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目的:探讨建立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医教结合干预模式。方法:选取目标学校作为干预组同时设立对照组,对干预组学校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并对ADHD学生及家长开展药物治疗、行为训练、感觉统合训练、体育运动等方面的综合指导与干预;对照组仅做门诊常规治疗及随访。结果:通过为期1年的综合干预,干预组ADHD学生的症状表现有明显改善,83%家长对总体治疗情况满意,在干预学校教师对ADHD疾病的认识有明显提高;对照组ADHD学生的症状表现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医教结合使ADHD疾病诊断更加完善,对ADHD学生治疗更具效果,让医、教、家多方受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医教结合对学龄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干预效果,为后续开展ADHD儿童的诊疗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8年1-12月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嘉定区14所小学一到五年级共9 295名儿童进行ADHD筛查并随机分组,确诊为ADHD的儿童共243名,干预组采用医教结合和药物治疗的综合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两组研究对象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和随访6个月时分别运用SNAP-Ⅳ、父母育儿压力问卷进行评估。结果 本研究6个月后随访干预组共纳入105名,对照组共纳入99名儿童。运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干预后,两组在SNAP-Ⅳ总分(t=5.04,P=0.026)和育儿压力总分(t=6.49,P=0.012)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访6个月后,两组在SNAP-Ⅳ总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4,P=0.006),但在育儿压力总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1,P=0.148)。结论 医教结合的综合干预措施改善了ADHD儿童的核心症状、缓解了父母的照顾压力,为ADHD儿童的多模式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医教结合试点研究,向教师、家长普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相关知识,教授教师、家长行为治疗的基本方法,提高ADHD的知晓度,提高ADHD用药依从性和治疗缓解率。方法 在上海市静安区和普陀区,按照学校大、中、小3种规模进行分层抽样,每一层随机抽取规模相当的2所小学,一所做对照,另一所做干预,即在上述两个区内各抽取6所学校,共12所,对其中一到三年级的全部小学生进行ADHD筛查,共调查小学生5 326名。Conners教师评定量表(TRS)、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初筛阳性,由调查员通过电话方式通知家长带患儿到指定医院复诊,按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诊断标准作出诊断。试点区ADHD学生实施学校干预项目,内容包括课堂行为干预,学习技能辅导,同伴互助以及学校家庭定期沟通,每日报告卡制度等;同时开展家庭干预项目,由父母进行观察和督导。使用SNAP-Ⅳ量表进行基线评估和医教结合干预6个月后功能评估。结果 培训前认为ADHD是一种疾病的教师为45.4%, 家长为30.2%;培训后教师为73.1%,家长为59.3%。培训前认为ADHD需要药物治疗的教师为32.6%,家长为20.2%;培训后教师为57.3%,家长为4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用药依从性好者干预组为68.7%,对照组为34.4%;6个月后缓解率干预组为59.6%,对照组为31.1%。影响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家长培训、教师培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影响治疗缓解率的因素依次为教师培训、家长培训、年龄、就医距离。结论 医教结合干预模式显著提高了家长、教师对ADHD的知晓度,对ADHD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和缓解率也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简称ADHD)儿童自身及其家庭特点,以了解其可能的环境病因。方法60名ADHD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受试本人及家庭特征;应用SAS56.12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2项指标均与对照组儿童有显著差别。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偏食、咬指甲、母性格及父子关系为显著危险因素,即儿童存在偏食及咬指甲,母性格不开朗及父子关系不亲密时。患ADHD的危险性较大。结论 儿童不良生活习惯及家庭环境可促使ADHD的发生。矫正儿童不良饮食习惯及行为,改变母亲恶劣性格及培养良好的父子关系可能减少ADHD的发病。 相似文献
5.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及家庭情况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自身及其家庭特点,以了解其可能的环境病因。[方法] 按照美国精神病学会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及统计手册》第4版(DSM-IV)ADHD诊断标准确定病例组儿童60名;按年龄、性别1:1匹配正常对照组儿童。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受试本人及家庭特征;应用SAS6.12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X^2检验、Logistic比回归分析。[结果] ADHD偏食/挑食史、咬指甲、ADHD阳性家族史、父母关系、亲子关系、父母意见、父母养育方式、父母性格等12项指标均与对照组儿童有显著差别。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偏食、咬指甲、母性格及父子关系为显著危险因素,即儿童存在偏食及咬指甲,母性格不开朗及父子关系不亲密时,患ADHD的危险性较大。[结论] 儿童不良生活习惯及家庭环境可促使ADHD的发生。矫正儿童不良饮食习惯及行为,改变母亲恶劣性格及培养良好的父子关系可能减少ADHD的发病。 相似文献
6.
