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波谱成像在正常前列腺、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及外周带良性结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35例、前列腺增生34例(包括7例外周带良性结节)进行MRS定量分析.选前列腺中间层或病灶最大层面作为感兴趣区,测量其(Choline Creatine)/Citrate即CC/C的比值.结果:正常前列腺外周带、前列腺癌区、外周带良性结节和前列腺增生中央带的CC/C平均比值分别为0.94±0.53、2.23±1.67、1.19±0.64和0.93±0.49.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外周带良性结节及前列腺增生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8和4.4,P值分别为0.01和0.001).前列腺癌的CC/C值最高,CC/C>1.5者18例(51.4%);其余各组CC/C≈1.结论:前列腺癌的CC/C值显著升高,MRS有助于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直肠内线圈(ERC)测定前列腺组织中枸橼酸盐(cit)在前列腺疾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本组共69例,对腔内线圈和腹部线圈成像效果比较。均于术前测定枸橼酸盐(Cit),术后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或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获得病理结果。前列腺增生组(BPH)34例,腺体增生型17例、混合增生型12例、基质增生型5例。前列腺癌组(Pca)35例。分别测量各组(Cho+Cr)/Cit即CC/C比值。结果:相控阵腹部线圈和ERC扫描的T2像对前列腺癌检出的敏感性分别为60%和80%,特异性分别为76.5%和85.2%。前列腺腺体增生型CC/C值为0.73±0.29;基质增生型CC/C值为1.13±0.38;混合增生型CC/C值为0.94±0.27;正常前列腺外周带、PCa区、外周带良性结节和BPH中央带的CC/C平均比值分别为0.94±0.53,2.23±1.67,1.19±0.64和0.93±0.49。PCa与前列腺外周带良性结节及BPH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8、4.4,P值分别为0.01,0.00)。结论:腔内线圈显示靠近线圈的外周带及精囊腺解剖结构及病灶比腔内线圈具有一定优势,可得到较腹部线圈信噪比更好的MRS信息。前列腺正常组织MRS谱线特点以Cit为主峰,前列腺癌中MILS是Cho为主峰。Cit与Cho峰的负向变化,是前列腺疾病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维磁共振波谱(3D-MRS)成像对前列腺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34例前列腺病变患者行常规MRI和3D-MRS检查,测量和计算(胆碱 肌酸)与枸橼酸盐的比值(CC/C),将3D-MRS的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34例中前列腺癌12例,其中5例经穿刺活检、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前列腺增生22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对前列腺癌区与非癌区的CC/C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2例前列腺癌灶的CC/C为2.57±1.10(0.9~6.0).22例前列腺增生,其中增生结节的CC/C为0.70±0.20(0.3~1.60),正常信号前列腺外周带的CC/C为0.56±0.22(0.17~0.72).前列腺癌病灶与正常前列腺外周带和前列腺增生组织的CC/C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t=2.597,P<0.01),正常前列腺与前列腺增生组织的CC/C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3D-MRS有助于鉴别前列腺良恶性病变,与常规MRI结合能准确直观地显示肿瘤的范围.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前列腺外周带的MRS特征,探讨MRS技术及其在外周带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4例临床及常规MRI检查拟诊局限性前列腺外周带前列腺癌患者均成功行前列腺MRS检查,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其中19例行穿刺活检,5例经手术证实。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部位、大小、常规MRI特征、MRS检查结果,计算(胆碱+肌酸)/枸橼酸盐(CC/C)。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正常外周带与前列腺癌组织CC/C值差异。采用操作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CC/C值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结果:早期外周带前列腺癌T2WI表现为在外周带高信号内有局灶性低信号区。MRS示前列腺外周带肿瘤组织枸橼酸盐(Cit)峰明显下降,胆碱(Cho)峰升高,CC/C值为1.40±0.33,正常外周带为0.51±0.1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5.189,P〈0.001)。CC/C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94,这一指标可用于判断前列腺癌(P=0.002);以0.85为阈值时,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为95%,特异度为100%。