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基因是迄今发现的人类最大基因,长约2300 kb,含有75个外显子,编码14 kb mRNA。该基因的异常导致其蛋白产物抗肌萎缩蛋白异常,从而在临床上出现病情严重的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和病情缓和的Becker肌营养不良症(BMD)。60%以上的DMD/BMD是由于该基因部分外显子缺失所致,其中位于缺失热  相似文献   

2.
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基因是迄今发现的人类最大基因,长约2300kb,含有75个外显子,编码14kb mRNAE。该基因的异常导致其蛋白产物抗肌萎缩蛋白异常,从而在临床上出现病情严重前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和病情缓和的Becker肌营养不良症(BMD)。60%以上的DMD/BMD是由于该基因部分外显子缺失所致,  相似文献   

3.
部分抗肌萎缩蛋白基因酵母人工染色体物理图谱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酵母人工染色体《Yeast Attificial Chromosome,Hc)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大容量克隆载体,可容纳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碱基对的DNA大片段,对克隆巨大基因和绘制大尺度物理图谱具有显的优越性。抗肌萎缩蛋白基因是迄今发现的人类最大基因,长约:2300kb.该基因的异常,  相似文献   

4.
抗肌萎缩蛋白基因51号外显子的精确定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抗肌萎缩蛋白基因是迄今发现的人类最大基因,长约2300kb,含有75个外显子。对该巨大基因的研究是近年来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虽然抗肌萎缩蛋白基因Hind Ⅱ片段排序后就知道第51号外显子位于3.1kb的第40号Hind Ⅱ片段中,由于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组DNA至今未被克隆,  相似文献   

5.
抗肌萎缩蛋白基因是迄今发现的人类最大基因,长约2300 kb,含有75个外显子。对该巨大基因的研究是近年来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虽然抗肌萎缩蛋白基因HindⅢ片段排序后就知道第51号外显子位于3.lkb的第40号HlndⅢ片段中,由于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组DNA至今未被克隆,233bP的第51号外显子在3.lkp HindⅢ片段中的部位并不知道,也不知道它两侧的DNA结构。51号外显子  相似文献   

6.
Duchenne肌营养不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uchenne肌营养不良 (DMD)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严重肌营养不良 ,为X连锁隐性遗传病 ,病因为基因突变所致抗肌萎缩蛋白先天缺陷 ,主要病理过程为肌肉纤维进行性变性、坏死、脂肪填充 ,可累及多系统。本文就DMD的基因诊断、临床诊断及治疗方面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1 DMD的基因诊断1 987年由美国哈佛大学的Kunkel博士克隆了DMD致病基因 ,DMD基因长约 2 30 0Kb ,有 80个外显子 ,Xp2 1基因产物为抗肌萎缩蛋白 ,是 1 4Kb长的mR NA编码 ,主要位于骨骼肌的质膜面起细胞骨架作用 ,抗肌萎缩蛋白的基因缺失、重复或点突变 ,引起…  相似文献   

7.
应用完整的DMDcDNA探针,从人YAC基因文库中筛选并Southern杂交鉴定5个YAC-DMD克隆,其分子量分别为900kb,800kb,650kb,450kb和450kb。这些克隆是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特定区域DNA用之不竭的源泉,为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结构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含有人抗肌萎缩蛋白小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并检测经逆转录病毒介导基因转移的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模型小鼠(mdx)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中目的基因的表达。方法构建含有抗肌萎缩蛋白小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利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技术转染包装细胞PA317,制备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并感染mdx鼠的MSCs,利用免疫荧光、RT-PCR法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抗肌萎缩蛋白小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含抗肌萎缩蛋白小基因的逆转录病毒感染mdx鼠MSCs后48h,RT-PCR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出现319bp DNA片断;免疫荧光检测显示感染组mdx鼠MSCs中可见红色颗粒,深浅不一。结论采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方法可以将抗肌萎缩蛋白小基因转移至mdx鼠MSCs并表达。  相似文献   

9.
用cDMDs探针,从人X染色体噬菌体文库中筛选并作DNA印迹杂交鉴定出含有抗肌萎缩蛋白基因51号外显子的克隆。经限制酶切图谱分析,确定KpnⅠ和HindⅡ为亚克隆位点,从而获得了与抗肌萎缩蛋白基因51号外显子相连的50和51号内含子亚克隆,为该区段的核苷酸顺序分析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Li HH  Zhang SM  Fang SY  Chen CL  Luo YD  Guan Y  Wang DW  Xiao X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7):1513-1516
目的 探讨Duchenne肌营养不良 (DMD)的病理变化和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 (rAAV)介导的人抗肌萎缩蛋白小基因 (SMCKA3999)观察DMD的病理改变和治疗作用。将抗肌萎缩蛋白小基因SMCKA3999克隆至rAAV并包装成rAAVSMCKA3999病毒 ,将 5× 10 9病毒颗粒分多点注射于DMD模型鼠mdx腓肠肌 ,4个月后取局部肌组织 ,分别采用免疫荧光、埃文斯氏蓝染料、电镜等方法 ,观察rAAVSMCKA3999对DMD病理改变的治疗作用。结果 rAAVSMCKA3999有效稳定表达并使肌膜缺失的抗肌萎缩蛋白恢复 ,明显改善DMD肌肉病理改变。结论 rAAVSMCKA3999能显著改善mdx小鼠骨骼肌病理变化 ,有希望成为Duchenne肌营养不良有效的生物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1.
在过去5年中对杜兴氏肌萎缩的分子基础的理解有了重大进展。该病的受患基因已被克隆出,其蛋白产品营养障碍素(dystrophin)的特性也已确定。营养障碍素在该病发病机理中的重要性已明确,杜兴氏肌萎缩的肌肉中不存在营养障碍素,而在一种较轻的病贝克尔氏肌萎缩中却常出现体积异常。遗憾的是这些惊人的进展尚未对临床治疗肌萎缩产生作用。杜兴氏肌萎缩仍然是致命的疾病。该病常见,约3000名男婴中有1人患此病。三分之一的病例产生于营养障碍素基因的新突变。因此必须研究出对该病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同患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兄妹的临床以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对患者进行临床观察、血清酶、肌电图、心电图及心脏彩色超声检查、肌肉病理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肌肉组织抗肌萎缩蛋白、utrophin的表达,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法对抗肌萎缩蛋白基因1~79号外显子进行缺失和/或重复突变检测,利用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的CA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对该家系进行STR-PCR连锁分析。结果兄妹二人符合DMD诊断,具有典型的DMD临床表现,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羟丁酸脱氢酶和谷草转氨酶的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值,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肌肉HE染色符合DMD,男患者的抗肌萎缩蛋白表达阴性,女患者的少量肌纤维仍可见不连续膜阳性,两患者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的1~79号外显子未见缺失和重复突变,女患者与男患者携带相同的母源性X染色体。结论携带DMD致病基因的女性携带者可以具有临床以及实验室的典型表现,应加强对携带者的全面检查。  相似文献   

