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3):338-338
本书详细阐述了纳米技术在生物分析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实践和应用。本书从生物学与纳米技术的发展和两者的关联性开始论述,详细介绍了纳米生物分析中应用的各种纳米生物分析材料、纳米生物分析器件,特别是纳米金溶胶粒子、纳米生物芯片、纳米生物传感器、纳米分子机器、纳米生物计算机的特点及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另外,本书紧跟纳米分析技术的最新发展与科研成果,较全面地反映了该技术在生物医学和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尤其是在免疫分析、艾滋病毒的检测、生物大分子的观测,以及在基因转运和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7):I0004-I0004
本书详细阐述了纳米技术在生物分析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买践和应用。本书从生物学与纳米技术的发展和两者的关联性开始论述,详细介绍了纳米生物分析中应用的各种纳米生物分析材料、纳米生物分析器件,特别是纳米金溶胶粒子、纳米生物芯片、纳米生物传感器、纳米分子机器、纳米生物计算机的特点及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另外,本书紧跟纳米分析技术的最新发展与科研成果,较全面地反映了该技术在生物医学和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尤其是在免疫分析、艾滋病毒的检测、生物大分子的观测,以及在基因转运和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本书详细阐述了纳米技术在生物分析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实践和应用。本书从生物学与纳米技术的发展和两者的关联性开始论述,详细介绍了纳米生物分析中应用的各种纳米生物分析材料、纳米生物分析器件,特别是纳米金溶胶粒子、纳米生物芯片、纳米生物传感器、纳米分子机器、纳米生物计算机的特点及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另外,本书紧跟纳米分析技术的最新发展与科研成果,较全面地反映了该技术在生物医学和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尤其是在免疫分析、艾滋病毒的检测、生物大分子的观测,以及在基因转运和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4):454-454
本书详细阐述了纳米技术在生物分析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实践和应用。本书从生物学与纳米技术的发展和两者的关联性开始论述,详细介绍了纳米生物分析中应用的各种纳米生物分析材料、纳米生物分析器件,特别是纳米金溶胶粒子、纳米生物芯片、纳米生物传感器、纳米分子机器、纳米生物计算机的特点及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另外,本书紧跟纳米分析技术的最新发展与科研成果,较全面地反映了该技术在生物医学和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尤其是在免疫分析、艾滋病毒的检测、生物大分子的观测,以及在基因转运和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4):652-652
本书详细阐述了纳米技术在生物分析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实践和应用。本书从生物学与纳米技术的发展和两者的关联性开始论述,详细介绍了纳米生物分析中应用的各种纳米生物分析材料、纳米生物分析器件,特别是纳米金溶胶粒子、纳米生物芯片、纳米生物传感器、纳米分子机器、纳米生物计算机的特点及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另外,本书紧跟纳米分析技术的最新发展与科研成果,较全面地反映了该技术在生物医学和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尤其是在免疫分析、支滋病毒的检测、生物大分子的观测,以及在基因转运和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172-172
本书详细阐述了纳米技术在生物分析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实践和应用。本书从生物学与纳米技术的发展和两者的关联性开始论述,详细介绍了纳米生物分析中应用的各种纳米生物分析材料、纳米生物分析器件,特别是纳米金溶胶粒子、纳米生物芯片、纳米生物传感器、纳米分子机器、纳米生物计算机的特点及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另外,本书紧跟纳米分析技术的最新发展与科研成果,较全面地反映了该技术在生物医学和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尤其是在免疫分析、艾滋病毒的检测、生物大分子的观测,以及在基因转运和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0):1608-1608
本书详细阐述了纳米技术在生物分析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实践和应用。本书从生物学与纳米技术的发展和两者的关联性开始论述,详细介绍了纳米生物分析中应用的各种纳米生物分析材料、纳米生物分析器件,特别是纳米金溶胶粒子、纳米生物芯片、纳米生物传感器、纳米分子机器、纳米生物计算机的特点及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另外,本书紧跟纳米分析技术的最新发展与科研成果,较全面地反映了该技术在生物医学和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尤其是在免疫分析、艾滋病毒的检测、生物大分子的观测,以及在基因转运和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2):1926-1926
本书详细阐述了纳米技术在生物分析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实践和应用。本书从生物学与纳米技术的发展和两者的关联性开始论述,详细介绍了纳米生物分析中应用的各种纳米生物分析材料、纳米生物分析器件,特别是纳米金溶胶粒子、纳米生物芯片、纳米生物传感器、纳米分子机器、纳米生物计算机的特点及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另外,本书紧跟纳米分析技术的最新发展与科研成果,较全面地反映了该技术在生物医学和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尤其是在免疫分析、艾滋病毒的检测、生物大分子的观测,以及在基因转运和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8):1292-1292
本书详细阐述了纳米技术在生物分析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实践和应用。本书从生物学与纳米技术的发展和两者的关联性开始论述,详细介绍了纳米生物分析中应用的各种纳米生物分析材料、纳米生物分析器件,特别是纳米金溶胶粒子、纳米生物芯片、纳米生物传感器、纳米分子机器、纳米生物计算机的特点及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另外,本书紧跟纳米分析技术的最新发展与科研成果,较全面地反映了该技术在生物医学和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尤其是在免疫分析、艾滋病毒的检测、生物大分子的观测,以及在基因转运和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7):I0004-I0004
本书详细阐述了纳米技术在生物分析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买践和应用。本书从生物学与纳米技术的发展和两者的关联性开始论述,详细介绍了纳米生物分析中应用的各种纳米生物分析材料、纳米生物分析器件,特别是纳米金溶胶粒子、纳米生物芯片、纳米生物传感器、纳米分子机器、纳米生物计算机的特点及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另外,本书紧跟纳米分析技术的最新发展与科研成果,较全面地反映了该技术在生物医学和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尤其是在免疫分析、艾滋病毒的检测、生物大分子的观测,以及在基因转运和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12.
