钟向运行,可能由于传导延缓的加重,少数改作“8”字形或顺钟向运行,当其完全阻滞时则可无前向移位。中隔支阻滞并不增加更高程度心室内传导阻滞出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正> 自Demonlin于1975年证明了左中隔支的存在后,人们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证明左中隔支传导阻滞(LSFB)对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为探讨LSFB的发病情况,及心电图(EC G)、心电向量图(VCG)的改变情况,现将我院1984年~1989年间,经VCG诊为LSFB、并经ECG及超声排除右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右室肥大、后壁心肌梗塞、心肌病等的92例病人分析讨论、如下: 一、诊断标准:采用Nakaya氏标准:(1)横面QRS环最大向量>+30°,且QRS环在前方的面积超过总面积的2/3;或(2)QRS环最大向量>+45°。二、结果:见附表一、二、三。三、合并的ECG异常:左前分支传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Nakaya 氏之水平面QRS环偏前(Prominent anterior of QRS orce,简称PAF)的诊断标准,在1262例常规检查心电向量图中,有27例诊断为左中隔支传导阻滞。对其心电向量图与心电图做一分析。提出水平面QRS环诊断标准。2/3总面积指向左前方>30°或>45°。水平面QRS环的5 ms向量在+98°~110°。10ms向量在+89°~77°。T环方位在+38°~46。。QRS-T夹角在+17~22。。  相似文献   

8.
在心电向量图的检查工作中,经常发现有QRS环在横面上终末右后向量的振幅明显增大现象,甚至大于QRS环最大向量振幅的50%。这种现象有何临床意义,文献中尚未见肯定的报道。本文就我院应MVC—40A型(日产)心电向量图机,采用FranK导联体系,自1978年6月~1981年12月底共检查1913例,除心电向量图已明确诊断为左或右心室肥大,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前或左后分支传导阻滞等外,发现QRS环终末右后向量振幅明显增大的有140例,占检查人数的7.3%(140/1913),结合临床诊断,参考有关文献,初步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心室肥大心电图诊断价值。方法:分析54例左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经超声心动图和X线心脏检查,证实合并左室肥厚者24例(观察组);无左室肥厚者24例(对照组);6例双侧心室肥厚未予以分组。结果:两组RV5(V6)+SV1(V2)、QRS空间向量无明显差异(P>0.05),而QRS时间却有明显差别(P<0.01)。结论: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时,诊断左心室肥大以QRS时间≥150ms为标准,较QRS电轴及电压指标敏感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支气管病变心电图胸导联R波递增不良患者心电向量图检查额面、横面、右侧面QRS环振幅、方位变化,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我院住院符合肺结核等肺支气管病变诊断标准的107例患者,行对心电图、心电向量图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107例肺支气管病变且R波递增不良患者通过心电向量图发现超过60%的患者符合右室肥大诊断特征(横面QRS环向前及向右的向量>总面积的70%为68例,横面QRS环位于右后向量>总面积20%为72例,额面QRS环位于右下的向量>总面积20%为72例),而R波递增正常者仅有20%以下符合右室肥大诊断标准(横面QRS环向前及向右的向量>总面积的70%为3例,横面QRS环位于右后向量>总面积20%为4例,额面QRS环位于右下的向量>总面积20%为4例)。107例肺支气管病变患者共有40例患者符合右室肥大心电图诊断特征,而72例符合心电向量图诊断特征。与心电图相比,心电向量图检出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支气管病变心电图胸导联R波递增不良患者心电向量图检查额面、横面、右侧面QRS环振幅、方位发生明显变化,提示心电向量对肺支气管病变患者右室肥大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QRS向前电力增大的病因研究一直是心电工作者长期探讨的课题。目前国内外通用的左间隔支心电图诊断标准,几乎无法区别正常变异和正后壁心梗。本文通过38例有突出向前电力(V_1和/或V_(2R/s)〉1)病人心电图和相应心电向量图二方面的对照研究分析,探讨三者间预测价值较好的鉴别指标。  相似文献   

12.
左束支分有前、中、后三支,早在1906年就有描述。近年来根据动物实验和人体解剖的结果均肯定有中隔支的存在。由于中隔支阻滞在心电向量图上有环体前移和右胸导联上出现高的 R 波,而这些改变还可见于其它一些疾病,故使诊断发生一定困难,本文报道我们所见5例中隔支阻滞的心电向量图改变,加以分析,以供临床参考。1 对象和方法5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41~55岁,男4人,女1人,3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例糖尿病患者,另1例患者无主观症状。采用心电向量图机,取弗兰格导联体系,摄制 P、QRS、T 向量环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3.
冯庚 《中国全科医学》2005,8(12):1033-1033
室内传导阻滞(Intraventricular block)又称房室束远端传导阻滞,它是指室上性冲动在希氏束及其分支的传导过程中出现障碍,出现下传受阻的情况,此时由于心室除极程序发生改变,其心电图QRS波形态和时间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狭义的室内阻滞是指QRS波增宽(≥0.12s),但不能给予准确定位时对该情况的通称。临床上将室内传导阻滞分为束支阻滞(左束支、右束支)、分支阻滞(左前分支、左后分支)和弥漫性室内阻滞3类,  相似文献   

