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收集内窥镜取材的正常大肠粘膜7例,大肠腺瘤15例,大肠腺癌12例,癌旁粘膜10例,应用体外组织培养,搀入BrdUrd,再用BrdUrd的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观察细胞标记指数(LI)及细胞增殖带。结果发现,大肠癌癌旁粘膜、腺瘤和腺癌的LI明显高于正常粘膜,细胞增殖带在腺瘤和腺癌中明显扩大。这一发现为研究大肠腺瘤发展为大肠腺癌的过程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大肠息肉形态、部位、病理改变等与恶变危险性的关系。方法对空军总医院2011年2月—2012年6月行结肠镜检查的537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内镜下发现大肠息肉158例,共282枚息肉,其中男121例,女37例,大肠息肉检出率为29.4%。腺瘤性息肉170枚,炎性息肉74枚,未做病理38枚;直径0.5 cm以下占55.3%;位于升结肠19.5%,横结肠20.2%,降结肠11.7%,乙状结肠30.1%,直肠18.4%;随访1年,4例复发,复发率为2.5%。结论大肠息肉以男性多见,腺瘤性为主,直径0.5 cm以下常见,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患病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部位、息肉大小及病理类型,对所有息肉均应切除并做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3.
550例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分析、内镜下治疗及随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550 例大肠息肉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内镜下治疗及1~20 年随访结果。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4.0% ,50 岁以上患者占 49.1% ,单发性息肉 420 例,多发性息肉 130 例,好发部位为乙状结肠和直肠(50.5% )。病理诊断以腺瘤性息肉(42.2% )和炎性息肉(40.04% )最多,息肉的异型增生发生率为14.2% ,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为 12.1% ,结肠癌伴息肉的发生率为 2.9% 。对544 例患者进行了内镜下息肉治疗,息肉的复发及再发率为55.4% ,平均复发时间为 32 个月。随访检出4 例息肉癌变,分别在术后第 3、5、10、20 年。  相似文献   

4.
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其中腺瘤性息肉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1]。本文应用流式细胞计对不同病理类型的大肠息肉组织细胞DNA定量分析,探讨各类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由轻度到重度异型增生,及大肠癌不同阶段组织细胞DNA含量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正确处理各类型息肉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来源:65例标本均为内窥镜下活检组织,其中正常大肠粘膜6例,炎性息肉10例,增生性息肉7例,腺瘤性息肉10例,腺瘤性息肉伴轻度异型增生的10例,伴中重度异型增生12例,大肠癌10例。1.2 方法:标…  相似文献   

