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胰腺结核的临床特征,以提高胰腺结核的诊断水平,并给予及时、正确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08年间诊治的13例胰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男7例,女6例,中位年龄30岁,既往有结核病史4例,胸片异常3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或不适8例,腰背痛5例,腹部包块4例,发热3例,黄疸3例,体重下降8例。超声和CT显示胰腺实性和囊实性肿瘤分别为8例和5例,孤立性胰腺结核6例。根据临床表现确定诊断1例,对8例行超声引导细针穿刺抽吸(FNA)活检11次,确诊5例,FNA的成功率为45%,FNA对胰腺结核患者的确诊率为63%(5/8);另7例经手术活组织病理检查确定诊断。全部病例接受规范的抗结核治疗后治愈,随访期间无复发。结论对年轻的胰腺占位性病变患者,怀疑胰腺结核的意识是提高诊断的关键,并进一步行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活检或术中活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抗结核治疗能治愈胰腺结核,绝大部分病人可以避免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2.
ELISPOT检测技术在儿童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评价ELISPOT试验在儿童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采用以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蛋白ESAT-6和CFP-10(culture filtrate protein-10)为抗原的ELISPOT试验技术,检测了42例非结核性肺疾病患儿和27例活动性结核病患儿体内特异性T淋巴细胞分泌的γ-干扰素水平,评价其在儿童活动性结核病和潜伏结核感染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将结果与结核菌素皮试结果(PPD)进行比较;同时分析了该试验的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ELISPOT试验的敏感性为88.9%,特异性(97.6%)高于PPD(81%,P﹤0.05);与PPD试验结果结合分析,其诊断阳性率为96.3%.此外,ELISPOT试验结果与性别、年龄、BCG接种史、结核病接触史、机体免疫状态、PPD直径和感染部位等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验结果提示ELISPOT试验适宜作为儿童PPD试验初筛后结核病诊断的重要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MTB)多抗原蛋白芯片对儿童结核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5年4月至2006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断为结核病的住院患儿作为结核病组。选取同期住院,患感染性疾病,同时除外结核病的患儿作为非结核病组;选取体检纯化蛋白衍生物(PPD)试验阳性,既往无结核病史,无明显结核中毒症状,胸部影像学及腹部B超检查未见结核病灶的儿童作为结核感染组;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卡疤试验阳性,无基础疾病,无结核接触史的儿童为健康对照组。各组留取血清标本。计算结核病组PPD试验阳性率及细菌学检查阳性率。应用MTB多抗原蛋白芯片同时检测标本中脂阿拉伯甘露糖(LAM)、相对分子质量16000和38000蛋白IgG抗体,通过蛋白芯片阅读仪判断结果,其中任意1种或1种以上抗体检测阳性,即判为蛋白芯片检测阳性。分别计算各组抗体检测阳性率,并计算该方法检测儿童结核病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指标。应用Logistic回归及,检验分析蛋白芯片检测阳性率与患儿年龄、病程、抗结核治疗时间、激素使用以及结核病类型的关系。结果研究期间共纳入结核病组79例,非结核病组33例,结核感染组15例,健康对照组30例。蛋白芯片检测结核病组的阳性率为34.2%(27/79),低于PPD试验阳性率(84.8%,67/79),高于细菌学检查阳性率(12.7%,10/79)。在非结核病组阳性率为6.1%(2/33),结核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阳性率为0。蛋白芯片检测结核病组的灵敏度为34.2%,特异度为97.4%。阳性预测值93.1%,阴性预测值58.5%。Logistic回归发现蛋白芯片检测阳性率仅与病程相关,且随病程延长而阳性率升高。病程〈1个月,蛋白芯片检测阳性率为18.8%(6/32),病程在~3个月,蛋?  相似文献   

4.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极具危害性的肉芽肿性病变,以肺结核最为常见.目前,组织病理学检查已成为结核病诊断的重要手段.抗酸染色作为结核病主要辅助检查手段,其灵敏度、特异性均较低[1 -2].《中国结核病病理学诊断专家共识》提出结核病的病理诊断标准:根据结核病的病理变化及结核分枝杆菌基因检测阳性才能作出明确诊断.文献报...  相似文献   

