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伴景组方,随证制宜.寒热并投,乃一变法,千百年来,临床不乏运用,笔者就此略述梗概.一、温表散寒清里泄热温表清里,用于表寒里热证.表有寒当以辛温散之,里有热,又需寒凉清之.单用寒凉清污里热则助其表寒,表证不解;独以辛温解表,里热得温易炽,故立此表里双解之法.若见“脉浮数,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是寒客于表,卫闭营郁,当以辛温发之.而烦躁一症,已示有化热入里,欲传阳明之象.此时治疗,虽必用辛温以散其表寒,但里热之症亦不得不除.仲景设大青龙汤一方,外用麻、桂、姜等发散表寒,另入辛甘大寒之石膏,除其里热之烦,以断其内传阳明之势.而仲师独能于证中见证、变中测变,又用一味石  相似文献   

2.
3.
张仲景创造六经辨证论治体系,针对外感、内伤病复杂的病因病机采用不同的辨证治法。《金匮要略》中也论述了寒热并用的证治,需辨证入微,治病求本,知常达变,方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贾海燕 《光明中医》2012,27(3):434-435
寒热并用之法,是指将寒热异性的药物合并使用,在八法中属温清两法,亦称温清并用.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辨证论治,广泛应用,涉及临床常见病种如呼吸系统:感冒、肺胀、喘证,消化系统:痞证、呕吐、下利、腹痛、肠痈.还有痫证、痹症.  相似文献   

5.
魏冬梅  尹钢 《中医研究》2011,24(5):17-18
寒热,表示疾病的性质;虚实,提示邪正相持、邪正盛衰的趋势。在临床实际中,更多见的是它们互相之间的错综夹杂,需要我们认真对待。中医临床经典著作的永久魅力就在于通过方证的描述、方药的加减,演示出其中的无穷变化之妙,单纯的或复杂  相似文献   

6.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水邪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根据水邪所在部位及其症状的不同而大致将其分为“湿邪、痰饮、水气”三种。此三者有着各自的特点,作者通过对三种水邪病因病机、症状表现以及治法方药的归纳,总结出其各自的辨证要点,以期为临床辨治水邪类病证提供相应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寒热虚实,可以说是临床辨证中贯穿始终的轴线.<内经>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讲的是治则,实际也道出了中医临床辨证最基本的立脚点.<金匮要略>中在脏腑经络病证中随处可见的寒热虚实的问题,也向我们展示了临床辨证的丰富多彩,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本文仅对<金匮要略>中的寒热虚实问题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8.
寒热并用法,是张仲景对方剂学的一大创举,其科学价值极高,值得继承与发扬。立足《伤寒论》半夏泻心汤、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乌梅丸、附子泻心汤、麻黄升麻汤等典型寒热并用方剂,进行病机及方药配伍规律之分析,从中审悟仲景治疗各种寒热杂证,既恪守和解寒热,调和阴阳的治法准则,又运筹帷幄,同中求异地把握各自个证特点,而随证施治的治学典范。  相似文献   

