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常规X线平片、CT及MRI三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在脊柱胸腰段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1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的X线平片、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本组131例,151个椎体骨折,共198个骨折部位,其中83例合并椎管狭窄,73例合并脊髓损伤。结论:在脊柱胸腰段骨折影像学检查中,常规X线平片能同时检出多段椎骨骨折,并对脊柱稳定性有初步预测;CT扫描能清晰显示骨折细节,准确判断骨折类型和椎管狭窄程度;MRI检查对脊髓损伤显示最佳。三种检查方法互补性强。  相似文献   

2.
吕鸿斌  张东友 《医学信息》2010,23(5):1477-1477
目的 探讨、分析急性脊柱损伤的影像学检查特征,评估常规X线平片、CT及MR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1例经X线平片、螺旋CT扫描及MR检查的脊柱损伤患者的病例.结果 CT与MR在显示椎间盘病变与椎体内细小骨折线优于X线平片,CT在显示椎弓与椎板骨折上优于X线平片与MR,MR在显示脊髓损伤上优于X线平片与CT.结论 X线平片是脊柱损伤的首选方法,但最好同时辅以CT检查,明确脊柱损伤的类型.对于怀疑有脊髓损伤的患者应及时进行MR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X线平片与CT影像诊断脊柱爆裂型骨折的应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70例(80处)脊柱爆裂型骨折患者,对其采取X线平片及CT检查,观察CT图像、横断面及多平面进行重建后的图像、X线平片、CT的影像结果、扫描时间。结果70例(80处)患者中,手术之前接X线平片均可以显示患者具有椎体压缩骨折。对于骨折细节方面,X线平片可以检测41处,占51.25%;CT影像能够检测78处(97.50%),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21,<0.05)。而经过CT影像检查后,但没有检测出的2处,是由于患者具有神经功能障,之后经过MRI后被检测出。X线平片检查患者的时间为(2.3±0.5)min,经过CT影像检查的时间分别为(8.1±1.0)min,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28,<0.05)。结论对于脊柱爆裂型骨折患者,首先应该先拍摄X线平片将其作为诊断病情的基础,若难以确定患者骨折的损伤的细节及椎管受累情况等,可结合CT影像方式进行正确诊。  相似文献   

4.
脊柱压缩骨折是临床常见疾病,按病因可分为良性骨折和恶性骨折.良性骨折包括骨质疏松,脊柱外伤,脊柱结核;恶性骨折包括原发性肿瘤和脊柱转移瘤.普通X线平片、CT鉴别脊柱良、恶性骨折比较困难,而MRI对骨髓早期病理改变非常敏感[1],能多方位,多参数,多序列成像,是诊断脊柱压缩骨折的主要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脊柱原发性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MRI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X线诊断、临床证实的48例脊椎原发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MRI表现.结果共82个椎体表现为压缩变形,其中凹陷形41个,楔形31个,扁平形10个.矢状位T1WI52个椎体表现不同类型的低信号,30个椎体未见异常信号.结论脊柱原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MRI表现较具特征性,是临床诊断的一种可靠的检查手段,能准确地与恶性肿瘤所致的椎体病理性骨折鉴别.  相似文献   

6.
脊柱原发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MRI特征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脊柱原发性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MRI特点及其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X线诊断、临床证实的 4 8例脊椎原发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MRI表现 .结果 共 82个椎体表现为压缩变形 ,其中凹陷形 4 1个 ,楔形 31个 ,扁平形 10个 .矢状位T1WI5 2个椎体表现不同类型的低信号 ,30个椎体未见异常信号 .结论 脊柱原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MRI表现较具特征性 ,是临床诊断的一种可靠的检查手段 ,能准确地与恶性肿瘤所致的椎体病理性骨折鉴别  相似文献   

