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房注BSS和粘弹剂预防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组28例(31只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在小梁切除手术结束时前房注BSS形成正常前房。对照组28例(34只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在手术结束时前房注粘弹剂形成正常前房。结果:观察组术后浅前房3只眼,占9.7%;对照组术后浅前房3只眼,占8.8%。卡方检验,P>0.05,两组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术后无高眼压,对照组术后5只眼高眼压,卡方检验,P<0.0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结束时,前房注BSS和粘弹剂,均能预防术后浅前房发生,效果相近;但前房注BSS方法安全,不需特殊材料。  相似文献   

2.
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症—浅前房和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对160例187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症—浅前房和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治疗观察。 结果:患者160例187眼行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33眼,发生率为17.65%,其中1眼发生脉络膜脱离,经保守治疗治愈。在160例小梁切除术中,我科开展了5例6眼术毕向前房内注入适量透明质酸钠以预防术后浅前房,其中1例双眼发生角膜后弹力层脱离,右眼发生广泛后弹力层脱离经前房注气3次治愈,左眼脱离范围小于1/3未做处理。 结论: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时,手术要轻巧,操作要精细,以减少或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评估网状透明质酸钠Healaflow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0年1月至5月间在我院行小梁切除联合Healaflow植入术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20例24眼作为治疗组,选取同期行小梁切除术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23例26眼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前房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随访18个月。结果术后末次随访时两组视力变化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2个月时,治疗组无需按摩或不用降眼压药物眼压≤21mmHg(1kPa=7.5mmHg)者22眼,占92%,对照组19眼,占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3,P=0.033)。术后18个月时治疗组、对照组分别有1眼、7眼出现非功能性滤过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9,P=0.028)。两组术后各有2眼发生浅前房,无前房出血、睫状体或脉络膜脱离、恶性青光眼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网状透明质酸钠Healaflow的应用有利于术后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能够有效提高中远期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透明质酸钠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应用透明质酸钠与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02~2003年在我科小梁切除术80例,120眼,其中男30例,女50例,年龄29~75岁,平均62岁,闭角型青光眼65例90眼,开角型青光眼15例30眼,随机分为使用透明质酸钠组(试验组)60眼,未使用透明质酸钠组(对照组)60眼;术前常规检查前房角、视力、眼压、视眼、眼底。两组病例分别进行常规小梁切除术及小梁切除应用透明质酸钠;观察术后眼压、视力、滤过泡、前房、脉络膜脱离等情况,进行术后1~2周、术后6个月观察,观察两组手术后疗效。结果两组病例术后对比,眼压、视力、滤过泡、前房、脉络膜脱离均有差异。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透明质酸钠可较好地防止术后组织瘢痕形成,降低低眼压、浅前房、脉络膜脱离发生率,有效的控制眼压,是安全、有效的治疗青光眼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两种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苏玉英  袁昱  马宁 《国际眼科杂志》2008,8(9):1920-1921
目的:单纯应用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的比较。方法: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182例(226眼),其中实验组98例(130眼),对照组84例(96眼),实验组单纯应用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对照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采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并对手术疗效,手术并发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两组术后眼压控制理想,但术后浅前房、低眼压、前房出血的发生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疗效确切,但术后浅前房、低眼压与前房出血的发生率较高,而单纯应用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不仅疗效确切,且术后浅前房、低眼压与前房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巩膜下小湖成形小梁切除术并可调整缝线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0例(488眼)50岁以上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随机分组,210例(240眼)作为治疗组,术中做深层巩膜切除、巩膜下小湖内注透明质酸钠、巩膜瓣切口两侧做2根可调整缝线,210例(248眼)作为对照组,做传统小梁切除术.分析比较2组术后眼压、前房深度、滤过泡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治疗组l度浅前房8眼(3.3%),对照组l度浅前8-36眼和11度浅前房19眼(共22.2%).2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1a,治疗组功能性滤过泡213眼(88.8%),较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159眼(64.1%)多(P<0.05).以不用降眼压药物眼压控制在21 mmHg(1kPa=7.5 mmHg)以下为手术成功标准,治疗组手术成功率为93.3%(224眼),较对照组70.6%(175眼)高(P<0.05).