王惠梅 《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1999,10(1):25-27
通过10余年来对前额叶回路的研究,认为回路对大脑皮层功能活动有着强化和抑制双重调节作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病理学基础与此相关。多巴胺在儿童发育过程中起积极作用,多巴胺的浓度在儿童两岁时达高峰,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多巴胺浓度可通过其代谢产物香草酸在脑脊液中的浓度而测定。多动水平与尾状核高浓度的香草酸有关,中枢神经兴奋剂的应用可导致脑脊液中香草酸的降低,这可能与通过减少尼氏小体对多巴胺的释放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本市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城区两所最大幼儿园和两所最大小学校儿童3738名,采用美国精神病学会颁发的《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第3版修订本ADHD的诊断标准,作为ADHD问卷进行筛查。结果本病检出率为4.23%,男女患儿之比为4.27∶1,男童的检出率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而女童检出率变化不大。父母文化程度,养育方式不同,其检出率差异显著,婴幼儿期患严重疾病,母孕期各种疾病,围产期损伤等不利因素占ADHD患儿的48.73%,表明我市医疗保健卫生工作的削弱。结论本病的发生不是某一个因素的独立作用,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提示ADHD的矫治必需由医院、家庭、学校密切配合,才能做到最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9.
邵东县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邵东县学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综合症的患病情况.方法应用Conners问卷对邵东县6~13岁学龄儿童进行调查. 结果总患病率为9.45%,其中男孩13.40%,女孩5.33%,两者有显著差异(P<0.001).城乡之间与各年龄组之间的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邵东县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发病与全国水平基本一致,有必要加强家长对该病的认识以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10.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问题,常在学龄期被诊断,但在学龄前期已经表现出较多的行为问题,因此,早期诊断注意ADHD成为一种趋势。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学龄前儿童ADHD评估量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整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单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干预模式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儿童认知功能的作用,探讨最佳干预模式。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2008年3月至2009年9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身医学科门诊及江西省心理康复中心心理门诊就诊的初诊患儿共102例,均明确诊断为ADHD。将患儿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33例)、药物干预组(35例)及综合干预组(34例),分别应用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药物联合心理治疗的方法进行干预,疗程3个月。干预前后使用持续注意测验、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父母版)对患儿的认知功能及精神症状进行评估。结果共85例患儿完成治疗;干预3个月后3组患儿持续注意测验、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各项指标以及C因子均较干预前改善(P值均<0.05);综合干预模式对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效果最佳(P值均<0.05),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对认知功能改善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5月后药物干预组和综合干预组患者精神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心理干预组(P<0.05),而干预3个月后综合干预组患者精神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其他两组。结论综合干预模式对ADHD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精神症状的改善效果优于单纯的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是理想的ADHD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持续性操作试验(CPT)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35例ADHD患儿(ADHD组)及65例普通儿童(普通儿童组)进行CPT测试和Conner问卷调查,对结果 进行秩和检验,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多项数据中最有价值者,并制定异常临界值,对CPT筛查结果 和临床诊断结果 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 ADHD组CPT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普通儿童组(P<0.05).各项指标中多数的ROC曲线下面积超过了0.7,尤其以视觉连续目标持续性注意测验(VST)反应时间为最高,达到了0.915.CPT筛选结果 与临床诊断一致性较高(Kappa值为0.935).结论 CPT可以应用于ADHD筛查.