结论:前列腺MRS检查能反映早期外周带前列腺癌的代谢变化,对常规MRI无法明确诊断的前列腺癌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的MRI表现和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RS)代谢特征,探讨MRI和MRS相互结合在前列腺癌和增生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的26例前列腺癌和32例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MRS所见.MRI分析前列腺的大小、形态、病变位置、信号特点和肿瘤侵犯程度等.MRS测量枸橼酸盐(Citrate)、胆碱(Choline)、肌酸(Creatine)的峰值、(胆碱 肌酸)/枸橼酸盐[(Cho Cr)/Cit,CC/C]的比值.结果:前列腺癌中有20例在T2WI像上有明显的前列腺癌征象,其中18例侵犯精囊,14例侵犯膀胱,12例侵犯盆腔周围骨组织,5例侵犯直肠,5例盆腔内见多个肿大淋巴结并部分相互融合成团;余6例未见明显的前列腺癌征象.MRS上将前列腺分成六个区,在MRS代谢图上标记出体素(测量点)归入相应分区.每例取4个体素(体素或MRI上疑点),58例中一共取232个体素进行测量,前列腺癌cit峰值均明显下降,Cho峰值均升高,标记出手术或穿刺活检取材癌区的CC/C平均值为2.3730±1.97548,增生的波谱形态和癌相反,CC/C平均值为0.5450±0.4884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05,P=0.000<0.05).结论:MRI能对前列腺癌定位,了解侵犯部位及转移情况.MRS能根据MRI提示的病变及可疑部位进行定量分析、显示其代谢情况.MRI与MRS相结合能提高对肿瘤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D1 H MR波谱(MRS)分析和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前列腺中央腺体癌的检出价值。方法对55例前列腺中央腺体疾病的患者行MRS和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经穿刺活检证实,15例为前列腺癌(PCa),40例为前列腺增生(BPH),比较两组间的(胆碱+肌酸)/枸橼酸盐(CC/C)值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 PCa组和BPH组的CC/C值分别为2.93±1.77和0.67±0.39,PCa组和BPH组的ADC值分别为(0.71±0.32)×10-3 mm2·s-1和(1.21±0.26)×10-3 mm2·s-1,PCa组和BPH组之间的CC/C值和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S和DWI对前列腺中央腺体癌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前列腺MRI检查:直肠内表面线圈与体线圈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直肠线圈对前列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前列腺癌 9例 ,前列腺增生 4例 ,正常 2例 ,共 15例前列腺检查作了体线圈与直肠线圈自旋回波 (SET1WI、FSET2 WI)序列扫描的对照研究。评分比较体线圈与直肠线圈横轴位的图像质量 ,并进行诊断分析。结果 T2 WI图像的平均评分 :体线圈 ( 2 .97± 0 .61)分 ,表面线圈 ( 3.4± 0 .60 )分 ,Ρ <0 .0 5。T1WI图像的平均评分 :体线圈 ( 2 .70± 0 .46)分 ,直肠表面线圈 ( 3.2 7± 0 .68)分 ,Ρ <0 .0 5。图像诊断分析显示 :前列腺癌 9例中 ,直肠线圈图像观察病灶范围 7例较体线圈清楚 ,包膜外侵犯 2例较体线圈清楚 ,精囊侵犯 1例常规图像未能显示。前列腺增生及正常病例中直肠线圈图像观察增生结节及合并的小囊肿更为清楚。结论 直肠表面线圈提高前列腺病变的分辨率 ,有助于前列腺癌的诊断和分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磁共振波谱(MRS)在外周带前列腺炎与前列腺癌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外周带前列腺炎及25例前列腺癌患者的MRI及MRS资料,计算T2WI低信号区(胆碱+肌酸)/枸橼酸盐(CC/C)比值,比较前列腺炎与前列腺癌CC/C比值差异;同时以对侧正常区的波谱曲线作为参照标准,比较前列腺炎与前列腺癌波谱曲线的异同.结果 前列腺癌CC/C比值为3.0±2.48,前列腺炎CC/C比值为5.2±7.08,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306).前列腺炎与前列腺癌MRS曲线均表现为枸橼酸盐(Cit)峰明显下降,但前列腺癌胆碱(Cho)峰明显升高,而前列腺炎Cho峰无明显变化.结论 CC/C比值在鉴别外周带前列腺炎与前列腺癌中的价值不大,而Cho峰的变化具有重要价值,Cho峰越高,前列腺癌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波谱(MRS)对前列腺外周带癌的诊断价值及其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相关性研究.资料与方法 对15名正常自愿者和43例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疾病患者行MRI常规平扫及MRS检查,分析各组间[胆碱(Cho)+肌酸(Cr)]/枸橼酸(Cit)比值及其与PSA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前列腺癌肿组PSA值明显高于增生组,前列腺癌肿组的(Cho+Cr)/Ci比值与PSA值呈正相关性(r=0.424,P=0.049);各组间(Cho+Cr)/Ci比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前列腺癌肿组、增生组、前列腺癌非癌外周带及正常外周带(P=0.000);当(Cho+Cr)/Ci比值为0.85时对前列腺外周带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3%、87%和85%.