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技术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5 8例肺内病变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技术方法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 8例中 ,穿刺成功率 10 0 % ,活检诊断准确率 93% ,2例发生轻度气胸。结论 :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肺内病变的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技术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8例肺内病变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技术方法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8例中,穿刺成功率100%,活检诊断准确率93%,2例发生轻度气胸。结论:CT导引下经皮肺刺活检术对肺内病变的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宫敬  白莉  初占飞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6):9048-9048
目的探讨CT导引下经皮胸部穿刺活检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6例(207个病灶)CT导引下经皮胸部穿刺活检结果、并发症及手术病理结果、临床转归。结果 196例患者均穿刺成功,取得组织满足病理学检查,穿刺物结果与手术病理、临床或影像学随访结果相符,穿刺诊断正确率100%。常见并发症为气胸。结论 CT导引下经皮胸部穿刺活检技术是安全、准确、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对胸部病变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皮胸部穿刺50例病变穿刺活检,其中肺部病变43例,纵隔病变3例,胸膜病变4例;经手术病检证实49例,1例穿刺活检未成功。结果 穿刺活检成功49例,穿刺活检成功率98.0%,穿刺活检诊断准确率恶性病变为97.2%,良性病变为92.9%;并发少量气胸3例,中量气胸1例,少量气胸伴肺少量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10.0%。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是安全、有效提高胸部病变诊断准确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导引下经皮穿刺肺活检对肺部周围型肿块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5例CT导引下经皮穿刺肺活检病例的相关资料。结果55例中50例有阳性结果,并经手术或临床随访证实,活检阳性率达90.91%,余5例未能取出病变组织。并发症:术后胸部胀痛不适2例,少量咯血3例,气胸2例,出现晕厥和血压轻度下降1例。结论CT导引下经皮穿刺肺活检具有定位准确、穿刺成功率高和并发症少的优点,对肺部周围型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讨论CT导引下胸部病变穿刺活检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CT导引下运用Q-C型自动活检针对胸部病变进行穿刺活检。结果 86例穿刺活检病灶成功85例,85例中确诊83例。并发气胸28例。结论 CT导引下胸部病变穿刺活检对胸部病变诊断率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CT导引下胸部病变穿刺活检诊断正确率的因素。方法:回顾复习有手术病理、临床随诊的胸部病变CT导引下穿刺活检244例,观察因素包括患者相关因素(性别、年龄、有无肺气肿)、病灶相关因素(病灶良恶性、大小、位置、病灶深度及有无空腔)、操作相关因素(病人的体位)。对所有观察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其对诊断正确率的影响。结果:①244例胸部病变最终诊断165例为恶性、79例为良性,CT导引下穿刺活检诊断正确率为82.4%(201/244)。单因素统计分析显示,CT导引下穿刺活检对良、恶性病变诊断正确率分别为69.6%(55/79)和88.5%(146?蛐165),χ2=13.1,P=0.003;诊断正确组和非正确组病灶大小分别为(3.97±1.80)cm和(3.11±1.44)cm,F=8.81,P=0.033。②应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亦显示病灶的良恶性(Wald χ2=7.126,P=0.008)、病灶大小(Wald χ2=4.951,P=0.026)是活检诊断正确率的影响因素。其它因素对穿刺活检诊断正确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病灶的良恶性和病灶大小是影响CT导引下胸部病变穿刺活检诊断正确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联合同轴针吸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并发症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CT引导下82例胸部病变两种不同穿刺方法的诊断阳性率及并发症.结果活检联合同轴针吸组检出恶性病变29例,良性12例,阳性率为89.1%;单纯活检组检出恶性病变24例,良性5例,阳性率为80.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联合同轴针吸可提高临床诊断阳性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而术后的精心护理可及时发现穿刺并发症,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导引下经皮穿刺切割活检对胸部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2012年2月85例胸部肿块患者行CT导引下经皮穿刺切割活检术的临床资料.结果:经皮穿刺切割活检组织经病理学诊断85例,穿刺活检诊断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95.9%、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80%,穿刺活检诊断正确率为95.3%.