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景:随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随访时间的延长,需行翻修者逐渐增多。而人工关节出现机械性松动前常已发现假体周围骨溶解,它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重,不断加重的骨溶解会引起人工关节松动,最终导致关节翻修。 目的:观察非骨水泥假体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翻修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2004/2009沈阳市骨科医院收治的人工关节置换后患者41例(41髋)进行了翻修,再置换关节为北京普鲁士钢研外科植入物有限公司提供的旋入式全髋关节及美国史塞克有限公司生产的非骨水泥压配式全髋关节。41个髋臼中无髋臼骨缺损8髋,GustilloⅠ~Ⅱ型髋臼松动17髋,Ⅲ型髋臼松动8髋,对上述患者直接用纯钛螺旋臼成型或髋臼底加用颗粒植骨;Ⅳ型髋臼松动骨缺损8髋,采用颗粒植骨,钛网重建髋臼,骨水泥髋臼假体成型。取出假体柄后试情况置入非骨水泥普通假体柄或加长柄,根据试骨缺损情况进行假体周围植骨,必要时捆绑带固定。 结果与结论:髋臼侧进行了钛网重建植骨的8例患者翻修后3 d可以下地非负重拄拐行走,其余患者均可以于翻修后3 d下地负重行功能练习。翻修后随访6~66个月,无假体移位下沉等不稳迹象,无需要再重新翻修的病例,Harris评分由翻修前的平均32.6分增加到翻修后的平均88.1分。随访X射线片显示部分患者骨质改建,密度增加,未发现假体周围有新出现亮带的患者。结果提示,采用非骨水泥假体对髋关节进行翻修后,近期可取得较好的修复效果,远期效果有待随访。  相似文献   

2.
林基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0,14(30):5547-5550
背景:继往的人工髋关节置换切除股骨颈,将严重改变压应力系统和张应力系统之间的受力平衡。而保留股骨颈则保留了股骨颈健康骨结构,使假体应力沿股骨近端生理状况分布,亦可防止股骨近端骨质疏松导致假体松动。 目的:评价股骨颈保留型人工髋关节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2003-03/2008-04施行股骨颈保留型人工髋关节置换42例52髋,均应用S-ROM假体(Depuy,美国),假体分为髋臼部分和股骨部分。记录髋关节置换时间、术中出血量、置换后住院天数、Harris评分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置换后摄标准髋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并测量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 结果与结论:全部病例随访12~61个月,平均39个月。全髋关节置换时间30~70 min,平均45 min。术中出血70~200 mL,平均110 mL。置换后X射线片测量髋臼外展角平均44.1°,前倾角平均21°。置换后第5天髋关节摄片确认置入假体正常后即要求扶助行器下地活动。置换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平均(32.7±6.3)分,置换后3个月Harris评分平均(93.2±4.1)分。提示股骨颈保留型人工髋关节置换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假体稳定、假体磨损小的特点,可以作为传统股骨柄的替代治疗。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普遍认为非骨水泥型假体适用于年龄< 65岁的患者,骨水泥假体适用高龄、骨质情况欠佳的患者。但没有明确证据表明非骨水泥假体不适用于年龄> 70岁、既往身体健康、日常活动量满意、无骨质疏松或有轻度骨质疏松的患者。 目的:观察非骨水泥型髋关节假体用于老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效果。 方法:纳入行非骨水泥假体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年龄> 70岁的老龄患者57例65髋,平均年龄86.3岁;其中股骨颈骨折33例33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8例25髋,髋关节发育不良6例7髋。记录置换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置换后初次下床活动的时间、置换前及置换后3,6,12,24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X射线片结果、置换后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随访6~40个月,平均19.6个月。53例完成随访,4例失访,未发现假体松动和需翻修手术病例。Harris评分由置换前的平均(40.7±18.9)分提高到置换后的(89.2±5.5)分,优良率为93.7%。置换后并发症包括术口血肿1例、脑血管意外1例几泌尿系感染1例。提示老龄患者用非骨水泥型髋关节假体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能达到满意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4.
