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这些靶器官损害.血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明显波动,存在血压变异,而清晨血压变异程度最为显著.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也有明显的昼夜节律,且多发生在清晨时段.因此,人们推测清晨血压的骤升是发生恶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均显示,恶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有显著的昼夜节律性,多数发于清晨醒后数小时,而夜间发病率较低。而正常人体血压也表现出昼夜变化,即夜间血压多处在较低水平,清晨醒后血压迅速上升并达到峰值。血压晨峰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过度的血压晨峰则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1-3],可加速靶器官损害,并引发心血管事件[4-5]。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是威胁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大障碍,而血压变异性(BPV)是反映心血管活动的一项新指标,其与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血压晨峰作为BPV较为突出的部分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明确其对主要靶器官结构及功能的潜在损害。方法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分析8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确认晨峰组与非晨峰组,均常规检查血脂、空腹血糖、测定尿微量白蛋白(UALB),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心电图计算QT离散度(QTcd)。结果晨峰组的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显著高于非晨峰组动态血压监测水平,晨峰组的LVMI、QTcd和UALB指标均高于非晨峰组(P〈0.05);2组BMI、血脂、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晨峰使靶器官损害增加,因此遏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晨峰反应对降压达标和减缓靶器官受累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体的血压存在昼夜节律性,通常具有夜间血压下降和清晨觉醒后血压升高的特点。部分高血压患者第一个高峰即清晨时段的收缩压升高14 mmHg,甚至可上升80 mmHg,清晨醒后血压急剧上升的现象称为血压晨峰现象〔1〕(MBPS)。《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强调了血压变异性血压晨峰在高血压防治的重要性,并指出通过动态血压监测确定血压晨峰标准:起床后2 h内的平均值-夜间睡眠时的最低值(包括最低值在内1 h的平均值)≥35 mmHg,就为晨峰血压增高。血压晨峰与  相似文献   

6.
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与血压晨峰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 老年高血压患者124例,按血压晨峰程度是否超过23.6 mmHg分晨峰组与非晨峰组,所有病例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HRV时域参数大小.结果 (1)与非晨峰组比较,晨峰组HRV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显著降低(P<0.01);(2)按HRV时域参数SDNN≤50 ms程度统计,晨峰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晨峰组(P<0.05);(3)按HRV时域参数100 ms>SDNN>50 ms晨峰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晨峰组(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晨峰程度越大,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降低越明显,提示自主神经损害严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老年高血压患者124例,按血压晨峰程度是否超过23.6 mmHg 分晨峰组与非晨峰组,所有病例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 HRV 时域参数大小。结果 (1)与非晨峰组比较,晨峰组 HRV 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显著降低(P<0.01);(2)按 HRV 时域参数 SDNN≤50 ms 程度统计,晨峰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晨峰组(P<0.05);(3)按 HRV时域参数100 ms>SDNN>50 ms 晨峰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晨峰组(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晨峰程度越大,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降低越明显,提示自主神经损害严重。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晨峰现象与靶器官损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晨峰现象(MBPS)对靶器官结构及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22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24ABPM)分为MBPS组(173例)和非MBPS组(149例),常规检查血脂谱、空腹血糖、肌酐,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总动脉(CCA-IMT)和颈内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CA-IMT),心电图测量计算QT间期、校正的QT间期(QTc)、QT离散度(QTd)和校正的QT离散度(QTcd).结果 MBPS组的24 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显著高于非MBPS组动态血压监测水平(P<0.05).MBPS组的LVMI、CCA-IMT、ICA-IMT指标均高于非MBPS组[LVMI:MBPS:(170.1±16.4)比非MBPS:(143.5±14.8)g/m2;右侧CCA-IMT:MBPS:(1.5±0.1)比非MBPS:(0.9±0.2)mm,右侧ICA-IMT:MBPS:(1.3±0.2)比非MBPS:(0.9±0.3)mm,P均<0.05].MBPS组的QT间期、QTc、QTd及QTcd指标亦高于非MBPS组[MBPS:QT:(370.0±24.6)比非MBPS:(352.0±32.4)ms;QTc:MBPS:(414.0±23.7)比非MBPS:(409.0±31.6)ms;QTd:MBPS:(32.3±10.5)比非MBPS:(30.1±9.6)ms;QTcd:MBPS:(40.2±10.8)比非MBPS:(37.5±10.1)ms,P均<0.05].结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晨峰者有更明显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左心室肥厚,同时有心肌复极时间的延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晨峰(MBPS)现象对靶器官损害的影响. 方法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6例,依24 h动态血压分MBPS组(104例)和非MBPS组(82例).所有对象进行心脏和颈动脉超声检查,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的发生率. 结果 MBPS组24 h、白昼以及夜间平均收缩压、脉压均较非MBPS组高(P<0.05或P<0.01),MBPS组的LVMI及左右两侧颈动脉IMT均明显高于非MBPS组(P<0.05或P<0.01);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MBPS组显著高于非MBPS组(P<0.01). 结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具有MBPS现象者有明显的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0.