5.
大肠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我国西南地区稍低于胃癌。我院从1970年到1980年6月收治的病例统计,胃癌为276例,大肠癌为264例。 大肠腺瘤,特别是乳头状腺瘤,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已被公认。有人对家族性多发性腺瘤随访20年,认为如不治疗均可癌变。有人认为大肠癌均由腺瘤演变而来T,而不同意大肠癌是由大肠腺窝上及细胞直接一步癌变(de NOVO)。但也有持反对意见的。为了观察腺瘤的癌变过程,对136例大肠腺瘤进行病理学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6.
大肠腺瘤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对大肠腺瘤的早期诊治是预防大肠癌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通过对202例大肠腺瘤三个不同亚型的分析,探讨了大肠腺癌及其癌变与性别之间的关系.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6年收治大肠息肉534例,其中大肠腺瘤202例,男130例,女72例;年龄20~81岁,平均年龄52.3岁.腺瘤不同亚型的男女发病率见表1.1.2 纤维结肠镜及病理检查结果:202例大肠腺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大肠腺瘤与非肿瘤性息肉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36例大肠腺瘤、36例非肿瘤性息肉、13例腺癌和11例正常黏膜组织中VEGF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大肠腺瘤组VEGF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和MVD值均高于非肿瘤性息肉组(P〈0.05);大肠腺瘤组MVD值与VEGF的表达强度呈显著正相关(rs=0.640,P〈O.01)。结论:VEGF和血管形成密切相关,腺瘤的高表达和非肿瘤性息肉的低表达可能是两者恶变趋势差异的重要分子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频电套切大肠息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高频电圈套器,在电子结肠镜下摘除大肠息肉。结果;共电切大肠息肉252枚,单发74例,多发58例,大小以1cm以下为多,部位多在直肠、乙状结肠。结论:该方法安全、有效、简单、易操作,巳成为消化道息肉的道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大肠息肉679例临床特征及内镜、病理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息肉的发生部位、大小、病理类型以及息肉癌变的相关规律.方法 对电子肠镜检查中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病理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在3 680例肠镜检查者中,发现大肠息肉679例,其中男468例,女211例,检出率18.45%; 好发年龄以30~69岁为主,占80.41%;炎性、增生性、腺瘤性、错构瘤性、幼年性息肉分别占33.87%、32.11%、31.37%、1.77%、0.59%;息肉部位分别为直肠34.18%、乙状结肠23.12% 、降结肠14.96%、横结肠12.13%、升结肠11.49%、盲肠4.11%.679例大肠息肉患者中有30例发生癌变,癌变率为4.42%.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绒毛状腺瘤癌变率分别为5.88%、4.21 %、23.08%.息肉直径≤1.0 cm,无癌变发生;1.1~1.9 cm息肉,癌变率4.24%;≥2.0 c m息肉,癌变率21.37%.结论 30~69岁大肠息肉发病率较高,年龄大于50 岁为危险因素,男性较女性更容易患大肠息肉;息肉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常见;左半结肠、直径≥2.0 cm息肉、绒毛状腺瘤容易癌变 ;发现大肠息肉应尽可能切除,并应建立良好的随访机制,内镜下切除大肠息肉可预防息肉癌变.  相似文献   

10.
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病,且有恶变倾向,大肠癌多数是由大肠息肉恶变而来,大肠息肉不论大小、部位及病理分型均有恶变的可能,因此发现息肉应及早摘除,以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4年6月应用电子结肠境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大肠息肉9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HSP90 mRNA在大肠腺癌发生中的意义。方法:利用核酸原位杂交技术,对69例大肠腺癌及26例大肠黏膜慢性炎和16例腺瘤标本中HSP90 mRNA进行检测。结果:HSP90 mRNA在大肠黏膜慢性炎中有极低表达率3.8%(1/26),在腺瘤中阳性率为43.8%(7/16),在大肠腺癌中阳性率为69.6%(48/69)。HSP90 mRNA.的表达与大肠腺癌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结论:HSP90 mRNA高表达与大肠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2.
梁喜林  汪成 《武警医学》1995,6(5):281-281
大肠腺瘤MC_3单克隆抗体的表达与其癌变关系的追踪观察武警河南总队医院病理科梁喜林,汪成,刘向清,彭亚丁(郑州450052)我院于1988年~1989年对18例大肠腺瘤,采用抗人结肠癌单克隆抗体MC3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研究,以探讨其与癌变的关系,报告?..  相似文献   

