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双向上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向上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bidirectional superior cavopulmonary anastomosis,BCPA)是应用于单心室纠治中的姑息术式,主要形式有双向Glenn分流术和半Fontan手术.适应证包括作为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的姑息形式,部分双心室修补或1 1/2心室修补及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辅助步骤.目前对年龄的选择、术后肺动脉的生长发育、额外肺血流是否保留、侧枝血管的形成及转换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的时机等问题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直到几年前,外科治疗门脉高压症的两种主要技术方法仍采用门腔分流和脾肾分流。前者显然主要是利用高血液动力学功效,使门脉压力持久性地显著减少,然而,其结果是向心性的门脉血流严重减少或完全阻止。特别是当术前门脉压较高时尤其如此。据Voorhees等报导,5年后脑病发生率常相对增高达50%。脾肾分流较少发生门脉压力急剧减少,因此脑病的继发率也较低。此种手术的很大不足之处是其晚期阻塞发生率至少为门腔分流后的两倍。上述情况,促使外科医师去探索各种既能降低脑病发病率,又能兼及降低晚期阻塞发病率的新的手术方法,其中较值得重视的有三种方案:Warren介绍的远端脾肾分流,Adamson介绍的门腔分流与门静脉末梢的动脉化。以及Lord等叙述的侧-侧肠系膜下腔分流术。由于需要收集多年可靠的临床资料,而且手术病例数少,至今尚不能确切证实上述何种方案能完全达到手术目的。  相似文献   

3.
作者报道一例肝静脉和肝后段下腔静脉栓塞患者,因腹水和食管静脉曲张施行肠系膜静脉心房分流术。4个月后,腹水又起,肝功能又转为不正常,证实分流栓塞,再用包有硅胶套管的涤纶血管再行吻合。第二次手术后12个月,症状复发,血管造影和 CT检查确诊分流处又栓塞,并见腹腔动脉缩窄。病人乃转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医疗中心治疗。  相似文献   

4.
肠系膜下静脉-腔静脉分流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报告了采用肠系膜下静脉-腔静脉分流术合用脾切除、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16例肝炎后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的经验。肠系膜下静脉-腔静脉吻合口直径平均为6.46±0.78mm,分流后FPP平均下降0.51kPa,可降低单纯断流术后再出血率。本手术完成后FPP平均为3.39±0.41kPa,仍保持较高水平FPP,有利于保存向肝性门脉血流和维护肝功能。这一术式尚具有肠系膜下静脉和下腔静脉容易显露、操作简单、创伤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肠系膜下静脉—腔静脉分流术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相似文献   

6.
自1971~1983年我院外科对44例门脉高压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用自体颈内静脉架桥移植子肠系膜上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进行分流。现将治疗及随访结果报道如下。临床资料和治疗结果男38例,女6例。年龄14~58岁。44例均有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史,且经X线钡餐或内窥镜检查证实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25例为肝炎后肝硬变,18例为血吸虫病性肝硬变,1例为先天性门静脉畸形。肝功能按Child分级,18例属A级,14例属B级,12例属C级。8例有中度腹水。44例中22例曾行脾切除,3例曾行脾肾静脉分流术。术后1月内死亡4例,手术死  相似文献   