结论 3.0 T体表线圈MRS对前列腺疾病具有较高诊断价值,联合PSA值及MRS可明显提高对前列腺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胆碱+肌酸)/枸橼酸盐(CC/C)值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联合应用两者对中央腺体癌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中央腺体癌27例,良性中央腺体病变62例,比较两者的平均CC/C值和ADC值(采用3种测量方法分别获得最小ADC值、平均ADC1和平均ADC2);通过判别分析计算平均CC/C值和ADC值诊断中央腺体癌时各自所占的权重;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计算平均CC/C值、3种ADC值及联合CC/C值和ADC值对中央腺体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1)前列腺中央腺体癌组和良性中央腺体病变的平均CC/C值、最小ADC值、平均ADC1和平均ADC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82、-9.416、-9.716、-9.889,P<0.05);(2)3种ADC值诊断中央腺体癌的权重均高于平均CC/C值;(3)3种ADC值、分别联合平均CC/C值和3种ADC值诊断中央腺体癌的曲线下面积(AUC)显著高于平均CC/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ADC值、分别联合平均CC/C值和3种ADC值诊断中央腺体癌的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ADC值诊断中央腺体癌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对中央腺体癌的诊断效能优于MRS;不同方法所测得的ADC值对中央腺体癌的诊断效能无差异;联合DWI和MRS对中央腺体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优于MRS。  相似文献   

11.
MR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与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忠达  马周鹏  毛旭道  苗永兴  朱建忠   《放射学实践》2009,24(10):1125-1127
目的:探讨高场强MRI在前列腺癌的诊断和分期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前列腺癌的高场强MRI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和临床分期对照。结果:26例前列腺癌中MRI诊断前列腺炎2例,前列腺增生4例,前列腺癌20例,其中B期5例,C期13例,D期2例,定性诊断符合率为76.9%,20例前列腺癌分期符合率为85%;典型的前列腺癌在T1像呈稍低信号,与正常前列腺组织接近,在T2像上表现为正常较高信号的周围带内出现异常低信号灶,增强扫描多数早期较明显强化。结论:高场强MRI对前列腺癌诊断与分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DWI在不同b值下前列腺外周带癌灶ADC值的参考值范围。方法:对28例前列腺外周带癌(PCa)的DWI在b值分别为300、600、8001、000 s/mm2时所得前列腺外周带癌灶和正常外周带ADC值进行定量分析。结果:b值分别为300、600、800、1000s/mm2下外周带癌灶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12±0.24)×10-3、(0.95±0.19)×10-3(、0.88±0.14)×10-3(、0.81±0.17)×10-3mm2/s,外周带非癌区平均ADC值分别为(1.93±0.39)×10-3、(1.78±0.23)×10-3、(1.61±0.21)×10-3、(1.53±0.21)mm2/s,同b值下2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值分别为300、600、8001、000 s/mm2下外周带癌灶ADC值参考范围分别为(0.63~1.61)×10-3(、0.56~1.34)×10-3(、0.59~1.17)、(0.46~1.16)×10-3mm2/s。结论: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ADC值随b值变化而变化,通过ADC值测量可以定量分析前列腺外周带癌,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MR扩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DWI在前列腺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对30例前列腺癌(PCa)、3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和3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前列腺DWI扫描,分析三者的DWI图、ADC图的信号表现,以及癌灶、增生结节灶、正常前列腺的ADC值,以及前两者病灶ADC值与其周围正常外周带ADC值的相对比值变化规律。所有BPH和PCa病例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结果:①PCa、BPH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30例)DWI表现:PCa表现为高信号影为主;增生结节呈稍高信号为主,强度低于外周带,并且信号不均匀;健康志愿者外周带呈稍高信号为主,中央带呈等信号为主,外周带信号高于中央带,二者分界清晰;②PCa癌灶平均ADC值(0.878±0.056)×10^-3mm^2/s;BPH增生结节灶平均ADC值(1.379±0.201)×10^-3mm^2/s;健康者前列腺中央带平均ADC值(1.287±0.041)×10^-3mm^2/s;健康者前列腺外周带平均ADC值(1.636±0.064)×10^-3mm^2/s;③PCa癌灶、BPH增生结节灶(各30例)的平均ADC值与其周围正常外周带ADC值的相对比值平均分别为0.54±0.05,0.85±0.06。结论:正常前列腺外周带、BPH、正常前列腺中央带、PCa在DWI图像上信号有较大差别,PCa癌灶信号最高。正常前列腺外周带、BPH、正常前列腺中央带、PCa癌灶的ADC值依次下降。BPH、PCa癌灶ADC值与其周围正常外周带组织ADC值的相对比值有明显差别。