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末梢血测儿童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指导临床合理补充微量元素。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980例儿童末梢血锌、铁、钙、铜、镁含量。结果:980例儿童锌、铁、钙3种微量元素缺乏比较普遍,锌缺乏率19.5%,铁缺乏率16.1%,钙缺乏率15.2%。铜缺乏率2.0%,镁缺乏率2.1/%。在年龄上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性别上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检测微量元素很有必要,有利于临床及时指导儿童合理地补充微量元素,可以避免盲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台州市椒江区儿童体内微量元素的水平及分布状况。方法: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对1200例0~6岁儿童静脉血中铜、锌、铁、钙、镁、铅元素进行测定。结果:微量元素缺乏率依次为钙15.92%、锌16.67%、铁14.41%、铜1.58%、镁0.67%,铅中毒率为3.75%;婴幼儿组铜、锌、铁、钙、镁缺乏率均显著高于学龄前组(P<0.05),但铅中毒率显著低于学龄前组(P<0.05);ADHD患儿血铅的含量高于健康体检儿童(P<0.05),血锌的含量低于健康体检儿童(P<0.05)。结论:ADHD患儿存在血铅、血锌异常现象;婴幼儿期和学龄前儿童应重点防治钙缺乏和锌缺乏,同时学龄前儿童还应重点预防铅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本地区儿童体内含有铜、锌、钙、铁、镁这5种微量元素的情况及影响因素,以便作出相应措施,提高儿童健康水平。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儿童保健门诊就诊0-6岁的500名儿童取血,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这500名儿童进行微量元素的测量。结果:不同年龄段,除铜(P>0.05)外,锌、铁、钙、镁四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随年龄的增长,儿童体内镁、锌、铁3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呈上升趋势,而钙元素含量呈下降趋势。结论:本地区儿童普遍存在锌、铁、钙3种元素的缺乏,年龄越小,越易发生锌、铁、钙的缺乏,提示要合理饮食,均衡营养,增加锌、铁、钙的摄入并加强其吸收。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儿童体内铜、铁、锌、钙、镁等微量元素的含量,探讨其缺乏的防治措施。方法在社区体检的312例儿童,分成婴儿期、幼儿期和学龄前期三个年龄组,使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检测铜、铁、锌、钙、镁等元素含量。结果 312例0-6岁儿童中,除微量元素铜镁含量正常外,在部分儿童中锌、铁、钙的含量有不同程度的缺乏,锌的缺乏比例在婴幼儿期明显高于学龄前儿童,铁的缺乏比例婴儿期明显高于幼儿期和学龄前儿童,钙的缺乏比例在三组中无明显差异。结论儿童时期是人体生长发育快速阶段,易缺乏锌、铁、钙等微量元素,建议家长应注意儿童饮食搭配,合理膳食,对缺乏的微量元素能及时补充。  相似文献   

5.
1163名儿童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辽阳市2007年0~7岁儿童铜、锌、钙、镁、铁5种微量元素水平。方法:应用BH5100原子吸收光谱仪对儿保门诊的1163名0~7岁儿童血中铜、锌、钙、镁、铁元素测定。结果:1163名0~7岁儿童微量元素缺乏情况为:低血锌者540例,缺乏率为46.43%;低血铁者239例,缺乏率为20.55%;低血铜者138例,缺乏率为11.87%;低血钙者75例,缺乏率为6.45%;低血镁者1例,缺乏率为0.09%。微量元素超标情况为:血铜和铁无超标者;高血镁者1例,超标率为0.09%;高血锌者9例,超标率为0.77%;高血钙者55例,超标率为4.73%。结论:目前社会上重视补钙的意识强于铜、锌、铁元素的补充,使血钙的缺乏明显低于血铜、锌、铁元素的缺乏,而高血钙的发生率居首位。因此要加大儿童科学喂养的宣传力度,做好平衡膳食、科学进补的指导,维持儿童体内微量元素含量的正常与均衡,以保证儿童健康的成长。  相似文献   

6.
911名儿童指血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璐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353-356
目的:了解吐哈油田儿童指血的微量元素含量及不同时期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911例儿童微量元素钙、锌、铜、铁、镁。结果:在不同年龄组间,镁、铜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值均>0.05),锌、钙、铁含量差异显著(P值均<0.01)。锌、铁含量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钙含量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婴儿组缺铁的比例最高,学龄组男童缺钙的比例最高。结论:吐哈油田儿童存在某些微量元素缺乏,应注意均衡饮食,加强铁、钙、锌、铜的补充及促进其吸收。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桂东南地区儿童全血微量元素水平。方法:抽取静脉血或末梢血定量稀释后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测定元素锌、铜、铁、镁、钙。结果:全血元素锌、铜、铁、钙水平偏低。结论:加强儿童全血微量元素水平的监测,及时补充缺乏的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市儿童血锌、铁、钙、铜、镁五种微量元素的含量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860例住院儿童指血锌、铁、钙、铜、镁、铅含量。结果锌、铁、钙3种微量元素缺乏比较普遍,婴儿组缺钙、缺铁和缺锌的比例最高,婴儿组缺锌的比例最高。结论儿童微量元素缺乏症应引起社会和家长的高度重视,要定期对儿童进行微量元素监测,并根据不同情况做好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9.
