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经》不寐病证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寐一类病证,在医学文献中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并始将本证称为不卧、不得卧和不能卧,但其中并无理论性描述.<内经>称此类病证为"目不瞑"、"不得卧"、"卧不安"和"不能眠"等,相关认识较为丰富,散见于<灵枢·营卫生会>、<灵枢·邪客>、<灵枢·大惑论>、<素问·逆调论篇>、<素问·病能论篇>和<素问·刺热篇>等20余篇文献之中.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所论之眩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有关眩晕的论述,《素问》主要有2篇,《灵枢》主要有3篇。由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一句,成为"病机十九条"第一条,而对后世影响巨大,形成刘完素、朱丹溪、张介宾二大半学派。而《灵枢》则唯张介宾"上虚则眩"一句,形成《灵枢》半派之局面。《素问》所论之眩晕与《灵枢》所论之眩晕有何区别?我们认为:在病因上,《素问》以"风"、"郁"为因;《灵柩》以"气"、"虚"为因。在病理上,《素问》所论之眩晕表现为"肝火上炎"、"肝郁化火"和"肝阳上亢"之证;《灵枢》所论之眩晕表现为"上气不足"、"脑为不满"、"髓海不足"之证。在治疗上,《素问》以平肝、潜阳、熄风为治则;而《灵枢》则以补虚、补气为治则。可见同论眩晕,《素问》与《灵枢》在病因、病理、治疗原则上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曾侠一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1):1551-1551
对于病位深浅刺法的论述,早在《黄帝内经》已经有了记载。《素问.刺齐论篇》与《素问.调经论篇》中明确地指出了针刺有皮、脉、肉、筋、骨之分。而在《灵枢.官针》篇中,讨论的许多古针法都属于病位深浅刺法的范畴。本文就在《灵枢.官针》篇中分析归纳出属于病位深浅刺法的古针法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发热症首载于《内经》,散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热论》、《素问·刺热篇》、《素问·评热病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素问·至真要大论》以及《灵枢·论疾诊尺篇》、《灵枢·热病篇》、《灵枢·刺节真邪篇》等篇。  相似文献   

5.
<正>失眠症,属中医学"不寐"、"不得眠"、"不得卧"范畴。早在《灵枢?大惑论》即指出卫气留于阳分,阳跷脉盛,可出现不寐,"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可见自《灵枢》始即对不寐的病因病机多有论述,涉及营卫气血,五脏六腑,阴阳跷脉,但纷繁复杂,常令后学难抓要点。王居易教授精研针灸理论和临床,对经络、腧穴结构理论均有独到见解,特别善于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全书明确言及"传之后世"的有《素问·三部九侯论》、《素问·天元纪大论》、《素问·方盛衰论》、《灵枢·终始》、《灵枢·玉版》共计5篇。秉承"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理念,通过对5篇"传之后世"论的研究学习,对其"传之后世"的观点进行简要的系统梳理,总结得出对于《黄帝内经》"传之后世"论的9个观点,以期为更好地进一步研究和发展《黄帝内经》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失眠古称"不寐"、"不得眠"、"目不瞑",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其轻者入睡困难,眠而易醒,醒而难以入睡,亦有时睡时醒等,严重者则整夜不能入睡。早在《黄帝内经》中《素问·逆调论篇》即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记载,《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中亦有"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类证治裁·不寐》亦有"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的记载。  相似文献   

8.
李国祥 《陕西中医》2011,32(10):1434-1435
<正>"胃不和则卧不安"语出《素问.逆调论》,原指阳明经气上逆而呼吸有声不能平卧之症,主以半夏秫米汤治之。《灵枢.邪客篇》并载半夏秫米汤有"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之功。后世多将"卧不安"解释为"不寐"、"失眠",方证相对其效亦彰。但笔者在临床中体会到"胃不和则卧不安"之不寐、失眠,并非半夏秫米汤一方所能概治。不寐之证责  相似文献   

9.
指纹诊法是祖国医学中特有的诊法之一,南宋以来的临床医书多有论及.近年来,指纹诊法的科学研究逐渐增多,但对其起源,却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清、周学海《脉义简摩》称:指纹诊法肇源于《内经》,它征引《素问》皮部论、经络论、平人气象论,以及《灵枢》经脉、论疾诊尺、邪气脏府病形等篇为说.周氏之前,清、张登《诊宗三昧》已征引《素问·经络论》语,以解释指纹诊法,但没有明确指明这是指纹诊法的起源.梁翰芬先生在《婴儿病诊指纹之研究》一文中,也曾引《灵枢·经脉篇》语,以为指纹诊法缘起之据.但  相似文献   