ADC值≤0.97×10^-3mm^2/s,特别是同时ADC相对比值≤0.62,是PCa DWI诊断的可靠依据,有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体线圈行前列腺3.0T磁共振波谱(MRS)检查的可行性,总结3D1H-MRS在正常前列腺中的表现。方法收集20名中老年健康志愿者行3.0T MRI常规检查、扩散加权成像及MRS检查。年龄为41~80岁,平均年龄(56±11)岁。MRS以体线圈为信号接收线圈,用Proseme序列进行扫描,体素分为正常外腺区、正常内腺区。然后工作软件自动计算每个体素的胆碱(Cho)相对值、(胆碱+肌酸)/枸橼酸盐[(Cho+Cr)/Cit]的比值。正常前列腺内、外腺分为左、右两侧,每侧由上到下分为底部、中部和尖部3部分,这样每个志愿者测量12个感兴趣区,每个感兴趣区包括0~3个可用体素平均计算。结果20名健康志愿者获得体素201个,其中可用体素170个(84.6%),不可用体素为31个(15.4%)。20名中老年健康志愿者前列腺外腺区的(Cho+Cr)/Cit平均值是0.39±0.21,内腺区的(Cho+Cr)/Cit平均值是0.50±0.17,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9,P〈0.01)。结论①用3.0T体线圈可以顺利完成对前列腺的MRS检查,并可以获得用于分析的体素,其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可行性。②中老年正常前列腺内腺和外腺的代谢物含量是不同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9,P〈0.01),内腺区(Cho+Cr)/Cit平均值高于外腺区,进一步对其病变进行MRS定量研究时应根据解剖进行分区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3.0TMRI动态对比增强定量参数对中央区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3.0T M RI扫描仪进行前列腺动态对比增强M RI检查的39例前列腺中央区病变患者资料,患者均在M RI检查后1周内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诊断。分别测量中央区病灶与非病灶区的定量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容量转移常数(volume transfer constant ,Ktrans )和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extravascular extracellular space distribute volume per unit tissue volume , Ve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中央区前列腺癌、良性增生与非病灶区的组间差异,受试者特性曲线(receiVe 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分析定量参数诊断中央区前列腺癌与良性增生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中央区前列腺癌(n=17)的Ktrans和Ve 均值分别为(13.09±2.55)min-1和(4.57±0.81);良性增生(n=22)的Ktrans和Ve 均值分别为(8.79±1.15)min-1和(5.14±1.02);非病灶区(n=29)的Ktrans和Ve 均值分别为(5.34±0.98)min-1和(4.23±0.78)。中央区前列腺癌、良性增生与非病灶区组间Ktran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值为4.271,P值<0.05),Ve 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值为0.553,P值>0.05)。以最大约登指数为最佳诊断切点值,Ktrans和Ve 判断中央区前列腺癌与良性增生的的敏感度分别为73.4%和54.3%;特异度分别为82.7%和47.9%。结论3.0T M RI动态对比增强定量血流动力学参数Ktrans对中央区前列腺癌与良性增生的鉴别诊断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但Ve 没有太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在前列腺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前列腺癌及31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进行了MR常规扫描、DWI和DCE-MRI扫描,测量病变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观察病灶常规MRI、DWI和动态增强MRI特征,绘制信号强度-时间曲线(SI-T曲线),SI-T曲线分成3型:Ⅰ型为信号强度早期增高后仍持续增高;Ⅱ型为信号强度早期增高后出现平台期;Ⅲ型为信号强度早期增高后出现下降期。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组织和病灶间差异。结果经DCE-MRI检查,20例前列腺癌患者中17例病灶区呈Ⅲ型曲线,2例呈Ⅱ型曲线,1例呈Ⅰ型曲线;31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中26例呈Ⅰ型曲线,4例呈Ⅱ型曲线,1例呈Ⅲ型曲线。前列腺癌组与BPH组的SI-T曲线类型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例前列腺癌病灶于DWI上为高信号,于ADC图上呈明显低信号,ADC值为(1.18±0.08)×10-3 mm2/s,未被癌组织侵及的外围叶于DWI、ADC图上均呈等信号,ADC值为(2.67±0.09)×10-3 mm2/s;31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中央叶和外围叶于DWI、ADC图上均呈等信号,ADC值分别为(1.87±0.07)×10-3 mm2/s、(2.64±0.11)×10-3mm2/s。除前列腺增生的外围叶与未被癌组织侵及的外围叶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的外围叶和未被癌组织侵及的外围叶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E-MRI和DWI联合应用在前列腺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达80%以上。