7.
文题释义: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3种。继发性骨质疏松症通常由后天多种因素(物理、力学、化学)或疾病所致。双能X射线骨密度T值≤-2.5SD即可诊断为骨质疏。 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诊断: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是骨质疏松常见并发症之一,X射线是诊断胸、腰压缩性骨折的首选检查方式,其有利于观察脊柱序列的连续性,可同时观察整个胸腰段以及更多椎体受伤情况,例如椎体的高度、宽度、楔形改变以判断骨折压缩的程度,但难以显示骨细微结构变化。CT检查可从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显示椎体三柱情况,但对椎管内外软组织显示不如MRI。MRI可有效鉴别陈旧及新鲜椎体压缩性骨折,同时可鉴别椎体良性及恶性病变;此外,MRI对于脊髓、神经损伤、椎管内病变等准确性高于CT,但显示骨折线、小关节骨折或脱位等不及CT。 背景:既往有学者根据X射线、MRI等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进行分类,然而目前国内外关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椎体内骨折区域的形态类型及分布规律的研究鲜有报道。 目的:应用CT多平面重建及MRI观察并总结新鲜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椎体内的骨折区域形态类型及分布规律。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7年6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5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9例,女283例,平均年龄73.07岁。入院后所有患者完善X射线、CT多平面重建、MRI及骨密度等检查,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确诊477个椎体为新鲜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将多平面重建CT中致密影或透亮线及MRI中骨髓水肿带定义为骨折区域,由2名脊柱外科医师及1名影像科医师通过多平面重建CT及MRI观察并总结骨折区域的形态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已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ZYYECKYJ【2017】057。 结果与结论:①MRI可清晰显示472个椎体内骨折区域,不能清晰显示5个椎体内骨折区域;多平面重建CT可清晰显示469个椎体内骨折区域,不能清晰显示8个椎体内骨折区域,其中包括MRI中无法分析骨折区域的5个椎体;两种检查方法观察骨折椎体内骨折区域无明显差异(P=0.402),最终发现8个椎体不能通过CT或MRI判断其骨折区域形态;②以矢状面CT、MRI图像为主观察469个椎体,骨折区域形态类型分为嵌插型(n=311,66.31%)和裂隙型(n=158,33.69%),在裂隙型椎体中,26个椎体裂隙内含有气体,28个椎体裂隙内含有液体,7个椎体裂隙内同时存在气体和液体;③以矢状面CT、MRI图像为主观察469个椎体,骨折区域在椎体内的分布位置分为上方型(n=238,50.75%)、下方型(n=80,17.06%)、前方型(n=21,4.48%)、中央型(n=110,23.45%)、混合型(n=20,4.26%);④结果表明,结合多平面重建CT及MRI能有效辨别椎体内骨折区域形态类型及明确骨折区域在椎体内分布情况,这对于分析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受伤机制及制定治疗方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ORCID: 0000-0002-2990-7592(莫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CT容积漫游技术(CT-VRT)重建对腰骶部隐性脊柱裂(SBO)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2例腰骶部隐性脊柱裂的骨盆X线平片和CT-VRT的影像特征,包括对称性、形态、范围和受累椎体及脊柱节段,并比较两种检查手段对骨质缺如的影像特征的显示情况。结果在显示SBO对称性、形态、范围、受累椎体及脊柱节段和游离骨脊等方面,CT-VRT比X线平片准确(P〈0.05);对于其他影像特征的显示CT-VRT和X线平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X线平片和CT是检查SBO的有效手段,CT-VRT能够直观、立体、更准确的显示SBO形态、范围和受累椎体及脊柱节段,鉴别真、假裂隙样骨质缺如,并进一步确定假裂隙样骨质缺失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影像处理技术在脊柱畸形矫形手术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脊柱畸形矫形患者同期行X线片、CT检查,其中CT检查图像处理主要为3D骨重建和3D重建加CTA联合成像。结果 X线平片无法进行动态旋转观察,并且椎管内结构情况不满意。CTA联合成像和3D骨重建在脊柱侧弯的椎体显示方面效果均优于X线平片,重建图像可以旋转任意角度,切除干扰肋骨,从而可以发现脊柱三维空间的畸形。在CT测量的值中,骨桥的CT值最大,正常椎体的CT值最少,各个组织间的CT值多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CT影像处理技术在脊柱畸形矫形手术中的应用能在侧弯椎体确认、椎体旋转度测量和椎管显示方面获得很好的效果,同时不同骨组织的CT值也明显不同,从而为手术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病率逐年递增,临床上区分新鲜或陈旧骨折决定了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对于没有相关检查设备的医院以及MRI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全身骨扫描有禁忌证的患者,寻找一种可以鉴别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性质的简便快速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对比分析椎体CT值与MRI鉴别新鲜与陈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一致性,探讨应用椎体CT值诊断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住院且具有完整MRI、CT检查资料的患者40例,年龄55-89岁,平均(74.63±9.71)岁。根据MRI影像明确椎体骨折性质:MRI压脂像出现骨髓水肿像的高信号影诊断新鲜骨折;椎体形态楔形变化但压脂像未见信号异常则诊断陈旧骨折。对相应椎体及上下邻椎分别测得椎体CT值,目标椎体CT值明显高于邻椎CT值诊断为新鲜骨折,目标椎体CT值与邻椎CT值无明显差异诊断为陈旧性骨折。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比MRI与椎体CT值判定的新鲜骨折及陈旧骨折的一致性。结果与结论:(1)40例患者共累及55个椎体...  相似文献   

