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萍 《工企医刊》2009,22(4):10-11
目的:研究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耐受性及体重增长情况,为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早期微量喂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出生体重〈1500g的70例早产儿进行随机分组,在常规静脉营养基础上治疗组(40例)于生后24h~72h内采用统一的早产儿配方奶粉经口或鼻饲喂养,对照组(30例)于生后1周内给予喂养。对照喂养中胃肠不耐受发生率及比较生后2周体重达到或超过出生体重(BW)的例数。结果:治疗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7.5%(7/40);对照组56.7%(17/30),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早期微量喂养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体重增长明显。  相似文献   

2.
徐艳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9):4612-4613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早期持续胃管微量喂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89例VLBW患儿分为两组,43例为间歇胃管喂养组,46例为早期持续胃管微量喂养组,对两组体重开始增长时间、自行吸吮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喂养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持续胃管微量喂养组体重开始增长时间、自行吸吮时间、黄胆消退时间均比间歇胃管喂养组明显缩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均未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早期持续胃管微量喂养对VLBW减少喂养困难,提高存活率、存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安全有效的喂养方法。  相似文献   

3.
韩芳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5):2290-2292
目的:探讨适合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方式及其对早产极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及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在NICU住院的60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胃管喂养法;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出生后24 h内开始微量喂养,每天的奶量用微量输液泵通过胃管持续间断注入,喂奶时间为2 h喂1次,滴入2h后暂停2 h,当VLBWI每次奶量增加至15~20 ml/kg体重时将2 h喂养1次改为3 h喂1次。两组喂养时间均直至患儿有吸吮和吞咽能力、能经口喂养后停止鼻饲。比较并记录两组:①每次喂奶量及发生喂养不耐受的例数。②生长发育指标。结果:给予早产极低体重儿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组的早产极低体重儿过渡到经口喂养时间快,胃肠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减少,促进早产儿早期生长发育。结论: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是VLBWI简便而有效的辅助喂养方法,对VLBWI的早期生长发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早期喂养加腹部按摩预防极低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早产儿极低体重儿为研究对象,将患儿按随机数字法分至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以早期微量喂养联合腹部按摩治疗,对照组患儿于出生1天后开始微量喂养,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及营养状况改善情况、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全胃肠喂养时间、胎粪排空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0.25±2.13)天、(10.46±1.33)天、(3.68±1.28)天、(35.64±13.55)天,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的(13.56±1.95)天、(14.52±1.61)天、(5.26±1.56)天、(51.45±16.69)天(P<0.05)。观察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20.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的46.67%(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对照组为80.00%,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加腹部按摩可加快早产儿极低体重儿胃肠功能的恢复,并降低喂养不耐受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患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
我院新生儿科2004年3月~2008年12月收治了6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其中34例进行早期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体重儿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治疗组患儿采用早期微量喂养,即乳量<20 m l/(kg.d),1周后逐渐增加奶量,观察两组患儿对喂养的耐受情况及胎便排出时间,同时观察两组患儿血清胃泌素动态变化。结果:①治疗组喂养耐受及胎便36 h内排出例数均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治疗组血清胃泌素水平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能促进极低体重儿肠蠕动及胃肠激素的分泌,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成熟。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8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给予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对照组采用静脉营养,直至吞咽呼吸功能协调再经口喂养,观察两组达足量肠内营养需要时间、体重增长情况、住院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及出现的并发症等,并监测血清胆红素、血脂、肝肾功能等.结果 观察组患儿达到足量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和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4.86、4.63、4.01、10.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每日体重增长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高胆红素血症、高血脂、胆汁淤积性肝炎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6.48、4.57、4.61,均P<0.05);两组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发生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来说,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是一种较好的营养供给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实施不同喂养方法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将出生体重≤1 500 g的66例早产儿根据其父母是否接受给孩子鼻胃管喂养母乳而分为观察组(31例)与对照组(35例)。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生后12 h内予鼻胃管喂养母乳,同时辅以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生后2天给予滴管滴入母乳或用棉签蘸母乳让患儿吸吮。观察两组患儿的吸吮吞咽功能建立时间、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指经口完成120 ml/kg.d)、达出生体重时间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吸入性肺炎、呼吸暂停、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的人次数。结果:两组患儿吸吮吞咽功能建立时间、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吸入性肺炎、呼吸暂停例数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达出生体重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而发生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的人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01、P<0.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实施鼻胃管喂养母乳同时辅以非营养性吸吮,较滴管滴入母乳或用棉签蘸母乳让患儿吸吮容易达足量肠内营养与恢复出生体重,且较少发生低血糖和高胆红素血症。  相似文献   

