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北京市1949-2006年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北京市猩红热流行特征,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1949—2006年北京市疾控中心的疾病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49—2006年北京市猩红热发病263111例。1966年发病率最高为488.3/10万,2003年发病率最低为1.86/10万。猩红热总体发病呈下降趋势,有一定程度的波动。以中小学生(64.3%)和幼托儿童(24.1%)构成最高。男性(57.2%)高于女性(42.8%)。城区发病率高于近郊,近郊高于郊县。1989年以前发病高峰月集中在1月份和12月份,1989年以后在5月份。[结论]城市学校、托幼机构是猩红热发病的高危环境,各级医疗保健预防机构应针对在学习生活的群体进行经常性的卫生监督、宣传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分析2004—2013年厦门市猩红热发病特征,为制定相应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3年厦门市猩红热发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3年厦门市报告猩红热938例,年平均发病率3.42/10万,均为散发病例,无死亡病例。2004、2007、2011年出现发病高峰,发病率分别为4.24/10万、3.78/10万、5.49/10万。11月—次年6月共报告792例,占发病总数的84.43%。全市6个区均有病例报告。男女比例为1.54:1,1~14岁儿童共报告889例,占发病总数的94.78%,5岁儿童发病率(67.59/10万)最高。职业分布居前三位的为幼托儿童、学生、散居儿童,发病数依次为454例(48.40%)、223例(23.77%)、215例(22.92%)。结论冬春季为厦门市猩红热的高发季节,幼托儿童、学生、散居儿童为猩红热防控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苏州市2011—2015年猩红热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苏州市猩红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5年累计报告1 832例猩红热病例,年均发病率为2.81/10万;各市(区)均有发病,发病率居前5位的为吴江区、太仓市、张家港市、虎丘区、工业园区;发病高峰为5-6月;男性发病率(3.41/10万)高于女性(2.17/10万),3~9岁组报告病例最多,为1 630例(占88.97%);职业以学生和幼托儿童为主,分别占45.91%、34.33%。结论苏州市猩红热发病呈上升趋势,应加强学校和幼托机构的猩红热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深圳市宝安区猩红热流行状况,为制定防制措施及预测疫情趋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4年深圳市宝安区猩红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4年深圳市宝安区共报告790例猩红热病例,无死亡,年平均发病率为1.9/10万;3—5月及11月至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期间报告病例数分别占病例总数的41.65%和30.88%;新安(4.50/10万)和西乡街道(3.33/10万)发病率居前(χ~2=86.2,P0.01);男性年均发病率(2.57/10万)高于女性(1.28/10万)(χ~2=92.27,P0.01);发病主要集中于小年龄段,其中3~7岁组(52.36/10万)年均发病率最高;病例职业构成的前3位为托幼儿童(36.2%)、散居儿童(35.9%)、学生(26.5%)。结论深圳市宝安区猩红热2011年开始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托幼儿童及学生为猩红热发病的高危人群,托幼机构和小学等集体单位将是今后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2009—2011年猩红热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全区2009—2011年猩红热疫情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福田区2009—2011年报告猩红热病例120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3.24/10万,各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34/10万、1.08/10万、6.95/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辖区所有街道均有病例报告,以梅林街道与福田街道报告病例最多,占总病例数的43.33%(52/120)。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其中春夏季发病71例(占59.17%),秋冬季发病49例(占40.83%)。男性发病70例,女性发病50例,男女性别比为1.4∶1;25岁及以下各年龄组均有发病,其中3~7岁发病数占发病总数的70.83%(85/120);学生与儿童发病占发病总数的95.00%(114/120)。结论深圳市福田区猩红热以散发为主,2011年发病率较高,儿童与学生是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48年来北京市房山区猩红热的流行特征,探讨房山区猩红热的防治对策。方法对房山区1958—2006年猩红热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房山区1958—2006年共发生猩红热3527例,平均发病率11.27/10万,死亡5例,病死率0.14%,发病率最高达65.17/10万。1980年代中期以前曾经有过较大强度的流行,1980年代中期以后以散发为主,发病率基本在10.00/10万以下。全年各月均有病例发生,但以冬春季为主;平原发病高于山区、半山区;发病人群集中在0~19岁,职业以学生、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进入1990年代后房山区猩红热发病年龄以及职业构成发生变化,学龄前儿童及幼托儿童发病人数较以往增多(P〈0.001)。结论房山区猩红热流行总体呈下降趋势,应采取以少年儿童为重点人群的综合防治措施,有效地降低猩红热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郭小芳  刘颖  何景阳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2):5983-5984,5994
