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肝纤维化与门静脉、肝实质螺旋CT峰值之间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在分析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家兔肝纤维化模型21只,分批分期行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后取肝脏行病理检查,然后进行分组,用SPSS 10.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发现门静脉与肝实质增强峰值在正常对照组与肝纤维化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纤维化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另外,门静脉与肝实质增强峰值时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门静脉与肝实质增强峰值有可能对评价肝纤维化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MSCT灌注在肝纤维化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肝脏灌注成像在肝纤维化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8例接受MSCT肝脏灌注成像检查,其中6名为无明显肝脏疾病的自愿者(正常对照组),22例经肝脏穿刺活检证实为肝纤维化.根据Ishak评分系统及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分为两组:10例为轻度肝纤维化患者,不需抗病毒药物治疗(轻度肝纤维化组),12例为显著肝纤维化患者,需行抗病毒治疗(显著肝纤维化组).计算各组的各项灌注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从正常对照组、轻度肝纤维化组到显著肝纤维化组,肝动脉分数(HAF)呈升高趋势,其平均HAF值分别为(17.09±3.43)%、(19.92±6.01)%和(21.32±7.47)%,平均通过时间(MTT)则有所降低,三组的MTT值分别为(13.49±1.02)s、(12.35±1.31)s和(12.19±3.33)s.正常对照组、轻度肝纤维化组和显著肝纤维化组的平均血流量(BF)值分别为(102.75±32.76)ml·100 g-1·min-1、(114.54±25.81)ml·100 g-1·min-1和(111.98±19.81)ml·100 g-1·min-1;平均血容量(BV)值分别为(15.97±7.59)ml/100 g、(17.07±2.94)ml/100 g和(16.42±5.53)ml/100 g.各组平均HAF、MTT、BF及BV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肝脏灌注可用于各项肝脏血流灌注参数的定量测量,部分灌注参数值的变化对肝纤维化分期具有一定程度的参考价值.但目前尚不能有效地进行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螺旋CT三期扫描对肝纤维化诊断价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扫描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6例经肝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组和42例正常对照组进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根据纤维化程度分期进行影像资料和相关指标的统计分析。结果肝左叶增大,肝表面形态及肝实质密度的改变,脾脏增大,门静脉增宽和侧枝循环的建立等影像学改变,随着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加重而有统计学差异。本研究显示57例肝纤维化患者螺旋CT三期扫描诊断肝纤维化52例,敏感性91.2%,特异性77.8%。各期肝纤维化分期准确28例,准确率49.1%;准确判断轻度纤维化(S1、S2)或重度纤维化(S3、S4)44例,准确率77.2%,诊断早期肝硬化16例,准确率84.2%。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能判断肝纤维化的程度,而且是动态观察肝纤维化的病程演进和临床随访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256层CT灌注成像观察肝纤维化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变,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正常对照组29例,肝纤维化组S1S2期20例、S3S2期20例、S3S4期15例行螺旋扫描全肝脏灌注,于灌注图上计算肝动脉灌注量(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HAP)、门静脉灌注量(hepatic portal perfusion,HPP)、总肝灌注量(hepatic total perfusion,HTP)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epetic perfusion index,HPI)值,对各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两两检验。结果:肝纤维化各期均有相应的病理改变。HAP在S1S4期15例行螺旋扫描全肝脏灌注,于灌注图上计算肝动脉灌注量(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HAP)、门静脉灌注量(hepatic portal perfusion,HPP)、总肝灌注量(hepatic total perfusion,HTP)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epetic perfusion index,HPI)值,对各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两两检验。结果:肝纤维化各期均有相应的病理改变。