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比较氯胺酮和瑞芬太尼分别伍用丙泊酚全麻面罩通气用于无痛肠镜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 拟行无痛肠镜检查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n=40):(1)氯胺酮伍用丙泊酚组(KP组):静注氯胺酮2mg/kg+丙泊酚2 mg/kg; (2)瑞芬太尼伍用丙泊酚(RP组):静注瑞芬太尼0.5 μg/kg+丙泊酚2 mg/kg.2组均持续面罩吸氧,如术中出现体动反应给予丙泊酚1~2 mg/kg.监测患者给药前(T1)、给药后(T2)、置入肠镜时(T3)、检查5 min时(T4)、检查结束时(T5)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和氧饱和度(SpO2),并观察记录术后唤醒时间、恢复正常行走时间以及体动、呼吸暂停、喉痉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肠镜镜检查,未出现体动反应、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喉痉挛、肌肉僵直等不良反应;2组患者在5个时间点HR、RR、MAP、SpO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P组患者的术后唤醒时间和恢复正常行走时间明显长于RP组(P<0.05);KP组苏醒期有8例出现烦躁.结论 氯胺酮和瑞芬太尼分别伍用丙泊酚均可有效的运用于肠镜检查手术,瑞芬太尼伍用丙泊酚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缩短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以及麻黄素的使用在老年患者无痛肠镜检查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60例行无痛肠镜检查老年患者,年龄65~83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3组:Ⅰ组:1%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Ⅱ组:0.5%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Ⅲ组:麻黄素、0.5%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3组患者均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0μg,Ⅲ组患者预先注入麻黄素2~3mg,Ⅰ组静脉注射1%丙泊酚,Ⅱ、Ⅲ组静脉注射0.5%丙泊酚直到病人入睡,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行肠镜检查,术中追加剂量为每次丙泊酚2~3ml。观察病人麻醉前、麻醉后3min,术毕MAP、HR和SpO2;异丙酚的总用量;呼吸暂停、面罩加氧、体动次数和苏醒时间,低血压、心动过缓、注射痛、恶心呕吐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和术者满意度。结果麻醉后3minⅠ、Ⅱ组患者MAP和HR明显下降(P<0.05),Ⅲ组患者无明显下降。Ⅰ组患者呼吸暂停、面罩加氧次数超过Ⅱ、Ⅲ组(P<0.05)。3组患者SPO2无明显变化。Ⅱ、Ⅲ组患者苏醒时间快(P<0.01);异丙酚总用量少(P<0.01)。Ⅲ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低(P<0.05或P<0.01)。3组患者满意度和术者满意度及注射痛、恶心呕吐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麻黄素、0.5%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对老年无痛肠镜患者呼吸循环影响小,可控性好,术中不良反应少,可以较好地用于老年患者无痛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9):108-110
目的探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辅助丙泊酚用于无痛胃肠镜诊疗的安全性及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行胃肠镜诊疗患者80例,ASAⅠ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氯胺酮组(KP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40例。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即刻(T_0)、入镜前即刻(T_1)、内镜到达检查终点时(T_2)、内镜退出时(T_3)及苏醒时(T_4)的SBP、DBP、HR、SpO_2;记录诊疗时间、意识消失及苏醒时间、丙泊酚消耗剂量及丙泊酚注射痛发生情况;记录各组患者呛咳、体动、呼吸暂停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T_1、T_2时SBP、DBP、HR和SpO_2明显低于T_0时(P0.05);T_1、T_2时KP组SBP、DBP、HR和SpO_2明显高于P组(P0.05);KP组患者意识消失时间、丙泊酚消耗量、丙泊酚注射痛、呛咳、体动的发生率均显著少于P组(P0.05)。结论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辅助丙泊酚用于无痛胃肠镜诊疗,能显著减少丙泊酚的用量及注射痛;减少循环波动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麻醉效果优于单独应用丙泊酚。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丙泊酚镇静中辅以小剂量氯胺酮是否有利于改善麻醉和镇痛效能并减少丙泊酚和氯胺酮的相关不良反应.方法 无痛胃镜检查患者100例,年龄28~65岁,ASA Ⅰ ~Ⅱ级.随机分为2组:P组,单纯静脉注射丙泊酚;PK组,给予丙泊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1%丙泊酚20 m加入氯胺酮50 mg配成约4:1的丙泊酚-氯胺酮混合液)静脉注射.P组单纯静脉推注丙泊酚,以1.5mg/kg开始,每次增加0.5 mg/kg.PK组首次剂量为氯胺酮0.25 mg/kg,此时丙泊酚量按比例约为1 mg/kg,每次增加氯胺酮0.05 mg/kg合并丙泊酚0.2 mg/kg.所有患者注射至睫毛反射消失、胃镜插入时无明显肢体活动等反应时开始内镜检查,此时的静脉药物使用量记录为有效剂量.检查中如有明显体动或吞咽反射则两组患者均追加丙泊酚0.5 mg/kg,记录丙泊酚总用量.