背景:现有文献对于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的研究已较为深入,而对于骨水泥与非骨水泥型人工双动型假体的疗效观察很少报道,对于骨水泥型及非骨水泥型假体之间有何差异,国内的研究很少。 目的:比较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双动头假体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病例来自2004-01/2005-12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骨科。 对象:选择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颈骨折(Garden Ⅲ型和Ⅳ型)患者131例,男39例,女92例,年龄65~98岁,平均79岁。左髋72例,右髋59例。 方法:置换前对患有不同程度基础疾病的患者给予相应治疗。入院后三四天进行股骨头置换治疗,均为同一术者操做,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骨水泥组采用骨水泥假体治疗;非骨水泥组采用非骨水泥假体治疗。置换后随访3年。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估患髋。 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及髋关节Harris评分、死亡率、假体翻修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随访期间骨水泥组6例患者死亡,非骨水泥组8例死亡。骨水泥组置换后3个月,43例患者可独立行走,15例需助步器辅助行走,5例仅能活动(卧床活动)。非骨水泥组27例患者可独立行走,35例需助步器辅助行走。骨水泥组9例患者住院时出现合并症,非骨水泥组有15例出现置换后并发症。置换后3年,骨水泥组有14例翻修(均为假体松动),翻修率23.73%。而非骨水泥组仅有5例翻修,其中1例股骨干劈裂,4例假体松动,翻修率8.62%。置换后1年,两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患者随访期间髋臼磨损基本无差异,髓腔占有率非骨水泥组明显高于骨水泥组。两组患者置换后均未见假体脱位、异位骨化及骨溶解。 结论:在随访期内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双动头假体置换后患者髋关节功能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背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的方法有动力髋螺钉、Gamma钉、股骨近端髓内钉、角钢板、股骨近段锁定钢板等,其中以动力髋螺钉应用最为广泛,但其失败率也逐渐增加。 目的:观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应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的病例特征。 方法:于2004/2007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病例4例,患者为自行跌倒,按Evans分型,Ⅱ型1例,ⅢA 型2例,ⅢB型1例。动力髋螺钉置入后6个月~1年出现内固定物移位,股骨头切割,骨折不愈合,髋内翻畸形,髋部疼痛,不能行走。继之采用骨水泥髋臼假体,按45°外展角,10°~15°前倾角置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按照Harris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与结论:4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5~2.0 h,术中出血量400~600 mL,未出现骨水泥过敏反应。置换后无切口感染,无脱位,无坠积性肺炎,无压疮。经3~12个月随访,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髋关节功能满意,摄片人工关节在位,假体匹配良好,Harris评分平均81分。结果提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后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可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改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
回顾性分析2004-09/2006-11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8例(8髋),男2例,女6例,年龄35~65岁,平均46岁;置换前行X射线摄片及CT检查,提示所有患者患侧髋臼角(Sharp角)均> 45°,股骨头包容不良,关节间隙缩窄,shenton线连续性欠佳。按Crowe分期,CroweⅡ期5例5髋,CroweⅢ期3例3髋。置换前Harris评分44~62分,平均50分。全部患者均采用全髋置换,假体采用非骨水泥或混合型固定模式,其中非骨水泥生物固定者6髋,水泥固定者2髋。所有患者髋臼侧均采用髋臼内壁截骨内移法安放髋臼假体。记录置换时间,置换过程中出血量,置换后住院天数,Harris评分及围置换期并发症;置换后临床随访观察截骨断面及植骨块愈合情况。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6个月,全部患者关节功能恢复良好,随访病例中未出现感染、坐骨神经损伤、髋关节脱位、股骨干骨折、深静脉血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置换后6个月Harris评分86~94分,平均88分。