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腮腺涎瘘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腮腺涎瘘的诊治情况.结果腮腺涎瘘的主要病因是外伤,其次是医源性损伤,本病的治疗主要采用非手术治疗,导管瘘则以手术治疗为佳.结论正确、及时的诊断是治疗腮腺涎瘘的关键,并要区分腺体瘘与导管瘘.  相似文献   

2.
腮腺涎瘘主要发生在腮腺区手术和损伤后,包括导管瘘和腺体瘘.对腮腺导管瘘一般多主张手术治疗.对腮腺腺体瘘治疗方法多样.我科采用表皮生长因子局部涂布并加压包扎十例腮腺腺体瘘,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腮腺及其导管位于面颊部皮下,表浅而易受到创伤,腮腺损伤是造成涎瘘的最常见原因。手术损伤腮腺或其导管也可导致涎瘘发生,化脓性感染或其他疾病也可能破坏腺体或导管而产生涎瘘。我科从1995年9月~2003年9月共收治36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36例涎瘘,男21例,女15例。年龄12岁~54岁,平均32.4岁。面部裂伤32例,手术损伤3例,化脓性感染1例。腺体瘘24例,导管不完全瘘7例,导管完全瘘5例。急性损伤涎瘘24例,陈旧性涎瘘12例。1.2治疗方法腺体瘘唾液分泌量少者,新鲜创口清创缝合后直接加压包扎;陈旧性腺体瘘唾液分泌量少者,瘘口周围…  相似文献   

4.
腮腺肿瘤是颌面部常见的涎腺肿瘤,其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涎瘘是腮腺手术常见的并发症^[1]。预防涎瘘除了术中严格结扎腮腺残端,术后加强饮食控制以外,给予术区适度而持续的压力也很关,  相似文献   

5.
黄永坚   《中国医学工程》2013,(5):140-141
目的探究并分析腮腺切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腮腺出现病变及恶变的患者80例,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腮腺切除手术,在术后观察患者身体各项指标,分析患者的临床参数,并对其并发症等进行研究。结果 80例患者经患者在采用外科腮腺切除后出现并发症有面神经损伤,血管损伤、腮腺导管断裂及残端处理欠佳所致腮腺涎瘘、耳颞神经综合征(味觉出汗综合征)、伤口感染、面部腮腺区的凹陷畸形等,并发面神经损伤患者较多。结论对患者采用腮腺切除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面神经损伤,血管损伤、腮腺导管断裂及残端处理欠佳所致腮腺涎瘘、耳颞神经综合征(味觉出汗综合征)、伤口感染、面部腮腺区的凹陷畸形等,但应对面神经损伤的患者注意区别神经损伤部位。  相似文献   

6.
段清河  田东军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7):632-632,672
腮腺及其导管位于面颊部皮下,表浅而易受到创伤,腮腺损伤是造成涎瘘的最常见原因。手术损伤腮腺或其导管也可导致涎瘘发生,化脓性感染或其他疾病也可能破坏腺体或导管而产生涎瘘。我科从1995年9月~2003年9月共收治3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后并发涎瘘的治疗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2013年7月我院27例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后并发涎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①同期有109例患者在我院行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治疗,27例患者并发涎瘘,涎瘘发生率为24.77%。②经口服与肌注阿托品,加压包扎,留置负压引流管,抽液后皮瓣下注射硬化剂,小剂量放射治疗等方法治疗后,所有涎瘘患者均治愈,治愈率为100%。结论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并发涎瘘的发生率较高,其主要原因是瘤体、腺体摘除后存在空腔,如果残留腺体处理不当且术后加压包扎不良,残留腺体继续分泌即可导致涎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洪珍珍  何欣  洪滔 《浙江实用医学》2010,15(6):468-468,474
目的探讨保留或结扎腮腺主导管对腮腺肿瘤浅叶部分切除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5例腮腺浅叶直径较小肿瘤以面神经颊支为界,行保留或结扎腮腺主导管的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术后随访评价暂时性面瘫、永久性面瘫、涎瘘、术后复发情况、面部塌陷、Frey’s综合征,口干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保留导管组和结扎导管组术后暂时性面瘫、永久性面瘫、涎瘘、术后复发情况、Frey’s综合征,口干等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面部塌陷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腮腺肿瘤浅叶部分切除术保留腮腺导管能明显降低术后面部塌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腮腺瘘是颌面外科常见病,病因为外伤、医源性、化脓性腮腺炎、涎腺的恶性肿瘤。