13.
杜氏肌营养不良(Duche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一种严重的进行性肌肉萎缩性疾病,近年来关于其患者脂质异常的报道增多,但对其肝脏脂质的关注不多.本实验旨在探究抗肌萎缩蛋白的基因缺陷对肝脏脂质合成产生的影响.以7周龄的mdx雄性小鼠为DMD模型,通过肝脏组织形态学检查、血生化检测,以及基因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构建人微小抗肌萎缩蛋白基因(microdystrophin)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研究其体外表达情况。方法 限制性酶切PBSK-MICRO质粒的微小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片段,插入到真核表达质粒poD-NA3.1(+)的Notl位点内,克隆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icrodystrophin。通过酶切和测序对质粒进行鉴定。用脂质体将重组质粒转染人rMSCs中,经过G418筛选后。用RT—PCR及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表达产物。结果 pcDNA3.1(+)/microdystrophin经过Notl、HindⅢ酶切鉴定及测序证实插入片断正确。提取转染重组质粒rMSCs的总RNA,进行RT-PCR可见mRNA的转录:对G418筛选后rMSCs进行免疫荧光检测可见细胞内亮丽的红色荧光.说明转染后的rMSCs有微小抗肌萎缩蛋白的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了人microdystrophin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将其转染人rMSCs内有微小抗肌萎缩蛋白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体外修饰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DMD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缺失机制的研究张成,刘焯霖,梁秀龄(中山医科大学神经病学教研室;广州,510080)关键词抗肌萎缩蛋白基因,内含子,AT富集区,重组,缺失机制中图号R746.2Duchenne型和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的患者60%以上是由于抗肌萎...  相似文献   

16.
<正>杜氏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我国最常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由于基因突变使细胞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表达异常或缺失,致肌纤维进行性变性坏死。临床特点为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肌无力、肌萎缩,最终完全丧失运动功能。我院于2010年3月收治1例此类患儿,采用干细胞移植治疗后取得一定效果,现将其护理过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胃癌组织中Survivin、Caspase3、FHIT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HIT(Fragile histidine traid)基因是Ohta等[1]于1996年用外显子捕获法克隆出的一种新的候选抑癌基因。已有研究发现,FHIT基因的缺失、异常转录和异常蛋白的表达和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Caspase为半胱氨酸天门冬氨酸蛋白酶(Cysteinyl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的简  相似文献   

18.
高萍  万晓蓉  林芳  张惠中 《医学争鸣》2005,26(7):643-646
目的:扩增鼠源性抗HBV末端蛋白(HBV-PT)mAb轻、重链可变区(VL,VH)基因,构建sFv原核表达载体并于大肠杆菌中表达.方法:从鼠源抗HBV末端蛋白杂交瘤细胞(E3)中提取细胞总RNA,逆转录成cDNA,以鼠源简并性引物PCR扩增抗体的VL和VH基因,克隆到pGEM-T Easy载体,测序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选择序列正确的克隆,分别构建VL及VH的PBV220原核表达载体,42℃诱导表达,Western blot鉴定表达产物.结果:经测序证实,所克隆的VL基因为363 bp,VH基因为375 bp,两者序列与鼠抗体的同源性均大于80%.构建了鼠抗HBV-PT抗体基因VL及VH的PBV220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及Western印迹分析与羊抗鼠IgG产生特异反应.结论:抗HBV末端蛋白轻、重链可变区基因的克隆及表达为进一步探讨HBV感染患者的免疫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克隆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D基因(entD),表达和纯化其重组蛋白(rSED),以进一步制备抗rSED抗体,研制SED金标免疫快速检测试纸条.方法 利用PCR技术,从野生型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筛选产肠毒素D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扩增entD基因,克隆至pGEM-T Easy载体,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蛋白,Ni-NTA亲和层析纯化蛋白,免疫印迹检测抗原活性.结果 分离获得1株产肠毒素D金黄色葡葡球菌标准株,成功克隆entD序列,测序表明该基因共684 bp,与其他entD序列(GenBank登陆号:M28521)具有99%的同源性.rSED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得到高效的可溶性表达.免疫印迹结果 表明,rSED蛋白能被抗天然SED抗体识别.结论 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制备的重组SED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  相似文献   

20.
抗肌萎缩蛋白基因是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致病基因。本文仅对该基因内一个缺失热点P20DXS269,关于其位置,多态性位点及应用等方面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