5.
目的: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相关γ-干扰素释放试验(TB-IGRA)在结核病诊断及临床抗结核治疗效果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6例临床确诊结核患者进行相关病史收集,同时进行TB-IGRA、结核菌素皮肤试验、结核杆菌培养、涂片镜检、结核抗体检测,结核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按用药疗程(初治患者第2、5、6个月,复治患者第2、5、8个月)对其进行随访,在治疗结束后6个月和1年后各随访一次,比较TB-IGRA与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结果:确诊结核病例196例,其中肺结核158例,肺外结核38例,TB-IGRA在结核诊断中灵敏度为82.1%,特异性为91.7%,阳性预测值为93.1%,阴性预测值为79.3%,与传统实验室检查方法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结核患者的抗结核治疗过程中,TB-IGRA阳性率及浓度水平治疗前与治疗后2、6月以及复治后2、5、8月比较显著下降(P〈0.01),TB—IGRA水平与结核分枝杆菌数量存在较好相关性,与传统的TST方法评估疗效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TB-IGRA在结核诊断中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较高,可作为较好的结核诊断的依据,同时TB-IGRA对肺外结核的灵敏度较高,为肺外结核患者的诊断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通过治疗过程TB—IGRA检测分析,外周血TB-IGRA的变化随着抗结核治疗的进程下降的趋势明显,与结核涂片镜检结果符合率较高,是临床疗效评估较为理想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抗持留性结核分枝杆菌的药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核病是除AIDS外引起死亡最高的感染性疾病 ,是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抗结核药物是结核病化学治疗的基础 ,结核病的化学治疗是人类控制结核病的主要手段。目前 ,结核病治疗的两大难题在于结核分枝杆菌的持留性和耐药性 ,使得结核病不能得到快速而有效的治疗。因此 ,随着人们对结核分枝杆菌认识的逐步深入 ,发现新的药物作用靶点 ,研究和开发靶向持留态结核分枝杆菌的新型抗结核化疗药物 ,对控制和治疗结核病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就结核分枝杆菌持留性及抗持留态结核分枝杆菌的药物研究情况做如下综述 :1 持留性结核分枝杆菌  在上世纪…  相似文献   

7.
例 1 女性,47 岁,2017 年4 月因发现左侧颈部肿块入院,术中冷冻切片及常规病理诊断为"淋巴结慢性肉芽肿性炎,考虑为结核".抗结核治疗2年余,疗效欠佳.颈部淋巴结渐增大、增多.再次入院查体:左侧颈部见数个肿大淋巴结,最大径0. 5 ~6 cm,质硬,无压痛,活动差,见陈旧性皮肤疤痕,无红肿及窦道.辅助检查:血常...  相似文献   