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application of continue performance test (CPT) in screening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 Methods Thirty-five children with ADHD and65 normal children had been applied with CPT and Conner questionnaire test. Used rank sum test to examine the outcome, established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curve, analyzed the most valuable index among various data, formulated abnormal critical value, and carried on a consistency check between CPT screening outcome and clinical diagnosis outcome. Results Each CPT index of 35 children with ADHD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of normal children(P< 0.05 ). Most indexes'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exceeded 0.7, reactive time of VST was the highest among each index which achieved 0.915. It was high conformity between CPT screening outcome and clinical diagnosis outcome (Kappa = 0.935 ). Conclusion CPT can be applied in ADHD screening.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父母培训八步法结合利他林的联合治疗方案对共患对立违抗障碍(ODD)的ADHD的疗效,探索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对符合DSM-IV中ADHD+ODD诊断标准的患儿,用父母培训法联合利他林治疗与单用利他林的药物治疗进行随机对照,治疗10周后撤除父母培训法,在第34周进行随访。共完成观察病例62例,32例利他林治疗,30例联合治疗。以破坏性行为障碍评定量表(DBDRS)、家长压力问卷(PSI)、临床总体印象(CGI)等评估症状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ADHD症状评分、ODD症状评分及CG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10周末及随访34周末均一致显示,两组ADHD症状改善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对ODD症状的改善和疗效、减轻疾病严重程度和家长压力等方面优于单用利他林组(P<0.01);ODD症状的改善与注意缺陷症状的改善有正性相关(r=0.39,P<0.01)。结论父母培训结合利他林治疗共患ODD的ADHD疗效肯定,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15.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疗效。方法:对38例年龄7~15岁ADHD儿童进行脑电生物反馈治疗20次,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症状评估和认知功能测试,并与正常儿童比较。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ADHD儿童的多动因子、多动指数明显改善(P<0.05);短时记忆、Stroop色测验、词义干扰时、数字划消第1、第2段净分和CPT测试的漏按率明显改善(P<0.05),其中短时记忆、数字划消第1、第2段净分、漏按率达到正常对照水平(P>0.05)。结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后,ADHD儿童的认知功能和临床症状部分改善,其中部分认知测试达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绘画疗法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行为的影响,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治疗提供新视角。方法于2019年6月,随机抽取白山市3所小学一至六年级已被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儿童,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设计,对实验组10名ADHD儿童进行14周,每周4次,每次120 min的绘画疗法干预;对照组10名ADHD儿童不进行干预。研究期间保证两组儿童不进行除绘画疗法以外的其他治疗方式,使用ADHD症状分级父母评定量表、Conners父母评症状量表(Conners Parent Symptom Questionnaire,PSQ)、Rey复杂记忆图形测验进行前测与后测评估。干预结束12周后再次对两组进行PSQ和Rey复杂图形记忆测验。结果干预后,实验组品行行为、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4个维度评分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追踪测验显示实验组PSQ分数保持良好(P<0.05),有2个维度因子在后测与追踪后测与干预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Rey复杂记忆图形测验分数检验中发现,实验组经干预后4个维度因子评分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2周后追踪测验分数保持良好(P<0.05)。结论绘画疗法对ADHD儿童行为管理能力及工作记忆能力影响显著,且影响能够最少持续12周。 相似文献
17.
胡炳堂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2):18-19
目的:探讨哌甲酯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35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儿采用哌甲酯口服,从每次5mg,每天2次开始,逐渐增加剂量,每天最大剂量不大于60mg,适宜量为0.3~0.7mg/kg.d。结果:治疗前ADHD症状量表(ADHD-RS-IV)总分为(39.11±7.38)分,治疗后为(19.78±7.81)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哌甲酯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疗效好、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学龄期儿童在绘人测验中的表现特征。【方法】运用投射技术的绘人测验对77例ADHD学龄期儿童和77例对照组儿童进行测试,分析ADHD儿童在绘人测验当中Koppitz情绪指标以及自我意象指标的表现特点。【结果】ADHD儿童和对照组儿童在绘人测验Koppitz情绪指标及自我意象指标出现率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ADHD组3个及以上情绪指标的出现率高于正常组(P0.01),ADHD组儿童在躯体组合不良、双臂太短、双臂太长、图像太大、牙齿、缺手、缺双足等7个情绪指标的出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DHD组在自我同性和微笑唇形指标的出现率低于正常组(P0.05);ADHD组在针尖样瞳孔、闭眼和人以外指标的出现率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绘人测验可以反映ADHD儿童的情绪特征,其结果可为ADHD的诊断和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