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围术期血液保护是指围术期各个阶段联合应用不同医疗技术有目的地保护患者自身的血液,减少患者自身血液的丢失和对异体血输注的需求。如何降低患者围术期失血,减少血制品输注,进一步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是围术期血液保护技术的研究重点,也是麻醉医师的任务和目标所在。  相似文献   

2.
招伟贤 《广东医学》2011,32(22):2889-2891
血液保护是20世纪50~60年代提出的概念,主要基于对输血风险认识的加深、血源短缺的日益明显和输血费用的日益增加.世界各国及联合国WHO都在不遗余力地开发和推广血液保护相关技术,多年来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例如制定了输血指南、广泛开展了微创外科手术、建立重大手术的血液保护策略,包括术前或术中自体血储备、血液稀释、控制性低血压、动脉球囊封堵以及失血回收等,大大减少了手术失血与围术期输血.但是当前的血液保护技术并未完美,血液保护的理念也未能在许多有关人员中得到充分理解与执行,临床用血每年仍在递增,输血风险依然严峻,血液保护依然是任重道远.因此很有必要通过进一步的阐述加深对血液保护的理解,并通过制度与管理加强血液保护的执行力.  相似文献   

3.
陈洁  郑曼 《现代医学》2011,39(4):492-495
输血是重要的临床治疗手段之一,也是围术期麻醉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输血可能有潜在的危害,甚至产生致命的后果,其中关于异体输血引起的血源性疾病传播的问题更受到广泛关注。如何进行围术期血液保护、减少异体输血是麻醉医师的任务和目标。输血指征的有效执行是血液保护的核心,术前自体血储备、术中自体血液回收和血液稀释是减少失血和输血的有效措施,控制性低血压和体温保护等新老技术可显著减少手术失血,相关药物的应用既可预防失血又可治疗出血。作者围绕矫形外科手术特点,就"血液保护"概念的推广及围术期血液保护临床应用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正围术期血液保护是在围术期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来保护和保存血液,减少出血、少输血、不输血和自体输血,减少同种异体输血。近年来,心脏外科快速发展,血源短缺成为常态化。通过各种血液保护措施,减少围术期输血,已经证明[1]不仅可以明显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而且降低术后死亡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改善预后。心脏外科手术特别是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容易因凝血因子消耗和稀释、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股骨置换术的围手术期血液保护,节约血液,减少血液疾病的传播,使得医疗质量和安全都有所提高。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股骨置换术进行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于术后的1、3、5d对患者的血红蛋白进行复查,对血红蛋白低于90g/L的患者采取输血治疗,对股骨置换术的围手术期的血液进行保护,分析股骨置换术的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效果。结果通过对这100例患者的股骨置换术的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观察,股骨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患者的失血量较小,且术后安全性比较高,患者恢复的比较好,医疗效果明显。结论通过对股骨置换术的围手术期的血液进行保护,大大的降低了股骨置换术的医疗风险,还能能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医疗疗效和质量。  相似文献   

6.
徐慧  邵雪泉 《浙江医学》2006,28(1):68-70
利用胶体液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及立止血是围术期常用的血液保护方法之一。围术期采用血液保护可以减少患者血液有形成分的丢失,从而减少输血或不输血。我院自2003年以来对直肠肿瘤患者围术期行胶体液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及立止血(巴曲酶),患者出血量明显减少,效果良好,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心内直视手术期间患者的血液成分常常会由于多种原因受到破坏,如何更好地保护患者的血液,最大限度地减少血液成分被破坏,很多学者在这方面已做了不懈怠的努力,本文就近年来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患者血液保护策略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述。  相似文献   

8.
骨科手术出血量大,目前临床常用的血液保护技术主要包括血液稀释、应用止血药、术中血液回收、控制性降压等,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cute hypervolemic hemodilution,AHH)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液体治疗和血液保护的有效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等优点。瑚珀酰明胶是目前广泛应用的血浆代用品,具有扩充血容量和补充细胞外液的双重功效,  相似文献   

9.
正1血液保护的发展史血液保护是伴随体外循环技术产生的一种临床治疗策略。血液保护是改良各种设施、应用各种血液保护的药物及人工血液等方法,减少出血,最低限度的减少同种异体输血,节约血液资源。由于心外科手术中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对血小板、凝血因子的稀释、机械损伤及消耗,纤溶系统的激活,再加上手术部位的特殊性,术后出血难以控制,使心血管外科手术对异体输血十分依赖。血液保护作为心脏手术成功的基础之一,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综合措施,开展血液保护,围术期不输库血。方法 选择术前血红蛋白≥110 g/ L,血细胞比容≥0 .33 的心脏病患者,术中实施控制性降压,采用微创切口,术中认真止血,血液进行稀释,转机后采用自体血,预充液中加入抑肽酶,转流后机器血全部回输,术野采用三磷酸腺苷溶液浸泡等一系列措施。结果 31 例围术期患者未输库血,效果满意。结论 用综合措施开展血液保护,不失为一安全、可行、有效的方法,既节省了费用,又避免了输库血而感染肝炎等疾病,以及防止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11.
龙建平  熊卫民  盛斌  汪更胜  黄标通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4):392-393,395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少输或不输异体血的方法.方法 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病人应用术前自体储血,血液回收机回收术中失血以及术前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等综合血液保护方法.结果 实行血液保护措施病人输异体血量为0~2 400mL,平均185 mL/例,对照组输异体血量为300~3 600mL,平均520mL/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行血液保护措施病人中41.3%不输异体血,对照组为12%,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通过多种血液保护方法可明显减少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异体输血量.  相似文献   

