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通过长期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单纯静脉溶栓、静脉溶栓+延迟PCI以及未再灌注治疗患者,了解其心功能变化及严重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对AMI治疗的几种方法作出评价,更好地指导基层医院治疗。方法选择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137例,分为再灌注治疗组108例(包括急诊PCI组29例,静脉溶栓组43例,静脉溶栓+延迟PCI组36例)和未再灌注治疗组29例,连续观察3个月至3年,对其心功能变化及严重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结果再灌注治疗组远期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组(P〈0.05);LVEF≥50%者高于未再灌注组(P〈0.05);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其中以急诊PCI组与3h内溶栓远期效果最佳。结论AMI后行再灌注治疗与未行再灌注治疗远期疗效有显著差别。其中3h内溶栓与急诊PCI组,溶栓失败后行补救性PCI与3h内溶栓及急诊PCI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6 h内急诊溶栓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首次发病6 h内急性前壁心梗患者50例,其中采用r-tPA急诊溶栓24例,急诊PCI术26例,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ST段回落≥50%的时间,1个月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同时比较发病后1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径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数值.结果:两组患者心电图ST段回落≥50%的时间PCI组短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发心梗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猝死率PCI组优于溶栓组(P<0.05).1个月LVED及LVEF值PCI组明显优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前壁心梗6 h内急诊行PCI术预后优于急诊溶栓,建议首选PCI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静脉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65例60岁以上的ST段抬高的(AMI)老年患者,31例接受急诊PCI治疗,34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近期效果。结果溶栓组梗塞相关血管(IRA)再通率为58.8%,急诊PCI组IRA再通率为96.8%;6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溶栓组为40.2%±6.3%,急诊PCI组为53.8%±6.7%,筹异有显著性(P〈0.05);出血并发症、住院期间病死率、再发心绞痛和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溶栓组比率明显高于急诊PCI组(44.1%:9.7,P〈0.05)。溶栓组平均住院天数为8.5d,PCI组平均住院天数为18.5d.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更能尽快、及时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挽救濒死心肌,改善左室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仲任 《现代保健》2011,(9):168-168
目的 探讨纳洛酮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前的应用价值.方法 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静脉应用纳洛酮,观察溶栓前后神经功能变化及继发颅内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A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溶栓前后有显著差异(P〈0.01),溶栓前(24.50±5.10)分,溶栓后(5.05±3.15)分,而B组溶栓后神经功能无明显改善(P〉0.05),溶栓前(23.80±4.10)分,溶栓后(18.65±6.15)分 A组继发颅内出血发生率为7.69%,B组为43.75%,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静脉应用纳洛酮可作为筛选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病例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方法观察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因急性STEMI行急诊PCI,并符合纳入条件的梗死相关血管(IRA)高血栓负荷患者6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静脉应用替罗非班,PCI中行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经血栓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35例,对照组(单纯行PCI,仅静脉应用替罗非班)32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罪犯血管心肌染色分级(MBG),术后1.5h心电图最高导联ST段回落百分比(STR)≥50%比率;术后2周及3个月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变化;比较两组出血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术后罪犯血管MBG2~3级比例治疗组多于对照组[60.0%(21/35)比43.8%(1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h心电图最高导联STRl〉50%比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71.4%(25/35)比46.9%(1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P〈0.05);两组患者术后2周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VEF治疗组高于对照组[(54.2±5.7)%比(44.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LVEDd治疗组小于对照组[(46.5±4.9)mm比(57.1±5.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治疗组高于对照组[(60.5±4.5)%比(43.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出血情况及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EMI患者急诊PCI中应用血栓抽吸并经血栓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内给予替罗非班可增加心肌水平的血流灌注,减少心肌损伤,改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和延迟性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个月、6个月的心功能变化情况。方法对45例AMI患者静脉溶栓失败后(TIMI O~I级)进行补救性PCI治疗(补救性PCI组),术后1个月、6个月时行心脏超声检查,评价心功能,并与行延迟性PCI治疗的26例AMI患者(延迟性PIC组)进行比较。结果补救性PCI组较延迟性PCI组术后1个月、6个月时心功能明显改善(P〈0.05)。结论静脉溶栓失败后施行补救性PCI治疗成功率高,且至少6个月内心功能明显改善。因此,任何静脉溶栓失败的AMI患者都应该及时进行补救性PCI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别应用利多卡因与胺碘酮治疗前后心电图QT间期的改变,进一步分析两种药物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6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n=30)和利多卡因组(n=32),并进行观察.结果 治疗3天时胺碘酮组QTc由用药前(396±17) ms延长至(398±16) ms,利多卡因组QTc由用药前(395±25) ms减至(394±26) ms,但两组用药前后QT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3天时胺碘酮组QTd由用药前(34±12) ms减至(21±9)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利多卡因组QTd由用药前(32±11)ms减至(29±14) ms,但前后QTd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较利多卡因更安全、有效,可作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8.