10.
"胃不和"所致哮喘因机证治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篇》 ,在大多数中医内科书中 ,被用来解释失眠或不寐的一种病因病机。笔者重温《内经》原文 ,并证之临床 ,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阐述的并非不寐 ,而是哮喘 (相当于现代医学支气管哮喘中夜间性哮喘 )的病因病机。这一型的哮喘有其特殊的原因和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中医治疗一般从脾胃入手。1 “胃不和”所致哮喘的病因病机《素问·逆调论篇》云 :“帝曰 :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 ,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 ,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 ;有得卧行而喘者 ,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 ,有不得卧卧而喘者 ,皆何藏使然 ?…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中明确言及"传于后世"的篇章有《素问·八正神明论》《素问·针解》《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师传》,共4篇。笔者秉承"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理念,通过对4篇"传于后世"论的研究学习,对"传于后世"的观点进行简要、系统地梳理,总结得出《黄帝内经》"传于后世"论的6个观点,以期能为进一步研究和发展《黄帝内经》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12.
杨昉 《四川中医》2010,(12):43-44
本文讨论了《灵枢.周痹》"九者,经巽之理"及《素问.六节藏象论》"形藏四,神藏五"两条经文。通过对比分析提出《素问.痹论》与《灵枢.周痹》本当为一篇,《周痹》中提出的痹病治疗法则应当引起研究者的重视。通过对"四海"、"四气街"、"五十九热腧"的对比分析,提出"形藏四"应当指头、胸、胃、冲脉四部分。  相似文献   

13.
<正>咳嗽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就中医学对咳嗽常与变的认识,浅谈咳嗽论治,意在抛砖引玉,尚须同道指点。1咳嗽之脏的常与变1.1肺脏本病咳之常《素问.宣明五气》曰:"肺为咳嗽";《素问.厥论》篇曰:"手太阴厥逆,虚满则咳";《灵枢.经脉》篇曰:"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  相似文献   

14.
庞德湘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2):909-910
失眠在中医学属“不寐”范畴,亦称“不得眠”、“不得卧”。《素问·逆调论》中云:“胃不和则卧不安”。《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中亦有“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张景岳阐述了不寐的病因:“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无邪者多虚”。连建伟教授在临床上治疗失眠症,有独到的经验,临床颇多验案,现特选数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八脉名称最早散见于《黄帝内经》一书。诸如《素问·骨空论》、《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痿论》、《素问·刺腰痛篇》、《灵枢·经脉》、《灵枢·营气》、《灵枢·五音五味》、《灵枢·逆顺肥瘦》、《灵枢·经别》、《灵枢·动输》、《灵枢·脉度》、《灵枢·寒热》、《灵枢·大惑论》等篇章,均分别记载了八脉,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系统。奇经八脉作为完整  相似文献   

16.
<正>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水样而言。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为泻。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该病在人群中发病率高,中药治疗效果显著。1中医对泄泻发生机制的认识历代医书中,对本病的脉、因、证、治都有较详细的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泄泻。《素问·举痛论篇》指出:"寒邪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笑。"《灵枢·师传》胃中寒,  相似文献   

17.
<正>黄疸一词,最早见于《内径》,在《灵枢·论疾诊尺》篇中明确写到:"溺黄赤、安卧者,黄疸。以食如饥者,胃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篇:"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症状,其中尤以目黄为确定本病的重要依据。本人临床诊治黄疸病有些粗浅体会,分述如下。1病因病机战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湿热相搏,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疸而为腑肿。"汉《金匮要略》湿热、瘀热,寒化为寒湿,故分为湿热与寒湿,总  相似文献   

18.
《素问》与《灵枢》齐名,后世论刺灸《灵枢》多于《素问》,本文分六个方面探讨《素问》有关刺灸理论之临证应用.一、列别脏腑靖络经脉针灸的特点是由经辨证,由证识病,通过一定穴位激发经气,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素问》  相似文献   

19.
《内经》中关于“神”的论述颇多,多集中于《灵枢·本神篇》、灵枢·天年篇》、《素问·灵兰秘典论》等篇,而尤以《灵枢·本神篇》论述最详。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对于祖国医学的理论及临床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拟对《内经》中有关“神”的论述加以归纳分析,以就教于同道。一、关于“神”的含义《内经》中论述“神”,主要有以下4种含义。1.概括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通报》2010,(2):22-22
<正>1.髓海:指脑。髓上能于脑。《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脏生成篇》:"诸髓者,皆属于脑。"故脑为髓海。2.血海:指冲脉。《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王冰注:"冲为血海指肝脏。《素问·五脏生成篇》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行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