12.
不输库血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40例报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报道 40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不输库血的临床经验。认为术前血红蛋白≥115 g/L、红细胞压积比≥0. 34的心脏病患者,通过严格的血液保护措施可以在其施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时做到不输库血。成功的血液保护措施有;严格控制输血指征;体外循环采用血液中度稀释;血液自体回输;术中保持足够的麻醉深度及术中严密止血等。用综合措施开展血液保护,安全、可行、有效,既节省了费用又避免了输库血而可能感染的传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血液保护的方法。方法:对52例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采取合理选择体外循环用品,围手术期使用抑肽酶和止血环酸,手术中尽量减少失血,严格控制术后输血等血液保护措施的结果进行总结。结果:本组患者围手术期平均用血量414ml,其中9例未输血,占17.3%。术后平均出血量312ml。结论:采取体外循环中及术后的多项综合性血液保护措施,可有效减少体外循环心内手术的用血量。  相似文献   

14.
肝叶切除手术是治疗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一种重要方法.由于肝脏解剖结构的特殊性,手术过程中常面临大出血的危险,需大量输入红细胞、血浆等制品,使病人又面临大量输血等并发症的危险.因此在肝切除手术中采取综合措施进行血液保护,已成为临床手术麻醉中的热点问题.本文就各种血液保护措施在肝脏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体外循环手术中自体输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将自体输血等多种节血措施综合应用于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心脏手术,观察不用或少用异体库血进行心脏手术的效果。方法对30例进行ECC心脏手术患者(实验组)术中采用综合节血措施,包括术前及ECC前采集自体血贮存术后回输、回输剩余机血、术前和术中应用药物保护血液提高凝血功能等。同期选择30例异体输血的心脏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积(Hct)、异体输血量及术后纵隔引流量等差异。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Plt、Hb和Hct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而术后引流量、异体输血量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直视手术采用自体输血等多种综合节血措施,能明显减少手术出血,少输或不输异体血。  相似文献   

16.
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的输血治疗及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宝燕  张建耕  宋昕梅  张文利 《医学争鸣》2006,27(21):1993-1995
目的:探讨肝移植患者手术期成分输血及血液保护的经验. 方法:所有肝移植患者依据基础疾病分为五组,比较不同基础疾病组之间血常规及凝血指标的变化差异,评估不同基础疾病对术中血液成分输注的影响. 结果:不同基础疾病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和凝血指标,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乙肝合并肝硬化组患者的红细胞输注量及血浆用量明显增多,与其他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基础疾病对血小板和全血的输注量无明显影响. 应用血液保护措施,可减少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的输血总量. 结论: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在不同时期选择适当的血液制剂输注,合理应用相应的血液保护措施,并对凝血功能动态检测,恰当纠正,可有效降低输血总量,有利于提高肝移植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在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中模板DNA质量对实验的影响以及提高模板DNA质量的途径。方法用PCR—RFLP法研究SNPrs1024611(G/A)的基因分型,从样本保存方式、保存时间及DNA提取方法三方面进行对比实验,观察其对模板DNA质量及SNP分析的影响。结果从抗凝血中提取DNA模板的得率比非抗凝血高,在SNP分析中,EDTA抗凝血效果最好、肝素抗凝血效果不好;基因组DNA在全血中的有效保存时间比提纯的DNA有效时间长;试剂盒法提取DNA的得率和纯度均高于传统的酚-氯仿法。结论可通过以下途径提高SNP研究中DNA模板的质量:采集血样用EDTA抗凝、分装成小份在-20℃冻存,避免反复冻融。使用前在37℃水浴中快速解冻,用试剂盒法提取DNA更适合于SNP的研究,提取的模板DNA要及时实验或分装后冻存于-20℃,若需长期保存模板DNA,保存全血优于保存纯化的DNA。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保留子宫动脉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良性病变的实用性。方法对56例子宫良性病变需行子宫切除者进行保留子宫动脉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分别测定手术前、后血清性激素水平(研究组);选择同期行全子宫切除术48例(对照组)作为对照组,比较二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结果研究组手术前后血清性激素水平无明显改变,提示此术式对卵巢功能无影响,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无差异。结论保留子宫动脉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是治疗子宫肌瘤等良性病变可供选择的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Anemia commonly affects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The causes are multifactorial and include acute blood loss, blood loss from diagnostic testing and blunted red blood cell production. Blood transfusions are frequently given to patients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to treat low hemoglobin levels due to either acute blood loss or subacute anemia associated with critical illness. Although blood transfusion is a life-saving therapy, evidence suggests that it may be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 number of blood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exist that may mitigate anemia in hospital patients and limit the need for transfusion. These strategies include the use of hemostatic agents, hemoglobin substitutes and blood salvage techniques, the reduction of blood loss associated with diagnostic testing, the use of erythropoietin and the use of restrictive blood transfusion triggers. Strategies to reduce blood loss associated with diagnostic testing and the use of hemostatic agents and erythropoietin result in higher hemoglobin levels, but they have not been shown to reduce the need for blood transfusions or to improve clinical outcomes. Lowering the hemoglobin threshold at which blood is transfused will reduce the need for transfusions and is not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orbidity or mortality among most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out active cardiac disease.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determine the potential roles for other blood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20.
庄伟强 《医学综述》2011,17(21):3311-3314
近年来,为了节约用血,减少输异体血引起的风险,人们对血液的保护越发重视。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作为一种有效的血液保护措施,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减少污染机会、稳定血流动力学及血液保护功能等优点,但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需进一步探讨。现就近年来急性高容血液稀释对机体生理功能和重要器官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