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腮腺混合瘤发病的临床特点、术式选择及并发症的防治原则和方法。方法对腮腺混合瘤手术39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腮腺混合瘤单纯摘除术组复发率高,复发率为33.3%。行肿瘤及浅叶或全叶摘除术加面神经解剖术组发生暂时性面瘫3例,发生率为37.5%,面瘫在2~5个月恢复。发生涎瘘4例,发生率为50%,在2~4周治愈。发生Frey’s综合征5例,发生率为62.5%。行腮腺混合瘤及区域性切除术组较行肿瘤及浅叶或全叶摘除术加面神经解剖术组并发症明显降低,暂时性面瘫4例,发生率为14.8%。发生涎瘘2例,发生率为7%,在2~4周治愈。发生Frey’s综合征6例,发生率为22.2%。结论在腮腺混合瘤瘤体直径较小,位置较浅或位于腮腺下极,采取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腮腺混合瘤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腔颌面部肿瘤中,涎腺瘤发病率较高;而在涎腺肿瘤中,又以腮腺混合瘤最多见。腮腺混合瘤均以手术治疗为首选,但手术并发症常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经临床实践,笔者对腮腺混合瘤传统的经典术式进行部分改进,在预防和处理并发症方面,获得良好效果。现将改进的腮腺混合瘤切除手术方式介绍如下,并对术后复发、面瘫、淤血或肿胀、积液或涎瘘等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进行总结和讨论。1临床资料1997年1-12月共施行腮腺混合瘤手术168例,其中男性83例,女性85例;年龄4-78岁;左侧83例,右侧85例。2改进术式根据腮腺肿瘤手术的目的是切除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腮腺混合瘤手术方法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7至2009年收治的经病理证实为腮腺混合瘤的50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50例腮腺混合瘤腮腺部分切除术后随访1-3年,下颌缘支暂时性面瘫4例,无永久性面瘫,涎瘘1例,味觉出汗综合征4例,3例复发.结论 腮腺混合瘤是唾液腺肿瘤中的常见者,临床表现多样,根据B超及CT片可初步明确诊断.术前根据肿瘤部位及患者年龄大小,设计合理的手术方案,术中仔细轻柔操作,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腮腺区肿瘤的术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腮腺区肿瘤的手术方式与肿瘤复发等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对69例腮腺区肿瘤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9例腮腺区肿瘤中,术后复发1例(14%),出现面瘫16例(23%)、涎瘘8例(12%)、Frey症(出汗综合征)5例(7%).其中单纯瘤体摘除术(即剜除术)5例,术后复发1例(20%);肿瘤连同周围部分腮腺及淋巴结区域性切除术12例,术后出现面瘫2例(17%),1个月后自行恢复,涎瘘5例(42%),Frey症1例(8%);肿瘤+腮腺浅叶切除术+面神经饵剖50例,术后出现面瘫12例(24%),术后3~6个月恢复正常,涎瘘3例(6%)、Frey症4例(8%);肿瘤+腮腺全叶切除(保留面神经)术2例,术后出现面瘫1例(50%),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另1例为永久性面瘫(50%).结论 腮腺区肿瘤的术后复发等并发症与腮腺手术方式密切相关,严格掌握正确的手术方式可减少肿瘤的复发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进腮腺断面的处理方法。方法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施行部分解剖面神经+腮腺区域切除术治疗86例腮腺良性肿瘤,其中Wa~hin瘤45例,混合瘤41例;观察组41例,采用腺泡膜外切除(用电刀在所定切缘沿腺泡膜的外壁切除腺泡)方法处理腮腺断面和解剖面神经时造成的腺体断面;对照组45例,采用经典的分离、钳夹、切断、结(缝)扎方式处理腮腺断面。手术中均解剖和保护面神经,均保留腮腺导管。统计比较两种方式的优劣。结果术后随访2,6年,术后短期涎瘘6例(观察组0例、对照组6例),经局部加压包扎,4个月内痊愈;术后暂时性面神经麻痹9例(观察组1例、对照组8例),经营养神经、支持治疗6个月内均已恢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解剖面神经+腮腺区域切除术处理腮腺断面,腺泡膜外切除优于经典方式。  相似文献   

6.