9.
喂养不耐受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喂养不耐受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长的影响. [方法]对2006年9月~2007年9月生后24 h内陕西省妇幼保健院NICU孕周<34周、出生体重≤1 500 g,无消化系统畸形的5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选病例根据喂养情况分为喂养耐受组与不耐受组. [结果]喂养耐受组和喂养不耐受组间出生3周内热卡、蛋白摄入及体重增长差异有显着性.两组间开奶日龄、足量喂养日龄、体重开始增长日龄、恢复出生体重日龄、静脉营养时间、住院日数差异有显着性,胎龄、出生体重差异无显着性. [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应早期喂养,减少喂养不耐受性,肠道内营养能提供更足够的能量以满足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体重增长,同时需要肠外营养作为肠内营养的补充.  相似文献   

10.
吗叮啉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临床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吗叮啉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作用。方法:将出生后出现喂养不耐受的10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保暖,抗感染、静脉营养、插胃管留置并用生理盐水洗胃,以预防咽下综合征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吗叮啉,观察喂养不耐受好转情况及住院天数。结果:给予吗叮啉治疗后每日完成奶量增加,胃残留量减少,腹胀消失,达到完全经胃肠喂养时间缩短,体重增加,缩短了住院天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吗叮啉能较好地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缩短住院天数,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两种胃管喂养护理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耐受的影响,提高其喂养成功率。方法:对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A、B组。A组给予间歇胃管喂养护理,B组持续胃管喂养护理,对比两组喂养不耐受(FI)发生率、达到全肠道营养时间。A组中发生ARDS为A1组,B组中发生ARDS为B1组,比较A1、B1组FI发生率和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结果:A组患儿FI发生率小于B组(x2值4.943,P0.05),A组达到全肠道营养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5.019,P0.05)。B1组患儿FI发生率小于A1组(x2值5.247,P0.05),达到全肠道营养时间短于A1组(t值5.316,P0.05)。结论:间歇胃管喂养可减少极低出生体重儿FI的发生率,缩短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ARDS患儿持续喂养则优于间歇喂养。结果为临床喂养护理提供参考,可缩短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研究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童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早产低出生儿童11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55例给予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对照组55例给予早期单纯静脉营养。观察两组体重增长、腹胀、呕吐、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胆汁淤积、呼吸暂停发生情况和达到肠内营养时间。结果试验组的体重增长优于对照组(P<0.05),达到肠内营养需要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少。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能明显增加患儿体重、缩短患儿对胃肠喂养的适应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儿疾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耐受性及喂养效果的优劣性.方法 将4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23例,间歇经口管饲+非营养性吸吮,B组:22例,经口喂养;两组起始奶量均从10~20mL·kg-1·d-1、从每3小时喂1次开始,每次持续时间为10~15分钟,每天增加20mL/kg.所有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均同时进行部分静脉营养,直至达到完全肠道内营养.比较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耐受、胃食道返流、乳汁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以及达到完全肠道喂养的时间.结果 A组胃食道返流、乳汁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较B组低(χ2=3.74,P=0.04;χ2=5.14,P=0.02),达到完全肠道营养时间短(t=6.41,P=0.00).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25,P=0.40).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间歇经口管饲+非营养性吸吮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和胃肠功能的完善.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胎龄32周早产儿进行早期干预,观察能否降低其脑瘫发生率。