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五神脏"理论概念、现代解析两方面分别阐述五神脏的理论内涵及科学思想,探讨五神脏理论的现代心理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机制。基于五神脏核心思想,提出"五神-五脏-五志"为五神脏信息反馈轴心。探索五神脏理论对构建中医心理学、中医心身医学的意义以及对临床辨治精神障碍类疾病、心身疾病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癫痫是神经系统常见疑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生活。五神脏理论是对五神与五脏关系的高度概括,是中医形神统一整体观念的重要体现:通过对五神亢盛调节可协调五脏功能,通过对五脏虚实调理亦可调节五神。癫痫发病特点与五神病变特点有高度相似之处,与五脏相关,且癫痫病因病机复杂,非独一脏一神可言尽,因此,在此基础上提出"五神-五脏-五痫"辨证体系,将神、脏病变特点与癫痫发作特点对应,五脏精准定位,以整体观为核心,调节五神盛衰、五脏虚实,以求保障机体阴阳平衡,有利于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建立,指导癫痫辨证,为癫痫中医临床论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内经》中有关“神”的概念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内涵极易使人混乱。我们从辨清神机、神志、心神入手对神志中的五神概念以及五神的关系进行了阐释,此外还对五神与睡眠、五神与阴阳的关系做了初步的探讨,最后阐明了神志理论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内经》对"五神"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神”即“神、魂、魄、意、志”,是中医学重要的概念。《内经》虽无“五神”一词,然神分为五而分藏于五脏,源于《内经[》1]。本文试对《内经》中有关“五神”内涵及其界定的论述,加以分析。1神“神”在《内经》中含义不一。就人的心理活动而言,神则是人的精神心理活动的总称  相似文献   

5.
李甲民  滕晶 《江苏中医药》2019,51(11):11-13
五神包括神、魂、魄、意、志,临床实践证明从经络调节五神偏颇每能获得良效。基于中医五神理论进行经络调神是中医诊疗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回归了《黄帝内经》的原旨,亦是中医医学模式建立的基石。"神机"与"气立"是经络调神的理论依据,中医五神理论指导下的经络调治将五神按照神、魂魄、志意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辨证分析。"神使"是经络调治的前提,而经络调神的靶点多在肌腱附着处、肌肉交界处、关节附近。重新深化完善中医五神理论,挖掘基于中医五神理论的针刺调神理论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内经》“五神脏”理论,阐明“五神脏”是中医形神一体观的高度体现,通过对“五神脏”理论初步阐释,论述五神(魂、神、意、魄、志)损伤是抑郁症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基础,认为从五神角度论治抑郁症突破了传统从肝郁论治的束缚,有利于从五神层面评定抑郁症并确定治疗靶点。临症当从形神一体观角度出发,辨虚实以精神内守,调情志以神气辅弼,施针灸以形气神调,法温阳以阴霾自散,从而以促进机体达到“阴平阳秘”“形与神俱”的中和状态,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抑郁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李晗  滕晶 《中医研究》2011,24(9):8-9
五神即神、魂、魄、意、志,是中医学用来概括人类精神、心理活动的重要概念。中医学强调情绪致病因素,多偏重于七情的研究,而对五神的影响所论甚少,然五神实为七情的根源,更值得我们关注此影响因素。《黄帝内经》虽未明确提出五神的名词,但有诸多相关论述。然而其对五神的涵义界定不甚明晰,且有混乱之处,本文遂就此方面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七情、五志、五神(神、魂、魄、意、志)是中医情志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结合现代心理学通过对七情、五志、五神概念和涵义的阐述分析,以探讨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为中医情志学说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医五神学说是古人对人类精神、心理活动乃至部分生理活动的认识,由神、魂、魄、意、志五种基本要素构成[1]。在中医五神理论的指导下,重新解读郁证的辨证论治,并形成郁证的中医五神辨治体系,以实现郁证临床治疗的有效性与特色性。  相似文献   