乙型肝炎(乙肝)是一种常见的严重肝脏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8年报告,全球约有20亿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戊型肝炎(戊肝)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一种自限性疾病,它主要在发展中国家流行,但在发达国家也有散发病例[1]。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与HBV DNA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与HBV DNA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2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HBV-LP水平及HBV DNA载量.结果:HBV-LP水平与HBV DNA拷贝数变化相一致,两者呈正相关(r=0.949);不同模式的HBeAg血清中HBV-LP与HBV DNA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BV-LP水平能反映乙型肝炎患者体内HBV复制程度,是判断HBV复制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乙肝病毒标记物阳性表型(Pres1、HBcAb—IgM、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IgG中两项或两项以上阳性)血清标本中HBV—DNA水平,为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病情发展及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以ELISA法检测Pres1、HBcAb—IgM、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IgG项目中两项或两项以上同时阳性的652例标本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活动期标记物表型组可出现高水平HBV—DNA;正常对照组和非活动期标记物表型组血清HBV—DNA平均水平均明显低于活动期标记物表型组(P〈0.01);高水平HBV—DNA标本中不一定会同时出现Pres1、HBeAg、HBcAb-IgM等活动期标记物。结论活动期乙肝病毒标记物检测阴性不能排除患者体内是否存在乙肝病毒复制,Pres1、HBeAg、HBcAb—IgM联合检测可以提高病毒感染阳性检出率,同时可以评估疾病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5.
AlthoughsensitiveandspecificimmunoassayandmolecularbiologicaltechniquesforthedetectionofthehepatitisA--Evirusesareavailable,theetiologyofasubstantialfractionofpost--transfusionandcommunity--acquiredhepatitiscasesremainsundefined[1],suggestingtheexistenceofadditionalcausativeagents.Anewhumanhepatitisviruswasisolatedbytwoindependentgroups.ThenewvirusisprovisionallydesignatedashepatitisGvirus(HGV)[ZJorGBvirusC(GBV~C)[3'4),whichwasthoughttobetheagentofpartofthenon--A--Ehepatitispatients.Fro…  相似文献   

16.
王智斌  谭太昌  王蓉 《西部医学》2010,22(7):1315-1316
目的探讨丙肝核心抗原检测在丙肝感染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75例丙肝抗体检测标本同时检测HCVAb、HCV游离抗原、HCV总抗原、HCVRNA。结果 75例HCVAb阳性反应标本,检出HCV游离抗原阳性17例,HCV总抗原阳性54例,HCVRNA阳性50例;100例HCVAb阴性反应标本,检出HCV游离抗原阳性1例,HCV总抗原阳性2例,HCVRNA阳性1例。结论 HCV核心抗原是HCV早期感染的标志之一,检测HCV核心抗原有利于HCV感染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7.
Hepatitis C virus (HCV) infection is a major cause of liver disease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orldwide, as well as the leading cause of liver transplant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As a result of similar modes of transmission, approximately 30% of HIV-infected individuals are co-infected with HCV. Among intravenous drug users, almost 90% of people infected with HIV are also infected with HCV. Because of treatment with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IV-infected individuals have improved survival and are no longer suffering from opportunistic infections and malignancy as in years past. As a result, co-infection with HCV has now become a frequent cause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HIV-infected individuals. Furthermore, liver disease secondary to HCV infection is now the leading cause of hospital deaths in HIV-infected people in the US. HIV infection accelerates the course of HCV-related liver disease and viremia. It is less clear whether HCV infection affects the clinical course of HIV; however, HCV-related liver disease can limit many individuals from receiving anti-HIV therapy. HIV/ HCV co-infection is common, and serious. Physicians caring for HIV-infected patients worldwide must now address hepatitis C virus co-infection.  相似文献   

18.
19.
庚型肝炎病毒感染对重型肝炎发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庚型肝炎病毒感染在重型肝炎中的发病作用。方法 采用RT-PCR及EIA法检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HGVRNA及抗-HGV阳性情况,并与临床肝功、预后进行比较。结果 各临床类型重肝HGV感染率无明显差别,HGV感染病例ALT升高较低,SB、A/G较高,病死率显著低于HGV(-)病例,单纯HGV感染少见。结论 庚型肝炎病毒致病务弱,其感染不但未加重肝衰竭,反有利于肝衰竭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急性戊肝与慢性乙肝重叠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影响散发性戊肝发病的危险因素,探讨选择合理治疗方案减少重叠感染重型肝炎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方法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诊断为急性戊肝患者115例,将慢性乙肝重叠HEV感染(简称戊乙肝)与单纯HEV感染进行对照研究。结果115例戊型肝炎均为急性起病,平均年龄(42±15)岁,其中戊乙肝44例,单纯戊肝71例;男女比例2.83:1。戊乙肝组入院时重度黄疸(总胆红素〉200μmol/L)、重度凝血功能异常(凝血酶原活动度〈40%)、低蛋白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戊肝组(P〈0.05);戊乙肝组肝性脑病发生率为15.90%,明显高于单纯戊肝组(P〈0.05);戊乙肝组重型肝炎发生率为38.64%,病死率为35.29%,明显高于单纯戊肝组(P〈0.05);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内科综合治疗可提高重型肝炎存活率(P〈0.05)。结论海鲜食用史是戊肝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慢性乙肝重叠HEV急性感染易导致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加重,易发生重型肝炎,病死率高;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早期使用ALSS可明显降低重型肝炎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