气胸发生率为9.4%,出血发生率为3.5%.结论:CT导引下经皮穿刺切割活检诊断正确率高,并发症轻,是一种安全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技术方法和影响诊断准确性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肺内病变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技术方法,就如何提高穿刺准确性及影响诊断准确率的因素进行讨论。结果:25例中,穿刺成功率100%,活检诊断准确率为24/25(96%)。4例发生轻度气胸,1例穿刺后咯血痰。结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安全的,可有效提高肺内病变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部直径≤2cm结节灶在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的准确性、并发症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08年5月期间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并经手术病理、临床治疗或随访观察证实且资料完整的孤立性肺结节病例45例,分析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并发症。结果 45例孤立性小肺结节病灶中经手术病理、临床治疗或随访观察证实为恶性肿瘤者28例,良性病变者17例;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诊断为恶性肿瘤者22例,良性病变者23例。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敏感性78.6%(22/28),特异性100%(22/22),阳性预测值100%(22/22);对良性病变的诊断特异性100%(17/17),阴性预测值73.9%(17/23);总的诊断准确率86.7%(39/45)。并发症:气胸5例(11.1%),肺出血2例(4.4%),咯血2例(4.4%)。结论直径≤2cm的肺部结节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准确率较高而并发症较低,可作为肺内孤立性小结节灶定性诊断的首选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肺部病变再次穿刺活检的价值。方法 47例因肺部病变住院诊疗的患者行CT引导下肺部病变细针穿刺活检术,首次穿刺病理结果不能明确良恶性或怀疑恶性但难以确定组织学分型,故再次行CT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并分析其再次穿刺的价值。结果 47例病例经穿刺、手术及临床治疗后随访证实恶性病例33例,良性病例14例。其中恶性33例病例中,穿刺明确恶性者27例,另有3例为可疑恶性病变,还有3例穿刺结果未见恶性证据。阳性预测值100.0%(30/30),敏感性90.9%(30/33),假阴性率9.1%(3/33)。良性病例14例中穿刺诊断良性8例,有1例疑癌。假阳性率7.1%(1,14)。穿刺活检对所有病灶的诊断正确率为80.9%(38/47)。结论 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一次成功率及阳性率高,但仍有一定的假阴性存在。对于临床高度怀疑恶性病变患者,再次行肺穿刺活检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重新设计穿刺靶部位和活检靶点可以进一步降低肺部恶性肿瘤的活检假阴性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共轴针法在胸部病变穿刺活检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联合应用17G、18G切割针和21G抽吸针、PTC针对139例胸部病变进行CT导引下穿刺活检,病灶直径1.2-7.8cm,其中直径<3cm者32例。结果139个病灶共取材291次。活检总阳性率90.7%(126/139),细胞学阳性率和组织学阳性率分别为61.2%(80/130)和84.8%(117/138)。穿刺后发生气胸11例,轻度咯血6例。结论CT导引下胸部病变的穿刺活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影响并发症发生率的原因主要取决于患者的体质状况和穿刺次数,细针抽吸和粗针切割活检联合应用可以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CT引导不同肺穿刺活检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7年5月至2013年1月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10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3例,女38例,年龄15~72岁,平均57岁。所有患者均行CT引导肺穿刺活检,统计分析57例采用自动活检枪含抽吸针(FNA)与44例采用自动切割针插入带槽针芯(FNA+Core)方法的诊断结果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FNA术与FNA+Core术恶性疾病诊断率分别为77.2%、65.9%,准确率分别为93.2%、95.5%;良性疾病诊断率分别为22.8%、34.1%,准确率分别为84.6%、86.7%。FNA+Core术辅助诊断良性肺部病变的准确率明显高于FNA术(P<0.05),两种方法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8,P=0.912)。结论经皮肺穿刺活检技术可通过FNA术与FNA+Core术获取标本;且后者辅助诊断良性肺部病变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肝脏病变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CT定位选择合适进针点,应用直径18~20 G活检针对34例肝脏病变病人行经皮肝脏穿刺活检。结果34例病人取得病理标本95个。其中良性病变6例,占18%,包括肝脓肿1例,肝血管瘤3例,肝硬化结节2例;恶性病变28例,占82%,包括肝癌8例,肝转移瘤16例,胆管癌4例。活检阳性率91.2%(31/34),假阴性率8.8%(3/34)。