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2000~2008年中药不良反应文献综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文  陆军  蔺涛 《中国药房》2009,(6):461-463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所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方法:对100种杂志刊登的933例中药制剂所致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共涉及中药制剂156种,给药途径5种,其中静脉给药方式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达78.46%。不良反应中以全身性反应发生率最高,达57.77%。结论:应加强有关中药安全用药知识的普及、规范临床合理应用中药及其制剂,实施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我院上报的中药制剂相关不良反应,探讨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为中药制剂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我院2008年7月~2013年6月上报的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资料。结果: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中老年人发生不良反应比例最高(71.68%);活血类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例次最多(54.34%);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静脉给药(75.14%)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其中静脉给药后30 min内是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时间段。结论:重视中药制剂相关不良反应,加强监测,以减少中药制剂给患者带来损害。  相似文献   

3.
55例中药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中药制剂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对55例中药制剂所致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共涉及中药制剂20种.在55例不良反应中,主要为变态反应,占74.5%(41/55),其他类型反应占25.5%(14/55);由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占78.2%.结论:中药制剂也可引起许多不良反应,其中静脉给药时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最大,应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1570例新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分析,挖掘警戒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济南市2008年收集的1570例新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综合分析。其中对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和红花注射液进行了重点评价。结果本组资料中,引起新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前两位的为抗微生物药品及中药制剂。通过对给药途径的影响分析,静脉注射给药方式引起新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较多。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对抗微生物药品及中药制剂的临床安全性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表,探讨预防严重ADR发生的方法。方法对146例严重ADR报告表,分别按患者年龄、性别、报告人职业、引起ADR的药品、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46例严重ADR中,静脉给药方式引起的严重ADR例数最多(89例,60.96%),其次为口服给药(52例,35.62%);抗菌药物引起的严重ADR最多,其次为心脑血管药物和中药制剂;ADR临床表现以过敏性休克、药物性肝炎、重症皮疹等表现为主;90例严重ADR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42例危及生命。结论严重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增强合理用药意识,以减少和避免严重ADR的发生,保证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医院药物不良反应中有关中药制剂的具体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中药制剂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些参考.方法 对医院上报的2010年81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监测报表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1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中共涉及中药制剂23种,以静脉给药方式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达85.9%.药物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或器官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等.结论 重视中药制剂风险管理,提倡中药口服途径给药,加强对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相关研究,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发生中药不良反应患者一般资料、药品名称、用法用量、给药途径、主要临床表现、转归等,尤其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方法 收集2004年1月~2012年6月东营地区(东营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提供数据)中药及其制剂引致的药品不良反应报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中药及其制剂引致的药品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共3446例,其中新的1511例,严重的366例.涉及603种中药,包括中药制剂599种,中草药4种.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结论 急需建立中药制剂致药源性疾病的防御体系,对中药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系统资料的收集、监测和分析,并通过有效途径及管理措施为临床医生提供合理用药信息及咨询服务,为药品管理行政部门提供修改说明书的依据,最大限度地降低药源性疾病发生,维护公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2010年我院16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物治疗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0年上报的16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累及器官和临床表现、转归与评价等进行分析.结果 167例报告中,7例为皮肤过敏试验阳性,有效报告160例.其中患者女47.50%(76/160),男52.50%(84/160),平均年龄54.37岁;静脉给药145例(90.63%),口服给药ll例(6.88%),皮下注射给药4例(25.00%);涉及药品12类73种,列前3位的药品是抗感染药物83例(51.88%),中药制剂40例(25.00%),消化系统用药9例(5.63%);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药品不良反应多为一般性的(97.50%),严重的4例(2.50%),并且转归良好,无死亡病例.结论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无明显年龄和性别差异.抗感染药物、中药制剂及静脉给药途径是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应加强合理用药监管,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医院药物不良反应中有关中药制剂的具体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中药制剂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些参考。方法对医院上报的2010年81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监测报表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1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中共涉及中药制剂23种,以静脉给药方式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达85.9%。药物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或器官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等。结论重视中药制剂风险管理,提倡中药口服途径给药,加强对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相关研究,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1388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对1388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分析,挖掘警戒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山东省2006年收集的1388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本组资料中,引起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数量及严重程度)前两位的为抗微生物药及中药制剂,其中阿奇霉素注射剂和双黄连注射剂经综合评价,确定为重点监测品种;在给药途径与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分析中发现,静脉注射给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情况较多。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对抗微生物药和中药制剂的安全性监测,重视阿奇霉素注射剂和双黄连注射剂的再评价。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 总结 180例重症心脏瓣膜病围术期处理的经验 ,探讨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病早期生存率的措施。方法 自 1993年 9月至 2 0 0 2年 12月 ,为 180例重症心脏瓣膜病病人施行瓣膜置换术 ,占同期瓣膜置换手术 2 7%。男 81例 ,女 99例 ;年龄 15~ 6 6岁 ,平均 4 2 4 5± 13 38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 174例。左房室瓣病变者 81例 (合并主动脉病变者 93例 )。其中对 4 7例合并中度以上右房室瓣关闭不全的病例进行同期右房室瓣成形术 ,对 17例巨大左房进行左心房折叠术 ,有 39例部分或全部保留左房室瓣装置。结果 本组术后并发低心输出量综合征 (低心排 ) 8例 ,严重心律失常 12例 ,早期死亡 9例 ,死亡率 5 %。结论 对重症心脏瓣膜病例 ,注意围术期各环节处理 ,即重视术前心功能改善 ,恰当选择手术时机 ,术中加强心肌保护 ,合理纠正病变 ,术后严密监护 ,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严重梗阻性肾衰25例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手术 间断性腹膜透析在严重梗阻性肾衰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严重梗阻性肾衰25例,急诊一期手术 间断性腹膜透析,术后监测BUN、Cr及尿量改变。结果 25例严重梗阻性肾衰中18例BUN、Cr术后2周恢复正常,6例BUN、Cr约正常值2倍,1例死于MOSF。结论 对于严重的梗阻性肾衰,急诊手术 间断腹透可明显提高救治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16.
17.
Forty children with documented or suspected bacterial infections arising outside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were studied. Fifteen different pathogens for a total of 30 isolates were obtained from multiple sources. Staphylococcus aureus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4-8 micrograms/ml) was the most common pathogen isolated, involving seven patients. Each patient received moxalactam 50 mg/kg iv over 15 minutes q8h and responded favorably to therapy, exhibiting bacteriologic and/or clinical cures. Toxicity associated with moxalactam occurred in only two patients and necessitated discontinuation of drug therapy. Moxalactam 50 mg/kg iv q8h is effective therapy for non-CNS infections occurring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相似文献   

18.
19.
20.
红花注射液致严重过敏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女,69 岁。因 右侧肢体偏瘫 3 月,加 重 3 d于 2003 年 8 月 7 日 入院 。该 患者高 血压 10 年 ,无药物过 敏史。查体 :T 36.4℃,P 65 次 /min,律 齐,未闻及杂音,神志清楚,吐字不清。头颅 CT检查提示:①双侧基底节区及左侧顶部腔梗。②左侧颞顶叶软化 灶 。 ③ 左 颞 叶 钙 化 。 血 脂 :TC 6.15 mmol/L ,TG2.06 mmol/L ,HDL-C 1.98 mmol/L ,LDL-C 3.31mmol/L 。入院诊断为:①脑梗塞,②高血压病,③高甘油三酯血症。给予红 花注射液 20 mL 加 5% 葡萄糖注射液 250 mL 静滴及 0.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