置换后3个月X射线平片提示截骨断面及植骨块愈合良好。提示髋臼内壁内移截骨全髋置换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作用明显,早中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针对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的康复治疗较少,且大都以遵循传统的负重限制。 目的:比较早期负重和晚期负重对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探讨制定科学与个体化康复方案的可行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组对比观察,病例来自2003-04/2006-03中山大学附属一院骨科和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 对象:共收集行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40例(42髋),男21例,女19例,年龄32~63岁,平均50岁;符合研究入选标准的有30例(32髋)。 方法:3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15例。早期负重组:对患者进行早期负重康复治疗;晚期负重组:对患者进行晚期负重康复治疗。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案,除术后负重方法不同外,均予系统的早期康复治疗。分为术前和术后阶段,基本训练内容包括肌力和耐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转移能力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以及其他训练(心理指导,呼吸功能训练,出院后的指导如家居环境改造、家庭康复方案及复诊计划等)。 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置换前和置换后12周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及WOMAC量表对入选患者进行功能评定。放射学评定包括置换前测量股骨皮质指数和CC值,置换后测量两组的假体柄髓腔内充填率,并动态观察股骨假体骨结合情况、髋臼杯固定情况以及假体有无松动、骨溶解、异位骨化等。 结果:①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术后假体脱位,未见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无髋部感染病例。②置换后12周随访时早期负重组患者Harris评分为(93.06±3.42)分,高于晚期负重组(86.63±5.44)分(P < 0.001);WOMAC评分早期负重组(4.94±2.21)分,低于(12.19±5.26)分(P < 0.001)。③股骨皮质指数和CC值及假体柄髓腔内充填率两组相比,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后12周与置换后1周内的X射线平片比较,两组股骨假体均无明显下沉征象(下沉均<1 mm),也无透亮线(透亮区)或反应线形成。早期负重组和晚期负重组分别有3例和5例出现“点焊”现象,所有假体均未发现小珠脱落、骨性底座、骨质溶解及异位骨化、移位等假体不稳或固定失败的征象发生。 结论:早期康复、早期负重对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后患者功能改善更明显,科学、个体化康复方案的制定必须要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植入假体的初始稳定性以及髋周软组织平衡等因素。  相似文献   

8.
背景:Crowe Ⅱ、Ⅲ、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真臼发育差,且受股骨头蚀损影响,外侧壁常有缺损,因此大部分患者均需采用自体植骨、假臼重建。 目的:观察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时采用自体股骨头植骨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07-03/2009-11四川省骨科医院髋部创伤科收治的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15例15髋,单侧患者双下肢不等长为(2.7±0.8) cm,置换前Harris评分为(41.6±12.8)分。术中15髋采用标准全髋关节置换,同时采用自体股骨头植骨重建髋臼旋转中心。置换后随访摄骨盆正位和患髋侧位X射线平片评价髋臼和股骨假体位置、植骨块愈合情况以及双下肢长度。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一两年,平均1年。置换后12个月X射线平片示植骨块均已愈合。末次随访时单侧患者双下肢不等长(0.8±0.3) cm,Harris评分为(89.3±6.5)分,与置换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X射线平片示髋臼和股骨假体无移位,未见植骨块有明显移位和吸收塌陷征象。提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行全髋关节置换时采用自体股骨头植骨有利于恢复髋臼旋转中心,提供良好髋臼固定。  相似文献   

9.
