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脑脊液(CSF)净化(PCSF)又称脑脊液置换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理想方法之一。我院于1996年~1999年采用PCSF治疗16例,疗效满意。现将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11例,女5例,年龄32岁~67岁,平均51岁。病程1小时~36小时。均经CT扫描确诊为原发性SAH。其中神志清醒13例,有3例在发病72小时后意识逐渐转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呕吐、颈项强直。入院当天腰穿脑脊液压力均高,为1.46~3.67KPa,平均2.64  相似文献   

2.
董平  周育英 《中国保健营养》2013,(11):6257-6257
目的:观察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以缩短病人急性期,减少病人卧床时间,减少脑室系统粘连梗阻性及交通性脑积水、再出血等并发症,防治脑血管痉挛、血性脑脊液刺激、减轻头痛症状,减少病人痛苦。促进病情恢复。减少住院时间。方法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脑脊液置换疗法。结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在各种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治疗有效率及死亡率上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脑脊液置换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脑脊液净化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50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临床常见病之一。它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低之特点,如果病人存活,几乎不留明显后遗症。所以提高SAH的治疗水平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自1994年以来我们采用脑脊液净化方法治疗SAH5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11~68岁,平均42岁。另选择同期住院的未采用脑脊液净化法治疗的SAH病人48例作对照组,其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13~66岁。平均44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二次脑血管病会议确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部CT和/或腰穿等辅助检…  相似文献   

4.
5.
为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方法.本文采用腰椎穿刺注射生理盐水的脑脊液置换方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78例,结果平均置换2次后,症状基本消失,头颅CT复查均示血肿吸收良好.仅4例死亡,无继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发生,随访1年,仅后遗轻度头痛3例,肢体功能障碍2例。因此,我们认为脑脊液置换方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好,并发症少,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腰穿置管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SAH患者41例,随机分为腰穿置管脑脊液置换组和对照组,比较其头痛程度、持续时间,以及二者的脑膜刺激症持续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在头痛程度、持续时间,脑膜刺激症持续时间以及后期并发症等方面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腰穿置管脑脊液置换治疗SAH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1990年5月~1996年7月,我院采用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26例,疗效满意,与非置换组对照,有显著性差异,明显优于对照组。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所有病例均系我院内科住院病例,符合1986年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  相似文献   

9.
刘成兰 《工企医刊》2004,17(5):65-66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采用脑脊液置换方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27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临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脊液置换治疗小儿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室出血(IVH)的临床效果,以提高疗效,改善SAH、IVH患者预后.方法 全部病例分成治疗组(12例)和对照组(12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脑脊液(CSF)置换疗法,对照组只采用常规治疗.结果 头痛与颈项强直恢复时间及意识恢复时间、一周后CSF恢复率、脑血管痉挛发生率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置换血性脑脊液能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脊液循环,防止蛛网膜粘连,缓解脑血管痉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科临床常见病之一 ,具有病死率高 ,致残率低之特点 ,如病人存活 ,几乎不留明显后遗症。近年来各地学者均在寻求新的治疗方法 ,以提高临床疗效。脑脊液置换术治疗SAH被大多数临床医师所接受。常规操作繁琐、痛苦、损伤大、易粘连。我院自 1999年 10月到 2 0 0 2年 4月收治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15例 ,采用蛛网膜下腔埋管行脑脊液置换术治疗SAH ,临床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15例 ,男性 9例 ,女性 6例 ;年龄 2 6~ 4 6岁 ,平均年龄 37岁 ,神志清楚…  相似文献   

12.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表浅血管出血,流入蛛网膜下腔,血液不仅积聚在脑底部,也分布到大脑小脑的凸面产生临床症状。其临床护理主要有以下二方面: 一、预防再出血:1.绝对卧床休息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4—6周,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及检查、床头抬高15°,以利颅内静脉回流,对于有复发患者应坚持卧床8周。  相似文献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原因所致的脑底或脊髓表面血管破裂出血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它并非一种疾病,而是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其中70%-80%属于外科范畴。临床将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原因有先天性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发病前多有情绪激动、咳嗽等诱因,各年龄均可发病,好发于30—60岁,女性多于男性。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是神经内科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SAH急性期易并发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CVS) ,是SAH急性期最常见的两大并发症,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本文对我院自1999-0 1~2 0 0 3 -0 6收治入院时神志清醒的2 5例SAH患者,采用腰穿脑脊液(CSF)置换和尼莫地平治疗取得显著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2 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14~73岁,平均年龄43岁。发病2 4h内入院19例,2 4~48h内入院6例。所有病例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1 ] ,均经腰穿和头颅CT检查证实,其中4例证实为脑室积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的要点。方法对16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危重病期以及头痛、脑血管痉挛、并发症等进行护理。结果治愈144例,死亡12例,致残10例,治愈率为86.75%。结论通过护士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实施有效技术护理和心理护理,对并发症早识别、早干预,有利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病情的转归,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17.
顾玉慧 《工企医刊》2005,18(1):55-56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临床危急重症,病程的进展受多种因索影响,病情变化块,在整个病程中,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监测技术,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等病情变化,做好各项护理,本文通过33例SAH病人的护理,体会如下。 1 典型病例病例1,男性,40岁。因突发头痛急诊入院。神志清楚,双瞳等大等圆,直径3mm,光反射存在,无呕吐,无肢体瘫痪。  相似文献   

18.
19.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发生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的最重要原因,是导致病人致死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对76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发病4—13天期间的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进行了检测,并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住院期间再出血的观察与护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200002朱家珍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是神经内科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尤其是再出血,严重地威胁患者生命。本文将我院神经内科1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