8.
淋巴结Kikuchi病与结核病的病理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Kikuchi病(KD)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意义.方法 复习31例原病理诊断KD的HE切片,并对其中的20例进行结核病相关的病原学榆测.结果 31例原病理诊断为KD的病例中,13例(41.94%)改诊为结核病,12例仍诊断为KD.结论 淋巴结碎屑性坏死并非KD特有病变,诊断KD需先除外有明显碎屑性坏死的淋巴结结核病,后者主要表现:①碎屑性坏死虽明显,但趋于干酪样坏死;②坏死区内或同时在淋巴窦(主要边缘窦)内,组织细胞、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增生,并演变为上皮样细胞和趋于肉芽肿形成;③坏死灶内、外可有数量不等的中性粒细胞浸润;④抗酸杆菌/结核杆菌病原学检测阳性;⑤缺乏KD的典型临床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肝结核的CT表现,探讨CT对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 方法 病理分析证实研究的30例肝结核病的CT表现及诊断. 结果 30例肝结核病笔者认为分为粟粒型肝结核、局灶型肝结核、结核性胆管炎3种类型比较合理.结论 粟粒型肝结核的CT表现多数为非特异性,影像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结节型肝结核"中心粉末状"该型及结核瘤型肝脓肿具有一定特异性,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探讨经B超引导针吸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对淋巴结结核(TB)的诊断价值.在B超引导下对淋巴结进行FNAC,以鉴别淋巴结结核.FNAC诊断淋巴结肉芽肿及反应性增生病变80例,41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FNAC诊断结核36例,肉芽肿性淋巴结炎2例,反应性增生3例.结论:经B超引导FNAC是淋巴结结核病理诊断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快速检测肺组织中结核杆菌的研究庄玉辉,李宁,张小刚,李国利,吴雪琼,张玉芝有些结核病例在病理组织学上往往缺乏典型的结核肉芽肿和干酪样坏死,与结节病肉芽肿、肺部圆形病灶等组织切片不易鉴别,常常依赖于病原学检查。传统的病原学诊断方法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重组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蛋白Rv1813c在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方面的价值.方法 20例结核潜伏感染者和79例健康志愿者均行胸部X线检查、PPD皮肤试验、结核抗体检测,同时应用ELISA联合重组融合蛋白CFP10-ESAT6和潜伏感染蛋白Rv1813c进行IGRA检测.结果 所有受试者中,PPD皮肤试验和抗体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50%和28%.Rv1813c刺激潜伏感染者后产生IFN-γ的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P<0.05),其刺激PPD强阳性组(皮试直径≥15mm)产生的IFN-γ值低于弱阳性组(5mm≤皮试直径<15mm),但无统计学意义,而CFP10-ESAT6刺激PPD强阳性组后产生的IFN-γ值高于弱阳性组(P<0.05).CFP10-ESAT6和Rv1813c刺激抗体阴性及阳性组后产生的IFN-γ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Rv1813c诊断结核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4,特异性80%时,灵敏度为85%;特异性为90%时,灵敏度为45%.结论 同时检测Rv1813c及CFP10-ESAT6抗原特异的IFN-γ值有可能筛选出潜伏感染者中的活动感染人群,对于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诊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结核分枝杆菌是引起结核病的病原体,常引起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而肠道菌群能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维持人体健康.近年来研究发现,患者感染MTB及使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均可破坏宿主肠道菌群原有的平衡,而肠道菌群紊乱又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患者免疫功能.本文就肠道菌群稳态对抗结核免疫反应的影响、维生素介导的肠道菌群稳态对抗结核免疫反应的影响、抗结核治疗介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对抗结核免疫反应的影响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臭氧辅助治疗难治性结核病的疗效。方法在全身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3例膝关节结核,3例踝关节结核,8例皮肤结核,6例淋巴结结核患者局部应用臭氧治疗,然后观察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经臭氧治疗后,局部分泌物逐渐减少,疼痛减轻,溃疡愈合,窦道愈合,手术切口愈合,随访1年未见局部病变复发。结论局部应用臭氧可以促使难治性结核病的局部病变愈合,疗效肯定,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感染引起的特异性炎症,在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中查见MTB是确诊结核的"金标准".目前,结核病诊断的主要辅助检测方法是特殊染色和qRT-PCR检测.在临床病理诊断中,部分结核病患者由于获取标本困难,穿刺标本微小,病理组织多被用于H...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携带编码人天然颗粒溶素(GLS)和小鼠IL-12基因质粒(pZM03)的重组耻垢分枝杆菌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及其与临床抗痨药物疗效的比较.方法 结核分枝杆菌H37Rv感染Balb/c小鼠4周后分别用生理盐水、GLS/IL-12重组耻垢分枝杆菌(重组M.S)、INH PZA和重组M.S INH PZA治疗,于第1次治疗后3个月,处死小鼠,检测器官荷菌量、脾淋巴细胞IFN-γ和INF-α的分泌水平、血清IL-12和IFN-γ分泌水平、肺泡灌洗液SIgA的水平和肺、脾组织中GLS表达,同时观察小鼠肺、脾组织病理改变情况.结果 重组M.s、INH PZA和重组M.s INH PZA治疗组肺、脾组织荷菌量(log CFU/g)比生理盐水组显著降低.重组M.s组经PPD刺激后IFN-γ和TNF-α分泌水平明显高于其它组.重组M.s组血清IL-12和IFN-γ水平明显高于其它组.各组产生黏膜特异性SIgA明显高于未经感染组.用免疫组化检测到小鼠肺及脾组织中GKS的表达.生理盐水组肺组织病理改变以渗出为主,病变广泛,正常肺泡结构被破坏;其余组肺组织病变轻且局限.结论 重组M.s对小鼠结核病有一定免疫治疗作用,通过增强宿主Th1型免疫应答和GLS的抗菌活性有关;重组M.S对临床常用的抗结核药有协同作用,为结核病的综合治疗打下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结核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上结核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结果及抗酸染色法(Ziehl-Neelsen染色法)加以确诊。抗酸染色法是一种特异性高且长期用于结核病病原学诊断的经典方法,但其镜检时间较长,敏感性低,无法满足目前临床诊断的需求。为了提供结核抗酸杆菌感染的证据,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病理科采用金胺O  相似文献   

18.
HIV- 1感染患者对活动性结核治疗反应良好 ,但是否这种患者在完全治愈后增加疾病复发危险 ,现仍不确定。本文在海地的 Port au Prince进行一项随机试验 ,判定是否 HIV-1感染者在结核病治愈后复发结核病比非 HIV- 1感染者更普遍 ,是否异烟肼抗结核治疗预防后减低复发结核病危险。方法 患者 18岁以上 ,在海地国家 HIV试验中心诊断为结核病首次发作 ,他们成功完成了六个月利福平抗活动性肺结核治疗 ,注册后所有患者随机接受异烟肼 (30 0 mg/日 )、B6 (40 m g/日 )一年或安慰剂 (B6 ,4 0 mg/日 )一年治疗。至少 2 4个月后计算结核病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在病理组织中检测结核分枝杆菌DNA(TB-DN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96例临床诊断结核的穿刺病理活检标本进行石蜡包埋切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TB.DNA,并行抗酸染色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三种检测与临床诊断符合率进行比较。结果在196例临床诊断结核的石蜡包埋组织中,荧光定量PCR检测阳性136例,阳性率为69.39%,抗酸染色检测阳性69例,阳性率为35.20%,组织病理学检查阳性102例,阳性率为52.04%,荧光定量PCR检测阳性率最高。结论荧光定量PCR技术简便、快捷,敏感性强、特异性高,可作为结核病分子病理诊断的重要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结核病日益严重,已成为传染病的首位杀手。建立快速、准确、敏感、特异以及简便的诊断方法是全球控制结核蔓延的关键。为了建立更好的结核诊断方法,现从病原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检测等3个方面对结核分枝杆菌实验室诊断技术的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