9.
张国铎 《吉林中医药》2011,31(5):461-463
《金匮要略》论治瘀血,倡导瘀有寒热之别,主张温通、清化各为其治。血得寒则凝结成瘀,活血注重温通与酒行;血得热则煎熬成瘀,活血以泄热滋养并重,对后世瘀血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其理论亦为现代医学科学研究所证实。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既重视单味药物的主治功能,更注意药物经过配伍组合后的协同作用。现对书中附子配伍后的功效,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侯中伟 《河南中医》2009,29(12):1241-1243
通过对《辅行诀》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针灸条文比较,可知:第一,二者编写体倒和结构相似,均为方剂为主,参以针灸条文。为辅行诀针灸条文源自《汤液经法》提供了有力证据。第二,《辅行诀》中针灸条文的行文风格早于仲景所述,尤其是从其所载腧穴特点来看,《辅行诀》中针灸条文当早于仲景,腧穴内涵尚处在形成变化过程中。第三,仲景针灸学术思想较《辅行诀》针灸内容不仅面面相契,而且从各角度都有继承发展。第四,仲景又将针灸学术思想进行了发展。由上述进行推论,仲景针灸学术思想必然受到《汤液经法》针灸内容的影响。《伤寒杂病论》中针灸条文较《辅行决》而言,体现了由粗到精、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历史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方论·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26条说:“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目前对支饮胸满证之“胸满”多做“腹满”解,也就是说,支饮出现腹满时才可以用厚朴大黄汤。笔者认为,胸满非腹满,不可妄释,否则就会曲解仲景的本意,而误用或局限运用厚朴大黄汤法。尚应根据方义,结合仲景的用药规律,探求支饮胸满的证治要旨,从而正确运用厚朴大黄汤来治疗支饮胸满证。  相似文献   

13.
杨金萍 《中医教育》2008,27(2):26-28
《金匮方论衍义》对《金匮要略》的注释发微有许多独到之处:“以经释经”,藉《内经》《伤寒论》发阐《金匮要略》;注重对仲景脉象的阐释发挥;注重病证辨证,强调病因与体质因素;方论阐发,精见独到。由于此书为注释《金匮要略》第一家,故对后世《金匮要略》的注释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巴建全  王伟 《河南中医》2007,27(12):3-4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提出了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纲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辨证方法,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并长期有效地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纵观全书,里面既包含了作者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又体现着具体思维方法,试作探讨如下。1比较法比较法即辨别对象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这是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逻辑规律和各种科学方法的前提[1]。《金匮》普遍采用比较的方法对医学理论和诊疗实践进行阐述。如《胸痹心痛短气病》篇第5条“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2]本条…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兆林  王春红 《河南中医》2010,30(3):220-221
《金匮要略》原书各篇均标明"病脉证治",示人以病与证相结合、脉与证须合参、辨证与论证紧密结合的重要意义。其论脉,主病有主脉,且阐述病机、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并运用趺阳病来判断病机及预后。其所论脉法,确有不少精辟之处。  相似文献   

16.
浅探《金匮要略》之胸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晓妍  张明雪 《河南中医》2009,29(12):1145-1148
胸痹是指胸中痞塞不通,引起胸膺部满闷窒塞,甚则疼痛的病证。《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中首创胸痹的辨证论治,并确定其病机为阳微阴弦,提出温补阳气、温阳兼利小便、化痰祛浊等基本祛邪方法来治疗胸痹。在此基础上,后世医家又提出了活血化瘀通络、行气散结、调畅情志、滋养心肝、益气养阴、益气活血等方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认为,泻心汤证的真实病机当为胃火亢盛、迫血妄行,“心气不足”可能是对出血时所表现出的烦躁、心悸、面赤或面色发白、腹胀满等症状的理论概括.同时认为,泻心汤中应无大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认为,泻心汤证的真实病机当为胃火亢盛、迫血妄行,"心气不足"可能是对出血时所表现出的烦躁、心悸、面赤或面色发白、腹胀满等症状的理论概括。同时认为,泻心汤中应无大黄。  相似文献   

19.
仲景发煌古义,推陈出新,不仅确立了“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风水、皮水“当发其汗”的基本原则,还创制了一系列治疗水气病的发汗之剂,构建并完善了水气病辨证论治的体系。大致有解表宣肺,发汗利水;发汗行水,兼清郁热;益气固表,和营发汗;温经助阳,发汗行水;并提出汗法的禁忌症,曰“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相似文献   

20.
张瑞  宋建平 《中医研究》2010,23(8):74-76
《金匮要略》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部分内容,首创脏腑经络辨证体系,为医方之祖,治杂病之宗,以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清代医家陈修园认为:“其深文奥义与《伤寒论》同。”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博采众长著成《金匮要略浅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