目的了解河南省猩红热的流行特征。方法下载2003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河南省猩红热确诊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3~2010年河南省猩红热发病5047例。2007年发病率最高为0.90/10万,2003年发病率最低为0.31/10万,病例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季明显高于夏秋季,发病主要集中在1~10岁年龄段,中小学生和幼托儿童分别占37.64%和38.74%。结论学校、托幼机构是猩红热发病的高危环境,应加强小学和托幼机构疫情监测,防止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四川省猩红热的流行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为进一步做好猩红热防控与疾病预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导出四川省2016—2020年的猩红热病例资料,使用SPSS 24.0软件对猩红热病例的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进行描述,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6—2020年四川省猩红热累计报告病例数共10 146例。2016—2020年四川省猩红热整体发病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在0.94/10万~3.17/10万之间波动;男性发病率(2.88/10万)高于女性(2.00/10万)(χ2=331.31,P<0.001)。以10岁以下儿童为高发人群,其中以幼托儿童与散居儿童为主,占总病例的60.48%;报告发病数最高为成都市(占总病例数的39.91%),最低为甘孜藏族自治州(占总病例数的0.07%)。结论 2016—2019年四川省猩红热发病率较稳定,2020年四川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群采取较严格的防控措施,发病率出现明显下降,提示应继续做好个人防护措施。猩红热发病存在明...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承德市猩红热发病趋势和流行规律,为制定猩红热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承德市2010—2014年猩红热的发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承德市2010—2014年共计报告猩红热病例2 00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11.44/10万,其各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4.77/10万、19.25/10万、11.07/10万、7.72/10万和11.04/10万。猩红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每年有2个发病高峰,分别是5—7月和10—12月;承德市11个县区均有病例报告,但是各县区报告发病率差异明显,以双桥区、双滦区、营子区、承德县、兴隆县、宽城县和围场县报告发病率较高,市区发病高于县郊(P0.01)。3~9岁年龄组发病数最多,占全部报告病例85.67%;发病人群主要为小学生、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共报告病例1 986例,占全部病例的98.86%。结论承德市猩红热发病有上升的趋势,应密切关注猩红热发病趋势,加强县区医疗机构猩红热病例的诊断和报告工作,托幼机构、小学校是猩红热防控工作的重点部门,采取以小学生和幼托儿童为重点人群的综合防控措施,降低猩红热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连云港市2004—2013年猩红热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全国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系统"中2004—2013年猩红热疫情数据,分析猩红热的人群、地区、时间分布特征。结果 2004—2013年连云港市共报告猩红热1 194例,年均发病率2.553/10万;全市8个县区均有发病,市区发病率显著高于郊县(P0.01);男女发病率比为1.82:1,男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6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29.173/10万),其次为7~14岁年龄组(11.257/10万),各年龄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职业分布以学生和幼托儿童为主,分别占发病总数的46.31%和35.51%;猩红热全年均有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每年的春季(4—6月)和冬季(10—12月)出现明显的发病高峰。结论该市2013年秋季猩红热开始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应针对学校和托幼机构等高发场所提前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描述青岛市2014-2018年脑卒中发病和死亡变化趋势,为脑卒中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证据。方法 发病和死亡病例来源于“青岛市脑卒中发病和死亡监测系统”。使用2000年全国人口进行计算标化发病和死亡率,计算年化百分比(PC)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结果 2014-2018年青岛市共报告脑卒中发病104 031例,脑卒中的粗发病率为261.48/10万,标化发病率为126.19/10 万;死亡42 751例,粗死亡率为107.45/10万,标化死亡率为46.28/10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发病率:289.25/10万和234.15/10万;死亡率:116.32/10万和98.73/10万。