<正>血压晨峰指清晨血压快速上升的现象,即短时间内(2~3h)从相对较低水平迅速上升,达到1d内最高水平的现象[1]。正常情况下,人的血压呈昼夜节律性波动,清晨醒来后,血压持续上升,09:00~11:00时达到高峰,随后血压逐渐下降,15:00~18:00时再次升高,入睡后血压呈持续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男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勃起功能障碍(ED)、一氧化氮(NO)、内皮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和住院的40~60岁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收缩压晨峰值≥35 mmHg(1 mmHg=...  相似文献   

12.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stability of the 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 (MBPS) and its relation to blood pressure (BP) reactivity in untreated hypertensives. Thirty-six participants completed a stress task at baseline. Ambulatory BP monitoring was carried out three times on a weekday. The MBPS demonstrated small reproducibility and larg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The MBPS correlated with nighttime BP (p?=?0.001) but not morning BP or BP reactivity. Dippers had greater MBPS than did nondippers (p < 0.05). The MBPS provides distinct information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 BP response to mental stres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晨峰现象(MBPS)对靶器官结构及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22例根据24 h 动态血压监测(24ABPM)分为 MBPS 组(173例)和非 MBPS 组(149例),常规检查血脂谱、空腹血糖、肌酐,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总动脉(CCA-IMT)和颈内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CA-IMT),心电图测量计算 QT 间期、校正的 QT 间期(QTc)、QT 离散度(QTd)和校正的 QT 离散度(QTcd)。结果 MBPS 组的24 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显著高于非 MBPS 组动态血压监测水平(P<0.05)。MBPS 组的 LVMI、CCA-IMT、ICA-IMT 指标均高于非 MBPS 组[LVMI:MBPS:(170.1±16.4)比非 MBPS:(143.5±14.8)g/m~2;右侧 CCA-IMT:MBPS:(1.5±0.1)比非 MBPS:(0.9±0.2)mm,右侧 ICA-IMT:MBPS:(1.3±0.2)比非 MBPS:(0.9±0.3)mm,P 均<0.05]。MBPS 组的 QT 间期、QTc、QTd 及 QTc...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凌晨血压增高(MBPS)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对155例EH 患者行心脏超声和动态血压测定。根据患者动态血压监测结果,EH 患者155例有凌晨血压增高(MBPS 组)30例与非凌晨血压增高(NMBPS 组)125例,观察两组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的差别。结果 MBPS 组 LVMI 大于NMBPS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H 组人群存在早期左心室肥厚,凌晨血压增高促进高血压患者左室重构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凌晨血压增高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凌晨血压增高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分析1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凌晨血压特点。凌晨血压增高≥>23.58 mmHg判定为凌晨血压增高(凌晨血压增高组,n=275),凌晨血压增高<23.58 mmHg判定为非凌晨血压增高(非凌晨血压增高组, n=825)。结果:①与非凌晨血压增高组相比,凌晨血压增高组的凌晨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脉压较高(P<0.01)。凌晨血压增高值与年龄相关(r=0.061,P<0.05)。②凌晨血压增高患者中,随着年龄增加,凌晨收缩压、脉压增高,凌晨舒张压降低(P<0.01-0.001)。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的凌晨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较低,凌晨脉压较高(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中的凌晨血压增高与年龄、性别相关。  相似文献   

16.