方法出生于28家医院胎龄32周或/和出生体重1 500g的早产儿857例,除外先天畸形和先天遗传代谢疾病,分为两组:研究开始后出生的早产儿,家长参与早期干预指导的为干预组(452例);研究开始前9~15月内出生的早产儿,家庭常规育儿方式养育者为对照组(405例)。干预组患儿出院后即按早期干预计划(运动、认知、语言、情感、交往能力)等进行干预。运动训练,包括按摩、被动操、主动运动训练等。每月做神经运动检查,若出现异常者做家庭强化训练;对照组只和干预组接受同样的喂养、护理和婴幼儿保健指导。对照组在矫正年龄9、12个月做神经运动检查,继续随访到2岁。结果两组在性别、胎龄、出生体重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生期情况比较,颅内出血干预组(26.33%)高于对照组(18.43%)(P0.05)。宫内窘迫、生后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高胆红素血症、呼吸窘迫综合症、新生儿感染的发生比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儿诊断脑瘫时间均在1岁以后。干预组脑瘫发生率为22.1‰(10/452),对照组为61.7‰(25/405)。对照组高于干预组2.79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出院后开始早期干预可有效降低早产儿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脑瘫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是一人需要特殊关注的群体,近年来其出生率、抢救成功率以及存活率大大得到了提高,但存活的早产儿常常面临着七大发育障碍,其归根究底还是营养问题。由于其生理成熟度低,导致其不具备足够的宫外生存能力而背负不同程度的营养债(宫内营养债和宫外营养债)。也因此,早期、充足、均衡的营养喂养是保证其生命质量的物质基础。建议使用纵向生长速率并计算营养债来实现个体化的营养喂养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静脉营养的耐受性和疗效。方法按入院先后将6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配对分为早期静脉营养组(早期组)和晚期静脉营养组(晚期组)。早期组于出生后24h内即给予静脉营养供给,晚期组于出生后3d开始静脉营养供给,两组均应用6%小儿氨基酸和20%脂肪乳,用量均从1.5g/(kg·d)开始,每日递增0.5g/(kg·d)直至3.0g/(kg·d)。同时,均根据病情尽早经口微量喂养。于入院后72h内和1周后检测肝功能、总胆红素、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和尿素氮,每日监测体质量、微量血糖,比较两组患儿恢复出生体质量的时间、体质量下降幅度、第3天热量、第7天热量、静脉营养时间、住院天数、过渡到全肠道营养的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例数。将资料输入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早期组患儿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较晚期组短(P0.01),第3天热量、第7天热量较晚期组高(P0.01),体质量下降幅度,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积极、规范和足量的肠外静脉营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1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降低极低体重儿的死亡率。方法 本文分析了我锌NICU自1992年1月-1996年6月间收治的早产、极低出生重儿138例临床资料。结果平均胎龄33周,平均出生体重1283g,均合并一种以上疾病,经保温、营养、呼吸管理、消除黄疸和抗感染妥善处理,存活出院110例(79.71%)3例出生体重800g者全部存活。本组VLBWI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最多,。结论 监护处理呼吸问题是降低VLBWI病死诉 关  相似文献   

19.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是婴幼儿期生长迟缓、发育落后、感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合理喂养是保证其健康成长的物质基础,关系着近期生长和疾病转归,并利于远期健康。本文将结合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营养管理相关指南,就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合理喂养问题作适当详述,细化相关喂养建议,促使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获得与同孕周胎儿相似的体质结构,满足生长发育需要,提高生存质量,促进远期健康。  相似文献   

20.
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相关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VLBWI)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探讨有利于VLBWI喂养成功的要点.[方法] 对2004年1月~2009年1月入住本科15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等筛选出与喂养不耐受相关的因素.[结果]①68例出现喂养不耐受,占43.0%;②喂养不耐受发生的相关因素有胎龄、体重、开始喂养日龄;③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越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或<0.05);开始喂养日龄>3 d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高于开始喂养日龄≤3 d组(P<0.01);性别、氨茶碱的使用、母亲有无妊娠合并症、有无宫内窘迫或出生窒息等与喂养不耐受无明显关系.[结论]VLBWI喂养不耐受与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开奶日龄等因素密切相关;早期微量喂养,可促进胃肠功能成熟,提高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