均为P<0.001),农村高于城市(发病率:269.08/10万和235.44/10万;死亡率:123.82/10万和51.37/10万。均为P<0.001)。男、女发病率APC分别为3.46%(P=0.991)和3.36%(P =0.820)。男性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为1.01%(P=0.008)。发病和死亡的类型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72.95%、56.14%),发病和死亡的季节以春冬季为主(26.35%、30.05%)。结论 脑卒中是影响青岛市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应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加强脑卒中防治网络建设,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青岛市猩红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和空间聚集性,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数据保障和科学依据。 方法 对2010-2018年青岛市猩红热病例的流行特征和聚集性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 2010-2018年,青岛市猩红热发病率在1.72/10万~15.74/10万之间波动,疫情呈明显季节分布,11月至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4月至6月为次高峰,年平均发病率超过全市年均发病率(10.96/10万)的区市有市南区(20.83/10万)、市北区(28.05/10万)、崂山区(16.66/10万)、李沧区(23.43/10万)和城阳区 (11.50/10万);猩红热聚集发生有明显季节分布,聚集发生前三位的区市是市北区(136起,46.74%),市南区(61起,20.96%),城阳区(28起,9.62%)。 结论 青岛市猩红热疫情流行强度总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疫情高低与人口密度大小、适龄儿童多少、学校和托幼机构密集程度以及跨社区流动性强弱等因素有关,需完善综合防范措施控制疫情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齐齐哈尔市猩红热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齐齐哈尔市2006~2007年猩红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齐齐哈尔市2006~2007年合计报告猩红热病人1103例,年均发病率为9.60/10万,无死亡病例。年发病率,2006年为10.07/10万,2007年为9.13110万。2006~2007年年均发病率,男性为10.95/10万,女性为8.20/10万(P〈0.01);0~2岁为11.41/10万,3~6岁为198.64/10万,7~14岁为115.44/10万,15~49岁为0.76/10万(P〈0.01);全市的西南部7个县(区)平均为28.15/10万,其他9个县(区)平均为2.93/10万。10~12月合计发病500例,占全年总数的45.33%。[结论]齐齐哈尔市2006-2007年猩红热疫情呈上升趋势,3~14岁为高发人群,10~12月为高发季节。  相似文献   

14.
唐莹  王凤双  肖雷  吴殚  冯冉 《职业与健康》2011,27(18):2099-2101
目的了解北京市顺义区2006—2010年风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风疹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传染病检测信息系统收集预防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监测等资料,采取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法分析顺义区风疹流行病学特征。结果顺义区2006—2010年风疹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4.55/10万、14.82/10万、15.08/10万、1.32/10万和30.72/10万。学校及托幼机构风疹病例数分别占80.00%、53.91%、41.88%、18.18%和38.67%。7起暴发及突发疫情中6起发生于学校,123例暴发病例中105例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结论学校是风疹防控的重点,今后应加强在校学生风疹疫苗的免疫接种,加强学校疫情监测,以降低风疹发病,预防控制风疹暴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银川市猩红热的流行特征,并预测短期发病趋势,为制订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7年银川市猩红热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混合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对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猩红热的发病趋势进行预测。结果 2008-2017年银川市共报告猩红热病例5206人,年均发病率为26.80/10万,整体呈上升趋势。男女发病率比为1.63∶1;3~7岁学龄前儿童占发病总数的78.56%,其中又以5岁儿童发病数最高。金凤区年均发病率(40.97/10万)最高,兴庆区累计发病数最多(2474例)。发病高峰为4-6月和11月至次年1月。ARIMA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银川市猩红热呈现较高发病水平。结论 2008-2017年银川市猩红热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应针对托幼机构和小学等高发场所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仍是猩红热的高流行期,应做好主要流行区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6.