10.
浅议五神论     
五神以脏腑气血为结构基础,纵横络脉为调控路径,有统形驭情的功能特点。五神以五脏为结构基础,通过经络将气血津液输送全身,濡养各脏腑组织,保证机体内环境稳态,从而保证神机正常转用,使五神发挥正常生理功能。脏腑失调而五神异常络脉瘀滞而五神失养,通过调五脏以安五神,通病络以养五神,恢复神机正常转运,使五神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系统研究"五神"论,对临床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内经》五脏神的同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认为 ,心与神的关系最为密切 ,心是精神活动的主宰。但精神活动又不仅仅与心有关 ,《内经》又进一步将神分为五种 ,即神、魂、魄、意、志 ,后世称之为“五神” ,五神分藏于五脏。《素问·宣明五气篇》说 :“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 ,是谓五藏所藏。”后世对五神的涵义及区别 ,心藏神与五脏藏神的关系 ,以及五脏神理论的临床应用等问题 ,颇多争议。而问题的关键 ,就在于对五脏神的认识上 ,这是一个需要澄清的重要理论问题。1 五脏神的涵义神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说 :“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灵枢·…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考证方法从神、五神的涵义入手,探析五神应五脏的发生学依据。指出形神统一是五神应五脏的物质基础,天人合一是神分为五的理论依据,五行学说是五神应五脏的理论基础。揭示五神应五脏的配属关系有其局限性,人体精神心理活动是在心的统管下由各个脏腑共同参与完成。  相似文献   

13.
中医五神学说的临床意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五神学说是古人对于个体的精神心理活动及部分行为活动的一种认识,充分体现了中医"形神统一"的理论。在明确中医五神内涵及外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中医五神与精神心理活动的相关性,基于此,通过对五神病变的临床表现进行概括总结,阐明中医五神学说对于精神心理活动异常疾患辨证论治的重要性。结合临床上一些精神心理活动异常疾患辨治的需要,拟建立一套基于中医五神学说的辨证思维模式,以期对中医临床医疗实践活动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中医“五神”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概念,亦是中医研究人体心理现象的理论基础。“五神”藏于五脏,反映了人类感知、记忆、思维等精神心理活动。神、魂、魄、意、志之间各自发挥其功能,对认知心理过程形成了明确的路径。语言、记忆是人类认知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关系密切,属于中医“神”的范畴。本文从“五神”理论出发,对语言、记忆形成的前提条件、物质基础,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进一步为语言、记忆障碍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同时“五神”理论所反映的中医整体观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有很大的一致性,“五神”理论与心理过程现代研究相结合,为语言、记忆的研究提供新的整合的研究思维指导,顺应中医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认为,梦是睡眠中的心神活动,而魂、魄、意、志又同属心神所统帅,所以,梦与五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从五神的角度来重新解释梦的本质,系统的阐述了梦与五神的关系以及情志因素对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精神心理(神志)疾病方面,中医传统的辨证模式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等,由于其理论基于躯体疾病且临床疗效的不确切故屡遭质疑。我们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深入探究中医五神理论,并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五神辨证模式,临证合参传统辨证,应用于精神心理科临床常常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故从五神辨证的提出、五神理论源流及心理活动的五神归属、五神辨证的基本原则与要点、五神辨证的临床应用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供同道商榷。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缺乏对“神”理论的系统认识。基于文献研究,从含义、分类、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调养治疗等方面,初步构建“神”理论的系统框架。研究发现,其以“脑神”“心神”“五神”“五志(七情)”为主要结构,“元神”“识神”“欲神”为其说明系统;脑神(元神)与广义心神的主要区别是脑神在先天时期即开始发挥作用;神的病理变化及调养治疗并不局限于心脑,强调“脑-心-五脏”共主神明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丰富完善“神”理论的系统框架有助于指导临床、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五神为人体生命的总主宰,缔结了人体内生命活动的规则,决定了生命的生物特征和生命的存在状态。而生命的存在状态则是五神通过经络的气血运行、沟通联系、感应传导和气化调节作用而实现的。具体体现在,经络是五神游行出入之通道,也是五神生命信号的传递通路及五神长养形体和形体充养五神的基础;而五神"神气"是针刺腧穴治疗的保障,也是经络气化调节作用的枢机。  相似文献   

19.
建构中医学脑病“五神”多维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滕晶 《新中医》2014,46(4):1-2
对中医学"五神"理论进行挖掘和重塑,确定其理论内涵和体系特征。认为"五神"理论可以勾勒出一个以"形神共存,神主形从"的体系,它与中医学脑的功能与病证特点相对符合。据此提出以"五神"理论为契点,构建中医学脑病五神多维体系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五神"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学说,包括"神、魂、魄、意、志"5种要素。郁闷不舒状态是中医5种心理紊乱状态之一,其基本病机为肝郁气滞。"五神"是情志产生的神志基础,5种要素之间协同关系的紊乱必定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五神"与郁闷不舒状态的发生、发展之间必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五神"学说的角度探讨郁闷不舒状态的基本病机以及临床表现,可对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