结论巩膜下小湖成形小梁切除术并可调整缝线能有效地降低眼压,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前房注气治疗闭角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前房注气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效果。方法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Ⅱa级及Ⅱb级浅前房101例(118眼)分为2组:保守治疗组50例(60眼),前房注气组51例(58眼),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两组治疗后视力、眼压、远期滤过泡形态、治疗持续时间、治疗有效率及一次治疗成功率。结果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经保守治疗和前房注气治疗两组治疗后视力、眼压、治疗有效率、远期滤过泡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治疗成功率和治疗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注气术一次治疗成功率93.1%,治疗时间短。结论前房注气术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保持前房状态下小梁切除术的效果。方法  77例 ( 88眼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为两组 :透明质酸钠组 3 2例 ( 4 1眼 )行前房注入透明质酸钠后再行常规小梁切除术 ;对照组 45例 ( 4 7眼 )行常规小梁切除术。结果 浅前房发生率透明质酸钠组 12 2 0 % ( 5 /4 1) ,对照组 3 1 91% ( 15 /4 7) ,两组比较P <0 .0 5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手术成功率透明质酸钠97 5 6% ( 4 0 /11) ,对照组 89 3 6% ( 4 2 /4 7) ,两组比较P >0 .0 5 ,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保持前房状态下小梁切除术可降低浅前房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经路前房注眼用平衡盐水(BSS)预防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效果。方法 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结束时,经角膜穿刺口或经巩膜瓣下前房注BSS。结果 经角膜穿刺口前房注BSS,共28例31眼作为观察组,术后浅前房3眼(10%)。经巩膜瓣下前房注BSS,共30例36眼作为对照组,术后浅前房18眼(50%)。两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比较,X2检验,P<0.01。结论 前房注BSS预防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经角膜穿刺口优于经巩膜瓣下前房注BSS。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应用透明质酸钠保持前房深度的手术效果。方法78例(87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为2组:透明质酸钠组33例(4l眼)行前房注入透明质酸钠后再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45例(46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结果浅前房发生率透明质酸钠组12.20%(5/41),对照组32.61%(15/46),两组比较P〈0.05。手术成功率透明质酸钠组97.56%(40/41),对照组91.30%(42/46),两组比较P〉0.05。结论维持正常前房深度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降低浅前房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可拆除缝线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手术中的应用对预防早期并发症和提高长期降眼压的作用。方法将60例(60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随机入选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行可拆除缝线并小梁切除术加丝裂霉素C(MMC),对照纽行小梁切除术加MMC。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两组浅前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绀间眼压除术后1d有显著差异外,余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可拆除缝线并未能瞳著减少小粱切除术术后早期浅前房发生率,对远期眼压控制亦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下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眼压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从60例(60只眼)联合应用药物24~48h眼压控制不佳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随机选择38例(38只眼)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组);22例(22只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60只眼手术顺利,未引发爆发性脉络膜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追踪8~15个月,术后第1天浅前房发生率观察组为5.3%,明显低于对照组22.7%(P<0.05).术后随访8个月时,观察组34只眼眼压控制在6-21mmHg(89.5%),对照组15只眼压控制在6-21mmHg(68.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2 P<0.05),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占86.9%,较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63.6%为多(x2=4.42 P<0.05).结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复合式小粱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对青光眼眼压持续24~48h不降者,应及时复合式小粱切除术,以防止视功能进一步损害,但必须掌握急症高眼压下的手术技巧才能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曹鎏  王林农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0):1900-1902