结论 DCE-MRI、DWI在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中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2种方法联合应用提高了MRI诊断前列腺癌的诊断和分期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扫描在前列腺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患者的前列腺病灶行磁共振常规扫描、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扫描,选取感兴趣区记录动态增强定量参数Ktrans、Vc及Kep的值以及DWI的信号强度和表面扩散系数ADC值,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增生组及正常前列腺组患者在b=50s/mm^2、b=800s/mm^2信号强度值及ADC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F =52.34、14.35、198.64,P<0.05)。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增生组及正常前列腺组患者在Ktrans、Vc及Kep等DCE-MRI参数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F=15.30、21.06、37.95,P <0.05)。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增生组及正常前列腺组等三组患者进行两两比较发现正常前列腺组与前列腺增生组在Ktrans、Vc及Kep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而其它各组之间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 =4.66、5.65、3.81、4.15、3.01、3.24,P <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应用提高了M RI诊断前列腺癌的诊断和分期准确率,有助于对前列腺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Pca)的表观弥散系数值(ADC-value)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及PSA的相关性。方法:分析经穿刺活检、手术组织病理学证实的Pca患者45例,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GE公司Twin-speedHD和HDe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体线圈为射频发射和接受线圈进行扩散加权成像。通过GE高级工作站4.3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得到的Pea感兴趣区的平均ADC值,分析Pca癌灶ADC值与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及PSA的相关性。结果:45例Pca癌灶ADC的平均值为(0.914±0.066)×10^-3mm^2/s,Pca的ADC值与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及PSA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403、-0.497、-0.437,P值均〈0.05。结论:Pca病灶的ADC值与Gleason分级、临床分期及PSA存在相关性,根据ADC值可对Pea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评估,对临床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定量分析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并评价Ktrans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疾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前列腺癌(PC)患者28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12例,每例患者均行常规MRI和DCE—MRI检查,通过与病理结果对照,在MRI图像上共选取130个样本,分为前列腺癌区、外周带非癌区和中央腺体非癌区三组,在前列腺定量参数伪彩图上取ROI并测量Ktrans、Ve及Kep值,对三组的各参数值分别行方差分析,并检验PC组Ktrans。值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前列腺癌区的Ktrans、ve及Kep值分别为(0.62±0.10)min-1、(0.44±0.12)和(1.45±0.25)min,外周带非癌区分别为(0.21±0.06)min-1、(0.29±0.65)和(0.76±0.21)min-1,中央区非癌区分别为(0.32±0.09)min、(0.34±0.70)和(0.95±0.26)min-1,Ktrans、Ve及Kep值在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34.338、32.593及92.462,P值均〈0.05);PC组Ktrans、Ve值在不同Gleason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354、9.217,P值均〈0.05),Kep值在不同Gleason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前列腺癌区的Ktrans值与Gleason评分呈正相关(r=0.533,P〈0.05)。结论:3.0TDCE-MRI定量分析研究能为PC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前列腺癌区的Ktrans值与Gleason评分呈正相关,提示定量参数Ktrans值可用于评估PC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