朱莎  钟燕  赵莎  游诚  陈宇 《实用预防医学》2014,(11):1354-1356
目的通过测定矮小儿童血清生长激素(h GH)与全血微量元素铜、锌、钙、铁、镁的水平,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6月来湖南省儿童医院就诊的47例矮小儿童进行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测定血清生长激素(化学发光法)、全血铜、锌、钙、铁、镁(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含量。同时选取同性别、同年龄且身高正常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测定全血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矮小儿童全血中锌、铁、钙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儿童(P0.05),而血铜和血镁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矮小儿童全血铜、锌、铁、镁、钙含量无性别差异(P0.05)。按生长激素的不同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h GH完全缺乏组、h GH部分缺乏组和h GH不缺乏组,发现低血锌和低血铁的发生率中以h GH部分缺乏组最高(均为31.8%);低血钙以h GH完全缺乏组发生率最高(61.5%)。结论矮小儿童体内存在不同程度的全血锌、铁、钙元素缺乏,其发生率无明显性别差异,低血锌、低血铁、低血钙发生率及血钙水平在生长激素不同水平组的矮小儿童中存在差异,矮小儿童应合理补充锌、铁、钙。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本地区微量元素缺乏或者过多的状况,更好地进行儿童营养指导。方法使用SK微量元素分析仪对东胜地区各大幼儿园共2 453例0~7岁儿童进行锌、钙、铁、镁、、铜、铅六种微量元素检测。结果有一定比例儿童铁、锌、钙微量元素缺乏,镁、铜、铅缺乏或者过量较为少见。结论儿童为生长发育最快时期,最容易缺乏铁、锌、钙微量元素,而且发现锌、铁元素年龄越小,越易缺乏,而钙元素则年龄越大越容易缺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桦甸市儿童末梢全血中微量元素铜、锌、钙、镁、铁的含量,探讨其缺乏的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对2288名儿童末梢血5种微量元素进行检测。结果除铜、镁全部在正常范围内外,锌、钙、铁均有不同程度缺乏。其中,缺锌为36.28%,缺钙为57.87%,缺铁为5.86%;且0—1岁组锌、钙、铁含量低于其他各组。结论桦甸市儿童末梢全血中微量元素缺乏普遍存在;年龄越小,微量元素含量越低。提示各级政府卫生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重视儿童保健;各医疗保健机构做到早期干预,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学龄前儿童全血微量元素的现状,为制定合理的膳食结构,保障学龄前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预防严重疾病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通道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2 000名学龄前儿童末梢全血锌、钙、镁、铁、铜含量。对不同性别、年龄、居住地进行t检验,并对铁、钙及锌的全血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 000名学龄前儿童中以铁、锌、钙缺乏为主,铁缺乏占42.17%,锌缺乏占38.83%,钙缺乏占20.83%。微量元素缺乏在不同性别和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城乡儿童各种微量元素缺乏分别占31.33%和47.65%,并以钙、铁缺乏的差异显著(P<0.05)。全血中钙含量和锌含量之间呈负相关(P<0.01),回归系数为-25.093,相关系数为0.225;锌含量和铁含量之间呈正相关(P<0.01),回归系数为6.328,相关系数为0.749。结论:学龄前儿童锌、铁、钙缺乏较为普遍,且农村多于城市。全血中锌和铁以及锌和钙含量之间均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检测0~12岁少儿血中钙、铁、锌、镁、铜、铅和镉水平,为预防疾病,科学合理的膳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灞桥区0~12岁少儿手指血样4 210例,进行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的检测,分为4个年龄组,分别为0~1岁,1~3岁,3~7岁,7~12岁,进行资料收集和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值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0~12岁儿童钙、铁和锌元素的总体缺乏率分别为24.94%,19.19%和1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镁和铜元素的缺乏率在不同年龄段中无统计学差异;未见铅镉水平超标;男童和女童在钙、铁、锌元素的缺乏率上存在差异,镁和铜元素在男女童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灞桥区儿童钙、铁缺乏较为明显,锌其次,铜和镁元素基本不缺乏。应提高家长和民众对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的认识,同时发现微量元素的缺乏,应该尽早纠正,科学补充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14.