7.
对10例双向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BCPA)的麻醉处理进行了分析。患儿均为紫绀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麻醉选择以大剂量芬太尼为主,复合吸得低浓度安氟醚,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深低温低流量、深低温停循环或并行循环等体外循环方法,术中加强麻醉监测和管理。结果全组病人麻醉平稳,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死亡1例,9例存活者无任何麻醉并发症。体会:要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需要包括外科、麻醉、灌注等各方面整体水平的提高,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自体心包片腔静脉成形(APPC)或下腔静脉重建(RIVC)的治疗方法、适应证、临床价值和注意事项。方法 自1986年5月至1998年6月我们完成了APPC治疗下腔静脉(IVC)-肝静脉(HV)狭窄39例和自体心包成管代血管IVC移植治疗IVC闭塞或缺损3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常温IVC血流阻断或IVC气囊导管转流下,经右胸腔切开IVC,同时施行直视根治术切除梗阻病灶。结果 42例手术患者,手术死亡2例(手术死亡率4.76%),40例痊愈出院(治愈率95.24%)。术后随访13-96个月。37例典型症状体征消失,B超和IVC造影证实IVC-HV通畅良好者37例,术后18个月显示IVC狭窄1例,2例于术后2-4个月发现IVC血栓形成。结论 自体心包片下腔静脉重建是治疗IVC-HV狭窄或闭塞的有效的外科疗法,可使病人迅速康复,并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自体心包片腔静脉成形(APPC)或下腔静脉重建(RIVC)的治疗方法、适应症、临床价值和注意事项。方法 自1986年5月至1998年6月我们完成了APPC治疗下腔静脉(IVC)—肝静脉(HV)狭窄39例和自体心包管代血管IVC移植(VTIVC)治疗IVC闭塞或缺损3例,同时施行直视根治术切除梗阻病灶。结果 手术死亡2例(死亡率4.76%),1例死于肝肾综合征,另1例死于呼吸道出血性窒息。40例痊愈出院(治愈率95.24%)。术后随访13—96个月,37例典型症状体征消失,B超和IVC造影证实IVC-HV通畅良好者37例,术后1.5年显示IVC狭窄1例,2例于术后2—4个月发现IVC血栓形成。结论 APPC是治疗IVC-HV狭窄或闭塞的直接有效的外科疗法,常使病人迅速康复。  相似文献   

10.
双向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70例双向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的手术配合方法.方法术前做好患儿和家长的心理支持与指导,做好手术器械、用物准备;铺设变温水床,检查调试各种仪器设备的性能;选用大小合适的硅胶软垫保护骨突出部位;术中根据手术方式准确传递手术器械并记录尿量和出血量,注意输液、输血速度.结果 70例手术均获成功.结论护士熟悉手术方法,应对各种变化,严格无菌操作,能够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70例双向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的手术配合方法。方法 术前做好患儿和家长的心理支持与指导.做好手术器械、用物准备;铺设变温水床,检查调试各种仪器设备的性能;选用大小合适的硅胶软垫保护骨突出部位;术中根据手术方式准确传递手术器械并记录尿量和出血量,注意输液、输血速度。结果 70例手术均获成功。结论 护士熟悉手术方法,应对各种变化,严格无菌操作,能够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0.5%甲硝唑、庆太霉素加入0.9%氯化钠溶液膀胱冲洗预防宫颈癌术后留置尿管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宫颈癌(Ⅰb~Ⅱa期)根治术后留置尿管患者9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术后用0.5%碘伏棉球会阴擦洗。2次/d,并于第5天开始每天上午予0.5%甲硝唑0.5g、下午予庆大霉素16万U膀胱冲洗;对照组术后用0.1%苯扎溴铵棉球会阴擦洗,2次/d,并于第5天开始予0.02%呋喃西林250ml膀胱冲洗,2次/d。观察两组惠者置尿管后3、7、10d中段尿培养细菌阳性率。结果 观察组置尿管后3、7、10d尿路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甲硝唑与庆大霉素膀胱冲洗可以有效预防或减少宫颈癌根治术后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自体腹膜修补肝后下腔静脉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院1989年至2001年间,收治肝后下腔静脉损伤12例,其中3例直接修补困难,采用自体腹膜补片修补肝后下腔静脉损伤,手术方法简便有效,术后血流通畅、无血栓形成,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肠系膜静脉与颈静脉转流术治疗重型布加综合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长段阻塞的布加综合征患者,常出现大量腹水、重度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胸腔积液、气短甚至端坐呼吸等症状,其治疗棘手。作者采用肠系膜静脉-颈内静脉转流术治疗16例,显效率为53%,有效率20%。手术死亡率为13%。作者认为,肠系膜静脉-颈内静脉转流术为高危布加综合征患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总结51例双向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BCPS)的经验.方法对22例单心室、2例三尖瓣闭锁和27例不能行双心室修复的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BCPS.患者手术时年龄7个月~14岁,平均(4.7±3.1)岁;体重7.5~42.0kg,平均(15.2±5.7)kg.其中19例行单侧腔静脉-肺动脉吻合,32例行BCPS.结果2种吻合方法各死亡2例,病死率分别为10.4%和6.1%,手术总病死率7.7%.本组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5年,7例患者青紫较出院时加重.结论BCPS能减轻功能性单心室的容量超负荷、改善房室瓣返流、防止肺血管阻塞性病变的发生,是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尤其是Fontan术高危病例首选的姑息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最近三年来作者对继发于门静脉高压的食道静脉曲张病人进行了肠系膜上静脉——腔静脉搭桥分流术,作者发现偶尔由于肠系膜上静脉和它伴行的肠系膜上动脉的解剖异常,可使肠系膜上静脉的暴露发生困难,促使作者对肠系膜上静脉特别是它和脾静脉以及迴结肠静脉相接之间的一段进行解剖研究。这些解剖关系对能否进行任何一种类型的肠系膜上静脉——腔静脉分流术都很重要。为此,作者对36具尸体进行了研究。作者采用了Gillot的命名法,把迴结肠静脉和Henle氏干(Henle  相似文献   