11.
杨金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2,44(9):1613-1615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ulti slice spiral CT,MSCT)与X线对脊柱骨折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本院收治的83例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X线及MSCT检查.分析MSCT重建成像技术对脊柱骨折检出率;不同检查对椎体受累的检出情况;不同检查对骨折类型及椎管狭窄诊断的准确性.结果:不同检查对脊柱骨折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联合(100.00%)>MSCT重建成像技术(95.18%)>X线(80.72%)检查(P<0.05);不同检查对椎体受累检出情况从高到底依次为:联合(100.00%)>MSCT重建成像技术(92.77%)>X线(68.67%)检查(P<0.05);MSCT及联合检查对不同骨折类型及椎管狭窄诊断准确率均高于X线检查(P<0.05).脊柱骨折患者MSCT检查可见:椎体前部出现不规则形骨折线,后壁完整,椎管形态正常.结论:MSCT重建成像技术联合X线检查,有利于明确骨折分析及椎管受累情况,对临床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X线与CT诊断在脊柱骨折诊断中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X线与CT检查在脊柱骨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于我院诊断为脊柱骨折的122例患者,回顾分析其资料,所有患者均行X线及CT影像学检查,且影像学资料完整。结果122例患者确诊椎体骨折214个(T129个、T1276个、L145个、L231个、L328个、其他5个),其中前柱受累31例、前中柱受累61例、三柱受累30例,在后30例三柱受累患者中伴椎管狭窄者26例(轻度7例、中度13例、重度6例),伴椎体滑脱5例。X线检查结果示单纯压缩性骨折77例,不稳定性骨折45例;CT检查结果示稳定性骨折39例,不稳定性骨折83例,两种检查诊断结果差异明显,在统计学上有意义(<0.05)。结论在脊柱骨折诊断中,CT检查较X线的诊断价值更高,但仍需与X线检查相结合,提高对患者病情判断的准确性,以便正确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影像诊断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X线,CT,MRI在退行性腰椎滑脱中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对比经X线、CT、MRI检查确诊的60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图片资料。结果三种方法均可对退行性腰椎滑脱作出定性诊断。X线对诊断滑脱的程度价值较大,CT能直观地反映出滑脱后椎管的形态,还可显示硬膜囊在椎体后弓之间受压及侧隐窝狭窄、关节突增生、硬化、椎间关节积气及黄韧带肥厚、椎间盘突出。MRI对显示骨结构,钙化不如CT,但可显示椎间盘、椎间关节、椎管、椎间孔、硬膜囊的改变。而且还可在矢状位上精确测量滑脱的程度。结论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影像诊断,普通X线平片作为常规检查,CT作为必要检查方法,MRI可以作为诊断补充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4.
刘正宇  许家福  钟惠 《医学信息》2010,23(6):1605-1606
目的 探讨CT及X线平片在胸部创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105例胸部创伤的CT检查及X线平片.结果 肺挫伤:CT发现82例,X线45例;肺撕裂伤:CT发现20例,X线11例;支气管撕裂伤:CT及X线均发现3例;肺不张及肺萎陷:CT发现21例,X线11例.结论 CT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它能明确创伤部位、性质、程度,敏感性和准确性高,对危重及复合伤者首选CT检查.  相似文献   