HAP在S1S2期为(13.68±4.02)ml·min-1·100ml-1,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S3S2期为(13.68±4.02)ml·min-1·100ml-1,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S3S4期为(25.10±7.36)ml·min-1·100ml-1,明显增高,与正常组和S1S4期为(25.10±7.36)ml·min-1·100ml-1,明显增高,与正常组和S1S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PI在S1S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PI在S1S2期为(22.11±4.88)%,S3S2期为(22.11±4.88)%,S3S4期为(32.07±7.35)%,与正常组、病变组之间比较逐步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HPP和HTP数据缺乏稳定性。结论:256层CT全肝灌注,HAP和HPI能反映病变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诊断肝纤维化提供稳定和有价值的指标;而HPP、HTP指标不稳定,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慢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后肝脏血流动力学的CT灌注成像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通过对比慢性终末期肝病在肝移植后与正常人群肝脏灌注参数的差异 ,评价CT灌注成像在肝移植术后肝脏血流动力学的价值。进一步了解慢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规律。资料与方法 通过单层螺旋CT测得 9例慢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后 (术后 12~ 2 0d)和 13例正常人群的肝脏灌注参数 (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总灌注量以及肝动脉灌注指数 )。并统计分析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结果 肝移植组和对照组的灌注参数分别是 :肝动脉灌注量 :(0 .3831± 0 .175 4 )ml·min-1·ml-1和 (0 .2 82 7± 0 .0 971)ml·min-1·ml-1;门静脉灌注量 :(1.5 76 3± 0 .4 5 4 0 )ml·min-1·ml-1和 (1.1885± 0 .3899)ml·min-1·ml-1;肝总灌注量 :(1.95 94± 0 .5 72 7)ml·min-1·ml-1和 (1.4 712± 0 .4 4 5 1)ml·min-1·ml-1;肝动脉灌注指数 :HIP 19.5 1%和 18.97%。对比对照组 ,肝移植组门静脉和总灌注量明显上升 (P =0 .0 4 4和 0 .0 36 )。结论 在慢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后早期 ,门静脉和总灌注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肝动脉灌注量变化不明显 ,但其个体间变化增大 ,提示在术后早期肝动脉灌注量存在不稳定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正常肝实质、肝硬化和肝硬化基础上肝癌患者的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进行分析,评价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肝硬化基础上肝癌肝血流变化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无肝脏疾病的30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包括49例肝硬化疾病患者,其中27例确诊为原发性肝癌(HCC)。所有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后,选择癌灶中心层面或肝门层面行CT灌注扫描,采用低剂量扫描:120 kV,60 mA,扫描范围为40 mm。以4~5 ml/s流率,按照1.0ml/kg体重用量静脉团注对比剂。在注入对比剂5 s后行50 s连续的扫描,360°旋转/s,5 mm层厚进行图像重组,矩阵大小512×512像素。利用去卷积数学模型获得与肝血流变化相关的灌注参数值:肝血流量(HBF),肝血容量(HBV),肝动脉灌注分数(HAF),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HPP)。对不同的感兴趣区进行三次灌注参数测量后取平均值进行灌注结果分析。感兴趣区包括:对照组的正常肝实质、癌灶边缘区、癌灶周围的肝实质和无癌灶的肝硬化肝实质。结果与对照组灌注参数比较,癌周围肝实质的HBF、HAP、HPP、HBV及癌灶边缘区的HBF、HAP、HPP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对应灌注参数比较,癌周的HAP、HPP及对照组的HBF、HAP、HPP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癌边缘区HAF对比,癌灶周围肝实质、对照组和无癌灶的肝硬化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和无癌灶的肝硬化组间灌注参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能很好地反映肝硬化基础上肝癌的肝血流变化信息,为肝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像研究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CT灌注扫描对评价肝脏纤维化程度的价值.方法:对18例慢性乙肝患者采用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进行治疗,疗程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同时经皮肝穿刺活检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进行肝血流CT灌注扫描,应用去卷积算法计算肝组织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值.结果:18例患者中1例患者失访,2例患者未能完成第2次CT扫描.15例患者在治疗后,肝血流CT灌注参数(MTT和PS)均有明显增加(t=2.806、P=0.014;t=2.646、P=0.019);同时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Ⅲ型前胶原肽和Ⅳ型胶原)有所下降(t=2.372,P=0.033;t=3.381, P=0.004;t=2.686,P=0.018;t=2.738,P=0.016);经皮肝穿刺活检病理学检查显示肝纤维化程度评分有所降低(t=3.110,P=0.008).