治疗腮腺混合瘤传统经典术式为保留面神经腮腺浅叶及全腮腺切除术。但术后常并发面瘫、面部凹陷、腺瘘、味觉出汗综合征及患侧患腮腺功能丧失等。从1988-10~1998-10我们采取腮腺区域性切除保留导管治疗混合瘤68例,并于同期采用常规手术治疗50例相对照...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腮腺多形性腺瘤区域性切除术与浅叶切除术两种术式的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总结2002年2月~2008年8月收治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68例,其中36例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32例行腮腺浅叶切除术。结果: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的患者术后,Frey综合征(耳颞神经综合征)、涎瘘、面瘫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腮腺浅叶切除患者术后,但是肿瘤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区域性切除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还可以保存腮腺一定的功能,可作为腮腺多形性腺瘤临床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腮腺混合瘤治疗方法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对60例腮腺混合瘤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手术治疗,跟踪随访观察疗效。结果11例患者临床观察无恶变倾向,49例手术治疗患者,21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面神经麻痹15例,涎瘘2例,复发1例, Freys综合征2例。结论手术治疗是腮腺混合瘤的首选方法,术中的精细操作及术后的正确处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腮腺混合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与腮腺切除手术方式的关系。方法对82例术后病理诊断为腮腺混合瘤的病例术后面神经功能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按H-B系统面神经功能分级方法以(HB>1)视为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进行评价。结果82例治疗手术中,面神经损伤32例,占38.78%。其中腮腺区域性切除32例,术后出现面神经功能障碍5例(15.7%),腮腺浅叶摘除30例中,术后出现面神经损伤11例(37%),腮腺全切解剖面神经的20例,术后全部出现暂时性面瘫(100%),所有面神经功能障碍均在3个月内恢复。结论腮腺全切术后面神经重要分支功能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腮腺浅叶摘除术和腮腺区域切除术,面神经主要分支功能损伤与手术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廖圣恺  卢保全  陈静 《淮海医药》2005,23(5):352-353
目的探索腮腺肿瘤既能彻底切除,又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功能性术式。方法对48例腮腺肿瘤,采用自腮腺嚼肌筋膜下翻瓣,游离面神经分支,保留导管,部分切除腮腺组织。通过6个月~5年随访,观察术后面瘫、味觉出汗综合征(Frey’s综合征)、面部外形、腮腺导管口分泌、涎瘘、复发等情况。结果48例患者中,5例口角歪斜,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3月后恢复,2例味觉出汗综合征,2例肿瘤复发,1例涎瘘,患者术后颜面两侧基本对称,腮腺导管口分泌基本正常。结论功能性腮腺切除术克服了传统术式缺陷,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腮腺混合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方法,以便进行临床推广。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收治的腮腺混合瘤患者136例,实施恰当的预防措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对已发生并发症的患者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缓解患者的病情。结果136例腮腺混合瘤术后患者中显效81例,显效率为59.56%,有效41例,有效率为30.15%,总有效率为89.71%。术后复发1例,并发面瘫3例,2例患者发生涎瘘,另有少数患者出现轻微的术后肿胀或充血,全部并发症患者经相应的处理后都得到了缓解。结论腮腺混合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方式、操作技术及术后处理不当有关,恰当的预防措施能够有效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若患者已发生并发症,只要给予正确的处理后均能得到缓解。我组患者并发症发病率低,可见我组的护理方法正确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腮腺混合瘤是口腔颌面较常见的涎腺肿瘤。以往治疗方法多采用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术,但术后常出现肿瘤复发,涎瘘等.为避免出现这些并发症,我科于1992年5月~1995年5月采用全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混合瘤15例,术后随访观察6个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术式在手术切除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对36例腮腺良性肿瘤首发病例(肿瘤直径均≤3.0 cm),根据肿瘤发生部位,选择不同切口,采用保留腮腺主导管的肿瘤+区域性腮腺切除术+局部面神经解剖术的改良术式。术后随访6个月~3年,观察患者术后肿瘤有无复发,并发症发生等情况;测定每个病例手术前后总唾液量,评价术后腮腺分泌功能。结果 36例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肿瘤术后无复发,未出现涎瘘、Frey综合征、口干。1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于2周左右恢复正常。术前唾液总量为(6.6±0.76)ml/6 min,术后唾液总量为(6.2±0.82)ml/6 min,手术前后唾液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术式手术切除腮腺良性肿瘤,术后肿瘤无复发,并发症少,术后腮腺分泌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腮腺内部分切除术和浅叶切除术在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192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施行腮腺内部分切除术,对照组施行腮腺浅叶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形成瘢痕大小、局部凹陷畸形程度、暂时性面瘫情况、发生涎瘘情况、发生Frey综合征情况、腮腺功能丧失情况等方面的基础指标,并进行对比。结果:腮腺内部分切除术优于腮腺浅叶切除术。两种术式在术后出现复发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腮腺内部分切除术是一种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且能保存腮腺部分功能的术式,可作为腮腺多形性腺瘤临床手术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5.
