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刚 《中外医疗》2013,(34):19-19,21
目的 检测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与患者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VEGF的动态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AD患者术后24 h内血清VEGF水平明显升高(P〈0.01),血运重建完全患者术后3 d VEGF水平显著降低,不完全血运重建患者术后7 d VEGF水平仍高于正常(P〈0.01).结论 VEGF的表达与心肌缺血程度相关,监测其动态变化有助于诊断CAD病变程度和观察介入治疗的效果,对冠心病PCI疗法的实行和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病人血清中的表达,及其对于MDS发生发展及预后的意义。方法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43例MDS病人血清VEGF水平,其中RA组16例,RAS组6例,RAEB组14例,RAEBT组7例,分析其与MDS分型及临床因素的关系,以正常人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病人为对照组。结果RA组、RAS组病人VEGF水平与正常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RAEB组、RAEBT组VEGF水平均明显高于RA、RAS及正常对照组(F=34.33,q=3.34-12.01,P〈0.05)。血清VEGF水平与病人的外周血常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有关(F=2.46、32.58,q=2.80-11.54,P〈0.05)。结论VEGF水平与MDS的发展转归有关。  相似文献   

3.
MDS病人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病人血清中的表达,及其对于MDS发生发展及预后的意义.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43例MDS 病人血清VEGF水平,其中RA组16例,RAS组6例,RAEB组14例,RAEBT组7例,分析其与MDS分型及临床因素的关系,以正常人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病人为对照组.结果 RA组、RAS组病人VEGF水平与正常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RAEB组、RAEBT组VEGF水平均明显高于RA、RAS及正常对照组(F=34.33,q=3.34~12.01,P<0.05).血清VEGF水平与病人的外周血常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有关(F=2.46、32.58,q=2.80~11.54,P<0.05).结论 VEGF水平与MDS的发展转归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抑素(ENS)水平的变化及其在CHD中的意义。方法将130例CHD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48例)和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40例),另设对照组(3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所有入选对象血清VEGF和ENS水平。结果与SAP组和对照组比较,AMI组和UAP组VEGF、ENS水平明显增高(P〈0.05);AMI组VEGF、ENS水平明显高于UAP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SAP组VEGF、ENS水平有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AMI患者在第1、7和28天血清VEGF、ENS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第7天和28天血清VEGF、ENS水平明显高于第1天(P〈0.01)。结论CHD患者心肌缺血越严重,血清VEGF与ENS水平越高,两种因子在CHD发展过程中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VEGF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3年2月60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60例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VEGF水平。结果随着冠心病患者病情的加重,血管狭窄程度增高,观察组患者的VEGF水平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EGF水平有明显下降,与介入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水平表现了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而且可以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判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运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微RNA-296(miR-29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VEGF-B)的表达与冠心病(CHD)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1月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3例CHD患者,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38例、双支病变组33例、多支病变组22例,再根据Gensini积分将其分为冠状动脉狭窄(CAS)轻度组30例、中度组34例、重度组29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miR-296,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VEGF-B。通过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iR-296与VEGF-B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CHD患者miR-296、VEGF-B表达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CHD患者miR-296、VEGF-B表达与Gensini积分及冠脉病变支数的相关性。 结果 多支病变组miR-296表达低于单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VEGF-B水平高于单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且双支病变组miR-296表达低于单支病变组,VEGF-B高于单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miR-296表达低于轻度组和中度组,VEGF-B水平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且中度组miR-296表达低于轻度组,VEGF-B水平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显示,VEGF-B是miR-296的靶点。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HD患者miR-296与VEGF-B表达呈负相关(r=-0.731,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HD患者miR-296表达与Gensini积分及病变支数呈负相关(rs=-0.719、0.638,P<0.05),VEGF-B表达与Gensini积分及病变支数呈正相关(rs=0.727、0.698,P<0.05)。