17.
作者认为脾肾静脉吻合的常规手术方法存在着两个缺点。第一,切除脾脏后须将胰尾向上向右提拉,在胰腺内分出脾静脉,切断结紥进入脾静脉的诸小静脉,因血管壁薄而脆,故分离常较困难。第二,此法要求保留有足够长的脾静脉,而脾静脉近端管腔时常比远端狭小,加以复位之胰腺的压迫,可使脾肾静脉吻合处的脾静脉发生屈曲,扭转。而这些都是吻合口发生血栓的因素。根据不同的统计,发生率为19~25%,甚至更高。 Clatworthy, Boles等曾介绍分离左侧胰腺后,在胰体中部切断脾静脉,近端结紥,右侧段和肾静脉相吻合的方法可避免上述缺点。因吻合在脾静脉末端,此处管  相似文献   

18.
门-腔静脉吻合术仍为控制门脉高压症食管胃底出血的好方法,其再出血率很低,在再出血者中,由于胃粘膜糜烂和溃疡者多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者。虽然对急诊手术病人的处理有争议,但局部门-奇静脉切断术的效果不佳,所以急诊门-腔静脉吻合术在治疗中仍占一定地位。门腔静脉分流术的主要缺点是术后门一体循环性脑病的发生率高。但一般说来,其症状是短时间,而且易于用药物控制。只有少数病人症状  相似文献   

19.
一种新型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建立一种与临床术式相近的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实验动物模型。方法 选用成年杂交犬10条。根据下腔静脉吻合口的位置不同分为两组:1组为下腔静脉与右肺动脉吻合;2组为下腔静脉与主肺动脉吻合。两组动物模型中的上腔静脉全部与右肺动脉吻合。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模型在非体外循环下通过心外管道建立。结果 两组动物术后30min、1h及2h血液循环指标稳定,两组犬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上腔静脉压维持在12mmHg(1mmHg=0.133kPa) 以上时才能维持 正常的血液循环。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后,肺血管阻力随静脉压的升高而下降。所有动物在手术结束后都能进行2h以上的实验数据监测 和观察。结论 犬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动物模型与临床实际术式相接近,是一种可靠的急性动物实验模型;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后,静脉压维持到合适水平是维护循环稳定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多数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H型搭桥分流术的失败可归因于肠系膜上静脉的管径小。作者所在的霍普金斯医院在开展上述手术的初期,注意到肠系膜上静脉常在相当十二指肠第三部水平分支,因而该处通常并非其管径之最大部分,如于十二指肠第三部和胰腺钩状突之顶部,将肠系膜上静脉向近心端游离至其穿入胰腺颈部后方处,即可避开其所有的分支,该处静脉管腔之直径最大。作者利用此种解剖上的特点,改良了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H型搭桥分流的手术方法。将移植血管的一端与下腔静脉作端侧吻合后,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