周瑜  叶茂昌  王来平  王祎  朱伟政  彭晖 《安徽医药》2018,22(9):1726-1728
目的 分析逆行性解剖面神经下颌缘支的方法在腮腺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因腮腺良性肿瘤接受腮腺切除术的183例患者按腮腺切除术中面神经解剖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解剖面神经下颌缘支的逆行法133例为Ⅰ组,其余解剖法50例为Ⅱ组,比较两组患者腮腺切除后手术时长、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Ⅰ组手术时长短于Ⅱ组[(94.1±4.77)min比(133.6±2.21)min,t=76.193,P=0.000]、Ⅰ组术中出血量少于Ⅱ组[(52.3±1.19)mL比(97.2±3.88)mL,t=80.418,P=0.000]、术后暂时性面神经麻痹Ⅰ组13例,Ⅱ组11例(χ2=4.767,P=0.029)、术后永久性面神经麻痹Ⅰ组1例,Ⅱ组3例(χ2=2.548,P=0.110)、术后涎瘘Ⅰ组9例,Ⅱ组9例(χ2=3.981,P=0.046)、术后Frey综合征Ⅰ组14例,Ⅱ组10例(χ2=2.862,P=0.091).两组患者术后无复发病例.结论 解剖面神经下颌缘支的逆行法可有效地缩短腮腺切除术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方式的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改良术式的临床应用.方法 手术治疗24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通过对腮腺手术切除的范围控制和手术切口的后移及缩短来完成对手术的改良.结果 24例患者创口均Ⅰ期甲级愈合,无肿瘤复发,颌面部切口隐蔽,瘢痕不明显,腮腺区外形良好,无涎瘘.其中4例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耳垂麻木,均在3个月内得到恢复.2例患者出现暂时性面瘫,经过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2个月内恢复正常.1例患者术后出现Frey氏综合征.结论 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改良术式,能充分暴露并完整切除腮腺及肿瘤,术后有较满意的面部外形,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提高腮腺肿瘤诊断水平和临床治愈率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4年12月至2010年12月我科进行的29例腮腺肿瘤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了病例资料的病理分类、临床治愈、术后复发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本组29例腮腺肿瘤患者,其中良性肿瘤为24例,恶性肿瘤为5例,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本组患者中有2例多形性腺瘤良性肿瘤术后复发,2例恶性肿瘤术后复发;本组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7例;2例患者发生涎瘘;有1例患者因肿瘤破坏了面神经颊支.结论 手术治疗腮腺肿瘤的治愈率高,为首选治疗方式,术式选择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决定.  相似文献   

18.
混合瘤是涎腺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而腮腺是其中的好发部位,约占85%。混合瘤是一种临界瘤,它的包膜不完整。发生于腮腺浅叶的混合瘤,常规的手术方法是解剖面神经,行腮腺混合瘤及腮腺浅叶切除。然而它的手术切口长,操作复杂,我科总结了多年的手术经验,改进了原有的手术方法,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胡玉坤  聂攀  后军  张令达 《安徽医药》2013,34(4):428-431
目的探讨功能性腮腺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首诊腮腺浅叶单发良性肿瘤病例51例,肿瘤直径均≤3.0 cm,采用保留耳大神经、腮腺导管及部分腮腺、重建腮腺咬肌筋膜的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治疗,距肿瘤边缘0.5~1.0 cm处的正常腺体组织内切除肿瘤,随访2个月~2年,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面部畸形较轻,腮腺功能良好,耳垂无明显麻木,无涎瘘及味觉出汗综合征,无永久性面瘫,其中5例出现暂时性面瘫。随访期间肿瘤无复发。结论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在体积较小(≤3.0 cm)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区域性切除的最佳手术方法。方法选择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44例,其中26例纳入试验组,行肿瘤区域性切除术,另选18例行肿瘤及腮腺浅叶切除术纳入对照组,术后随访6个月~4年,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术后腮腺瘘、面瘫、面部畸形及Frey综合征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肿瘤的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