结论:肝脏CT灌注参数在肝纤维化治疗前后有明显改变,CT灌注成像对评价肝脏纤维化程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利用CT血流灌注参数研究肾动脉狭窄患者肾脏血流状况。方法:高血压患者36人,分为肾动脉狭窄组(24人)和对照组(12人),进行肾脏CT电影扫描获得动态序列图像,通过AW影像工作站计算肾脏皮质血流灌注参数,分析肾脏皮质血流灌注与肾动脉狭窄的关系。结果:肾动脉狭窄>75%组肾皮质单位体积血流量(BF)(189.9±102.3ml/100g/min)低于对照组(308.4±99.9ml/100g/min),有显著差异(P=0.026)。肾动脉狭窄50%-75%组及狭窄>75%组肾皮质微血管容积(BV)(24.6±7.6ml/100g,21.4±12.6ml/100g)低于对照组(41.1±14.1ml/100g),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8,0.001)。各组之间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明显肾动脉狭窄的肾脏皮质BF、BV下降,CT血流灌注参数可以为评估肾动脉狭窄的肾脏是否缺血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利用CT血流灌注参数研究肾动脉狭窄患者肾脏血流状况.方法:高血压患者34人,分为肾动脉狭窄组(23人)和对照组(11人),通过肾脏电影扫描获得的CT时间密度曲线测量肾脏皮质血流量,分析肾脏皮质血流量与肾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肾动脉狭窄程度 <50%、50%~75%、>75%肾皮质血流量(RBF)分别是 268±47.2ml/100g/min,227±39.2ml/100g/min, 225±88.2ml/100g/min,对照组RBF 345±62ml/100g/min.肾动脉狭窄>50%的肾皮质血流量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明显肾动脉狭窄的肾脏皮质RBF下降,CT血流灌注参数可以评估肾动脉狭窄导致的肾脏血流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源CT灌注成像联合血清学指标对兔肝纤维化进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四氯化碳法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共对46只肝纤维化成模兔及10只对照兔行灌注成像,取得不同肝纤维化级别肝灌注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ALP)、门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血流量(BF)、血容量(BV)。检测肝纤维化兔血清透明质酸(H A )、Ⅲ型前胶原(PCⅢ)、IV型胶原(IV‐C )和层黏连蛋白(L N )值,随后行病检分期分组,分析组间灌注参数值,同时分析灌注参数及血清学指标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随着肝纤维化分期增加,PV P值呈下降趋势( P <0.05);S0、S1期分别与S2、S3、S4期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PVP、HPI与肝纤维化分期存在一定相关性( r =‐0.84,P <0.05;r =0.62,P <0.05)。血清学指标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而逐渐升高,其中,HA、IV‐C与肝纤维化分期关系较为密切( P<0.05)。结论双源CT灌注成像与血清学检查在判断肝纤维化程度各有优缺点,联合应用二者有助于临床对肝纤维化进行合理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利用640层CT肝灌注容积数据对肝硬化患者进行肝血管成像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5例肝功正常(A组)和50例肝硬化患者(B组:Child-Pugh A级25例;C组:Child-Pugh B级25例)行640层CT肝灌注检查,绘制时间-密度曲线(TDC),测量主动脉和门静脉的达峰值时间(TTP)、峰值(PV)及门静脉与肝脏密度差的最大值(P-L).选取主动脉峰值期的容积数据进行肝动脉血管成像;采用P-L值最大的1期及3期容积数据对门静脉进行单期和多期融合成像,并对比两种成像方法的图像质量.结果:三组间主动脉TTP和PV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门静脉的TTP较对照组长,PV及P-L值下降,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除A与B组间门脉TTP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间3个参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可显示肝动脉3级分支.门脉多期融合成像质量优于单期成像(P<0.05),A组可显示3~4级门静脉分支,B和C组可显示1~3级门静脉分支.结论:利用640层CT全肝灌注成像容积数据进行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肝动脉和门静脉,有助于肝硬化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 相似文献
13.
肝血管瘤周围灌注异常的多层螺旋CT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血管瘤周围灌注异常(HPD)现象的多层螺旋CT特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20例患者共 386个肝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观察肝灌注异常形态、位置,分析其与血管瘤大小及强化速度的关系.结果 386个血管瘤中出现灌注异常114个(29.5%).快速强化型血管瘤出现HPD现象的发生率(48.8%)远远大于慢速强化型(8.2%)(P<0.001);直径≤2 cm小血管瘤HPD的发生率(35.3%)高于直径>2 cm大血管瘤(18%)(P<0.005).结论 灌注异常现象在肝血管瘤中并不少见,更常见于快速强化型小血管瘤. 相似文献
14.