13.
王蕾  何妍  李希芳  刘岩  时志民  刘惠民 《武警医学》2011,22(11):935-937,942
 目的 探讨E2F -1和cyclinD1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 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TUNEL法缺口末端标记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大肠腺癌78例、正常大肠黏膜20例、大肠息肉30例,以及大肠腺瘤细胞30例的原位凋亡(Al)及E2F-1和cyclin D1的表达情况.结果 E2F-1和cyclin D1在大肠腺癌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大肠黏膜、大肠息肉以及大肠腺瘤(P<0.05).E2F-1表达与大肠腺癌的病理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P<0 05).从正常大肠黏膜、大肠息肉、大肠腺瘤到大肠腺癌细胞凋亡呈梯度降低.结论 E2F -1和cyclinD1的表达与大肠腺癌发生关系密切,是大肠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有效诊治方法。方法对本院结肠镜检查诊断大肠息肉后并采用氩气高频电凝电切治疗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内镜发现大肠息肉363例(其中确诊腺瘤样息肉恶变5例),内镜下息肉切除330例,术后发生局部出血16例,通过内镜下治疗均有效控制。结论结肠镜检查及内镜下治疗大肠息肉是临床上一种有效、简单、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内镜下高频电摘除大肠息肉是应用电热法将息肉凝固、止血并切除.因其安全有效,得到了广泛应用.我院胃镜室自1982年9月~1993年6月应用本法摘除大肠息肉87例201颗,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下.一、资料和方法1.治疗对象:本组共87例,男67例,女20例,年龄11~74岁,平均48岁.87例患者息肉201颗,其中直肠息肉74颗,乙状结肠息肉67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大肠腺瘤特异性相关基因。方法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大肠腺瘤的基因表达谱,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并以RT-PCR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检测来验证芯片结果。结果大肠腺瘤的282特异性差异表达的基因,基因上调85个,下调197个。结论大肠腺瘤有多种基因发生差异表达,其中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肿瘤相关基因及细胞凋亡基因是大肠腺瘤的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17.
李海  张小川  徐松 《西南军医》2011,13(4):660-661
目的 研究探讨大肠腺癌组织Ezrin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检测大肠腺癌70例、大肠腺瘤20例和正常大肠黏膜10例中Ezrin 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大肠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7.1%( 54 /70)、大肠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5.0%(5 /20),正常大肠粘膜中阳性表达率为00.0%(0/10);Ezrin的表达在大肠腺癌与大肠腺瘤、正常大肠粘膜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大肠腺癌中Ezrin的阳性表达率随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高分化腺癌为70.0%(14/20),中分化腺癌为78.0%(32/41),低分化腺癌为88.9%(8/9).(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是否转移及TNM分期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Ezrin在大肠腺癌、大肠腺瘤及大肠正常粘膜中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递减,提示Ezrin可能参与了大肠腺癌的发生与发展.Ezrin的阳性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存在相关性,可作为判定其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IGF-Ⅱ含量与大肠腺瘤癌变的关系。方法选择正常健康人及增生性息肉、大肠腺瘤、大肠癌患者共104例,分为4组。利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血清中的IGF-Ⅱ含量,然后分析比较4组血清IGF-Ⅱ含量的差异。结果正常健康人和增生性息肉患者血清中IGF-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大肠腺瘤和腺癌患者血清中IGF-Ⅱ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大肠腺瘤和腺癌患者血清中IGF-Ⅱ含量的明显增高可能与其恶性潜能相关。  相似文献   

19.
大肠多发炎性息肉的X线特征及发展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炎症后的大肠多发性息肉的X线特征及其进一步发展趋向。材料和方法对58例大肠多发性息肉的X线表现特征与临床、病理及内窥镜所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58例大肠多发炎性息肉全部由溃疡性结肠炎发展而来,其中肉芽肿性息肉32例;纤维性息肉19例;腺瘤性息肉5例;腺瘤性息肉伴少许癌细胞浸润2例。结论(1)大肠多发炎性息肉是由于慢性炎症刺激所致的肉芽组织、纤维组织及腺体组织增生混合而成,少数可发生恶变;(2)在大肠慢性炎症中,以溃疡性结肠炎最易导致多发炎性息肉及腺瘤性息肉形成;(3)X线双重造影检查显示除典型慢性炎症征象外,多发息肉形似“蟾蜍皮”或“蜂窝状”结肠双对比征象是其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球部Brunner腺瘤内镜切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1年12月经内镜下切除治疗的18例十二指肠球部Brunner腺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术前均经超声内镜检查评估,术后均经病理证实,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18例Brunner腺瘤包括结节型16例,蚓型1例,盘型1例,均经内镜下切除,治疗成功率100%,术中创面渗血2例,均经内镜下热凝止血成功,无穿孔及死亡病例。术后病理均提示Brunner腺瘤,超声内镜诊断实质型12例,囊实混合型3例,多囊分隔型3例。随访时间12~45(25.6±10.1)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超声内镜检查是有效的Brunner腺瘤术前诊断方法,Brunner腺瘤的内镜切除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