黄梅  韩煊  林志敏  贺喆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8):2783-2785
目的:了解宝安区0~3岁婴幼儿有益微量元素缺乏发生情况和有害铅元素分布水平。方法:对2010年8~11月在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健康体检868例0~3岁的婴幼儿全血锌、铜、钙、铁、镁、铅6种微量元素含量的检测及统计分析。结果:锌缺乏27.19%、钙缺乏11.87%、铁缺乏10.37%、铅中毒5.29%,各年龄组之间微量元素铁、锌缺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铅水平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之间微量元素平均值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微量元素缺乏以锌、铁为主,血铅含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提示婴幼儿要定期健康体检和检测微量元素,及时调整膳食,适时补充锌、铁,针对性排铅是保障婴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路北区0~6岁儿童指血中钙、镁、铜、铁、锌的变化规律,提高0~6岁儿童不同年龄段幼儿保健水平。方法: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钙、镁、铜、铁、锌的含量。结果:男女儿童指血中钙、镁、铜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铁缺乏率最高为婴儿期女童组,有随年龄增加铁缺乏率最高组向学龄前组转化的趋势;锌缺乏率最高为婴儿期男童组,也有随年龄增加向学龄前组发展的趋势。结论:路北区0~6岁儿童指血中钙、镁、铜含量不缺乏,趋于合理。铁、锌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缺乏状况,应加强保健指导,促进两种元素的吸收,改善铁、锌缺乏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学龄前儿童末稍血中钙、铁、锌、镁、铜元素的水平,为预防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MP-2型溶出分析法检测。结果:各种元素构成比正常;<2岁组、2~5岁组、>5岁组儿童钙、铁、锌、铜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镁元素在3个年龄组儿童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岁组与≤5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镁元素缺乏率高。结论:营养素钙、铁、锌、铜在学龄前儿童体内的分布合理;镁元素的缺乏在学龄前儿童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机体可存在长期缺镁而无低镁血症现象,建议将营养素的检测纳入学龄前儿童保健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了解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其微量元素水平的变化,为临床合理补充微量元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测400例儿童血清中幽门螺杆菌IgG抗体和IgM抗体,同时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量其全血微量元素锌、铁、钙、铜、镁的含量。结果小儿Hp现症感染率为10.5%,既往感染率为2.0%。Hp感染组儿童全血中铁的水平明显低于未感染组(P〈0.05),而且感染组的铁缺乏率高于未感染组(P〈0.05),而锌、钙、镁、铜水平以及缺乏率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是造成或加重儿童铁缺乏的重要因素;对Hp感染患儿应进行铁元素含量检测,必要时给予补铁治疗,以减少由此引起的铁缺乏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儿童的微量元素和血铅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13 929名儿童进行末梢血铜、锌、钙、镁、铁及铅的检测.按照儿童发育情况分为幼婴组、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组、学龄组、青春发育期组;每个组又分成男、女两组.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性别之间的微量元素分布及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末梢血铜、钙、镁在不同年龄组及各年龄组的不同性别间分布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梢血锌含量水平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平均含量为(81.71±15.91)μmol/L,分布水平在各个年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在婴儿组、幼儿组及学龄前组存在性别差异;儿童缺锌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总缺锌率为13.7%;在幼儿组、学龄前组及学龄组的男、女缺锌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梢血铁含量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平均含量为(8.28±0.78)mmol/L,在婴儿组以后分布水平存在年龄差异,学龄组以后存在性别差异;儿童缺铁率随年龄增长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总缺铁率为12.9%;在幼婴期、学龄期及青春发育期组男、女缺铁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铅水平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平均血铅水平为(59.97±26.52)μg/L;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幼儿组以后存在性别差异;儿童铅中毒随年龄增长呈增加趋势,总的铅中毒率为8.2%;各年龄组儿童铅中毒率呈男性高于女性,男童铅中毒率随年龄增长基本呈直线上升趋势.除幼婴组和婴儿组外,其他年龄组男、女铅中毒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学龄前、学龄期和青春发育期组男、女差异更为显著.结论 北京地区儿童钙缺乏已基本纠正,但锌、铁缺乏较为明显,血铅水平普遍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苏州市相城区周岁儿童体内锌、铁、钙、铗和铜5种微量元素的含量,探讨其缺乏情况,及其与儿童生长发育状况的关系.方法 用五元素原子吸收光谱检测法,对448例婴幼儿进行静脉血微量元素的检测;用电子秤由儿保科医生称量其体重和身高,皮尺测头围.结果 448名周岁儿童检测结果显示,缺铁占首位,为45.98%,男女童缺铁比例分别为48.22%、43.08%;缺锌占第二位,为27.00%,男女童缺锌比例分别为25.21%、29.23%;缺钙占第三位,为9.82%,男女童缺钙比例分别为9.49%、10.46%.镁、铜两种微量元素缺乏较少.从发育指标来看,身高低于正常值范围的比例男女童分别为13.44%、8.72%,体重男女童的比例分别为13.44%、7.69%,头围男女童的比例分别为3.04%、1.54%.对于血浆中微量元素含量和发育状况之间的关系为,缺钙与否对体格发育评价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缺锌与否对身高的评价有统计学意义,缺铁与否对血色素的含量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儿童缺乏铁、锌和钙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并且这些微量元素的缺乏对儿童生长发育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提示家长对儿童血液微量元素含量应定期检测,发挥儿保医务人员的指导作用并制定合理的调控措施,做到合理膳食、营养均衡,确保婴幼儿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