百色市1978~2005年猩红热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广西百色市1978~2005年猩红热发病情况和规律,探讨猩红热流行的防治对策.[方法]对百色市1978年以来的猩红热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病的地区、时间、人群分布.[结果]百色市1978~2005年共发生猩红热664例,平均发病率为0.70/10万;死亡1例,病死率为0.15%,1979年发病率最高达7.56/10万.全年各月均有病例发生,但以春季为主;发病以学生最多,其次为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病例主要集中在德保和靖西2个县,5~10岁为百色市猩红热高发年龄组.[结论]百色市近10年来猩红热流行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只有采取以加强传染源管理为主导措施的综合防制措施,才能切实有效地降低猩红热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北京市西城区1993~2007年猩红热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为今后进一步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西城区猩红热年度分析,对病例从不同年份、不同街道、不同人群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93~2007年西城区猩红热发病1077例,发病人群年龄1~15岁为主,他们的职业主要为学生;病例集中在新街口街道;1993年、1994年为西城区猩红热高发时期,1993年发病率高达40.74/10万。结论学生、托幼儿童是防治的重点人群。通过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使西城区猩红热发病处于较低水平。但近三年发病率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大连市猩红热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为制订有效的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大连市2004~2010年猩红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0年大连市累计报告猩红热4 687例,年均发病率为11.26/10万。猩红热发病率(/10万),2004~2010年分别为6.17、10.97、18.58、17.77、10.53、8.56、6.24(P<0.01)。2004~2010年年均发病率(/10万),城区为21.87,农村为5.22(P<0.01);男性为13.61,女性为8.91;0~1岁为7.25,2~3岁为49.97,4~5岁为172.45,6~7岁为201.96,8~14岁为46.16,≥15岁为0.20。4 687例病人中,2~14岁占97.14%;幼托儿童占47.02%,学生占43.27%,散居儿童占8.83%,其他占0.87%;5~6月发病的占22.87%,11~12月发病的占25.03%。[结论]2004~2010年大连市猩红热发病率较高,托幼儿童、学生是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9.
张庆惠 《职业与健康》2014,(10):1363-1365
目的分析沈阳市和平区近年来猩红热发病水平和流行特征,探讨控制对策,为制定猩红热防制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沈阳市和平区2004—2012年猩红热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2年沈阳市和平区猩红热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3.20/10万,各年度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男女性别比为1.52∶1,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40.11/10万,女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6.33/10万,男女猩红热年均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5、6月和11、12月报告发病数分别占全年报告发病数的28.21%、21.34%;发病年龄以3-8岁年龄组为主,占74.50%;学生、幼托儿童、散居儿童报告发病数分别占全部报告发病数的40.38%、34.52%、21.24%。结论男性猩红热年均报告发病率高于女性,呈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发病高峰,呈春末夏初和冬季发病高峰。应加强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监管,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加强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提高防范意识和水平;开展疫情监测,及时做出预警分析;做好暴发疫情的应急处理,有效控制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北京市崇文区学校传染病疫情动态。方法通过学校传染病监测日报,建立传染病个案数据库,应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08年学校传染病发病呈下降趋势,发病涉及乙类和丙类10个病种。前3位依次为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分别占发病总数的66.71%、11.01%、7.63%。发病人群以小学生为主,占69.09%。11月和5月发病较多。校医对疫情的平均报告时间为1.84d。结论北京市崇文区学校传染病防控情况总体较好,但各项防控措施仍有待进一步加强。水痘是日前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