术中观察患者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是否有注射痛;记录丙泊酚及氯胺酮有效剂量和丙泊酚总用量;记录有无托下颌、辅助通气,内镜置人时有无体动,意识恢复时间(最后给药至呼之能应的时间),正常行走时间(意识清醒至能正常行走的时间).记录患者术中做梦、清醒后头晕及主观舒适度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组患者麻醉诱导后血压、心率较麻醉诱导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注射痛(80% vs.30%)、术中托下颌(30%vs.4%)及体动发生率(48% vs.26%)明显高于PK组(P均<0.05),PK组有5例患者术后述头晕.P组丙泊酚有效剂量[(2.15±0.37) vs.(1.05±0.01)mg/kg,P< 0.01]和总用量[(2.38±0.32) vs.(1.15±0.21)mg/kg,P<0.05]显著高于PK组,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内镜检查,患者满意度为100%.结论 在无痛胃镜检查中,单独应用丙泊酚或丙泊酚合用小剂量氯胺酮均可满足操作需要,但丙泊酚1 mg/kg合用氯胺酮0.25 mg/kg是更为安全可靠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短小手术无气管插管丙泊酚和舒芬太尼复合麻醉的舒芬太尼最佳剂量。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160例,ASA评分Ⅰ或Ⅱ级,年龄2~9岁,手术时间小于1 h。按舒芬太尼剂量不同随机的分为四个剂量组(n=40):S1组、S2组、S3组和S4组,舒芬太尼静脉注射剂量分别为0.1μg/kg、0.2μg/kg、0.3μg/kg和0.4μg/kg。静注氯胺酮1 mg/kg,患者入睡后进手术室,静注各组舒芬太尼剂量的一半剂量,静注丙泊酚2 mg/kg,然后丙泊酚8 mg·kg-1·h-1连续输注,在切皮前4 min静注各组一半剂量的舒芬太尼。如切皮后患者肢体活动,静注氯胺酮1 mg/kg。记录肢体活动、追加氯胺酮、呼吸抑制、心动过缓、心动过速、恶心呕吐例数和苏醒时间。结果 S1组、S2组、S3组和S4组随着剂量的增加,体动反应明显减少(P<0.05),而追加氯胺酮的例数明显减少(P<0.05);S4组呼吸抑制明显增多(P<0.05),S4组心动过缓明显增多(P<0.05),S3组和S4组心动过速明显减少(P<0.05),S3组和S4组恶心呕吐明显减少(P<0.05),S2组和S3组苏醒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小儿短小手术无插管丙泊酚舒芬太尼复合麻醉,舒芬太尼的最佳剂量为0.2~0.3μg/kg。该剂量能有效抑制手术刺激的体动反应、呼吸抑制少、苏醒快,而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和恶心呕吐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或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门诊人工流产术的安全性及麻醉效果.方法:选择150例计划生育门诊患者,随机分为3组:舒芬太尼组予舒芬太尼0.1 μg·kg-1+丙泊酚2 mg·kg-1,氯胺酮组予氯胺酮0.25 mg·kg-1+丙泊酚2 mg·kg-1,丙泊酚组予丙泊酚2.5 mg·kg-1,每组50例,观察3组患者术中血压、心率、脉氧饱和度的变化及苏醒时间、离院时间、术中体动、术后宫缩痛发生率以及丙泊酚总剂量.结果:丙泊酚组丙泊酚总剂量较舒芬太尼组和氯胺酮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时间舒芬太尼组较氯胺酮组和丙泊酚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体动发生率丙泊酚组高于舒芬太尼组和氯胺酮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宫缩痛舒芬太尼组和氯胺酮组少于丙泊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舒芬太尼或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门诊人工流产术镇痛确切,丙泊酚用药量少,术中体动、宫缩痛减少,而使用舒芬太尼患者苏醒更快,离院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无痛胃肠镜检查中应用阿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无痛胃肠镜检查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观察组采用阿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观察两组病例麻醉诱导前、诱导后3min、检查结束时的平均动脉压、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以及体动、呼吸抑制、呛咳等不良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老年患者结肠镜检查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结肠镜检查老年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和瑞芬太尼与丙泊酚组(RP组),每组28例,P组丙泊酚以血浆靶浓度3.0 μg/ml给药,RP组丙泊酚3.0 μg/ml加瑞芬太尼0.5 ng/ml靶控输注至检查结束,如检查中出现体动则追加丙泊酚30 mg至活动消失.记录丙泊酚用量、诱导时间、苏醒时间、麻醉效果分级和MAP、HR与SpO2的变化.结果 两组诱导后MAP、HR均显著降低,插入肠镜时P组MAP、HR均明显高于RP组;RP组丙泊酚用量、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均显著低于P组,镇痛效果RP组优于P组.结论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较适用于门诊老年患者的无痛肠镜检查,但应加强呼吸循环功能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固定小剂量瑞马唑仑复合丙泊酚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拟行无痛胃肠镜检查的患者120例,男66例,女54例,年龄18~70岁,体重指数18~30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丙泊酚组(P组)、丙泊酚+瑞马唑仑组(P+R组)、瑞马唑仑组(R组),每组40例。