目的: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80例80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例按手术前眼压水平分为高眼压组(30例30眼,眼压≥30mmHg)和对照组(50例50眼,眼压<30mmHg),对两组病例小梁切除术后眼压、视力以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情况等进行统计比较。结果:高眼压组术后大多数保留了较好的视力;两组病例术后眼压大多控制在8~15mmHg;UBM检测结果,高眼压组术后发生1例睫状体脱离,1例恶性青光眼,1例浅前房,对照组术后发生1例浅前房,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ACD,AOD,TCPD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下小梁切除术是有效、安全的,在充分药物治疗后,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UBM检查可发现小梁切除术后睫状体脱离、恶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青光眼采用可调节缝线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对患者眼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90例(90眼)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依据患者意愿分为两组,各45例(45眼)。对照组采用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试验组采用可调节缝线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眼压变化情况、浅前房发生率、功能性滤过泡率。结果术后6个月,试验组眼压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浅前房发生率低,功能性滤过泡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角型青光眼采用可调节缝线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可降低眼压,预防浅前房发生,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251 例279眼,208眼前房角宽度为NⅠ~NⅡ,单纯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71眼前房角宽度为NⅢ~NⅣ,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 结果:术后随访3mo,单纯超声乳化组208眼眼压均保持在正常范围;超声乳化联合手术组68眼眼压保持在正常范围。术后1wk有3眼眼压仍波动在20~25mmHg,经给予50g/L贝特舒眼液点眼治疗,眼压控制正常。全部病例视力较术前提高,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并人工晶状体植入及联合小梁切除术对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治疗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3例(6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传统小梁切除术加前房穿刺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术后随访3月~1年,观察前房形成、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控制均取得满意的效果.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控制眼压好,维持功能性滤过泡效果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传统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及在眼压的控制和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回顾分析A组74例81眼行传统小梁切除术的患者和B组111例126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患者,比较两者在术后1wk内浅前房的发生率,眼压的控制及两组中部分患者术后随访1a眼压的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wk浅前房的发生率A组19.8%,B组8.7%,两组统计学上差异显著(χ2=5.28,P<0.05)术后1wk眼压控制率A组88.9%,B组85.7%,两组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χ2=0.43),随访术后1a眼压的控制率A组73.0%,B组90.2%,两组统计学差异显著(χ2=6.83,P<0.01),功能性滤过泡的比率A组80.8%,B组92.7%,两组统计学上差异显著(χ2=4.30,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较传统小梁切除术能更好的维持术后正常的前房,从而避免由此导致的并发症,且远期控制眼压及维持功能性滤过泡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低眼压浅前房的原因和处理。方法回顾性总结2006年1月至2010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行小梁切除术闭角型青光眼患者94例110眼发生低眼压浅前房的常见原因和处理探讨。结果 94例110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21眼,发生率为19.09%,眼压8mmHg至测不出,时间术后1-5天。其中滤过过畅9眼,42.86%,结膜瓣渗漏6眼,28.57%,脉络膜脱离6眼,28.57%。通过保守治疗19眼,手术治疗2眼。结论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高,常见原因滤过过畅,脉络膜脱离和结膜瓣渗漏。大部分患者通过保守治疗治愈。  相似文献   

19.
超声乳化与小梁切除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对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对比研究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小梁切除术对初次发作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将58例(58眼)初次发作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9例(29眼),A组行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行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3~6月。结果 术后随访期间两组视力均有提高,以A组提高明显。A组术后前房深度增加;B组术后前房深度减少,并且有5例术后早期发生了浅前房。术后两组眼压均比术前明显降低,早期以B组下降明显,A组有6例术后1天眼压高于21mmHg(1mmHg=0.133kPa),经局部用药后降至正常。结论 初次发作的合并有白内障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若无明显前房角粘连,经药物治疗眼压控制不佳者,采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有效地降低眼压恢复视功能,且术后并发症较传统的小梁切除术为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前房穿刺术联合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PI)治疗原发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患者36例40眼分为联合治疗组及传统治疗对照组,联合治疗组行前房穿刺联合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对照组按常规行药物治疗,根据眼压结果选择不同手术,并观察眼压、前房角开放范围、发作终止率及小梁切除术率。结果:发作终止率:联合治疗组为89%,传统治疗组为38%;小梁切除手术率联合组32%,对照组76%。结论:发作期行前房穿刺及LPI联合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它能迅速打开房角、降低眼内压,因此提高了大发作终止率,降低了小梁切除手术比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