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病例分析及文献的学习提高对粘胆症(mucobilia)的认识.方法 总结2012年5月—2016年5月4例粘胆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其病因、诊断和治疗策略.结果1例术中探查为胶冻样胆汁,诊断为粘胆症,但未见肝内外胆管病灶,行姑息性胆道引流,术后反复出现胆道梗阻表现.2例术前考虑肝内胆管肿瘤,1例术中胆道镜检查发现胆管肿瘤,术中证实为胶冻样胆汁,诊断粘胆症,行肝切除,去除原发病灶,术后随访正常.结论 粘胆症意味着胆管潜在病变,包括胆管粘膜上皮增生、胆管良性或恶性肿瘤.术中、术后胆道镜、活检尽可能明确原发病变的部位、范围和性质,首选治疗方式为原发病灶的切除及胆道通畅引流.  相似文献   

2.
肝外胆管轻度扩张(6~10mm)的病例,临床表现常不突出。不仅超声诊断而且其它临床检查所得结果也往往不明确,难以确定胆道是否存在梗阻病变及病变性质。现通过对71例已确诊病例作脂餐试验,观察肝外胆管内径在脂餐前后的变化,以探讨其在诊断胆道梗阻病变中的价值。1资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42例胆道梗阻病变者,29例生理性扩张者,均经B超初筛,存在肝外胆管轻度扩张,其中24例作CT扫描,27例作PTC检查,20例经胃、十二指肠低张双重造影证实,且生理性扩张者经1~6月随访。病例年龄为12岁至67岁,男女比例为1.3:1。1.2方法采用Aloka-…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研究医源性胆道损伤及胆囊切除术后远期肝外胆管狭窄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 开腹或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道损伤或肝外胆管良性狭窄 2 5例 ,男 11例 ,女 14例 ,年龄 2 5~ 72岁 ,平均 (5 1.4± 13.4)岁。胆管狭窄据Bismuth标准诊断 ,其中Ⅰ型 5例、Ⅱ型 10例、Ⅲ型 8例、Ⅳ型 1例、Ⅴ型 1例。结果 有明确胆管损伤病史者 8例 ,其余 17例于胆囊切除术后数月出现胆管狭窄。 3例合并肝内胆管结石 ,1例合并胆总管结石 ,13例伴有胆管扩张。胆管狭窄长 5~ 30mm ,宽 2~ 5mm。 5例Ⅰ型者均合并有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除有明确胆管损伤和Ⅰ型狭窄病例外 ,9例(75 % )有术后胆汁漏病史。本组直接修补加T管引流 2例 ,用肝圆韧带游离片修补胆道缺损 1例 ,胆肠Roux en Y胆道重建 2 0例。获取 11例狭窄处标本 ,病理检查均示局部瘢痕增生。 2 1例 (2 1/ 2 3)术后效果良好 ,2例出现吻合口狭窄 ,2例未手术者仍经常出现上腹部疼痛。结论 胆囊切除术中胆道损伤、术后胆汁漏是产生远期肝外胆管狭窄的主要原因。有术中出血史者多为BismuthⅢ、Ⅳ、Ⅴ型狭窄。胆囊术后胆汁漏可能出现BismuthⅡ型或Ⅲ型胆管狭窄 ,而有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者常常表现为BismuthⅠ型狭窄。用胆肠Roux en Y作胆道重建治疗此类狭窄疗  相似文献   

4.