3组均静脉注射瑞芬太尼0.2μg/kg, P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2 mg/kg; P+R组静脉注射瑞马唑仑7 mg复合丙泊酚0.5 mg/kg; R组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2 mg/kg。镇静深度采用BIS监测,胃肠镜检查中根据BIS值变化,R组追加瑞马唑仑2.5 mg, P组及P+R组追加丙泊酚0.5 mg/kg,维持BIS值40~60。两次药物追加间隔时间至少1 min,追加次数不超过6次。记录药物用量、镇静诱导时间、检查时间、苏醒时间和离院时间;记录注射痛、呛咳、体动、呃逆、心动过缓、低血压、呼吸抑制、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记录患者满意度。结果 与R组相比,P组及P+...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地佐辛在无痛电子胃肠镜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 选取100例ASA I~I级门诊电子胃肠镜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地佐辛+舒芬太尼+丙泊酚(观察组),B组:舒芬太尼+丙泊酚(对照组).分析记录2组患者检查中和检查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RR)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以及患者苏醒时间、VAS评分.结果 2组患者检查中和检查后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苏醒时间、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佐辛+舒芬太尼+丙泊酚应用于无痛电子胃肠镜术,可明显减少舒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患者苏醒时间更短、疼痛感降低,更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异丙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与单纯异丙酚麻醉用于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100例ASAⅠ级~Ⅱ级人工流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单纯静注异丙酚(2.0~2.5)mg/kg;观察组先静注芬太尼1.0μg/kg,再静注异丙酚(2.0~2.5)mg/kg;术中若患者出现身体扭动可追加异丙酚(0.5~1.0)mg/kg.观察患者麻醉前后的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记录患者苏醒时间;统计患者术中身体扭动例数.结果:两组病例麻醉后的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较麻醉前均下降(P<0.05),但两组之间差别无显著性;苏醒时间两组之间差别无显著性;身体扭动例数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所有病例均在术后30min安全离院.结论:异丙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术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丙泊酚在产科麻醉中应用的争议和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丙泊酚是目前最常用的静脉麻醉药,然而它在产科麻醉中的应用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从3个方面来客观评价丙泊酚在产科麻醉中的应用,包括:丙泊酚在产科病人的药代动力学;丙泊酚在产科全麻中应用对新生儿及母体子宫平滑肌的影响;丙泊酚辅助椎管内麻醉在清醒镇静、抗恶心呕吐及预防和处理瘙痒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异丙酚联合用药与异丙酚单药用于无痛胃镜和肠镜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对比单纯异丙酚及其复合芬太尼,咪唑安定用于纤维胃镜和肠镜检查的临床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300例行无痛胃、肠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均分为3组,异丙酚组(P对照组);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组(PF)先静注芬太尼0.05~0.10mg;异丙酚复合咪唑安定组(PM)先静推咪唑安定0.1mg/kg。然后各组均缓慢推注异丙酚至无睫毛反射后,开始操作,术中视情况追加异丙酚少量。监测并记录各组注药前、注药后1min、5min、15min及操作结束时,各点的SBP、SPO2、HR、RR;记录各组异丙酚总量;各组镇痛效果,肢动情况,清醒后遗忘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 操作中1min与5min SPO2、SBP、RR低于操作前值(P〈0.05);异丙酚总量PF组和PM明显低于P组(P〈0.01);两组肢动发生率PF组(5%)和PM(6%)组明显低于P组(13%);两组呼吸抑制(SPO2〈90%)发生率PF(12%),PM(11%)与P(11%)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咪唑安定)更适合纤维胃镜和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比较芬太尼复合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宫腔镜诊疗中的应用。方法观察组:瑞芬太尼1μg/kg(30 s左右注射完)+丙泊酚2 mg/kg诱导,术中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05μg/(kg·min)和丙泊酚1~2 mg/(kg·h);对照组:芬太尼2μg/kg(30 s左右注射完)+丙泊酚2 mg/kg诱导,术中全程持续泵注1~2 mg/(kg·h)丙泊酚。对两组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两种麻醉方式均能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但后者更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且术后苏醒更快。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宫腔镜麻醉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夏寨军  刘晋川 《吉林医学》2010,(25):4258-4259