摘要:2002-12/2008-04对20例髋臼发育不良伴严重骨性关节炎或股骨颈骨折的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男6例,女14例;年龄40~70岁,平均59岁;双侧12例,单侧8例;主要症状为疼痛及跛行。置换前X射线:患侧髋臼CE角均> 25°,髋臼变浅,髋关节包容不全。随防10个月~6年,平均48.5个月。Harris评分平均91.0分,优18例,良2例,近期优秀率达到100%。全髋关节置换后X射线片示股骨柄和髋臼假体的位置以及假体与周围的骨质匹配良好,重建的髋关节中心均位于真臼中心点位置,假体无松动及明显下沉迹象,生活自理并恢复日常工作。对于髋臼发育不良伴严重骨性关节炎或股骨颈骨折的成人患者,如能处理好髋臼及股骨近段的畸形,选择好合适的假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越来越多的高龄髋关节病变患者需要接受全髋置换治疗。但由于老年患者常存在骨质疏松,骨量易丢失,以及骨愈合能力差等问题,在施行全髋置换时,应选择何种固定类型以及何种设计的全髋股骨柄假体最为理想仍存在不同意见。 目的:观察高龄患者锥形股骨柄假体全髋置换的中期疗效。 方法:选择2002-02/2004-02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70岁以上应用锥形股骨柄假体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患者65例(70髋),术前诊断:股骨颈骨折35例,髋关节骨关节炎1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8例,人工股骨头术后松动9例,类风湿性髋关节炎2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1例。分别于置换后1周、3,6个月随访,以后每年随访1次,对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和X射线平片进行复查。 结果与结论:6例因癌症死亡,4例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其余55例随访六七年,平均6.5年。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85~95分,平均90分。2髋出现轻度大腿痛,无一髋需行翻修治疗。置换后1年内X射线平片显示假体下沉小于1.5 mm者36髋。此后未再出现假体下沉。置换后3~6个月在Gruen 6区近段羟基磷灰石涂层部位出现典型的骨锚固征及松质骨和皮质骨密度增高影像。此后所有患者包括Dorr C型髓腔者均无柄端周围的骨质增生或“底座征”,也无股骨近段或远段髓内骨溶解及假体松动。按Engh标准评定全部患者均获骨性固定。提示锥形股骨柄假体的锥形设计特征既可获得置入髓腔后的初始固定,又可获得由于负重行走后的假体适度下沉所产生的二次稳定,用于高龄患者生物型全髋置换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背景:假体和股骨近段髓腔横断面的匹配非常重要,模板测量法术前预测股骨假体型号准确率低,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新的方法用于全髋关节置换前预测假体型号。 目的:探讨股骨颈内侧径测量法在全髋关节置换前选择股骨假体型号的可行性及准确性。 方法:收集58例(65髋)初次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在髋关节置换前使用CT测量股骨颈髓腔内侧径,并利用股骨颈髓腔内侧径对比股骨假体型号大小术前选择假体型号,以采用模板测量法为对照。 结果与结论:股骨颈髓腔内侧径与各假体系统的假体型号之间都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r=0.84~0.85;P < 0.05),说明应用股骨颈髓腔内侧径作为全髋关节置换前选择假体型号具有可行性。股骨颈内侧径测量法预测股骨假体型号的优秀率及优良率均高于模板测量法的优秀率及优良率(P < 0.01,P < 0.05)。当年龄> 45岁时,股骨颈内侧径测量法选择的假体型号优秀率可达66%,高于模板测量法的32%(P=0)。说明在全髋关节置换前计划时,采用股骨颈内侧径测量法预测股骨假体型号准确性高于模板法,并且股骨颈内侧径测量法更适用于中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2.