结论 CHD患者miR-296低表达,VEGF-B高表达,两者与CAS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手术前后情绪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旨在了解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中的常见心理问题,以及PCI前后患者的情绪变化。方法:对178例行PCI术的患者于术前、术后进行心理测评,对其情绪障碍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接受PCI的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时的焦虑程度较术前有所减轻;抑郁程度较术前无明显差异。结论:PCI患者术前术后的焦虑情绪有所缓解,而抑郁程度无改善,再血管化治疗并不能减轻抑郁症状,但不良情绪可能会影响冠心病的预后,降低生存质量,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咽癌(NPC)患者血循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初治29例鼻咽癌患者以及15例健康人血清VEGF-D水平,观察该指标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初治鼻咽癌患者血清VEGF-D含量为(546.28±206.97)pg/ml,明显高于健康人血清VEGF-D(174.56±59.54)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N1~N3期患者血清VEGF-D含量(605.02±191.93)pg/ml,显著高于N0期患者血清VEGF-D(321.13±33.11)pg/ml(P<0.01),患者血清VEGF-D含量随着肿瘤TNM分期的升高而升高(r=0.660,P<0.01)。结论:鼻咽癌患者血循环VEGF-D的水平随着鼻咽癌进展而升高,可在一定程度上判断肿瘤进展。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含量的变化。方法 采用ELISA法对 3 0例脑梗死患者的血清分别在发病 2 4h和 7d进行检测 ,并用非脑梗死患者血清作对照。结果 脑梗死患者两个时相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1 ) ,而且大面积梗死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高于小灶组 ,病程第 7d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高于发病 2 4h。结论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能参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修复 ,本资料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提供了血管再生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在小鼠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中不同时期的给药效果,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相互作用。方法:将20只7 d龄C57BL/6J幼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早治疗组和晚治疗组。除对照组外,均建立高浓度氧气诱导的C57BL/6J幼鼠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模型。后2组分别于出生后第7d和第12d起连续5d皮下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0.5mg/kg.d-1)。17d龄时取幼鼠双眼球作普通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检测,分别检测视网膜新生血管芽内皮细胞核数目及VEGF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视网膜新生血管芽内皮细胞核数目及VEGF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早治疗组与晚治疗组的视网膜新生血管芽内皮细胞核数目和VEGF表达,较模型组均明显减少(P<0.01);早治疗组较晚治疗组也明显减少(P<0.01)。结论:在氧诱导的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模型中,地塞米松可以抑制视网膜新血管形成和VEGF的表达,而且病变早期应用地塞米松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晚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取行PCI的冠心病患者76例,分别于术前5 min、术后48 h、1月及6月测定血清CRP水平。结果:PCI术后48 h CRP水平明显高于术前5 min,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月CRP水平较术前5 min明显下降(P<0.05)。结论:PCI术可能在短期内触发并加重冠状动脉炎症,术后1月恢复正常;术后CRP水平持续或再次升高,提示患者病情不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水平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PCI)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153例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血清ANP水平,按血清ANP的水平将患者分为两组,高ANP组(ANP≥4.7mg/L),低ANP组(ANP〈4.7mg/L),随访12月,观察两组在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猝死、心肌梗死、再狭窄、再次血管重建)的差别。结果在12个月的随访中,发生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28例和心血管原因导致的死亡5例。高ANP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低ANP组(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PCI前血清ANP水平(OR=2.72,CI=1.76~5.14,P=0.033)和高敏C反应蛋白(OR=1.61,CI=0.92~4.21,P=0.043)对PCI术后再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具有独立预测价值。结论血清脂联素水平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供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唐秀革 《河北医学》2013,(11):1677-1680
目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与体会分析。方法:选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7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再选取予以药物保守治疗的75例老年冠心痛患者进行对比研究(即对照组),同时对两组患者QTd、HRV以及冠心病者生活质量测评专用量表(SAQ)进行观察和评定、记录,且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不同时间段QTd、HRV相应指标变化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10d、治疗后30d分别与治疗前相比P〈0.01、P〈0.05,对照组治疗后30d与治疗前相比P〈0.05,而两组患者相应时间段各指标相比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在治疗后30d优于治疗后10d,治疗后10d优于治疗前;同时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痛效果显著且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替格瑞洛对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冠脉微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进行PCI手术的冠心病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替格瑞洛)与对照组(氯吡格雷),每组38例。