14.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omplete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CRBBB)V导联初始向量丢失是指V导联出现q波,即V导联的QRS波呈qR型。当心电图出现这种改变时,发生心脏传导阻滞的几率将增加[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60例CRBBB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结果及其临床资料,旨在探讨CRBBB时V导联QRS波呈qR型时对心脏传导阻滞的预测价值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72年,Demoulin和Kulbertus等研究人类左束支证实:它由前、后及间隔三分支构成,从而确立了心室内四分支传导系统概念。1976年Hoffman等提出了前向电力增大是由于前向传导延缓(ACD)所致;同年Nakaya等切断狗的左间隔分支,获得了前向电力增大的相应VCG及ECG改变,成功地造成了左间隔分支阻滞(LSFB)的实验模型,肯定了LSFB能引起QRS环体向前移位的VCG特征:他们和Hoffman的临床资料也证明了LSFB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及同种类型不同QRS时限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心功能差异。方法将285例束支传导阻滞患者按阻滞类型分为左束支传导阻滞组(A组,n=105)和右束支传导阻滞组(B组,n=180);依据QRS时限将A、B两组分为A1组(n=49)、B1组(n=126)(两者QRS时限均150 ms)或者A2组(n=56)、B2组(n=54)(两者QRS时限≥150 ms)。对比分析不同类型及同种类型不同QRS时限传导阻滞患者的常规心脏超声及心电图等心功能相关指标间的差异。结果 A、B两组在同一QRS时限时两者的LVEF(左室射血分数),FS(左室短轴缩短率)及BN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收缩功能指标在不同QRS时限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与QRS时限正相关(r=0.176,P0.05)。结论右束支传导阻滞组的心功能在QRS时限各水平均优于左束支阻滞组,随着QRS时限延长左束支阻滞组患者心功能下降更明显,整体而言无论束支阻滞形态如何,心率均随着QRS时限延长而增快。  相似文献   

17.
在心室三束支(或四束支)系统中常发生程度不同的传导阻滞,其中右束支传导阻滞最常见,左前分支传导阻滞较常见;左后分支传导阻滞较少见;间歇性分支传导(左前分支及/或左后分支)阻滞更为鲜见。我们在10年心电图资料中发现二例,现就心电图诊断标准和临床意义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8.
师允坤 《医学综述》2000,6(12):532-533
<正>宽QRS波心动过速(WQT)是指QRS>0.12s的心动过速。多数为室性心动过速(VT),也可是阵发性室上速(PSVT)伴差异传导或束支传导阻滞及预激综合征(WPW)并发PSVT。识别VT与PSVT对指导治疗及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否则,误用维拉帕米,可致严重窦缓及低血压。现就其有关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右胸导联终末 r′,在非典型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AIRBBB)与假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假性 RBBB)的鉴别诊断指标。方法 :用多层面的心电图 (ECG)与心电向量图 (VCG)观察 16 2例右胸导联 (V1 、V2 )终末 r′波的形态特征与差别。结果 :AIRBBB与假性 RBBB在 ECG特征上 ,以 SI、V5时限增宽及下一肋间 V1 仍呈 r Sr′最具有明显差异性 (P <0 .0 1) ,但 QRS总时限、r′时限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在 VCG的特征上 ,AIRBBB与假性 RBBB两组横面终末 r′向量所在的方位有显著差异性 (P <0 .0 1) ,AIRBBB主要分布在右后上下或右前上下 ,而假性 RBBB主要分布在左侧 ,两组 QRS环终末向量延缓时限 AIRBBB(38.6± 7.3) m s大于假性 RBBB(2 4 .5± 4 .7) ms,P <0 .0 1。结论 :ECG中 SI、V5时限≥ 5 0 m s及 (或 )下一肋间 V1 仍呈 r Sr′型和 VCG出现附加环 ,横面终末向量在右侧 ,可作为对 AIRBBB与假性 RBBB鉴别诊断有用指标。而终末向量延缓时限超过 30 ms是否可视为 AIRBBB与假性 RBBB的分界点。  相似文献   

20.
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QRS时限延长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MI)病人在无束支传导阻滞的情况下,QRS时限延长的临床意义.方法共入选59名NSTEMI病人,根据心电图(ECG)QRS时限将病人分为两组:QRS≥100ms组(36名)和QRS<100ms组(23名).分别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特点及分析预后意义.结果 QRS≥100ms的 NSTEMI 病人年龄较大(69±11.8 vs 61.8±13.1,P<0.05)且合并糖尿病的人数较QRS<100ms组的多(15/23 vs 10/36,P<0.01);临床上Killip II级以上的人数前组也较后组多(8/23 vs 4/36,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Tni) 的峰值前组显著高于后组(60±49.5 vs 38.6±21.4;17.75±15.1 vs5.57±5.46, P<0.05);超声心动图心脏功能(LVEF)前组显著低于后组(49.1±9.8 vs 56.2±6.2 vs P<0.05);冠状动脉造影显示QRS≥100ms组的病人3支及左主干病变也显著多于QRS<100ms组(10/12 vs 12/28, P<0.05).结论对于NSTEMI病人,在无束支传导阻滞的情况下,ECG上QRS时限延长组糖尿病病人较多,病人心肌损害严重,心功能差,冠状动脉病变多为多支病变,提示病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