CT灌注成像对肝硬化血流动力学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目的 采用单层CT动态成像测定肝脏血流量 ,研究肝硬化程度与肝脏血流量动态变化的关系。方法 对 2 7例肝硬化患者及 13例对照者选取同时含有肝脏、脾脏、主动脉和门静脉的层面进行单层CT动态增强扫描 ,绘制感兴趣区时间 密度曲线 ,计算肝脏血流量各参数。结果 正常组肝动脉灌注量为 (0 2 82 3± 0 0 96 9)ml·min-1·ml-1,门静脉灌注量为 (1 1788± 0 4 0 0 4 )ml·min-1·ml-1,总肝血流量为 (1 4 5 6 3± 0 4 4 39)ml·min-1·ml-1,肝动脉灌注指数为 (19 73± 5 81) %。肝硬化程度不同时 ,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肝脏总血流量及肝动脉灌注指数变化间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ChildA、B级患者肝动脉灌注量 [(0 16 85± 0 10 6 8)ml·min-1·ml-1,(0 192 1± 0 0 986 )ml·min-1·ml-1]降低 ,而ChildC级患者肝动脉灌注量 [(0 30 72± 0 114 5 )ml·min-1·ml-1]比ChildA、B级患者增加 ,肝动脉灌注指数 [(37 4 8± 16 6 5 ) % ]也增加。ChildB、C级患者门静脉灌注量 [(0 6 331± 0 2 0 70 )ml·min-1·ml-1,(0 5 70 2± 0 35 6 2 )ml·min-1·ml-1]及总肝血流量 [(0 82 5 2± 0 2 95 2 )ml·min-1·ml-1,(0 8774± 0 4 118)ml·min-1·ml-1]下降。结论 肝脏CT灌注成像可定量测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评价慢性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SCT灌注参数评价慢性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价值.方法 对经肝穿刺病理活检确诊的轻度肝纤维化(肝纤维化分期为S1、S2期)31例,重度肝纤维化(肝纤维化分期为S3、S4期)和(或)早期肝硬化34例,具有典型临床症状和影像表现的晚期肝硬化42例以及对照组30例行16层螺旋CT肝脏灌注扫描,取得不同病变阶段肝实质的灌注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全肝总灌注量(TL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及达峰时间(TTP)5个指标,并与病理分期作对照研究.各组肝脏不同CT灌注参数值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各灌注参数值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采用秩相关分析;采用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探讨肝脏灌注参数值中对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影响最大的指标.结果 对照组、S1、S2期组、S3、S4期组及肝硬化组的HAP值分别为(28.9±8.6)、(24.6±2.4)、(29.2±2.3)和(38.9±7.0)ml·100 ml-1·min-1,表现为先下降后增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0.26,P<0.01);上述各组PVP分别为(111.3±18.1)、(92.9±5.3)、(73.0±9.0)和(54.1 ±13.8)ml·100 ml-1·min-1,TLP分别为(140.2 ±25.9)、(117.1±4.5)、(102.3±8.7)和(93.0±ll.8)ml.100 ml-1·min-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36.79、67.40,P值均<0.01);各组的HPI分别为(20.4±2.6)%、(21.0±2.1)%、(28.5±3.1)%和(42.6±1 1.1)%,TTP分别为(123.7±22.2)、(137.1 ±27.1)、(145.0±28.6)和(166.5 ±25.1)s,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3.05、17.37,P值均<0.01).PVP、TLP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920和-0.846,P值均<0.01;HAP、HPI、TTP则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611、0.882和0.545,P值均<0.01.在肝脏CT灌注扫描的参数值中,PVP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最大(-8.798).ROC曲线判断得到的最佳临界点PVP =84.76 ml· 100 ml-1· min1作为重度肝纤维化S3、S4期和(或)早期肝硬化的诊断阈值,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90、0.950,准确度达0.931.结论MSCT灌注参数能反映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血流动力学改变;CT灌注成像有助于鉴别重度肝纤维化和(或)早期肝硬化及晚期肝硬化. 相似文献
16.