1例出现肝动脉-门静脉瘘,其他无严重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是肝脏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一种安全而又准确的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与良好的诊断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穿刺切割活检在直径〈2cm的肺周围型病变中的诊断正确性和安全性。方法35例患者肺周围型病变患者(直径〈2cm),选用18G或16G穿刺活检针行超声引导下切割活检,标本送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的最后诊断进行比较。结果35例患者,组织取材满意率为94%(33/35);明确诊断为86%(30/35);其中恶性病变91%(20/22),良性病变77%(10/13);穿刺后并发症其5例,气胸2例,咯血3例。结论超声引导下对肺周围型病变切割活检是一种安全、有效.且诊断正确性高的方法.即使在较小病变(直径〈2cm)中,也能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rimary thyroid lymphoma,PTL)的超声特征及超声引导甲状腺活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13年北京协和医院22例经病理证实的P.rL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32—81岁,中位年龄61岁’)、超声声像图表现及活检方式,将PTL超声表现分为3型,即弥漫型、结节型和混合型。结果22例门L患者的主要病理类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B细胞淋巴瘤(45.5%,10/22)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6.4%,8/22)。16例PTL患者(72.?%)首发症状为颈部肿物近期明显增大。22例PTL患者中16例(72.7%)超声诊断为恶性或可疑恶性,6例(27.3%)超声诊断为良性。10例行超声引导细针抽吸活检,其中仅2例诊断可疑PTL;9例行超声引导组织活检,其中8例获得明确病理诊断。15例PTL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活检,获得病理诊断。PTL超声声像图特征分为弥漫型(45.5%,10/22)、结节型(40.9%,9/22)和混合型(13.6%,3/22)。结论超声声像图特征有助于P,rL诊断,尤其是对有近期颈部肿物迅速增大病史的患者。超声引导组织活检安全、准确,是诊断胛L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活检术)在胸部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8例行CT引导下胸部经皮穿刺活检术患者的CT引导定位方法、穿刺取材法。比较穿刺活检术病理结果和术后病理结果,分析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对胸部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48例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的患者成功穿刺取材47例,失败1例;成功穿刺的47例患者中经组织病理学确诊44例。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诊断胸部病变的敏感度为91.2%,特异度为100%。并发气胸9例,并发肺出血3例,并发穿刺后咯血痰2例。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在胸部病变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rimary thyroid lymphoma, PTL)的超声特征及超声引导甲状腺活检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13年北京协和医院22例经病理证实的PTL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32~81岁,中位年龄61岁)、超声声像图表现及活检方式,将PTL超声表现分为3型,即弥漫型、结节型和混合型。结果  22例PTL患者的主要病理类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B细胞淋巴瘤(45.5%,10/22)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6.4%,8/22)。16例PTL患者(72.7%)首发症状为颈部肿物近期明显增大。22例PTL患者中16例(72.7%)超声诊断为恶性或可疑恶性,6例(27.3%)超声诊断为良性。10例行超声引导细针抽吸活检,其中仅2例诊断可疑PTL;9例行超声引导组织活检,其中8例获得明确病理诊断。15例PTL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活检,获得病理诊断。PTL超声声像图特征分为弥漫型(45.5%,10/22)、结节型(40.9%,9/22)和混合型(13.6%, 3/22)。结论  超声声像图特征有助于PTL诊断,尤其是对有近期颈部肿物迅速增大病史的患者。超声引导组织活检安全、准确,是诊断PTL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放射性125I粒子肿瘤内植入治疗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术后肺转移瘤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MFH术后肺转移瘤患者8例,转移病灶28个,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肿瘤内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处方剂量80 Gy,粒子活度0.7 mCi(2.59×107 Bq).粒子植入术后6个月复查胸部CT,与粒子植入前比较肿瘤变化,按照国际标准判定疗效.结果 接受粒子植入的瘤体平均照射剂量(172.9±39.9)Gy,D100( 77.7±10.2)Gy,D90 (97.2 ±6.8)Gy.有效率为82.1%(23/28),患者术后生存10.0 ~26.0个月,平均(14.6±3.5)个月,中位生存期13.0个月.结论 放射性粒子对MFH肺部转移病灶短期局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