本文报道了我院1995年4月~2003年12月收治的腮腺瘘36例(腮腺导管瘘除外)采用加压包扎、腮腺瘘结扎术、放射治疗、红外线理疗获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改良型腮腺切除术与传统腮腺切除术在良性肿瘤切除中的效果,探讨采取改良切口,保留耳大神经、腮腺咬肌筋膜、腮腺导管和部分腮腺的改良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的临床效果和方法。方法:将我院2007~2012年收治的腮腺肿瘤患者80例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美容切口,保留耳大神经、腮腺咬肌筋膜、腮腺导管和部分腮腺的改良腮腺切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s"形手术切口。术后随访2~4年,临床检查暂时性面瘫、涎瘘和术后肿瘤复发情况。通过碘-淀粉试验观察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率以及主观感受,并问卷调查耳垂区感觉及面部有无明显畸形等情况,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暂时性面瘫、涎瘘和肿瘤复发率2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味觉出汗综合征、耳垂区麻木发生率和患者面部明显畸形情况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术式组明显优于传统术式组。结论:2种手术切口的术野暴露无差异,但改良腮腺手术切口隐蔽,不易损伤面神经周围支,无涎瘘及Frey综合征,较传统手术切口有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倪国宇  李红 《吉林医学》2011,(33):7081-7082
目的:探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切除术不结扎腮腺导管与结扎腮腺导管优缺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22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切除术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比其优缺点。结果:结扎腮腺导管患者并发涎腺瘘为52.8%,未结扎腮腺导管者并发涎腺瘘为2.9%。结论: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切除术,不结扎腮腺导管并发涎腺瘘的发生率远远低于结扎腮腺导管并发涎腺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腮腺主导管结扎后腺体组织的变化。方法用SD大鼠建立动物模型,将其右侧腮腺主导管结扎;定期获取标本,制备组织切片,HE染色、形态计量等方法,观察术后不同阶段腮腺组织中腺泡、导管及间质的形态变化及体积分数。结果腮腺主导管结扎后,腺体组织开始萎缩,其中腺泡体积分数逐渐减少,至30d时已完全消失;间质、导管及体积分数增加;各时间组中各组织成分的体积分数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萎缩后的腺体最终由扩张及增生的导管、间质(主要含纤维结缔组织)构成。结论腮腺主导管结扎后可促使腺体发生萎缩,失去分泌功能从而避免腮腺区域术后涎瘘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55例胰腺外伤的临床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奕果  李一凡 《吉林医学》2009,30(21):2606-2607
目的:探讨55例胰腺外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55例胰腺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50例(90%),死亡5例(10%)。术后发生胰瘘10例(20%),胰腺假性囊肿12例(21%),胰周脓肿15例(27%),应激性溃疡10例(20%),出血坏死性胰腺炎8例(14%),MOF13例(23%)。结论:在胰腺外伤的诊治中,术中正确判断是否合并主胰管损伤及充分、有效的引流是胰腺外伤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术式在手术切除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对36例腮腺良性肿瘤首发病例(肿瘤直径均≤3.0 cm),根据肿瘤发生部位,选择不同切口,采用保留腮腺主导管的肿瘤+区域性腮腺切除术+局部面神经解剖术的改良术式。术后随访6个月~3年,观察患者术后肿瘤有无复发,并发症发生等情况;测定每个病例手术前后总唾液量,评价术后腮腺分泌功能。结果 36例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肿瘤术后无复发,未出现涎瘘、Frey综合征、口干。1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于2周左右恢复正常。