崔小燕 《农垦医学》2001,23(5):321-323
本文回顾性分析 2 35例肝外胆管扩张超声显像 ,将肝外胆管扩张的原因大致分二型 :①梗阻型 ,如胆总管结石、肿瘤、蛔虫 ;胰头壶腹周围实性肿物、胰腺炎、胰管蛔虫 ;②先天性型 ,如胆道畸形 (肝外胆管囊性扩张 )等。结果表明B超诊断肝外胆管扩张原因对临床诊断和拟定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 1 995年 2月至 1 999年1 0月肝外胆管扩张 2 35例 ,男性 1 1 5例 ,女性 1 2 0例 ,年龄 6至 76岁 ,平均年龄 47岁。本组肝外胆管结石 1 5 2例 ,胆道蛔虫 2 1例 ,肝外胆管实性肿物6例 ,胰头部实性肿物 7…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对术后肝外胆道狭窄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对5年来MRCP诊断的8例术后肝外胆道狭窄并经手术治疗证实的患者进行分型,并将手术结果与分型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按照Bismuth分型标准对MRCP明确的8例术后肝外胆管狭窄病例进行分型。其中,符合Ⅰ型的3例,Ⅱ型的2例,Ⅲ型的2例,Ⅳ型的1例。根据术前8例分型采取的手术方案与手术最终方案完全吻合。结论:MRCP对于术后肝外胆管狭窄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总结我院1983年——1987年先天性肝外胆管囊性扩张症的11例病案,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女=1:2.67。20岁以下5例,30岁以上6例,平均为32岁。术前确诊仅4例,多误诊为肝包虫、胆道系统感染、胆石症、梗阻性黄疸、胰腺假性囊肿。9例采用引流术,囊肿切除术1例,未手术1例,二次手术4例,待二次手术2例。痊愈或基本痊愈5例,差3例。讨论Alonso-Lej〈1959〉年,将肝外胆管扩张分为三型:Ⅰ型,球形或梭形扩张可发生在肝外胆管1—3段任何部位。Ⅱ型,憩室型有蒂连于胆管。Ⅲ型,胆管第四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根据胆道扩张的程度及形态判断胆道梗阻的性质.方法:通过对CT图像上仅仅表现为胆道扩张的76个病例进行分析,观察并记录肝内胆管扩张的程度、形态,肝外胆管扩张末端变化,梗阻部位及胆囊增大、胰管扩张等指标.结果:恶性病变肝内胆管表现为中重度扩张,多数呈软藤状,肝外胆管绝大多数在近段区域突然中断;而良性病变肝内胆管轻度扩张,多数呈枯枝状,肝外胆管在远段区域逐渐变细.结论:根据肝内胆管扩张的程度与形态、肝外胆管扩张末端变化及梗阻部位等,能够对梗阻的性质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8.
鲍克志 《河北医学》2003,9(9):790-791
目的:探讨孤立性左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方法:归纳八年来28例左肝内胆管结石行左肝叶、肝段及左半肝切除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18例结石局限于左肝外叶,行左肝外叶切除 胆管T管引流术或胆管空肠R-Y吻合术,10例结石局限于左半肝且伴左半肝胆管严重狭窄、肝脓肿行左半肝切除 胆管T管引流术。随访1~7年,左外肝叶切除18例,术后4例结石复发,行胆道镜1~3次取石;而行左半肝切除者无一例复发。整组病例无死亡。结论:行左肝叶、肝段、左半肝切除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的首选方式,且安全可靠,近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采用带血管蒂胃瓣修复肝外胆管瘘口治疗Mirizzi综合征Ⅱ、Ⅲ型的具体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针对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Mirizzi综合征Ⅱ、Ⅲ型的患者15例,所有患者十二指肠乳头功能正常,胆管壁血运好,采用带血管蒂胃瓣与从新修整的瘘口周围胆管壁缝合修补胆道以重建胆管壁的完整性,T管支撑胆总管,支撑管放置6~10个月。结果术后拔除胆道内支撑管后经0.5~4年随访,效果均满意,无胆管炎、胆道狭窄、胆道结石等并发症。结论胃窦部胃壁在解剖结构上与肝外胆道在同一平面,带血管蒂的胃瓣血运好、切取并且带蒂转移修复肝外胆管瘘口方便,胃壁与胆管壁组织层次结构相似,可供取材的胃瓣大小充足,是修复胆管较大缺损的良好自体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MRCP影像学表现。【方法】 根据PTC或ERCP检查、病理结果及临床确诊的缺血性胆管病变(ITBL)32例和吻合口狭窄(AS)9例患者,对其MRCP图像进行观察。【结果】根据胆管病变累及的部位和范围将ITBL分为肝门型(Ⅰ型)、弥漫型(Ⅱ型)和肝内型(Ⅲ型)。Ⅰ型15例,MRCP示胆总管、肝总管、汇合部、左右肝管及其二级分支胆管显影不良或不显影。Ⅱ型13例,MRCP示广泛性肝内、外胆管不规则狭窄或扩张,胆管间断显影。Ⅲ型4例,MRCP示仅肝内胆管不规则、节段性扩张,扩张不成比例、粗细不均呈“串珠”样。ITBL组中伴有供肝肝总管、汇合部及左和(或)右肝管管腔内胆泥形成25例(78.1%,25/32),MRCP上表现为管腔内不规则充盈缺损影。伴有肝门部积液4例,胆汁湖3例。MRCP上AS主要表现为吻合口处局限性狭窄,上段管腔不同程度继发性扩张。AS组中胆管管腔内伴有胆泥形成3例(33.3%,3/9)。【结论】MRCP可全面观察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中胆管病变的部位和范围,提供胆管病变的整体信息。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中的诊断及分型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临床工作中一种简单、实用、无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和纤维胆道镜联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胆总管切开胆道取石(1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治疗164例肝外胆管结石。