肝移植术后移植肝血流灌注异常的CT灌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运用CT灌注成像(CTP)探讨肝移植术后肝脏血流灌注的影响因素.方法33例肝移植术后患者接受CT血管成像(CTA)及CTP检查.计算主动脉强化峰值的95%可信区间范围,排除此范围以外的病例.测量无并发症患者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最(PVP)、总肝灌注最(TLP)及肝动脉灌注指数(HPI)的平均值及其95%可信区间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有术后并发症患者的肝脏血流灌注情况及上述各项指标的影响因素.结果29例患者纳入该研究,其中无术后并发症15例,有术后并发症14例.无术后并发症患者HAP、PVP、TLP和HPI的95%可信区间范围分别为(0.1509~0.3183)、(0.7223~1.3859)、(0.8367~1.7231)ml·min-1·ml-1和17.83%~31.63%.14例有并发症的患者中,HAP降低7例,其巾肝动脉狭窄5例、脾大3例;HAP增高2例,均为中、重度门静脉狭窄患者.PVP减低13例,其中门静脉狭窄或闭塞8例、脾肾分流4例、脂肪肝2例;TLP减低12例,全部与PVP减低有关.仅2例HAP减低患者HPI减低.结论CTP技术通过定量测量肝动脉、门静脉血流灌注,能够无创性评价各种移植肝血流灌注异常,客观评价移植肝缺血的程度和类型,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测量在肝硬化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测量在肝硬化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37例接受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测量。20例无明显肝脏疾患的志愿者(正常组),17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再按其肝硬化程度分为两组:9例为轻中度肝硬化(轻中度肝硬化组),8例为重度失代偿肝硬化(重度失代偿组)。计算各例的各项灌流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肝硬化组与正常组相比,门静脉灌流量(HPP)、门静脉灌流指数(PPI)明显减低[HPP:(0.49±0.19)ml·min-1·ml-1与(0.60±0.16)ml·min-1·ml-1,P=0.045;PPI:0.58±0.14与0.67±0.06,P=0.015],门静脉与肝动脉灌流比率(HPP/HAP)亦明显减低(1.63±0.87与2.12±0.65,P=0.04),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升高(0.42±0.14与0.33±0.06,P=0.015),提示肝硬化时HPP减少,门静脉血流在肝脏血供中的比例减少,而动脉的灌流比重增加;(2)重度失代偿组肝硬化HAP较轻中度组明显升高[分别为(0.48±0.16)ml·min-1·ml-1与(0.25±0.07)ml·min-1·ml-1,P=0.002],HPI亦明显升高(分别为0.54±0.10与0.32±0.07,P=0.0001),PPI则明显降低(分别为0.46±0.10与0.68±0.07,P=0.0001),提示不同程度肝硬化其灌注指标存在差异,灌注改变与肝硬化程度有关。结论肝脏CT灌注测量可以反映肝硬化的血流灌注改变,灌注值的变化也能够提示肝硬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肝炎后肝硬化形成中的CT灌注变化规律。方法:120例分为正常对照组34例,肝炎肝纤维化组21例,肝炎后肝硬化组65例(Child-Pugh A组27例,Child-Pugh B组23例,Child-Pugh C组15例)经16层CT扫描得到肝脏实质各期的灌注指标: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 area product,PS)、肝动脉灌注分数(hepatic arterial fraction,HAF)、到达时间(IRF time of arrival,IRFTO),诸指标分别采用单析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评价各时期肝脏灌注指标差异性,P〈0.05被认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5组肝脏实质BF、BV、MTT、PS、HAF均有统计学意义。随着病程进展,BF、BV逐步下降,MTT、PS、HAF逐渐上升,但在部分阶段改变不明显。结论:在肝炎后肝硬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肝脏实质的灌注指标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呼吸运动校正技术对于减小肝脏CT灌注成像中时间-密度曲线(TDC)参数测量误差的作用.方法 前瞻性应用64层CT扫描仪对25例临床怀疑肝脏病变的患者行肝门部灌注扫描.对门静脉右支主干所在层面进行呼吸运动校正,分别在校正前后门静脉右支主干内选取10个ROI并绘制TDC,记录达峰时间及峰值,计算各例校正前后达峰时间和峰值的平均值、标准差及变异系数.应用两配对样本秩和检验比较校正前后达峰时间和峰值变异系数的差异,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校正前后峰值均值的差异.结果 经呼吸运动校正后门静脉右支主干TDC峰值变异系数的中位数(四分位距)为2.84%(2.10%,4.57%),小于校正前5.19%(3.90%,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08,P<0.01).校正后达峰时间变异系数的中位数为2.64%(0.76%,4.41%),亦小于校正前5.23%(3.81%,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24,P<0.01).8例门静脉右支主干TDC峰值校正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校正后峰值均大于校正前.结论 呼吸运动校正技术可有效减小肝脏CT灌注成像中TDC参数测量的随机误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