术前唾液总量为(6.6±0.76)ml/6 min,术后唾液总量为(6.2±0.82)ml/6 min,手术前后唾液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术式手术切除腮腺良性肿瘤,术后肿瘤无复发,并发症少,术后腮腺分泌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唾液流场对涎石形态的影响,为腮腺导管内涎石形成机制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正常腮腺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进行腮腺导管系统三维重建,分别构建圆形、卵圆形、流线型三种典型形态的涎石唾液流场仿真模型,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不同形态涎石与唾液流场变化关系,并通过病例和文献回顾进行模型验证。结果静息状态与刺激状态下阻塞区域三种不同形态涎石的唾液流速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息状态下卵圆形涎石的低流速区域(流速0.1 mm/s)大于其他两种涎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刺激状态下圆形与卵圆形涎石涡流区域面积分别为0.092 mm2跟0.087 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线型涎石无涡流区域。结论导管内涎石的形态会导致病变周围区域唾液流速的不同,而唾液流体力学特性的改变同样会影响矿物质的沉积而影响涎石最终的形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腮腺沃辛瘤(Warthin's瘤)区域性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腮腺沃辛瘤患者纳入试验组,行肿瘤及瘤体周围腺体区域性切除术.另选14例行肿瘤及腮腺浅叶切除术的腮腺沃辛瘤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术后涎瘘、面瘫、面部畸形及Frey综合征发生率.结果:均无肿瘤复发,试验组腮腺术区凹陷畸形不明显,腮腺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胆管手术后发生胆瘘的原因及其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89年4月—2007年11月间胆管手术后发生胆瘘的7例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发生胆瘘的原因为肝床毛细胆管或细小副肝管未结扎2例,胆总管损伤2例,肝创面胆瘘1例,胰床胆瘘1例,肝总管穿刺针眼胆瘘1例。保守治疗5例,再手术2例,全部病例均恢复顺利,疗效满意。结论胆瘘多发生于胆囊切除术后,主要原因与肝外胆管先天性解剖变异、病理性解剖改变和医源性胆管损伤有关。术中正确处理解剖变异,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胆瘘,是预防术后胆瘘的有效措施。胆瘘发生后应根据胆瘘的原因、胆瘘量的多少、腹膜炎的轻重以及腹腔引流是否通畅等选择保守、介入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气管支气管胸膜瘘时检查方法的选择,避免漏诊,指导治疗.方法选择外伤后气管、支气管破裂2例,外科肺叶切除术后支气管残端胸膜瘘3例,1例气管食道瘘,1例左主支气管食道瘘.术前诊断,结合病史、胸片,CT或者支气管纤维镜检查.根据病变部位,选择相应的气管支气管覆膜支架进行封堵治疗.术后雾化吸入,抗炎、对症治疗3~7d.结果外伤性气管支气管破裂胸膜瘘的2例,支架封堵治疗一次获得成功,术后22d顺利取出支架,未出现气管支气管狭窄等并发症;3例因肺叶切除后形成支气管残端胸膜瘘的患者,2例支架封堵治疗获得成功,1例支架封堵治疗后仍有漏存在,最后行一侧肺叶切除.结论对于外伤或者肺叶切除手术导致的气管支气管胸膜瘘的患者,行气管支架封堵治疗成功的条件是术前准确的诊断,而气管支气管造影是众多检查方法中最准确的一种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路氏滋燥汤对干燥综合征小鼠颌下腺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探讨路氏滋燥汤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百日咳疫苗加完全弗氏佐剂及同种鼠颌下腺抗原联合诱导干燥综合征动物模型,以路氏滋燥汤灌胃治疗,并以生理盐水灌胃作为对照,以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组小鼠颌下腺中IFN-γ、IL-10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路氏滋燥汤高、低剂量组小鼠治疗后颌下腺IFN-γ表达率显著降低(P〈0.01),IL-10表达率显著提高(P〈0.01)。与路氏滋燥汤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IFN-γ表达率显著降低(P〈0.01),IL-10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路氏滋燥汤能抑制实验性干燥综合征小鼠IFN-γ的分泌,同时促进IL-10的分泌,是其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