两组入院后均进行药物治疗与常规护理,住院期间均给予扩冠、他汀类药物、B他受体阻断剂、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两组术前均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对照组加入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观察组加入替格瑞洛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凝血酶元时间(PT)、血小板聚集率(PAgT)和纤维蛋白原(Fbg)含量、循环抵抗指数(IMR)、冠脉血流储备(CFR);观察治疗期间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电话和门诊随访治疗后6个月、1年、2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PT、PAgT和Fbg值(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IMR值为(26.80±5.97),显著低于对照组(29.87±6.14),CFR值为(2.23±0.51),显著高于对照组(1.84±0.44)(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出血事件发生率为2.63%,明显低于对照组15.79%(P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1年、2年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26%、10.53%、13.1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1.05%、28.95%、34.21%(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给予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可获得优于氯吡格雷对凝血功能与冠脉微循环功能的改善效果,并降低短期、中远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顽固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能有效降压的原因,以提高对顽固性高血压综合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2006年1月-2010年11月在玉林红十字会医院诊治的12例顽固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经PCI治疗后能有效降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冠脉造影结果提示12例患者中,3例存在三支病变,3例两支病变,6例单支病变,狭窄程度75%~完全闭塞。所有患者均成功行PCI治疗,植入支架数1~5枚,平均(2.3±1.2)枚。PCI后12例患者血压控制在(89~138)/(64~83)mm Hg之间,平均收缩压(121±12)mm Hg,平均舒张压(69±6)mm Hg。所有患者血压均得到有效控制,有效率100%。结论顽固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时,可考虑先行PCI治疗。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PCI术后胸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劲松  刘婧  白法文 《医学综述》2011,17(16):2461-246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是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常见方法。但临床仍有不少患者术后有胸痛的症状,PC I术后胸痛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少部分胸痛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严重后果,需要及时、正确诊断和处理。现将综合新近研究进展对PC I术后胸痛的常见原因、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前服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冠心病择期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需要PCI治疗的患者173例,随机分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AS组,n=76)和常规治疗组(C组,n=97),治疗7天后行PCI术。术前和术后检测血清hs-CRP、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结果两组患者术前24h血hs-CRP水平,低于入院时(t=2.413和2.309,P〈0.05)和术后48h(t=2.087和2.368,P〈0.05);AS组PCI术前24h和术后48h血清hs-CRP均低于C组(t=2.007和2.275,P〈0.05)。两组PCI术后SCr较术前升高(t=2.464和2.392,P〈0.05),GFR较术前降低(t=2.496和2.573,P〈0.05);术后AS组SCr低于C组(t=2.337,P〈0.05),GFR高于C组(t=2.145,P〈0.05)。AS组对比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发生率低于C组(6.58%vs16.49%,χ^2=3.93,P〈0.05)。结论冠心病择期PCI患者术前服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CIN可能有良好的预防作用,机制可能与显著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平 《实用全科医学》2007,5(10):879-880
目的 评价高龄冠心病(CA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CAD年龄〉70岁82例(高龄组)和年龄〈70岁78例(非高龄组)行PCI患者的临床病变特点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近中期临床疗效。结果 高龄组行PCI的总成功率与非高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死亡率(1.21%)与非高龄组死亡率(1.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冠状动脉、外周血管并发症无明显差异;高龄组冠状动脉病变较非高龄组重,支架置入率高于非高龄组,随访24月,2组间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龄CAD患者行PCI是安全的,其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死亡率、并发症及近中期疗效与非高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I同样是高龄冠心病患者治疗的一种安全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19.
宗振方 《医学综述》2012,18(17):2854-2856
冠状动脉造影(CAG)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已在临床应用40多年。它只能反映血管腔被造影剂充填后的轮廓,不能真实地反映血管腔的狭窄程度。因此,CAG检查对于冠心病的评估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血管内超声(IVUS)能对血管定量分析,对斑块定性分析、指导或评价支架置入过程。随着冠心病支架置入技术日趋广泛的临床应用,人们发现支架贴壁不良及支架内血栓形成使患者再次面临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IVUS能充分评估冠状动脉管壁、管腔及病变性质,有利于病情的充分评估及支架选择、支架释放应用。现就IVUS在冠心病介入诊疗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