目的:观察胃镜检查术中应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和单用异丙酚静脉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30例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Ⅰ组:异丙酚组(62例,单纯静脉异丙酚2~2.5 mg/kg麻醉),Ⅱ组: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组(68例,给予芬太尼0.05 mg后行异丙酚1~2 mg/kg麻醉),记录两组术前、术中及术后5 min的心率(HR)、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_2)、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结果:Ⅰ组检查中血压、异丙酚用量和麻醉效果与Ⅱ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显著优于单用异丙酚麻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丙泊酚或丙泊酚复合氯胺酮辅助骶管麻醉用于小儿下腹部以下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2~8岁行下腹部以下部位择期手术患儿,按麻醉用药不同随机分为P组(丙泊酚组)和PK组(丙泊酚复合氯胺酮组),2组均辅助骶管麻醉,观察惠儿麻醉前、麻醉后5min、10min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的变化以及术后清醒时间、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2组MAP、HR麻醉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组R、Sp02麻醉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清醒时间P组明显短于PK组(P〈0.01),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P组明显低于PK组(P〈0.05)。结论:丙泊酚辅助小儿骶管麻醉用于小儿下腹部以下手术麻醉效果满意,术后清醒迅速,不良反应少,围术期安全性高,其临床效果优于丙泊酚复合氯胺酮。  相似文献   

18.
异丙酚、芬太尼加异丙酚用于无痛人流手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异丙酚和芬太尼加异丙酚静脉麻醉开展门诊无痛人工流产术 ,对两种方法的效果和安全性进行临床对照观察。方法 :80例接受人工流产早孕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组 (P组 )和芬太尼加异丙酚组 (FP组 )各 4 0例 ,P组以异丙酚 2 .0~ 3.0mg/kg ;FP组以芬太尼 1.0 μg/kg和异丙酚 2 .0~ 3.0mg/kg静注。观察术中血压、心率、呼吸和脉搏血氧饱和度 ,记录用药量、术后清醒时间及不良反应。术中常规吸氧。结果 :镇痛满意。术中生命体征变化在正常范围 ,两组比较无差异 (P >0 .0 5 ) ;异丙酚用量无差异 ;术后清醒时间FP组长于P组 (P <0 .0 5 )。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异丙酚或芬太尼加异丙酚静脉麻醉均能为门诊人流提供有效的镇痛。单用异丙酚静脉麻醉清醒更快 ,是实行门诊无痛人流术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丙泊酚的遗传毒性及对遗传物质可能产生的损伤作用。方法:应用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实验、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及小鼠骨髓微核实验,测丙泊酚对基因突变、染色体改变和原发性DNA损伤3个遗传学终点的影响。结果:丙泊酚在每皿1.0mg~0.01mg范围内,有或无代谢活化系统时,TA97、TA98、TA100和TA1024种菌株的每皿平均回变菌落数未见阳性的剂量-反应关系。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小鼠经丙泊酚1.5mg/kg、3.0mg/kg、6.0mg/kg和12.0mg/kg染毒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彗星率分别为4%,6%,5%和6%;彗星尾长分别为:(21.51±0.48),μm、(21.67±0.58),μm、(21.89±0.48),μm、(22.01±0.66),μm。各组彗星率、彗星尾长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骨髓微核实验:4个剂量组的微核发生率分别为(2.87±0.64)‰、(3.0±0.53)‰、(3.12±0.64)‰和(3.25±0.89)‰,各组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微核率(2.50±0.53)‰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3个配套遗传学终点实验中未见丙泊酚有遗传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神经外科病人异丙酚血药浓度的检测与药代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异丙酚血药质量浓度 (以下简称血药浓度 )的检测方法及诱导剂量的异丙酚的药代动力学的变化 ,对 2 2例ASA分级 1级的神经外科择期手术病人 ,在静脉注入异丙酚 ( 2mg/kg ,注药时间 30s)后 1、2、3、4、5、1 0、1 5、2 0min抽静脉血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异丙酚血药浓度。结果 :从异丙酚和麝香草酚水溶液色谱图、空白血色谱图和病人血样色谱图上可以看出 ,其中杂质峰、麝香草酚峰和异丙酚峰分离效果好 ,根据检测结果得到异丙酚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标准曲线 ,显示 :异丙酚的达峰时间很快 ,给药 1min血药浓度为 9.0 6mg/L ,之后 5min迅速降低 ,5~2 0min代谢则比较缓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