何顺德  张胜 《现代保健》2009,(32):82-83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的溶栓和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4年1月至2009年3月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和常规药物对症治疗,判断再通率,观察疗效和急性期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再通82例,再通率68.3%,其中发病6h以内溶栓再通率为85.7%(48/56),发病6~20h溶栓再通率53.1%(34/64)。两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急性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再通组,急性心衰发生率7.1%,心绞痛发生率3.6%,病死率3.6%;未通组急性心衰发生率18.8%,心绞痛发生率12.5%,病死率17.9%。两组相比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常规药物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可有效促进心肌功能恢复,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无条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医院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何星  林国生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8):1064-1066
目的 探讨室性早搏(室早)患者QRS间期、QTd及心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入选的204例室早患者行动态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QRS间期、QTd及左室射血分数并评价入院时的心功能.结果 器质性心脏病室早患者QRS间期明显大于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早患者[(158.6±7.9)ms vs(134.4±12.1)ms,P〈0.01],QRS间期与射血分数及心功能有关,Lown分级4~5级与1~3级室早患者QT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4±11.7)ms vs(41.3±15.2)ms,P〈0.01)].结论 分析QRS间期、QTd及射血分数可以相对客观而简洁的判断功能性室早和病理性室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介入溶栓术对急性闭塞性脑梗塞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到2013年来我院就诊的急性闭塞性脑梗死病人64人,进行溶栓治疗。结果:经治疗,发病(3h的病人的有效率为92.31%,发病在3-6h之间的病人的有效率为85.00%,发病6-9h小时病人有效率为55.56%,发病〈3h的病人有效率高于发病3-6h的有效率,但无统计学意义;前两者与发病6-9h小时病人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发病〈3h病人和发病3-6h小时病人21d后的NIHSS评分与发病6-9h的病人21d后的NIHSS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介入溶栓术对急性闭塞性脑梗塞病人的治疗具有较好疗效,病人发病时间越短其治疗效果越好,预后越好,术中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分级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并发严重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急性STEMI患者225例,根据入院时心电图QRS波群形态进行心肌缺血分级并分组:Ⅱ级缺血组135例,Ⅲ级缺血组90例.两组患者在发病12 h内均行溶栓治疗,观察心电图ST段变化及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Ⅲ级缺血组人院时ST段抬高幅度(ΣST)大于Ⅱ级缺血组[(0.84±0.57) mV比(0.44±0.35) mV],溶栓后2hΣST仍大于Ⅱ级缺血组[(0.50±0.23) mV比(0.11±0.06) m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级缺血组溶栓后2hST段回降≥50%的比例低于Ⅱ级缺血组[56.7%(51/90)比83.7%(113/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级缺血组肌酸激酶同工酶MB (CK-MB)峰值高于Ⅱ级缺血组[(363±105) U/L比(212±97)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级缺血组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18.9%(17/90),高于Ⅱ级缺血组的11.1%(15/13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溶栓时间、入院时ΣST、Ⅲ级缺血是急性STEMI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独立预测因素,而Ⅲ级缺血的预测意义最强(OR=0.185,P=0.000).结论 急性STEMI患者入院时心电图呈Ⅲ级缺血,溶栓后易出现ST段回降不良,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替罗非班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已确诊的STEMI患者PCI术前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PCI术前静脉使用盐酸替罗非班。观察2组患者PCI术前、术后前向血流(TIMI)血流情况、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出血并发症和30d内发生心血管事件。结果与PCI组相比,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Ⅲ级血流获得率较PCI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左室射血分数高于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有高于PCI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出血。30d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n05)。结论替罗非班可改善STE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可安全用于STEMI的急诊介入治疗中,明显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d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分析急诊科心肌梗塞的临床救治方法及救治效果,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某医院72例心肌梗塞患者,遵照患者和(或)家属意见,分为静脉溶栓组与未溶栓组,各36例,静脉溶栓组采取急诊科静脉溶栓治疗,未溶栓组未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管再通率、心功能改善率及病死率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静脉溶栓组死亡原因为心室颤动1例,心源性休克1例;未溶栓组死亡原因为心室颤动4例,心源性休克2例,心脏破裂1例。