15.
背景:软骨下骨折是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重要合并症,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影响,然而有关软骨下骨折的病理及影像学表现尚缺乏深入的研究。目的:比较X射线平片、CT和MRI对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并软骨下骨折的敏感性。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82例(132髋),依次行X射线、CT和MRI检查,并对其中手术切除的16个股骨头标本进行切片、脱钙和苏木精-伊红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结果与结论:132髋中,平片或CT确诊软骨下骨折72髋,X射线平片51髋,CT60髋,MRI33髋。与CT相比,MRI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36%和100%,平片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0%和96%。CT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并软骨下骨折优于MRI(χ2=10.95,P0.05)。本组16个股骨头大体标本与影像学对照研究显示,软骨下骨折区可见液体积聚和纤维肉芽组织增生,对应于X射线和CT上软骨下裂隙状透亮影,与上述病理过程是一致的。结果说明CT显示股骨头缺血坏死并软骨下骨折优于平片或MRI;MRI有助于观察股骨头缺血坏死后软骨下骨折的伴随征象,尤其T2WI+脂肪抑制,可评价骨折处的液体。CT检查实属X射线的更精细断层扫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双排螺旋 CT 联合 X 线平片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 4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行双排螺旋 CT、X 线平片检查,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特征,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比较单一检查、联合检查的符合率。结果 以手术结果为标准,腰椎间盘突出单一 X 线平片检查符合率为 47.5%;单一双排螺旋 CT检查符合率为 90%;X 线平片联合 CT 检查符合率为 100%。联合检查与单一 X 线平片检查、单一 CT 检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排螺旋 CT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分型符合率为 95%,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 线平片提示,腰椎间隙宽度和长度明显异常,腰椎生理弯曲,呈弓状、后翘状态。CT 检查提示,椎体边缘可见椎间盘突出,密度稍低于椎间盘,小关节突增生,结节不规则,侧隐窝狭窄,突出块较大时,可见软组织密度影,硬膜囊、神经根表现为变形、移位,甚至消失。结论 X 线平片、CT 检查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各具优势,但若单一检查,容易发生误诊、漏诊等不良事件,两者联合诊断,可有效提高诊断符合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脊柱矢状位参数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民航总医院骨科收治的84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84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分为单次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组和多次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组,术前均行X线、MRI/骨扫描检查,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并测量脊柱Cobb角以及C7铅垂线与骨折椎体的距离(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C7 plumb line and the fracture vertebra,DSVA).两组患者均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结果 单次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组术前和术后VA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次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组术前和术后VA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和多次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组术前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和多次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组术后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和多次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组脊柱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和多次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组的DS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柱矢状位参数Cobb角和DSVA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临床治疗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取得最佳临床效果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femoralheadnecrosis,FHN)的MR、CT、SPECT和X线平片4种影像学检查的成本效益比,寻找较好的成本效益的检查方法.方法:分析和总结82例129髋随访和病理证实或具有典型影像学表现的早期(ARCOI~II期)成人FHN病人的髋关节影像学资料.全部病例均同期行MRI、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和X线平片检查.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法(cost-effectivenessanalysis,CEA),对4种影像学检查诊断效率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其正确检出费用(costofaccuratediagnosis,CAD).结果:4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早期诊断成人FHN的检出费用最低的是X线平片,对于X线平片确诊组和诊断可疑组,MRI检出费用并无太大变化,而CT费用最低;对于X线平片诊断阴性组,MRI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综合比较高于CT和SPECT,且诊断费用也最低.结论:X线适合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筛选,而MRI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综合比较高于CT和SPECT,而且应当作为X线诊断阴性的可疑股骨头坏死患进一步诊断的首选..  相似文献   

19.
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经椎弓根植骨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对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椎体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5具老年女性胸腰段脊柱标本(T9-L4),CT检查无明显骨质破坏,骨密度检查证实为骨质疏松标本.随机选取20个椎体,用材料试验机压缩加载,压缩椎体高度25%,制造椎体压缩骨折,获得椎体原始最大载荷及刚度数据.对骨折椎体行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再测试植骨后椎体最大载荷及刚度.结果椎体原始最大载荷及刚度分别为(1343.5±428.7)N和(1090.3±429.2)N/mm;压缩骨折经椎弓根植骨后椎体最大载荷及刚度分别为0276.1±274.6)N和(366.1±102.7)N/mm.植骨后椎体最大载荷与原始最大载荷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椎体原始刚度大于植骨后刚度(P<0.05).结论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可恢复骨质疏松骨折椎体的最大抗压强度,但不能恢复其刚度,经椎弓根植骨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有强化骨折椎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脊柱全长片判定腰骶移行椎的准确性.方法:采用143例脊柱全长影像资料,分析其腰椎骶化(SZ)与骶椎腰化(LZ)分布情况,L5椎体与Tuffier线的关系及矩形化表现.结果:L5椎体在Tuffier线以下者男82.1%,女 79.7%.6例 IIIB型SZ椎体无矩形化表现,7例完全型LZ双侧横突高度小于19 mm.12例T12肋缺如单凭腰椎平片可能误为存在腰骶移行椎(LSTV).结论:单纯腰椎平片无法避免漏误诊LSTV.只有脊柱全长片才能准确判定LST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