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胡俊霞  孙敬青 《北京中医》2006,25(10):596-598
《伤寒论》所载方剂大多用药精当,配伍严谨,疗效可靠。但也有个别条文,学术界纷争不息。如《伤寒论》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对于本条的理解是自成无己注释《伤寒论》以来,学术界至今未得其解的问题。现将历代医家、注释家争论的焦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2.
胡俊霞  孙敬青 《北京中医药》2006,25(10):596-598
<伤寒论>所载方剂大多用药精当,配伍严谨,疗效可靠.但也有个别条文,学术界纷争不息.如<伤寒论>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对于本条的理解是自成无己注释<伤寒论>以来,学术界至今未得其解的问题.现将历代医家、注释家争论的焦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3.
陈英兰 《四川中医》2007,25(3):31-32
历代注家对《伤寒论》第28条的证治争执不休,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该证有无表邪和该方中究竟是去桂还是去芍上。笔者认为该证并无表邪,去桂或是去芍当根据病人具体证情而定。  相似文献   

4.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本方证争论,从古至今,大至有六种不同见解,摘要归纳如下:第一种认为原方证去桂二字为多余,即为桂枝加茯苓白术汤,如成无己等;第二种认为本方证无误,即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第三种认为本方证去桂是去芍之误,如吴谦等;第四种认为不置可否,认为去桂去芍,不必取烦,如阎德润;第五种认为经文有简误,怀疑方证难以合拍,如钱潢等;第六种认为桂枝去桂枝加茯苓白术汤乃减去桂枝二两,尚存一两在内,如吴考磐.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对本条的理解,历代注家争论颇多。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本方汤证有无表邪,治疗用药是“去桂”还是“去芍”,以及为什么“去桂”等。近年来,伤寒学家或国内较有影响的注  相似文献   

6.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胃脘痛,适用于脾胃气虚证、脾虚肝郁证、胃阴亏虚证。临床治疗200例,痊愈189例,占94.5%;好转6例,占3%;无效5例,占2.5%;总有效率为97.5%。  相似文献   

7.
明代赵开美复刻的宋本《伤寒论》第28条所载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历代医家争论颇多.笔者通过总结历代医家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在病机和方药组成方面的论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要真正了解其方证实质,必须从仲景的辨证思维来研究仲景的用药规律,注意对《伤寒论》条文整体把握,用《伤寒论》来解释《伤寒论》.认为本方证仍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为是,因本证无汗,桂枝证有自汗,故不能再用桂枝汤.而本证的主要矛盾为小便不利,为外邪内饮证,本方用茯苓、白术利其小便,用生姜以解外,才能使表解水去而病除.  相似文献   

8.
小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思菡 《光明中医》2006,21(6):9-10
《伤寒论》第二十八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历代伤寒注家有不同的观点,对这些观点,本人认为该条文"去桂"应理解为去桂枝之量,即当"减桂"解,而真正要去的是芍药.  相似文献   

9.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中"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之看法存在分歧,大多认为方证有误.我们对此问题应进一步探讨研究,以免贻误后学.笔者就此谈一些肤浅看法,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0.
梁则徐  高曦 《河南中医》2020,40(6):815-817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病位在太阳,虽已用桂枝汤治疗,然邪未尽,或复下之,益伤正气而表邪不解,故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在外之邪不解,体内气化不行,水饮难消而停于心下,故心下满、微痛。病机为外有邪气,内挟水饮,治宜表里分消。桂枝走表,茯苓、白术、芍药走里,使在外之表邪有出处,在内之水邪有退路,表里各司其职,各消其邪。若去桂枝,外邪不解,纵使在内之水气全消,由于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体内仍会重新聚集水气,故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中,"去桂"二字,或为衍文,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不应去桂。  相似文献   

11.
从流行性出血热的角度探讨《伤寒论》所论治的具体疾病,结合汉末魏晋时期的整个历史背景,联系当时其他医籍中对伤寒的描述,提出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基础形成了六经病证的应对方法,强调研究和理解古典医著必须注重当时的临床事实。  相似文献   

12.
陈明 《河南中医》2007,27(1):3-5
太阳温病属于广义的伤寒范围,是太阳病的主要证型之一,治当辛凉解表,如误用辛温发汗,以温治温;或过早使用下法,使表邪内陷等,可导致风温、结胸等病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伤寒论》治则治法从标本缓急、因势利导、扶正固本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并结合《伤寒论》的条文进行分析研究 ,显示其治则治法能有效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喘证浅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中关于“喘”的条文论述有十七条,按照证候分类有无汗而喘,汗出而喘,喘而汗出,喘而胸满,腹满而喘,微喘,喘冒等;按照证治分析,症状同中有异,机理异中有同,辨证精细准确,治法灵活多样,可以推断转归预后。  相似文献   

16.
谈《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军 《河南中医》2007,27(4):9-10
吴瑭在著述《温病条辨》时,受到了《伤寒论》的巨大影响。“近师承于叶氏,而远追踪于仲景。”“其处方也,一遵《内经》,效法仲祖。”这种影响不是对《伤寒论》的简单模仿,而是系统地继承,并在继承中加以发展。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三焦辨证是对六经辨证的继承和发展;二、“救津液”思想是对《伤寒论》“存津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遣方用药是对《伤寒论》经方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宋天彬 《世界中医药》2007,2(3):131-132
张仲景不愧为伟大的医学家,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潜心研究,身体力行,总结了当时整个时代的医疗经验,其著述《伤寒杂病论》可以说是集古代中医学之大成,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其伟大之处,在于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革新创造的勇敢精神;在医德方面,更有高尚的情操,曾愤慨地斥责“当今居世之士……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我们研究仲景学说,不但要继承发扬他的学术思想,同时也要学习他的医德,更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在科学史上从来就没有终极的真理,再好的理论或学说,也要经受实践和时间的考验,要不断地完善…  相似文献   

18.
毛德西 《河南中医》2006,26(7):9-11
张仲景在阴阳学说指导下,将伤寒证候分为两纲,即三阴三阳,然后在两纲之内辨其六目,即表里部位、寒热之性、虚实之体,这就是后世人们所概括的“六经辨证”。在具体分析方法上,张仲景用比较分类法、考论虚实法、设喻达旨法、对偶举证法等,对397条进行了交叉印证、反复推论,使得这些条文井然有序,病证分明。  相似文献   

19.
一、选择题(共60分,每题1分) A型题:每题都有ABCDE5个备选答案,只许从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案卷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涂黑,以示正确答案.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的序文和正文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传2层含义,在治疗方法、遣方用药及药后调护方面都有体现,如时时顾护正气,祛邪不忘扶正,有病早治,防止传变、加重等。整理、挖掘经典医籍,掌握原始资料,还原治未病的真正内涵,对于预防医学的发展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