背景:非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前计划中常用的模板测量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准确性不高。有研究表明股骨峡部髓腔在髋关节置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股骨假体的安置和置入后的稳定。 目的:观察CT峡部测量股骨峡部在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中的作用。 方法:收集4例尸体股骨的CT影像及额状解剖面,分析股骨假体与股骨峡部紧密压配及与皮质骨的接触情况。CT测量50例(55侧)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股骨峡部最长髓腔内径、最小髓腔内径及皮质厚度;利用最小髓腔内径预测假体型号。采用模板测量法作为对照。 结果与结论:3例尸体股骨假体可在股骨峡部紧密压配接触到骨皮质。55例的峡部最长髓腔内径大小为8.2~22.4 mm,平均(14.2±3.1) mm;峡部最小髓腔内径为6.1~17.9 mm,平均(10.2±2.9) mm;皮质厚度2.7~12.7 mm,平均(7.5±1.8) mm。利用CT峡部测量法预测假体存在较高优秀率(50.9%)。与对照组预测假体型号之间的优秀率存在明显差异(P < 0.05);而优良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当年龄≤65岁时,CT峡部测量法选择的假体型号优秀率可达63.9%;当峡部最长髓腔内径与最小髓腔内径的比值≥1.4时,CT峡部测量法的优秀率为70%。提示股骨假体在股骨峡部的紧密压配对股骨假体的稳定起重要作用。CT峡部测量法预测全髋关节置换股骨假体型号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柄周围骨折9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因金属假体存在、局部骨质质量下降,治疗难度大,治疗方式选择存在诸多争议。 目的:总结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柄周围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及相应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一科2001-02/2009-06收治的9例股骨假体柄周围骨折患者,依据Vancouver骨折分型,A型骨折1例,B1型骨折3例,B2型骨折4例,C型骨折1例。分别采用保守治疗、钢丝环扎、长柄翻修术结合钢丝环扎和钢板内固定治疗骨折,观察治疗效果及其不良事件。 结果与结论:9例患者跟踪随防1.1~4.5年,平均随访2.5年,6例患者治疗后获得骨折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6个月。2例长柄翻修结合钢丝环扎内固定的B2型患者和1例钢板固定C型患者骨折未愈合。提示根据骨折部位、假体稳定性和骨组织质量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以及尽量保护骨折端血运是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背景:在众多全髋关节置换动物模型中,犬因其与人类的高度相似性及易于管理、饲养的特点而倍受青睐。 目的:在德国牧羊犬上建立并评价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置换模型。 方法:德国牧羊犬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骨水泥固定组,生物固定组。空白对照组仅行手术入路操作,后两组分别行骨水泥固定与生物固定全髋关节置换。分别于术后即刻、3,6,12个月X射线观察植入物形态。 结果与结论:空白对照组动物术后恢复好。骨水泥固定组中2只动物发生股骨骨折,继发伤口感染;2只动物置换后假体周围感染;1只动物骨水泥由臼底渗入盆腔。生物固定组中3只动物发生伤口及假体周围感染;1只术后反复发生脱位。其余实验组动物术后恢复好,步态基本正常,术后即刻、3,6,9及12个月X射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实验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9%(2/22),总感染率32%(7/22)。说明犬全髋关节置换模型是一个稳定的,成功率较高,可重复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背景:股骨颈骨折除关节置换以外,其他治疗方法均存在股骨颈骨折愈合缓慢,预后差,并发症多,长时间不能负重的问题。课题组研制的骨折髋支撑关节是一种新型、非限制型髋关节支撑器,集骨折固定与关节支撑于一体,攻关年轻人股骨颈骨折并发症防治难题。 目的:分析骨折髋支撑关节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力学效应。 方法:采用AutoCAD导入方式建立3组2D有限元模型,即正常髋关节、股骨颈骨折2钉固定、2钉固定+骨折髋支撑关节模型。选用ANSYS(PLANE82)划分网格二维4节点单元,等同条件下分别完成计算。 结果与结论:正常髋关节组、股骨颈骨折2钉固定组的股骨头承重区应力峰值为1.029,1.63 MPa,2钉固定+骨折髋支撑关节组仅为0.1~0.4 MPa。股骨颈骨折2钉固定组的骨折固定螺丝钉应力峰值为37.186 MPa,2钉固定+骨折髋支撑关节组仅为7.474 MPa。结果提示,在多钉固定基础上安装骨折髋支撑关节,可保护股骨颈和股骨头修复愈合,为年轻人股骨颈骨折治疗展现了良好的前景。 关键词:骨折髋支撑关节;骨股颈骨折;有限元分析;压力;数字化医学  相似文献   

16.
