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恒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4):557-558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临床常见病症。笔者从事骨科临床工作30余载,深感农民患者的疾苦,为了减轻他(她)们的经济负担,皆在门诊上治疗。10年前,笔者采用常规的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即牵引、推拿按摩,每日各1次,牵引推拿时间各为30min,15d为1个疗程,再配合中成药伤科接骨片内服,嘱患者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综合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腰腿痛或者腿麻症状基本上能消失,也能正常参加劳动。然笔者在治疗中却发现此方法对有些患者并非令人满意,有的治疗1个疗程后,本来还能跛行走进医院,经过治疗15d以后却不能自行下床走路。  相似文献   

2.
从 1995年~ 1998年 ,我们共对 6 9例临床症状典型 ,体征明显 ,CT检查证实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了硬膜外封闭配合手法治疗 ,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6 9例中 ,男 52例 ,女 17例 ;年龄最大 6 3岁 ,最小2 3岁 ;病程最长 13a,最短 12 d;L4 .5突出者 30例 ,L5~S1突出者 39例 ,L4 ~S1其中双处段突出 9例 ;2 8例为腰突症急性发作 ,腰腿痛症状明显加重者 ,2例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2 治疗方法2 .1 封闭疗法 以 2 %利多卡因 10 m L、曲安缩松混悬液 2 0 mg、地塞米松 5mg、 5%碳酸氢钠 5m L、Vit B110 0 mg、Vit …  相似文献   

3.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临床常见病,是一种以腰腿痛、运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患者常因疼痛难忍、活动不利而深为所苦。我师谢强教授为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江西省名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临床善用针刺运动疗法治疗痛证和五官科病症。吾侍诊其旁,曾亲睹老师以针刺运动法治验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获得奇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西医多采用手术,但手术疗效并不理想,而手术的并发症、后遗症和再次手术较多见.  相似文献   

5.
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是引起下腰痛及坐骨神经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笔者自1991年以来,应用手法治疗1,120例,取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及其诊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告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25例,以手法为主进行综合治疗,治愈率达88%。临床观察表明,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椎间盘的生理特性、病理变化和临床特点等方面与儿童和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存在着差异。患者发病除外伤和脊柱发育性结构异常等因素外,还有椎间盘退变因素。认为临床诊断命名应改变过去将儿童、少年和青年发病笼统概括为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把发病年龄界定为20岁以下的传统观点。要按照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时的不同年龄时期,使诊断命名更为确切。临床治疗宜针对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和临床特点,视病情首选非手术疗法。  相似文献   

7.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法治疗的适应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筋手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下简称腰突症)的常用方法。虽然包括手法在内的非手术和手术治疗腰突症的方法各有所长,但对其适应症的掌握往往失之偏颇。为了更好地提高手法治疗腰突症的疗效,笔者结合60例临床报告对手法的适应证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8.
病例,男,16岁,学生。于2003年3月12日初诊主诉腰痛,双下肢疼痛,久坐站立时腰骶部疼痛加剧,睡时平卧疼痛减轻,活动受限半年余。半年前在校上体育课时感到腰部疼痛,下肢不适,无外伤史,局部皮肤无红肿疼痛。此后患者自觉腰部疼痛逐渐加重,行走不便,休学在家。这其间检查血尿常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应用综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5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住院患者作为治疗组,同期接受手术治疗的14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的好转率分别为67.6%和65.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综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果。  相似文献   

1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部受急剧外伤或多次反复较轻的损伤或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致使纤维环发生破裂,髓核向后突出而压迫椎间神经根,产生腰痛及下肢疼痛。本病是腰腿病的主要原因,是骨伤科领域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笔者于2004年5月-2008年10月运用按摩手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将190例病例以静脉滴注,腰椎电动牵引,手法推拿,中药离子透入治疗。结果:治愈152例,显效24例,好转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安全,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13.
《天津中医药》2004,21(2):J001-J001
腰椎间盘包括髓核,髓核的纤维环,以及上下软骨板,当椎间盘退变后,弹性减弱,脆性增加,髓核通过薄弱的纤维环,或破裂的纤维环向后脱出或膨出,压迫了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引起一系列临床证候群,称之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纤维环破裂症或腰椎髓核脱出症。  相似文献   