结论:急诊科对心肌梗塞患者收治后应及早诊断,并尽快采取急诊溶栓治疗,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心功能,以争取时间抢救患者生命,对全面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治疗术(PCI)设置心肌梗死后处理方式,将101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为2组:缺血后处理组(46例)和常规PCI组(55例),比较2组术后2 h、6 h、12 h、24 h、2 d、4 d及7 d血浆BNP值及术后2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和局部室壁运动指数(RWMI),比较2组术后30 d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常规PCI组比较,缺血后处理组血浆BNP水平在术后2 d[(270.3±82.4)ng/L vs(315.4±90.6)ng/L,P0.05]、4 d[(370.7±89.5)ng/L vs(419.5±94.1)ng/L,P0.01]及7 d[(120.2±43.5)ng/L vs(178.6±54.8)ng/L,P0.01]低,术后2周LVEF高[(50.6±4.2)%vs(47.5±5.3)%,P0.01],LVESVI[(31.3±5.1)ml/m2 vs(35.7±7.2)ml/m2,P0.01]、LVEDVI[(57.5±5.3)ml/m2vs(61.8±5.9)ml/m2,P0.01]及RWMI[(1.51±0.46)vs(1.73±0.52),P0.05]低。术后30 d内缺血后处理组心脏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PCI组(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降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2 d、4 d、7 d血浆BNP水平,改善患者心功能、心室重构和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尿激酶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时间窗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将医院急诊收治的60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分为观察组(3 h内接受溶栓)和对照组(3-6 h接受溶栓),检测心肌细胞坏死指标及心室舒缩功能指标,并分析与溶栓时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cTnT、LDH及CK-M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与溶栓时间呈正相关,E峰、E/A值、LVEF及LVEDD均高于对照组,且与溶栓时间呈负相关。结论:心肌梗死发生后溶栓治疗时间越短,治疗后心肌细胞坏死越少、心室功能恢复越好,临床价值也越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重点研究和探讨爱通立(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和比较对本院于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3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治疗组采用爱通立(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尿激酶急诊静脉溶栓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再通率和溶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冠脉再通率比对照组低,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冠脉再通率为80.00%,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冠脉再通率为73.33%,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溶栓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爱通立(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PCI术后的临床价值的预测。方法收集攀钢总医院心内科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ACS经PCI术后的患者109例。患者发病后6h之内测定IMA,经PCI及术后标准化治疗,随访6个月根据心血管事件是否发生,分为事件组和无事件组。结果有效随访患者101例,其中事件组26例(25.74%),无事件组75例(74.26%)。左室射血分数比较,事件组[(45±7)%]低于无事件组[(5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94,P〈0.05)。血清IMA比较,事件组[(105.51±13.26)U/m1]明显高于无事件组[(85.18±11.36)U/m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518,P〈0.01)。校正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后,IMA仍然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6,95%CI:1.3-2.23,P=0.01)。结论IMA对ACS患者PCI术后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有很好的临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将76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8例,在进行抗感染、对症等常规治疗的同时,分别给予持续静脉滴注尼可刹米或无创正压通气治疗6h,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及血气分析变化。结果两组治疗6h后,治疗组在收缩压、心率、呼吸频率方面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对照组pH值无改善,而治疗组pH值显著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有动脉血氧分压上升[(81.7±6.3)mmHg(1mmHg=0.133kPa)比(50.6±4.3)mmHg,(67.6±7.4)mmHg比(50.8±5.2)mmHgJ和且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下降[(49.6±4.5)mmHg比(78.5±10.4)mmHg,(60.8±6.1)mmHg比(76.8±8.3)mmHg],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适合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其在改善临床症状和动脉血气指标方面均优于常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8例AMI患者采用早期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静脉再通溶栓治疗,并与68例AMI患者的常规治疗作对照。观察溶栓治疗患者的再通情况及其溶栓后24小时内T波倒置对判定冠脉再通的意义。结果尿激酶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66.2%和16.2%,两组再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越短,再通率越高。结论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疗效,降低死亡率。ST-T改变和T波倒置具有判断闭塞冠脉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