凌晨血压增高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凌晨血压增高(MBPS)及动态血压监测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高血压患者226例,分为MBPS组(51例)与非MBPS组(175例),并根据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分为IMT增厚组94例和非IMT增厚组132例,分别检查血脂、动态血压监测、颈动脉超声等,比较两组之间年龄、动态血压参数以及颈动脉IMT以及斑块Crouse积分的差别。结果1)MBPS组MBPS值、凌晨平均动脉压、凌晨脉压、颈动脉IMT、斑块积分显著高于非MBPS组(P<0.05);2)颈动脉IMT增厚组MBPS值、凌晨平均动脉压、凌晨脉压、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显著高于颈动脉非IMT增厚组(P<0.05)。结论MBPS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高,MBPS可能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凌晨血压增高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凌晨血压增高(MBPS)及动态血压监测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高血压患者226例,分为MBPS组(51例)与非MBPS组(175例),并根据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分为IMT增厚组94例和非IMT增厚组132例,分别检查血脂、动态血压监测、颈动脉超声等,比较两组之间年龄、动态血压参数以及颈动脉IMT以及斑块Crouse积分的差别.结果 1)MBPS组MBPS值、凌晨平均动脉压、凌晨脉压、颈动脉IMT、斑块积分显著高于非MBPS组(P<0.05);2)颈动脉IMT增厚组MBPS值、凌晨平均动脉压、凌晨脉压、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显著高于颈动脉非IMT增厚组(P<0.05).结论 MBPS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高,MBPS可能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血压晨峰在近年来的高血压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多项研究证实血压晨峰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及预后密切相关。现本文就血压晨峰的定义、临床意义及治疗策略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小剂量左旋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及氢氯噻嗪同时与不同时给药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MBPS)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门诊及住院的收缩压(SBD)﹤180mmHg,舒张压(DBP)91~109 mmHg,年龄>45岁,24h动态血压监测(ABDM)具有MBPS现象的高血压患者138例,男/女86:52,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不同时给药组,n=70)晨服替米沙坦40mg和氢氯噻嗪10mg,晚服左旋氨氯地平2.5mg;Ⅱ组(同时给药组,n=68)以上三种药物均晨服,所有病例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进行ABPM监测。结果 治疗8周后,Ⅰ组和Ⅱ组的24h SBD/DBP均较治疗前分别降低 17.34/10.26mmHg和16.64/10.42mmHg,日间SBD/DBP分别降低 15.48/9.86mmHg和17.36/10.28mmH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两组间降低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夜间SBD/DBP分别降低 21.52/11.22mmHg和15.82/10.14mmH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Ⅰ组治疗后降低幅度较Ⅱ组也有差异(P<0.05);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清晨收缩压差值(MSBPD)Ⅰ组分别为37.26±10.34mm Hg和23.14±7.82mm Hg,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Ⅱ组分别为37.48±10.32mm Hg和29.34±8.46mm Hg,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MBPS高血压患者,小剂量左旋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及氢氯噻嗪无论同时还是不同时给药均能有效地控制24h、日间和夜间血压,而不同时给药治疗夜间血压优于同时给药组,尤其在控制MBPS现象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血压变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血压变异是人类血压的最基本的生理特征之一。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异常,机制复杂。遗传与许多环境因素都影响血压变异。当前,对血压变异及高血压相关基因研究日益深入。血压变异和血压水平一样决定高血压患者靶器官的损害及总体预后。异常血压变异应尽早发现及恰当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