14.
腰椎间盘包括髓核,包绕髓核的纤维环以及上下软骨板,它位于两个椎体骨之间,具有弹性,吸收震荡,维持腰椎间的稳定,参与腰椎的运动,可把它比喻为具有万向活动功能的骨间高级弹性垫片。在腰椎前方较厚,后方较薄,后方纤维环相对薄弱,它的后侧即是马尾神经和发出的神经根。当椎间盘退变后,弹性减弱,脆性增加,髓核通过薄弱的纤维环或破裂的纤维环向后脱出或膨出,压迫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引起一系列临床症侯群,称之为腰椎间盘突出症。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1 1腰痛腰扭伤后即刻或几小时后发生腰部疼痛,轻者可耐受,重者则卧床不起,翻身困难,卧床后…  相似文献   

15.
王奇  习平山  肖莉萍 《中医正骨》2000,12(12):34-34
自 1995~ 1999年 ,作者采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16 5例 ,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6 5例 ,男 97例 ,女 6 8例。年龄 18岁以下 2例 ,19~ 30岁 18例 ,31~ 6 0岁 141例 ,6 0岁以下 4例。有长期从事腰部用力劳动史者 145例 ,有明显外伤史者 17例 ,原因不明者 3例。病程 1年以下者 19例 ,1~ 5年者 43例 ,5年以上者 10 3例。1.2 症状体征 以腰痛为主者 12 5例 ,腰痛并向单侧下肢后侧放射者 81例 ,腰痛向双侧下肢后侧放射者 14例 ;腰椎侧弯、肌肉痉挛者 134例 ,棘间及椎旁压痛者 132例 ,直腿抬高试验阳…  相似文献   

16.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常见原因之一,好发于30~50岁的体力劳动者,是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因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导致腰腿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目前其治疗手段繁多,如中药、牵引、推拿、针灸、按抖、注射、手术等,根据病情和医者的经验选用,或独取一法,或多法合用,皆可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采用内服中药治疗本病,并嘱患者适当休息,毋搬动重物,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将治疗心得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7.
笔者1995以来采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90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常见原因之一,好发于30~50岁的体力劳动者,是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因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导致腰腿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目前其治疗手段繁多,如中药、牵引、推拿、针灸、按抖、注射、手术等,根据病情和医者的经验选用,或独取一法,或多法合用,皆可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采用内服中药治疗本病,并嘱患者适当休息,毋搬动重物,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将治疗心得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9.
硬膜外封闭配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作用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健  周游 《中医正骨》1994,6(2):12-13
选择85例临床症状典型、经CT扫描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分别进行骨盆牵引下硬膜外封闭与硬膜外封闭配合手法治疗,总有效率达88%。硬膜外封闭结合手法治疗组治愈率明显大于单纯硬膜外封闭治疗组(P<0.05)。痊愈病例中任选的26例在治疗前后进行的CT征象对照无明显改变,分析除椎间盘突出直接压迫因素外,神经根管道周围无菌性炎症及粘连是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麻木等的重要因素。封闭配合手法治疗的作用在于解除压迫,消除炎症和松解粘连。  相似文献   

20.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法治疗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脊柱疾病 ,手法是临床治疗本病的一种主要方法 ,能有效地缓解疼痛症状。近年来 ,为探讨手法治疗本病的机理不少学者从生物力学、血液流变学、血液生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并取得了进展。现综述如下。1 调整脊柱顺应性 ,松解肌痉挛脊柱是人体躯干的支架 ,棘突、横突均有大量肌肉附着 ,肌肉是脊柱产生运动的原动力。脊柱的肌肉按直接、间接作用分为两大群 ,直接作用肌群的短肌主要协调和稳定椎骨之间的运动 ,脊柱的活动是在椎旁肌的作用下 ,自上而下顺序作链状运动 ,具有连动性 ,有学者把脊柱抽象的比喻为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