结果164例联合手术159例成功,中转开腹5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腹腔镜和纤维胆道镜联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具有安全可靠、微创、效果好、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肝海绵状血管瘤肝动脉栓塞所致胆道损毁性病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研究和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肝动脉栓塞对胆道造成的损伤。方法 报告4例肝血管瘤肝动脉栓塞后引起黄疸、胆汁性肝脓肿及胆道损毁病变例,并用实验大鼠肝动脉内注射乙醇复制血管栓塞剂对肝脏的损伤。结果 其中3例胆汁性肝脓肿经皮引流后,进行肝内胆管U形管支撑及胆管内肠吻合,疗效较好。实验结果证实肝动脉注射血管栓塞剂无水乙醇后可以引起肝脏局部坏死,胆管坏死闭塞。结论 用血管硬化剂如鱼肝油酸钠等作肝动脉的非超选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症为较常见的先天性胆道畸形.近年来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囊性扩张病变可发生在肝内及肝外任何部位,也称为胆管囊性扩张.症.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症常合并胆石症、胰腺炎,易反复胆道感染,部分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易癌变.因此,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前B型超声(简称B超)检查已成为胆道系统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临床上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又称肝外胆管囊状扩张症)并非罕见,但 B超报道并不多。我院自1985年11月~1988年10月B超诊断15例,除1例误诊为肝囊肿外,余均与手术相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胆道镜在急诊胆总管探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使用术中胆道镜处理的74例急诊重症胆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9例为肝内、外胆管结石,经术中胆道镜检查,辅助取石,肝外胆管结石取净率为95.24%(60/63);肝外胆管和肝内胆管残留结石发生率分别为4.76%(3/60)和16.67(1/6),经胆道镜检查发现胆总管良性狭窄3例,胆总管下段肿瘤2例(通过胆道镜取活检证实)。结论:在急诊胆总管探查术中常规应用胆道镜可提高临床诊断率和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胆道闭锁 [病理与临床概要] 先天性胆道闭锁是胆道先天性发育障碍导致的胆道梗阻,是新生儿持续黄疸的常见原因,是小儿外科领域中最重要的消化外科疾病之一,也是小儿肝移植中最常见的适应征.其发生率在东南亚国家为1-9000,高于欧美国家的1:12-15000[1,2] .后者约有10%的患儿合并有其他器官先天性疾患如多脾症、器官转位、心血管缺陷和门静脉十二指肠前位等.至今明确的病因,有一些假说如:胚胎期发生异常、原始胆管重塑过程异常、病毒感染或其他的肝脏炎性反应.但上述的假说都无法获得普遍认同.可分为两种类型.①肝内型:较常见.肝内胆管完全闭锁,肝外胆道(包括胆囊)可全部闭锁或部分闭锁,也可以完全正常,此型手术难以矫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4月-2007年11月,对29例胆囊结石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然后切开胆总管用胆道镜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结果:1例因胆囊三角区粘连严重而中转开腹,1例因术后1个月发现胆总管结石而行ERCP,其余27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镜肝外胆管探查T管引流术。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临床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在治疗胆道蛔虫疾病中的作用.方法:67例胆道蛔虫症患者进行辨证施治,并给予解痉止痛、利胆驱虫、抗感染等手段处理.结果:本组67例患者全部治愈,住院时间2~20 d,平均5 d.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症驱虫彻底,复发率低,可有效地预防或减少胆管结石、胆源性胰腺炎、肝脓肿和急性胆管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石磊  李文  赵卫川  崔乃强 《河北医学》2006,12(9):854-856
目的:探讨胆道手术中应用胆道镜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9年至2004年应用O lymus CHF-P20型纤维胆道镜在胆道外科手术中共检查1242例患者。结果:术中胆道镜检查结果显示肝内外胆管结石904例,其中肝外胆管结石560例,结石取净558例,取净率为99.64%(558/560);肝内外胆管多发结石243例,结石取净231例,取净率为95.06%;单纯肝内胆管结石101例,结石取净96例,取净率为95.05%(96/101)。术后肝外胆管结石残石率为0.18%(2/1111),肝内胆管结石残石率为3.05%(17/557)。结论:术中胆道镜检查直观、安全高效,具有诊断治疗双重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正>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纤维镜治疗肝外胆管结石临床效果。我院自2009年3月至今,在熟练应用胆道镜、腹腔镜基础上二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或合并胆囊结石)23例。结果1例因胆囊三角粘连严重、解剖关系不清转为开腹,其余2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腹腔镜联合胆道纤维镜治疗肝外胆管结石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