背景:股骨近段髓腔的形态学特点对于股骨假体的匹配和远期稳定性至关重要。但目前还没有基于三维CT多平面重建股骨近段髓腔的形态学研究。 目的:分析国人近段股骨髓腔的总体三维形态学特点,用以指导假体设计和手术操作。 方法:50件(25对)正常国人的股骨标本,由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提供。对股骨标本进行CT扫描和多平面重建,在矢状面、冠状面及横断面重建图像中选择标准化层面分别测量股骨前弓角、近段股骨髓腔长度、股骨距轴线与近段股骨髓腔轴线的夹角(股骨距矢状面倾角)、干骺端髓腔内壁倾角以及股骨颈前倾角。应用Pearson二元相关分析明确以上参数的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近段股骨髓腔长度为(175.6±8.6)mm;股骨前弓角为(10.6±1.8)°;在经股骨距内缘层面、中份层面和外缘层面股骨距矢状面倾角分别为(12.7±1.2)°,(6.3±0.9)°,(0.3±0.06)°;干骺端髓腔内壁倾角为(18.8±2.7)°;股骨颈前倾角为(11.0±2.3)°。相关分析表明股骨前弓角和股骨颈前倾角呈显著正相关(r=0.749,P=0.014)。在矢状面上,由内侧向外侧股骨距轴线与近段股骨髓腔轴线逐渐趋向一致。虽然在外观上近段股骨在干骺端部位存在后弓,但近段股骨髓腔的轴线为直线,近段股骨髓腔无后弓。提示进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直柄假体更能够适应国人近段股骨髓腔的形态。干骺端髓腔内壁的较大倾角使其成为股骨近端应力承载的最重要部位,因此干骺端髓腔内壁倾角应作为假体选择和术前计划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7.
彭昊  马进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1,15(48):8977-8980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患者选用内固定治疗成功率不高。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 方法:纳入69例年龄大于70岁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选用全髋关节置换作为主要治疗手段。记录置换后并发症、死亡周期、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恢复正常功能的时间周期。 结果与结论:16例患者失访,剩余53例。7例以上患者死于置换后1年内。置换后第1个月的Harris评分为66±7,第3个月为72±6,第1年为74±5,第3年为76±6,其中27例5年后的Harris评分为76±8。患者恢复下地行走能力的平均时间为28 d。所有患者未出现假体松动和植入感染现象。提示全髋关节置换可作为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一种有效选择,患者在极低的器械故障风险下能更快地恢复,避免了内固定治疗失败的风险问题,使患者能够在治疗后保持良好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选择2002-02/2007-05在天津医院关节外科发育性髋臼发育不良、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出现假体周围骨折的患者9例(9髋)。男1例,女8例,年龄52~69岁。初次全髋关节置换选用股骨假体与髓腔锉同号,髋臼假体直径比髋臼锉直径大2 mm。对患者术后疼痛、功能、活动范围、畸形程度进行Harris评分。随访时间最短1年,最长6年。髋臼骨折中4例为稳定性骨折,给予多枚螺钉加强固定,1例为不稳定性骨折,给予结构性植骨配合多枚螺钉固定;股骨骨折中1例为Vancouver AG型,给予钢丝捆绑固定,3例为B1型,给予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或钢丝捆绑,1例为C型,给予LCP内固定。定期复查X射线片,未发现髋臼假体周围透亮带及松动表现。Harris评分平均为87.2分。结果表明:在发育性髋臼发育不良患者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选用的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直径应当不超过髋臼锉直径2 mm。对于骨折疏松明显的患者,最好选用与髋臼锉相同直径的髋臼假体并使用螺钉固定,或选用骨水泥型假体。当出现髋臼骨折时,可选用多枚螺钉固定或同时进行髋臼植骨。术中发生骨折,应当根据骨折类型和假体稳定性选用适合的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